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自2000年来主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措施及其经济影响是什么呢?
我国当前采取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分别是稳健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
通胀从本质上说是货币过多问题,所以治理通胀主要靠货币政策。但当前物价上涨具有鲜明的结构性特征,光靠货币政策手段是不够的,必须更加重视运用财政政策等手段,形成合力,共同管理好通胀预期。
当前物价上涨是流动性过剩、成本推动及输入型通胀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并具有鲜明的结构性特征:食品价格上涨较快;由水、电、燃料价格、建房及装修材料价格、住房租金价格等要素组成的居民居住类价格上涨较快。食品价格和房价是这次物价上涨的两个大头,特别是食品价格成为物价上涨的主要推手。
在这种背景下,光靠货币政策手段是不够的,必须更加重视发挥财政政策等手段的作用,形成合力,共同管理好通胀预期。通货膨胀从本质上说是货币过多问题,所以治理通胀主要靠货币政策。但当前中国物价形势复杂,货币政策多是对流通中的货币总量进行调节,对成本推动型和输入型通胀作用有限,对当前结构性通胀的治理效果不佳。
再者,货币政策主要作用于货币供应量,进而调节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故政策传导上存在一定的时滞。此外,货币政策各项工具的使用和效果都有一定的局限性。
措施:
1、 调整产业结构,
2、 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3、 控制投资方向、赤字规模,能结构性地对需求予以调节;
4、通过鼓励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的财税政策,能结构性地改善长期供给,促进经济增长;
扩展资料:
随着经济的增长,价格应趋于下降,或趋于稳定。因为,经济的增长主要取决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新生产要素的投入,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前提下,生产的增长,一方面意味着产品的增加,另一方面则意味着单位产品生产成本的降低。所以,稳定物价目标与经济增长目标并不矛盾。这种观点实际上是马克思在100多年以前,分析金本位制度下资本主义经济的情况时所论述的观点。
实际上,就现代社会而言,经济的增长总是伴随着物价的上涨。这在上述分析物价上涨的原因时,曾予以说明,近100年的经济史也说明了这一点。
有人曾做过这样的分析,即把世界上许多国家近100年中经济增长时期的物价资料进行了分析,发现除经济危机和衰退外,凡是经济正常增长时期,物价水平都呈上升趋势,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情况更是如此。
没有哪一个国家在经济增长时期,物价水平不是呈上涨趋势的。就我国而言,几十年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现实也说明了这一点。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进入滞胀阶段以后,有的国家甚至在经济衰退或停滞阶段,物价水平也呈现上涨的趋势。
参考资料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