蜀道难,琵琶行,寡人之于国也,劝学,过秦论,师说,的原文及翻译
展开全部
《蜀道难》
译文:
啊!多么险峻,多么高!蜀道难走,比上天还难。
蚕丛和鱼凫两个蜀王,开国的事情多么渺茫不清。
从那以后经过四万八千年,才和秦地的人有交通。西边挡着太白山,只有鸟道,高飞的鸟才可以横渡峨嵋山顶。
直到地崩山塌壮士都被压死,然后才有了天梯与石栈相互连接。
上面有即使是拉车的六龙也要绕弯的最高峰,下面有冲激高溅的波浪逆折的漩涡。
高飞的黄鹤尚且飞不过去,猿猴想过去,发愁没有地方可以攀援。
青泥山迂回曲折,很短的路程内要转很多弯,盘绕着山峰。
屏住呼吸伸手可以摸到星星,用手摸着胸口空叹息。问你西游什么时侯回来?可怕的路途,陡峭的山岩难以攀登。
只见鸟儿叫声凄厉,在古树上悲鸣,雌的和雄的在林间环绕飞翔。
又听见杜鹃在月夜里啼叫,哀愁充满空山。
蜀道难走啊,比上天还难,让人听了这话红颜衰谢。
连绵的山峰离天不到一尺,枯松靠着陡直的绝壁倒挂着。
急流瀑布争着喧嚣而下,撞击山崖使石头翻滚发出雷鸣般声响。
就是这么危险,你这远道的人,为什么来到这里?
剑阁高峻崎岖而突兀不平,一个人守住关口,万人也打不开。
守关的如果不可靠,就会变成当道的豺狼。
早晨要躲避猛虎,晚上要提防长蛇,
磨着牙齿吸人血,杀的人数不清。
锦城虽然是个安乐的地方,还是不如回家好。
蜀道难走啊,比上天还难,侧过身向西望着,长长地叹息
《琵琶行》
译文:
元和十年,我贬官九江郡司马。第二年秋天,到湓浦口送一位客人,夜里听见船上有弹琵琶的,听琵琶音调,铮铮然有京城曲调的韵味。问弹琵琶的人,原来是长安歌伎,曾经向穆、曹二位大师学过琵琶,年长色衰,嫁给了一个商人。我命令手下人摆酒,让她畅快地弹几支曲子。弹完后,她面容忧伤。她述说了自己年轻时的欢乐生活,又说如今漂泊沦落,悲愁苦楚,四处飘流。我出京做官二年,心气和平,舒适安逸,受她这番话的触动,这天晚上才感觉到了贬官的滋。于是写了这首七言长诗,吟咏给她听,赠送给她。全诗共六百一十六字,题名《琵琶行》。
秋天的一个夜晚,我送朋友到浔阳江边,
枫叶,芦花,在秋风中索索响个没完。
我和朋友下马登上了即将远行的舟船,
举杯饮酒,可叹身旁没有歌妓弄管拨弦。
酒喝醉了,仍没有乐趣,分别时这样凄惨,
只见那初升的月亮沉浸在茫茫的江水里边。
忽然,江面上传来了阵阵琵琶声响,
我听得忘记归返,我的朋友也无心开船。
我俩探寻琵琶声何处而来,低声问是谁奏弹,
琵琶声停了,可是弹者想说却迟迟没有答言。
我俩急忙把船划过去邀请弹琵琶的相见,
斟满了酒,拨亮了灯,重新摆开了酒宴。
千呼万唤,琵琶女这才羞怯怯走了过来,
怀中抱着琵琶,还遮住了她半个脸面。
她转动旋轴,轻轻地试弹了三两声,
还没有成什么曲调,便流露出无限的深情。
她用掩按抑遏的指法奏出了低沉忧郁的声调,
声声哀怨幽思,好象在诉说着她一生的不幸。
她落落大方,挥洒自如,连续不断地弹奏,
仿佛要道出埋藏在心灵深处的无限苦痛。
她轻轻地叩弦,慢慢地操弦,娴熟地抹、挑,
先弹名曲《霓裳羽衣曲》,再弹舞曲《六幺》。
大弦嘈嘈,声音沉重舒长如阵阵急雨,
小弦切切,声音急促细碎如声声私语。
嘈嘈切切,是她把大弦小弦交错地拨弹,
声音圆转清脆,就象大小珠子落在玉盘。
音调轻快流畅,象黄莺在花丛中啼叫,
忽而变得沉痛遏塞,象冰下滞涩不畅的小泉。
音调越来越低沉,丝弦好象凝结、断绝,
四周冷冷静静,一切声音都暂时停歇。
琵琶女又涌出了一片隐藏在心内的怨恨幽情,
这时候,虽然没有声响,但却胜过了有声。
忽然繁弦急奏,发出清脆雄壮的声响,
象银瓶破裂,水浆溅射,象铁骑奔突,刀枪齐鸣。
曲子完了,用拨子在琵琶槽心猛然一划,
四弦齐响,象撕裂丝绸一样尖锐、清厉。
周围大小船上的人悄然无声,全听得如痴如醉,
只有江面上那一轮秋月格外明净、洁白。
琵琶女满腹心事,欲言又止,将拨子插在弦中,
整整衣裳,站起来收敛了脸上激动的表情。
她说,我本是京城里的一位歌女,
家住在长安曲江附近的虾蟆陵。
十三岁就学会了弹琵琶,
教坊第一部里就有我的名。
一曲弹罢,常常使琵琶大师赞赏佩服,
打扮起来,总免不了美女的嫉妒。
王孙公子,争先恐后给我赠送财物礼品,
一支曲子,赢得的红绡多得不知其数。
镶金玉的发篦,常因为唱歌打拍子而敲碎,
红色罗裙,常为宴饮调笑泼翻了酒而被沾污。
一年又一年,时光在欢笑中悄悄流逝,
美好的年华岁月就这样随随便便消渡。
后来,弟弟从了军,姐姐不幸死去,
时光流逝,一天天我年老色衰不如当初。
从此,门前冷落,王孙公子很少来,
年老了,无可奈何就嫁作了商人妇。
商人爱钱如命,哪知夫妻离别之苦,
上个月,就到浮梁那个地方买茶去。
他走了,撇下我孤孤单单守着空船头,
只有那明月罩船身,冷冰冰江水伴忧愁。
深夜里,忽然梦见当年的风流事,
梦中哭啼,泪洗脂粉纵横流。
听她弹琵琶,就使我叹息不已,
听她讲了她的身世,更使我感慨万分。
我和她同是流落在天涯的异乡人,
偶然相逢,便可倾谈心事,又何必早已相识。
我从去年便离开了长安帝京,
降官抱病住在这浔阳古城。
浔阳地方偏僻,没有音乐欣赏,
一年到头我没听到管弦之声。
我的住宅挨着湓江,地面潮湿,
房屋周围芦苇苦竹遍地丛生。
要问在那里朝朝暮暮听到的是什么?
只有那啼血杜鹃的悲啼和猿猴的哀鸣。
每当春江花朝、秋江月夜的佳晨良宵,
我常常取出酒来,自斟自饮杯不停。
时而也传来了山歌和牧笛的声音,
但杂乱而繁碎,难以入耳不堪听。
今夜听到你弹奏的琵琶乐曲,
我如同听了仙乐,耳朵顿时变得亮明。
请你不要推辞,坐下再给我弹奏一曲,
我为你按照曲调写首歌词《琵琶行》。
她听了我的话深受感动,站了好久没言语,
坐回原处,上紧丝弦,旋律变得更繁急。
情调凄凉悲伤,与刚才奏过的迥然不同,
周围所有的人听后都伤心得捂着脸哭泣。
若问这中间数谁流下的眼泪最多,
江州司马啊,泪水把青衫全都沾湿。
《寡人之于国也》
译文:
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还要青;冰,是水凝固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笔直,合乎墨线,(如果)它把烤弯煨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再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经过墨线量过就能取直,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聪明多智,而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
我曾经整天发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臂没有比原来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比原来加大,可是听的人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行千里,借助舟船的人,并不是能游水,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本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就从这儿兴起了;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就从这儿产生了;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那么就会达高度的智慧,也就具有了圣人的精神境界。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就在于不停地走。(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键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螃蟹有八只脚,两只大爪子,(但是)如果没有蛇、蟮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
《过秦论》
译文: 秦孝公占据着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地势,拥有雍州的土地,君臣牢固地守卫着,谋取周王室的权力,有席卷天下,控制寰宇,并吞四海的意愿,吞并各国的野心。在那时候,商鞅辅佐他,对内建立法规制度,致力于耕作纺织,修造防守和进攻的器械;对外实行连横策略,使崤山以东诸侯自相争斗。于是,秦人毫不费力地夺取了黄河以西之外的土地。
孝公死后,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先后继承已有的基业,沿袭前代的策略,向南夺取汉中,向西攻取巴、蜀,向东割取肥沃的地区,向北占领非常重要的地区。诸侯恐慌害怕,集会结盟,谋求削弱秦国的办法。不吝惜奇珍贵重的器物和肥沃富饶的土地,用来招纳天下的优秀人才,采用合纵的策略缔结盟约,互相援助,成为一体。在这个时候,齐国有孟尝君,赵国有平原君,楚国有春申君,魏国有信陵君。这四位封君,都见事明,有智谋,心地诚而讲信义,待人很宽厚,对贤能之士很敬重,以合从之约击破秦的连横之策,将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的部队结成联军。在这时,六国士人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等人为他们出谋划策,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等人沟通意见,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等人统率他们的军队。他们曾经以十倍于秦的土地,上百万的军队,向上攻打秦国的关隘。秦人大开关门引敌深入,九国的军队却迟疑起来,不敢入关。秦人没有耗费一兵一卒,天下的诸侯就已陷入狼狈不堪的境地了。这样一来,纵约失败了,各诸侯国争着割地来贿赂秦国。秦有富余的力量趁他们困乏来制服他们,追赶九国的败兵,百万败兵横尸道路,血流成河,大盾牌也漂浮得起。秦国凭借这有利的形势,割取天下的土地,重新划分山河的区域。强国主动表示屈服,弱国按时入秦朝拜。
待到孝文王、庄襄王依次继位,他们统治的时间不长,秦国并没有什么大事发生。到始皇的时候,发展六世遗留下来的功业,以武力来统治各国,将东周、西周和各诸侯国统统消灭,登上宝座来控制天下,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威风震慑四海。向南攻取百越的土地,把它划为桂林郡和象郡,百越的君主低着头,颈上捆着绳子,性命听凭秦的下级官吏处理。于是又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长城,守卫边境,使匈奴退却七百多里;胡人(再)不敢到南边来放牧,勇士不敢拉弓射箭来报仇。接着就废除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焚烧诸子百家的著作,为的是使百姓变得愚蠢;毁坏高大的城墙,杀掉英雄豪杰;收缴天下的兵器,集中在咸阳,销毁刀刃和箭头,用来铸成十二个铜人,来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然后凭着华山当作城池,就着黄河当作池护城河,占据着华山,面对着黄河,认为是险固的地势。好的将领手执强弩守卫着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官员、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盘问过往行人。天下已经安定,始皇心里自以为倚仗这关中的险固地势、方圆千里的坚固的城防,就可以成就子孙万代的帝王基业。
秦始皇去世之后,他的余威依然震慑着边远地区。可是,陈涉不过是个用破瓮做窗户、用草绳系门板的贫家子弟,是下底层一类的人,后来做了被迁谪戍边的兵卒;才能不如平常的人,更没有孔子、墨子那样的贤德,也不像陶朱公、猗顿那样的富有。他跻身于戍卒的队伍中,从田野间突然奋起发难,率领着疲惫无力的士兵,指挥着几百人的队伍,掉转头来进攻秦国,折断树枝作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豪杰纷纷响应聚集,许多人都背着粮食,如影随行般地跟着他。崤山以东的英雄豪杰于是一齐起义,消灭了秦王朝。
再说,一统天下的秦王朝并没有被削弱,雍州的地势,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还是与从前无异。陈涉的地位并不比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的国君更加尊贵;锄头木棍并不比钩戟长矛更锋利;那迁谪戍边的卒子的作战能力并不能和九国部队匹敌;陈涉行军用兵的策略,也比不上先前九国的武将谋臣。可是条件好者失败而条件差者成功,功业完全相反,为什么呢?假使拿东方诸国跟陈涉比一比长短大小,量一量权势力量,那简直是天壤之别了。然而秦凭借着它的小小的地方,发展到兵车万乘的国势,招致八州来归,而使六国诸侯都来朝见,已有一百多年历史;这之后将天下归己所有,用崤山、函谷关作为自己的内宫;一个戍卒发难国家就灭亡了,皇子皇孙都死在人家手里,被天下人耻笑,是什么原因呢?不施行仁义,攻和守的形势就不同。
《师说》
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决疑难问题的人。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疑惑却不跟从老师学习,他所存在的疑惑,就始终不能解决。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拜他为师;在我之后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如果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学习,把他当作老师,我学习的是道理,哪里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因此,不论地位显贵还是地位低下,不论年长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唉!从师学习的风尚没有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们没有疑惑很难呐!古代的圣人,他们超过一般人很远了,尚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跟圣人相比相差很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为羞耻。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这个原因引起的吧!
众人喜爱他们的孩子,选择老师教育孩子;他们自己呢,却以从师学习为耻,这真是糊涂啊!那孩子的老师,教他们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并不是我所说的给人传授道理,给人解释疑惑的老师。不理解文句,疑惑得不到解决,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求教(意思是不知句读的倒要从师,不能解惑的却不从师),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明智的呢。医生,乐师及各种工匠,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中,如有人称人家为老师,称自己为学生,这些人就聚集在一起嘲笑他。问那些嘲笑者(嘲笑他的原因),他们就说:"那个人与某人年龄相近,修养和学业也差不多,(怎么能称他为老师呢?)以地位低的人为师,足以感到羞愧,称官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于谄媚。"啊!从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由此就可以知道了。医生、乐师及各种工匠,士大夫之类的人是不屑与他们为伍的,现在士大夫们的智慧反而不如他们。难道值得奇怪吗?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经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一类人,他们的道德才能(当然)不如孔子。孔子说:"几个人走在一起,其中就一定有我的老师。"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弟子强,听闻道理有先有后,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主攻方向,像这样罢了。
李蟠,十七岁,爱好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学习了,不被世俗的限制,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遵行古人从师学习的风尚,特别写了这篇《师说》来赠给他。
译文:
啊!多么险峻,多么高!蜀道难走,比上天还难。
蚕丛和鱼凫两个蜀王,开国的事情多么渺茫不清。
从那以后经过四万八千年,才和秦地的人有交通。西边挡着太白山,只有鸟道,高飞的鸟才可以横渡峨嵋山顶。
直到地崩山塌壮士都被压死,然后才有了天梯与石栈相互连接。
上面有即使是拉车的六龙也要绕弯的最高峰,下面有冲激高溅的波浪逆折的漩涡。
高飞的黄鹤尚且飞不过去,猿猴想过去,发愁没有地方可以攀援。
青泥山迂回曲折,很短的路程内要转很多弯,盘绕着山峰。
屏住呼吸伸手可以摸到星星,用手摸着胸口空叹息。问你西游什么时侯回来?可怕的路途,陡峭的山岩难以攀登。
只见鸟儿叫声凄厉,在古树上悲鸣,雌的和雄的在林间环绕飞翔。
又听见杜鹃在月夜里啼叫,哀愁充满空山。
蜀道难走啊,比上天还难,让人听了这话红颜衰谢。
连绵的山峰离天不到一尺,枯松靠着陡直的绝壁倒挂着。
急流瀑布争着喧嚣而下,撞击山崖使石头翻滚发出雷鸣般声响。
就是这么危险,你这远道的人,为什么来到这里?
剑阁高峻崎岖而突兀不平,一个人守住关口,万人也打不开。
守关的如果不可靠,就会变成当道的豺狼。
早晨要躲避猛虎,晚上要提防长蛇,
磨着牙齿吸人血,杀的人数不清。
锦城虽然是个安乐的地方,还是不如回家好。
蜀道难走啊,比上天还难,侧过身向西望着,长长地叹息
《琵琶行》
译文:
元和十年,我贬官九江郡司马。第二年秋天,到湓浦口送一位客人,夜里听见船上有弹琵琶的,听琵琶音调,铮铮然有京城曲调的韵味。问弹琵琶的人,原来是长安歌伎,曾经向穆、曹二位大师学过琵琶,年长色衰,嫁给了一个商人。我命令手下人摆酒,让她畅快地弹几支曲子。弹完后,她面容忧伤。她述说了自己年轻时的欢乐生活,又说如今漂泊沦落,悲愁苦楚,四处飘流。我出京做官二年,心气和平,舒适安逸,受她这番话的触动,这天晚上才感觉到了贬官的滋。于是写了这首七言长诗,吟咏给她听,赠送给她。全诗共六百一十六字,题名《琵琶行》。
秋天的一个夜晚,我送朋友到浔阳江边,
枫叶,芦花,在秋风中索索响个没完。
我和朋友下马登上了即将远行的舟船,
举杯饮酒,可叹身旁没有歌妓弄管拨弦。
酒喝醉了,仍没有乐趣,分别时这样凄惨,
只见那初升的月亮沉浸在茫茫的江水里边。
忽然,江面上传来了阵阵琵琶声响,
我听得忘记归返,我的朋友也无心开船。
我俩探寻琵琶声何处而来,低声问是谁奏弹,
琵琶声停了,可是弹者想说却迟迟没有答言。
我俩急忙把船划过去邀请弹琵琶的相见,
斟满了酒,拨亮了灯,重新摆开了酒宴。
千呼万唤,琵琶女这才羞怯怯走了过来,
怀中抱着琵琶,还遮住了她半个脸面。
她转动旋轴,轻轻地试弹了三两声,
还没有成什么曲调,便流露出无限的深情。
她用掩按抑遏的指法奏出了低沉忧郁的声调,
声声哀怨幽思,好象在诉说着她一生的不幸。
她落落大方,挥洒自如,连续不断地弹奏,
仿佛要道出埋藏在心灵深处的无限苦痛。
她轻轻地叩弦,慢慢地操弦,娴熟地抹、挑,
先弹名曲《霓裳羽衣曲》,再弹舞曲《六幺》。
大弦嘈嘈,声音沉重舒长如阵阵急雨,
小弦切切,声音急促细碎如声声私语。
嘈嘈切切,是她把大弦小弦交错地拨弹,
声音圆转清脆,就象大小珠子落在玉盘。
音调轻快流畅,象黄莺在花丛中啼叫,
忽而变得沉痛遏塞,象冰下滞涩不畅的小泉。
音调越来越低沉,丝弦好象凝结、断绝,
四周冷冷静静,一切声音都暂时停歇。
琵琶女又涌出了一片隐藏在心内的怨恨幽情,
这时候,虽然没有声响,但却胜过了有声。
忽然繁弦急奏,发出清脆雄壮的声响,
象银瓶破裂,水浆溅射,象铁骑奔突,刀枪齐鸣。
曲子完了,用拨子在琵琶槽心猛然一划,
四弦齐响,象撕裂丝绸一样尖锐、清厉。
周围大小船上的人悄然无声,全听得如痴如醉,
只有江面上那一轮秋月格外明净、洁白。
琵琶女满腹心事,欲言又止,将拨子插在弦中,
整整衣裳,站起来收敛了脸上激动的表情。
她说,我本是京城里的一位歌女,
家住在长安曲江附近的虾蟆陵。
十三岁就学会了弹琵琶,
教坊第一部里就有我的名。
一曲弹罢,常常使琵琶大师赞赏佩服,
打扮起来,总免不了美女的嫉妒。
王孙公子,争先恐后给我赠送财物礼品,
一支曲子,赢得的红绡多得不知其数。
镶金玉的发篦,常因为唱歌打拍子而敲碎,
红色罗裙,常为宴饮调笑泼翻了酒而被沾污。
一年又一年,时光在欢笑中悄悄流逝,
美好的年华岁月就这样随随便便消渡。
后来,弟弟从了军,姐姐不幸死去,
时光流逝,一天天我年老色衰不如当初。
从此,门前冷落,王孙公子很少来,
年老了,无可奈何就嫁作了商人妇。
商人爱钱如命,哪知夫妻离别之苦,
上个月,就到浮梁那个地方买茶去。
他走了,撇下我孤孤单单守着空船头,
只有那明月罩船身,冷冰冰江水伴忧愁。
深夜里,忽然梦见当年的风流事,
梦中哭啼,泪洗脂粉纵横流。
听她弹琵琶,就使我叹息不已,
听她讲了她的身世,更使我感慨万分。
我和她同是流落在天涯的异乡人,
偶然相逢,便可倾谈心事,又何必早已相识。
我从去年便离开了长安帝京,
降官抱病住在这浔阳古城。
浔阳地方偏僻,没有音乐欣赏,
一年到头我没听到管弦之声。
我的住宅挨着湓江,地面潮湿,
房屋周围芦苇苦竹遍地丛生。
要问在那里朝朝暮暮听到的是什么?
只有那啼血杜鹃的悲啼和猿猴的哀鸣。
每当春江花朝、秋江月夜的佳晨良宵,
我常常取出酒来,自斟自饮杯不停。
时而也传来了山歌和牧笛的声音,
但杂乱而繁碎,难以入耳不堪听。
今夜听到你弹奏的琵琶乐曲,
我如同听了仙乐,耳朵顿时变得亮明。
请你不要推辞,坐下再给我弹奏一曲,
我为你按照曲调写首歌词《琵琶行》。
她听了我的话深受感动,站了好久没言语,
坐回原处,上紧丝弦,旋律变得更繁急。
情调凄凉悲伤,与刚才奏过的迥然不同,
周围所有的人听后都伤心得捂着脸哭泣。
若问这中间数谁流下的眼泪最多,
江州司马啊,泪水把青衫全都沾湿。
《寡人之于国也》
译文:
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还要青;冰,是水凝固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笔直,合乎墨线,(如果)它把烤弯煨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再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经过墨线量过就能取直,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聪明多智,而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
我曾经整天发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臂没有比原来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比原来加大,可是听的人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行千里,借助舟船的人,并不是能游水,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本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就从这儿兴起了;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就从这儿产生了;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那么就会达高度的智慧,也就具有了圣人的精神境界。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就在于不停地走。(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键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螃蟹有八只脚,两只大爪子,(但是)如果没有蛇、蟮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
《过秦论》
译文: 秦孝公占据着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地势,拥有雍州的土地,君臣牢固地守卫着,谋取周王室的权力,有席卷天下,控制寰宇,并吞四海的意愿,吞并各国的野心。在那时候,商鞅辅佐他,对内建立法规制度,致力于耕作纺织,修造防守和进攻的器械;对外实行连横策略,使崤山以东诸侯自相争斗。于是,秦人毫不费力地夺取了黄河以西之外的土地。
孝公死后,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先后继承已有的基业,沿袭前代的策略,向南夺取汉中,向西攻取巴、蜀,向东割取肥沃的地区,向北占领非常重要的地区。诸侯恐慌害怕,集会结盟,谋求削弱秦国的办法。不吝惜奇珍贵重的器物和肥沃富饶的土地,用来招纳天下的优秀人才,采用合纵的策略缔结盟约,互相援助,成为一体。在这个时候,齐国有孟尝君,赵国有平原君,楚国有春申君,魏国有信陵君。这四位封君,都见事明,有智谋,心地诚而讲信义,待人很宽厚,对贤能之士很敬重,以合从之约击破秦的连横之策,将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的部队结成联军。在这时,六国士人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等人为他们出谋划策,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等人沟通意见,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等人统率他们的军队。他们曾经以十倍于秦的土地,上百万的军队,向上攻打秦国的关隘。秦人大开关门引敌深入,九国的军队却迟疑起来,不敢入关。秦人没有耗费一兵一卒,天下的诸侯就已陷入狼狈不堪的境地了。这样一来,纵约失败了,各诸侯国争着割地来贿赂秦国。秦有富余的力量趁他们困乏来制服他们,追赶九国的败兵,百万败兵横尸道路,血流成河,大盾牌也漂浮得起。秦国凭借这有利的形势,割取天下的土地,重新划分山河的区域。强国主动表示屈服,弱国按时入秦朝拜。
待到孝文王、庄襄王依次继位,他们统治的时间不长,秦国并没有什么大事发生。到始皇的时候,发展六世遗留下来的功业,以武力来统治各国,将东周、西周和各诸侯国统统消灭,登上宝座来控制天下,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威风震慑四海。向南攻取百越的土地,把它划为桂林郡和象郡,百越的君主低着头,颈上捆着绳子,性命听凭秦的下级官吏处理。于是又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长城,守卫边境,使匈奴退却七百多里;胡人(再)不敢到南边来放牧,勇士不敢拉弓射箭来报仇。接着就废除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焚烧诸子百家的著作,为的是使百姓变得愚蠢;毁坏高大的城墙,杀掉英雄豪杰;收缴天下的兵器,集中在咸阳,销毁刀刃和箭头,用来铸成十二个铜人,来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然后凭着华山当作城池,就着黄河当作池护城河,占据着华山,面对着黄河,认为是险固的地势。好的将领手执强弩守卫着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官员、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盘问过往行人。天下已经安定,始皇心里自以为倚仗这关中的险固地势、方圆千里的坚固的城防,就可以成就子孙万代的帝王基业。
秦始皇去世之后,他的余威依然震慑着边远地区。可是,陈涉不过是个用破瓮做窗户、用草绳系门板的贫家子弟,是下底层一类的人,后来做了被迁谪戍边的兵卒;才能不如平常的人,更没有孔子、墨子那样的贤德,也不像陶朱公、猗顿那样的富有。他跻身于戍卒的队伍中,从田野间突然奋起发难,率领着疲惫无力的士兵,指挥着几百人的队伍,掉转头来进攻秦国,折断树枝作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豪杰纷纷响应聚集,许多人都背着粮食,如影随行般地跟着他。崤山以东的英雄豪杰于是一齐起义,消灭了秦王朝。
再说,一统天下的秦王朝并没有被削弱,雍州的地势,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还是与从前无异。陈涉的地位并不比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的国君更加尊贵;锄头木棍并不比钩戟长矛更锋利;那迁谪戍边的卒子的作战能力并不能和九国部队匹敌;陈涉行军用兵的策略,也比不上先前九国的武将谋臣。可是条件好者失败而条件差者成功,功业完全相反,为什么呢?假使拿东方诸国跟陈涉比一比长短大小,量一量权势力量,那简直是天壤之别了。然而秦凭借着它的小小的地方,发展到兵车万乘的国势,招致八州来归,而使六国诸侯都来朝见,已有一百多年历史;这之后将天下归己所有,用崤山、函谷关作为自己的内宫;一个戍卒发难国家就灭亡了,皇子皇孙都死在人家手里,被天下人耻笑,是什么原因呢?不施行仁义,攻和守的形势就不同。
《师说》
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决疑难问题的人。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疑惑却不跟从老师学习,他所存在的疑惑,就始终不能解决。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拜他为师;在我之后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如果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学习,把他当作老师,我学习的是道理,哪里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因此,不论地位显贵还是地位低下,不论年长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唉!从师学习的风尚没有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们没有疑惑很难呐!古代的圣人,他们超过一般人很远了,尚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跟圣人相比相差很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为羞耻。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这个原因引起的吧!
众人喜爱他们的孩子,选择老师教育孩子;他们自己呢,却以从师学习为耻,这真是糊涂啊!那孩子的老师,教他们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并不是我所说的给人传授道理,给人解释疑惑的老师。不理解文句,疑惑得不到解决,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求教(意思是不知句读的倒要从师,不能解惑的却不从师),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明智的呢。医生,乐师及各种工匠,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中,如有人称人家为老师,称自己为学生,这些人就聚集在一起嘲笑他。问那些嘲笑者(嘲笑他的原因),他们就说:"那个人与某人年龄相近,修养和学业也差不多,(怎么能称他为老师呢?)以地位低的人为师,足以感到羞愧,称官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于谄媚。"啊!从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由此就可以知道了。医生、乐师及各种工匠,士大夫之类的人是不屑与他们为伍的,现在士大夫们的智慧反而不如他们。难道值得奇怪吗?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经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一类人,他们的道德才能(当然)不如孔子。孔子说:"几个人走在一起,其中就一定有我的老师。"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弟子强,听闻道理有先有后,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主攻方向,像这样罢了。
李蟠,十七岁,爱好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学习了,不被世俗的限制,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遵行古人从师学习的风尚,特别写了这篇《师说》来赠给他。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