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师如何钻研教材

 我来答
翰林学库
推荐于2017-12-25 · TA获得超过32.9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6.2万
采纳率:89%
帮助的人:4205万
展开全部
但是,在实施新课程、落实新理念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比如教学情境创设庸俗化,教学活动的泛化、娱乐化倾向非常普遍等等,这些都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
造成这种现状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教师对知识目标的把握不准确,以致教师在教学预设中对学习情境、学习活动、学习方式考虑较多,而知识与技能的教学跟着感觉走,所谓“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到哪里”。
那么,教师在备课时,如何钻研教材,如何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如何准确地设立重点与难点,写出合理的教学预案,并在教学中灵活机智地调整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效益?这些都是教师们普遍关心且亟待解决的问题。下面就谈谈我的一些想法。
一、 仔细揣摩教材,理解编者意图
在实际教学中,有许多教师都不用现成的教材,而是自己另搞一套,但是往往却又偏离了原来应该教学的内容。当然,想要对教材有所创新是件好事,但是“求异”并不等于“创新”,要想创新,首先就要尊重教材的本意。应该看到,教材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源,凝聚了无数编者对教育的认识、对数学的理解,它是根据一定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编写而成的,经过国家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之后才被允许使用的,所以教材的编写、选择和使用都是很慎重的事情。教师应该要深入地钻研教材,理解和尊重教材的编写意图,这样才能更好地使用教材。
这里想特别强调的是,要认识到教材就是提供给教师进行教学的素材,是给你的一个问题、一个情境、一条思路,你遇到这个情境、问题和思路,要充分利用它们,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并想办法达到你制定的教学目标。而具体说来,要先“入教材”,看到教材提供的思路和教学方法是什么,这样才有利于“出教材”,即根据学生不同的基础,适当改变教材,让教材“为我所用”。
1、阅读例题。
以苏教版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的“轴对称图形”为例。
通过阅读教材,可以清楚地看出,教材对于轴对称图形概念的体会分为两步:
(1) 先感受物体的对称,再体会图形的对称,理解轴对称图形的概念。为完成这一目标,教材呈现了四个有关联的教学活动: 一是观察天安门、飞机、奖杯三个物体,发现这些物体或是左右两边,或是上下两边,或是前后两边的形状、结构、大小都完全相同,从而接受这些“物体是对称的”这个概念,并带着这样的概念到身边去寻找对称的物体。二是把天安门、飞机、奖杯的一个面画下来,得到图形,使研究的对象从物体转移到平面图形。这是教学不能忽视的环节,关系到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是否正确,会不会与物体的对称相混淆。三是通过对折图形,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建立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2) 做轴对称图形,加深体验。教材里安排了三次制作轴对称图形的活动。第一次是第57页的例题,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制作。第二次是第58页第3题,在方格纸上画出图形的另一半,组成轴对称图形。第三次是剪纸,做出轴对称图案或花边。这三次制作的目的,都是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的体验。
2、解答习题。
苏教版教材很多知识点的教学没有全部以例题的形式呈现,部分知识点或相应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以练习的形式穿插、渗透在习题中。例如,认识分数时,在第70页第7、8、9、10题中,教材一方面结合具体情境巩固分数的意义,另一方面为学习小数作铺垫。考虑这些因素,预设时教师必须对该内容予以适当的关注并组织学习,而不能完全由学生练一练就罢。在平均数的教学中,教材在第94页第3题渗透:平均数反映的是一组数据的整体状况,这一组数中,有的可能会高于平均数,有的可能会低于平均数,也有的可能会等于平均数。第95页第1题渗透: 平均数可能会产生误导。
因此,在作教学预案时,教师应认真、逐题解答教材中的习题——即使低年级也不能因题目简单而掉以轻心,揣摩每道题的设计意图,增强练习的针对性、实效性,以利于全面达成教学目标。
3、思考为什么这样编排。
教师在研究教材时要思考这样几个问题:例题为什么这样设计?习题为什么这样编排?结论为什么这样引出?
例如,在轴对称图形的教学中,教材为什么先教学对称的物体?它与轴对称图形有什么关系?有三个原因:一是对称原先是生活中的概念,如人的脸部左右两边基本相同,就说脸是对称的。随着概念在各个学科的深入应用,概念也就逐渐分化和严格。在数学里就有中心对称,轴对称和平面对称等几种情况。联系生活经验,先建立生活中的对称概念,再形成数学里的轴对称概念,教学比较顺畅。二是许多轴对称图形就是对称物体某个面的图形,认识对称的物体为认识轴对称图形提供宽广的现实背景。三是可以组织对称的物体与轴对称图形的对比,蕴含对称物体的某些面是轴对称图形,轴对称图形是平面图形等信息,使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清晰、准确。
二、 关注相关知识体系,明确所学知识在整个体系中的地位及作用
1、?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主动建构过程,即把新知纳入到原有认知结构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必须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以便激活他们的经验,找准新知识的生长点,提高学习效益。
在教学“观察物体”时,教师应该明确,学生在三年级(上册)教材中,已经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知道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知道从一个角度观察长方体形状的物体,最多只能看到3个面;能指出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由三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的视图,能根据视图摆出相应的物体。
据此,三年级(下册)观察物体的教学目标应定为:学生通过观察、拼摆、想像等教学活动比较视图,体会不同的摆法某些面的视图可能相同;同样的视图可以有多种摆法;进一步深化对事物和视图关系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在教学认识分数时,教师应该清楚学生在三年级(上册)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一个图形平均分,可以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本单元继续认识分数,要把若干个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平均分,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教学难点是每份的个数与每份在整体里的关系并不一致。
2、?关注后续学习任务。
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在教学中,我们也应关注相关知识的后续学习任务及要求,这也能帮助教师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教学“平移和旋转”时,要考虑到学生在四年级(下册)还要进一步学习平移和旋转,那时就要求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沿水平(或竖直)方向平移后再沿竖直(或水平)方向平移。了解旋转90°,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
因此,本册教学“平移和旋转”时,要落实以下几点教学要求:
(1) 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平移和旋转”的特点,结合具体实例判别“平移和旋转”现象;(2) 不进行抽象的描述,更不下定义,会用肢体动作概括“平移和旋转”的特点;(3)平移一次,或沿水平方向向左(右)移动一次,或沿竖直方向向上(下)移动一次;(4) 在方格纸上平移的物体是简单的直线图形。
教学“轴对称图形”时,要考虑到四年级(下册)学生继续学习轴对称图形,会画出对称轴,知道一个图形有时有不止一条对称轴。这样,本册“轴对称图形”的要求,对称轴的教学只需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积累感性经验即可,知道有对称轴这一概念即可,不必要求学生找、画对称轴。
三、 关注课程标准教材与传统教材的对比
以“认识分数”为例。在认识分数时,先学习用分数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表示整体里的一份或几份,再根据分数的意义,求整体的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是多少个物体。其中,求整体的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是多少就是苏教版教材与传统教材所不同的地方。要注意的是,解决这些问题,要联系具体的材料解释分数的含义,并根据分数意义进行操作或列式计算,因此能起进一步体会分数意义的作用。
教学该内容时要注意两点:
一是抓住分数的意义进行思考。无论求总数的几分之一还是几分之几有多少个的实际问题,都给出了一个确定的分数,这个分数的意义就是实际问题里的数量关系。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解释分数的意义,能够组织起解决问题的思路,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分析数量关系和实物操作又能想到4÷4=1(个)的计算。学生经历“说分数意义—实物操作—列式计算—回答问题”等一系列学习活动,是把实际问题进行数学化处理,获得知识技能的过程,是进行推理发展数学思考的过程,分数意义是贯穿一系列学习活动的红线。
二是让学生动手分一分。动手把整体平均分是对分数意义的理性思考拉动的操作行为,在解释分数意义的时候,会很自然地激起分一分的愿望。动手操作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往往分一分就得出问题的答案,教材为学生创造了动手分一分的条件,也多次提出分一分的要求。
四、 关注过程与方法
数学教学的过程,就是数学活动的过程,只有让学生充分经历数学活动,在探究中学习,才能全面达成三维目标。例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时,教材第82页通过摆、量、想等数学活动,让学生在逐步抽象的过程中体会、归纳和抽象出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则利用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关系的理解,通过推理得出。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公式,体会到公式的来龙去脉,也经历、体验了科学探究的过程,满足了自主探究知识、获取知识的愿望,使得公式的探索过程更加生动,更加富有挑战性。
准确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是有效教学的前提,因此我们首先应尊重教材,忠实于教材,充分运用教材提供的课程资源;在理解编排意图基础上,根据班级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和认知规律,准确把握教学目标,重新组织教学材料,精心设计教学预案,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活实际为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感知、自由表达、探究交流的机会,让学生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这样,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就能真正明确探究问题的方法,形成对知识的深刻体验。
马克思说过:“人在各方面具有一定潜力,只要给以适当外部条件,就能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使其潜能和个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对于数学教学而言,这就要求教师创设有价值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参与活动。比如,班上要搞一个小型班集体活动,大家设计一个活动计划,包括活动主题、时间安排、所需物品、需要的费用等。这就需要学生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从事以下活动: ① 通过交流,确定一个活动主题,了解关于这个主题的有关信息。② 计算所需物品及需要的费用,并进行全班交流。在这一活动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他们能从中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三、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数学教学既强调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重视对有关基础知识的复习工作。现在有很多教师在上课开始时只重视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往往忽略了对已有知识的必要复习。其实,创设情境固然重要,但学习新课之前的复习可以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为学习新课作好铺垫,促进学习的迁移。如,在教学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时,可以复习一年级(上册)接触过的一个对一个地排列,比出物体个数多少的方法,这样才能使新知识具有合适的生长点。
第二,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引领他们经历由动作思维→表象思维→抽象思维的过程,将外部的操作程序逐步“内化”成学生的智力活动方式,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认识图形时,要让学生通过画、找、围、涂、折、拼等操作,初步认识各图形的特征,建立起清晰的表象。
第三,在练习中,要重视相关知识的对比。教材练习中编排了很多题组,可引导学生通过练习加强对比。
第四,对基本的口算要经常练习。第一学段教学的口算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而且是进一步学习四则计算的重要基础。
教师的主导作用还体现在评价方法的改革上。在改进评价方法时,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尊重学生的差异,从促进学生的发展出发,因人而异,因人施评,为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空间,使每个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扬长避短。
四、 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
数学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还要关注学生数学素养的形成和提升。我认为小学生的数学素养应包括: ① 善于发现并提出问题,并善于抓住数学问题的本质。② 能比较熟练地用准确、简练的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③ 具有良好的科学态度、创新精神。④ 以“数学方式”理性、多角度地探寻解决问题的途径。⑤ 善于从生活现象中合理抽象,建立数学模型。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惟有合理地利用好教材,以学生为主体,努力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才能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中公教育
2017-12-25 · 国内知名职业教育培训机构
中公教育
中公教育是大型的多品类职业教育机构。在全国拥有1859个直营网点,覆盖319个地级市。主营业务横跨招录考试培训、学历提升和职业能力培训3大板块,提供超过100个品类的综合职业就业培训服务。
向TA提问
展开全部
在《中小学教学常规》中,教师教学常规中第一项常规是备课。因为备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而备课首先就是备教材,教材是根据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知识 内容和要求来编写成的,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依据。所以,钻研教材是教师进行上课前所必须进行的第一项工作。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重要媒介,是学生学习的重要依据。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只有结合课程标准,备学生、备方法、备过程、备资源,才能做到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学生,手中有方法。那么教师应 怎样钻研教材呢?我认为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第一、从编者的角度钻研教材,具体是:
1.浏览初析教材,整体把握全册教材思路。
2.深究细研教材,整体把握每一节教材内容。
3.纵览全册教材,了解教材中所涉及的基本内容,并以编者的身份自我发问:
⑴这册教材安排了哪些内容?
⑵教材中各章节之间有什么联系?
⑶在全册教材中应渗透什么教学方法?
⑷通过教学,应培养学生什么能力?
在纵览全册教材基础上,在进行细读分析,细读分析就是在教学之前,把教材中的某一章内容仔细阅读,深入分析本章的各个组成部分,找出贯穿这一章的主线,并以该主线通览全章,从而把握各节内容的内在联系,形成教学内容的整体认识。对每一节的教学内容必须深究细研,并自我设问:
⑴我编排这一节教学的目的是什么?
⑵本节在本章中所处的地位怎样?
⑶怎样把德育目标、知识目标和培养学生能力融于教材,怎样恰到好处地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第二、从学生的角度钻研教材,具体做到:
1.像学生一样阅读教材,读准每个字,推敲每个词,体会每一句话:背景了解要宽,内容理解要深。
2.要像学生一样提问题,边读边想:
⑴本节新旧知识的桥梁是什么?
⑵这一节内容的重点是什么?难点是什么?
⑶我自己能完全学会什么?
第三、从教者的角度钻研教材,抓住两个统一:即编者与
教者的统一,编者与学者的统一。编者的意图实际上就是教师的教学目标,也就是学生的学习目标。
教师只有钻研好教材,才能初步的备好课。最后在通过集体讨论,发挥大家的智慧,对教师自己来说,可以听取别人的卓见,发现自己之不足,从而对教材有一个更好的认识,就为下一步备学生、备方法、备过程、备资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米淑89
2013-11-09 · TA获得超过128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61
采纳率:50%
帮助的人:71.7万
展开全部
在实施新课程、落实新理念的过程中,我们有时对知识目标的把握不准确,以致在教学预设中对学习情境、学习活动、学习方式考虑较多,而知识与技能的教学跟着感觉走,所谓“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到哪里”。那么,我们在备课时,如何钻研教材,如何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如何准确地设立重点与难点,写出合理的教学预案,并在教学中灵活机智地调整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效益?这些都是我们普遍关心且亟待解决的问题。下面就谈谈我的一些想法。 一、 仔细揣摩教材,理解编者意图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偶尔不用现成的教材,自己另搞一套,但是往往却又偏离了原来应该教学的内容。 “求异”并不等于“创新”,要想创新,首先就要尊重教材的本意。所以我们应该要深入地钻研教材,理解和尊重教材的编写意图,这样才能更好地使用教材。 1、阅读例题。 以“轴对称图形”为例。通过阅读教材,可以清楚地看出,教材对于轴对称图形概念的体会分为两步: (1) 先感受物体的对称,再体会图形的对称,理解轴对称图形的概念。(2) 做轴对称图形,加深体验。 2、解答习题。 在作教学预案时,我们应认真、逐题解答教材中的习题——即使低年级也不能因题目简单而掉以轻心,揣摩每道题的设计意图,增强练习的针对性、实效性,以利于全面达成教学目标。 3、思考为什么这样编排。 我们在研究教材时要思考这样几个问题:例题为什么这样设计?习题为什么这样编排?结论为什么这样引出? 二、 关注相关知识体系,明确所学知识在整个体系中的地位及作用 1、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主动建构过程,即把新知纳入到原有认知结构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必须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以便激活他们的经验,找准新知识的生长点,提高学习效益。 2、关注后续学习任务。 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在教学中,我们也应关注相关知识的后续学习任务及要求,这也能帮助教师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三、 关注课程标准教材与传统教材的对比 以“认识分数”为例。在认识分数时,先学习用分数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表示整体里的一份或几份,再根据分数的意义,求整体的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是多少个物体。其中,求整体的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是多少是与传统教材所不同的地方。要注意的是,解决这些问题,要联系具体的材料解释分数的含义,并根据分数意义进行操作或列式计算,因此能起进一步体会分数意义的作用。 教学该内容时要注意两点: 一是抓住分数的意义进行思考。二是让学生动手分一分。 四、 关注过程与方法 数学教学的过程,就是数学活动的过程,只有让学生充分经历数学活动,在探究中学习,才能全面达成三维目标。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惟有合理地利用好教材,以学生为主体,努力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才能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1)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