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罗马的军队建制是怎样的拜托各位了 3Q
6个回答
展开全部
古罗马军队的基本战术组织是小队,相当于现代军队中的连。每个小队由两个百人队组成,相当于现在的两个排。百人队原先为一百人,后来改为60至80人。每个成年兵小队只包含一个百人队。鉴于由一名军官(百人队长)来指挥一百人的队伍常显得力不从心,因此后来减少了人数,但百人队这个名称仍然保留了下来。大队相当于现在的营,由450至570人组成,其中有120至160名少年兵,还有相同数量的青年兵和壮年兵,60至80名成年兵,另加一队30人的骑兵。大队里的骑兵很少跟大队一同作战,而是自己合起来组成较大的骑兵队伍。 古罗马军团相当于现代军队中的一个师,它由10个大队组成,约4500至5000士兵,其中包括300名骑兵。每个古罗马军团配有(在古罗马共和国时期)一个联合军团。它们两者的组织体制相同,不过联合军团的骑兵通常有600人。有些人士认为,联合军团的组织体制跟古罗马军团不一样,它是古罗马采取的一种策略,以大约相等数量的联合部队来支援各古罗马军团。联合部队最大的正式编制是大队。但至少在凯撒时期,联合军团跟古罗马军团的组织体制是同样正规的。 古罗马军团和联合军团合起来相当于现代的一个军,约9000至10000人,其中约有骑兵900人。两个古罗马军团加上两个联合军团组成一个野战军,称为执政官统率的集团军,由两名罗马执政官当中的一名指挥。每个执政官统率的集团军通常有18000至2万人,其正面战线宽约二千五百米;整个集团军战斗编队占地约六十万平方米,大约三倍于同样规模的古希腊方阵队形。 军团的机动性取决于每个横队中各分队之间的战术关系,也取决于重步兵的各个作战横队之间的相互关系。每个小队就象一个古希腊小方阵,它的每个横列约20人,纵深6人,士兵间隔略大于古希腊方阵的士兵间隔。每个士兵所占位置约1.5平方米,横队的各个小队之间有一个相当于小队正面宽度的间隔,约30米。各小队交错排列,第二和第三横队中的小队正好对着前面横队的间隔,形成棋盘状的纵横交错队形。二个重步兵横队之间约有100米的间隔。
展开全部
前不久看了一套不错的美国历史题材电视剧"ROME",其中虽然大军团作战的场景几乎没有,但是却非常真实的再现了古罗马军团士兵在战斗中以小队为核心相互配合作战的战术,使我产生了很浓厚的兴趣来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下有关古罗马军团的问题.就其战术来说,罗马军团战术早就是古代西方战术的重要内容了,对西方古代冷兵器时期的战术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它是在古希腊方阵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古罗马的国家安全主要依靠由公民组成的半民兵化的军队构成。实质上,这是人类历史上较早的职业军队。如果有战事发生,罗马所有体格健全的17-60岁男性公民,都要被强制服役,只是那些47岁以上的人会被安排到守备部队,做一些城市的卫戍工作。公元前220年,罗马军队最多时达到75万人,而其总人口也只有375万人。作为新生的国家,那时的罗马经常要处于战争之中,因此他的军队总是保持有一定数量的、有丰富作战经验的老兵作为其骨干。罗马军队的强大和成功主要取决于四个因素:一、军队是由自由的、具有强烈责任感的公民组成,具有精神上的优势,为保护自己的家园而战;二、发展了一种新型的兵团组织,在野战中这种组织形式超过以前所有的军事体制;三、保持着严格的、能胜任各种作战任务的作战队形,这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长期的作战经验,但主要是因为坚持不懈的训练和严格的组织纪律;四、强烈的荣誉感以及有理智的依靠英勇顽强和积极进取精神为核心的军事理念.这就作为罗马的传统,即使在身处于逆境中也是如此。同时罗马政府在对待意大利同盟国和殖民地等方面的智慧和才能,包括慷慨和宽宏大量地对待战败的意大利敌国,也是罗马逐步变强大的一个重要因素。对军团的改革早在塞维·图里乌时就开始了,图里阿所进行的传奇式的改革对罗马后来的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M.F.卡米卢斯又进行了很多改进,包括对部队组织编制的改革;对兵员的使用主要是根据年龄和经验而不是根据其财产和个人所备武器的质量;仍然希望个人自备武器,但这些武器通常是由国家来出钱购买的。萨漠奈战争的山地作战教训,特别是考地安峡谷之战的灾难极大地影响了罗马军团作战理论。一个罗马军团编制的单元数量,已经达到大约300个,我下面将对此进行详细叙述。这种灵活而又纪律严明的军团体制,在同皮洛士的马其顿-伊庇鲁斯“法兰克斯”方阵作战时,充分发挥了它的威力,在第一次和第二次布匿战争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公元前第三世纪的下半叶,罗马军团的发展可能已达到了顶峰,发挥出了它的最大能力。古罗马的士兵有四种类型,他们都是自由公民,具有忠诚于国家的强烈意识。第一类是少年兵或称轻步兵,他们年龄最小,反应最灵活敏捷,但又最缺乏训练;第二类是青年兵,他们年龄较大,经验尚多,组成了军团重步兵的第一战列;第三类是壮年兵,平均年龄约30岁,他们成熟、顽强,经验丰富,是整个军队的中坚力量,组成了军团重步兵的第二战列;第四类是成年兵,他们年龄最大,老成稳健,正好弥补了少年兵鲁莽的缺点,组成了重步兵的第三战列。古罗马的基本战术组织是小队,相当于现代军队中的连。每小队由两个“百人队”组成,相当于现代的两个排。“百人队”原先为100人,后来改为60~80人。每个成年兵小队只包含一个“百人队”。鉴于由一名军官(队长)来指挥上百人的队伍显得力不从心,因此后来减少了人数,但“百人队”这个名称仍然保留了下来。大队相当于现代的营,由450-570人组成,其中有120—160名少年兵,还有相当数量的青年兵和壮年兵,60-80名老年兵,另加30名骑兵。大队里的骑兵很少跟大队一同作战,而是与其他大队的骑兵合起来组成较大的骑兵队伍。古罗马军团相当于现代军队的一个师,它由10个大队组成,约4500-5000名士兵,其中包括300名骑兵。每个古罗马军团配有一个联合军团。两者的组织体制相同,不过联合军团的骑兵通常有600人。有些人士认为,联合军团的组织体制跟罗马军团不一样,它只是罗马采取的一种策略,以大约相等数量的联合部队来支援各罗马军团。联合军团的最大编制是大队。一个罗马军团与联合军团合起来相当于现代的一个军,约9000-10000人,其中约有骑兵900人。两个罗马军团加上两个联合军团组成一个野战军,称为执政官军,由两名执政官中的一名指挥。每个执政官军通常有18000-20000人,其正面战线的宽度大约为1.6-2.4公里。两个正规执政官军经常合在一起,在这种情况下,就由两位执政官轮流指挥军队——通常是每24小时一轮换。然而,在战争时期或出现重大危机时,罗马军队一般有8个(4个罗马军团、4个辅助军团)、甚至8个以上标准军团。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已经任命了独裁官,那么他将直接指挥最大的野战部队,并按照实际情况,尽其所能对其他部队实施完全的控制。不管是否任命独裁官,加强的部队通常都由摄政官(第一执政官,由元老院任命)指挥,或由选举产生的主管军事的执政官指挥。由于执政官是由公民选举产生的,同时他们也是野战的指挥官,因此他们集政治权力和军事权力于一身。指挥官有很大的自主权,一般不受国内的控制。另一方面,这一体制经常会导致最高军事指挥官的平庸无能。这一体制的另一个缺陷是,执政官每年选举一次,即使在长期的战争中也是如此,例如在同汉尼拔作战时,罗马将军就不得不将战争拖了几年才结束。在执政官或摄政官的下面是下级参谋官或军需官,主要代表指挥官进行行政管理和布置任务。军团的下级军官是六个保民官,每两个人负责一个战列。在一种特殊的安排中,六个保民官轮流指挥部队。后来,又常常在保民官之上任命一个特使作为军团的指挥官。在保民官以下是60个“百人队”队长,每两个人负责一个小队.以小队作战的时候,各自负责一侧的指挥.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公元前53年,罗马帝国大军入侵伊朗,遭伊朗军队围歼,6000余罗马军队突围,逃至现今的哈萨克斯坦,后为西汉陈汤收降,带回中国,安置在永昌县。 甘肃省永昌县城南10公里处的者来寨村,我国西汉元帝时期在这里设置“骊罢”城,用来安置古罗马帝国降人。人们也许会问,古代中国从未和罗马帝国交战,罗马降人从何而来?这是一件历史悬案,萦绕在人类史上近二千年。为揭开世界上这一桩重大历史悬案,史学家们为此而苦苦探索。 这桩历史悬案起因于一场惨烈的古代战争,即公元前53年,也就是中国西汉甘露元年。当时的罗马帝国的执政官克拉苏,纠集7个军团、约4.5万人的兵力,发动了对古称安息,即今伊朗的侵略战争。不可一世的罗马军队在一个叫做卡尔莱的地方,出人意料地遭到安息军队的围歼,克拉苏被俘斩首。其第一军团首领、克拉苏的长子普布利乌斯率领6000余众拼死突围。 到了公元前20年,古罗马帝国和安息签约言和。这时,罗马帝国要求安息遣返33年前在卡尔莱战役中被俘虏的军人,并寻找普布利乌斯的下落。可是,普布利乌斯及其所率突围残部,已在安息消失得无影无踪。罗马溃军到底去了何方?这一疑团一直困惑着罗马乃至全世界的历史学家。 后来他们发现40年代一位名叫德效谦的英国著名汉学家,已对这一课题做过大量工作,并找到了德效谦于1947年撰写的《古代中国之骊罢城》一文。本文开宗明义:中国古代称罗马帝国为“骊罢”,后又改称“大秦”,《后汉书·大秦传》就是以“大秦国一名犁霸”这句话起首的。文章接着指出中国古代以外国国名命名的城,当时只有新疆的库车和温宿,它们都是袭用移民的旧称。“骊罢”城的出现,自然会与有外国侨民相关。作者进而运用史料说明,骊罢城最早在中国西汉版图上出现是公元前20年,那正是罗马帝国向安息要求遣返战俘的时间。这绝非历史的巧合!它说明在卡尔莱战役中突围的罗马远征军,正当其故国寻觅他们的时候,他们却早已鬼差神使地到了中国,并在祁连山下落脚了。 根据此文提供的历史线索,中外学者查阅了大量史书,终于从班固所著《汉书·陈汤传》中获得突破。据此书记载,公元前36年,西汉西域都护甘延寿和副校尉陈汤,带领4万多名将士讨伐郅支单于,战于郅支城(今哈萨克斯坦江布尔城)时,在这里见到了一支奇特的军队, “土城外有重木城”拱卫,其“步兵百余人,夹门鱼鳞阵,讲习用兵”。而这种构筑“重木城”防御工事和用圆形盾牌连成鱼鳞形状的防御阵式,只有古罗马军队采用。史学家们据此推理,这支奇特的军队,就是卡尔莱战役中突围失踪17年的罗马军队的残部。 西汉王朝军队在这次郅支战役中大捷。《汉书》上说,陈汤率领的汉军攻克“重木城”,以“生虏百四十五人,降虏千余人”而告胜。学者们依据这一重要史料拨开历史迷雾,理清了那支古罗马军队残部的踪迹。即普布利乌斯率领的逃亡大军,在安息军队围追、封锁而回国无路的情况下,辗转安息高原,伺机东进,在防御松懈的安息东部防线,撕开一道口子,流徙中亚,投奔郅支,后被陈汤收降,带回中国。汉元帝为此下诏将他们安置在番禾县南的照面山下(今永昌县),并置县骊罢。直到公元592年。 鉴于骊罢人已和汉族人融合,隋文帝下诏将骊罢县并入番禾县。至此,骊罢建县共612年。 中国的骊罢人就这样在历史的风雨沧桑中悄然消失。 史学家们还从许多史书史料中,找到了有关骊罢县存在和变迁的系列佐证。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在古罗马,军团曾是军队的总称,后成为军队的基本建制单位。16世纪以后,有些国家以军团作为军队的高级建制单位,但编制不固定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古罗马的军队中,一个中队(音译为“麦尼普尔”)约120人到250人,他们最小的编制是小队或百夫队(音译为“森杜里”)约60人到100人,两个小队等于一个中队,三个中队等于一个大队(音译为“科戈尔特”)约360人到500人,十个大队等于一个军团(音译为“里金”)约3600人到5000人。古罗马的历史: http://news.gooooal.com/news_detail.php?newsid=927883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