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首诗明确表示了阮籍对老庄道家哲理的向往,和要以前代的隐士为楷模,做万载垂清风之士的决心?
3个回答
2013-11-08
展开全部
向往自然、淡薄名利、隐居在山林中的嵇康,常常面对着潺潺流水、青青翠竹,抚琴自娱。
史书记载,嵇康的琴艺超伦,负有盛名。
嵇康最喜爱弹奏的是《广陵散》。
《广陵散》是一首古琴曲,嵇康能够得到它,还有一个故事。
《广陵散》声调绝伦,不同凡响。客人弹奏完毕,便将这首曲子传授给了嵇康。临别时,他再三叮嘱,千万不要再将这首曲子传给他人 。
于是,听嵇康弹奏《广陵散》,也就成为朋友们聚会时难得的享受。
嵇康不但弹琴的技艺精湛,而且对音律也有很深的造诣和研究。他是当时杰出的音乐理论家。
他撰写的《琴赋》,不但为当时的人们所推崇,东晋时,人们已将它作为音乐之赋的写作参照尺度。
他还撰写了《声无哀乐论》,着重探讨音乐的本质、音乐与情感的关系、音乐与教化功能等三个方面的问题,也就是音乐自身的规定性问题。
嵇康认为音乐是自然的产物,仿佛气息滋味存在于天地之间一样,不会因为人们的喜怒哀乐而有所变化。因此,在音乐与情感的问题上,嵇康以为音乐本身并不蕴涵快乐与悲伤。
嵇康对琴情有独钟。他不但经常弹奏和吟诵,还在《琴赋》的序言中强调:
“众器之中,琴德最优”。
由于嵇康的渲染和推崇,琴,被赋予了文人闲雅超逸的精神追求。
因此,琴,在后代诗歌绘画中出现时,往往和飘逸宁静的生活联系在一起。
作为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嵇康不仅是诗人,也是文章大家。流传至今的有十五篇。
箴,是古代一种特殊的文体,主要目的是为了劝诫。
嵇康撰写了一篇《太师箴》,并以太师的身份,通过称颂上古帝王君道自然、谴责后世的衰败,进而对当今的君王加以规劝。
嵇康从道家思想出发,认为,上古社会民风淳朴,君主寡欲少私,清净无为,而万民则自足自乐。
然而,随着历史的进程,古老的统治所依赖的自然、社会及文化环境逐渐发生了变化。
于是,后世的统治者就试图用倡导仁义来改造社会。
嵇康认为,好的社会形态是保持“君静于上,臣顺于下”、“群生安逸、自求多福”的和谐关系。
嵇康的《释私论》,也是针砭当时社会现实的文章。
针对当时的伪善风气,嵇康在《释私论》中提出“无措是非”、“越名教而任自然”。试图找出回复人之真性的道路。
嵇康的“无措是非”、“越名教而任自然”,不是指人们在欲望的驱使下可以为所欲为。相反,他认为回复到自然的本性,就体现为自觉接受法则,在触景而行、任心而动中体现善的准则。
但是,在一个崇尚名教的社会里,追求名声的过分举动往往为世俗所认可;后人看起来不近情理的事情,在当时人眼里却有着充分的理由。
像嵇康这样的有识之士,敏锐地觉察到这类行为的虚伪,愤然鄙薄世俗虚名。 他隐居山林,专注地探寻自然和事物之理。
然而,嵇康毕竟是一个愤世嫉俗之人,他的文章见解精辟,笔锋犀利,风格清俊。
同嵇康一样,竹林七贤中的代表人物阮籍,也是魏晋之际著名的玄学家和文学家,他创作《咏怀诗》八十余首,为世人所重。被王夫之誉之为“旷代绝作”。
与嵇康不同的是,阮籍无缘享受“浊酒一杯、弹琴一曲”的隐居生活。高平陵事变后,他受到司马氏的征召,极不情愿地进入朝廷做官。
生活在这样的氛围中,不愿意与之同流合污的阮籍,感到异常地孤独和苦闷,使他更加怀念在竹林中度过的快乐时光。他的诗作中,反映了这种心境。
诗言志。从阮籍的诗中,人们不难发现,少年时代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他,建功立业的决心和期望长大成人后,有一番作为的理想抱负。
可是,自从曹芳继位后,曹氏集团与司马氏集团走向分裂,政局动荡不安,阮籍的英雄梦也变得虚无缥缈。
与此相应,阮籍的政治和生活态度也经历了痛苦的转变。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生活在春秋末年。
他见周朝逐步衰亡,就骑着青牛出走函谷关,到人们不知道的地方隐居了起来。
这首诗,明确表示了阮籍对老庄道家哲理的向往,和要以前代的隐士为楷模,做万载垂清风之士的决心。
阮籍认为,现实社会既不安全又不快乐,既没有自由也没有幸福。
于是,他主张“飘摇于天地之外,与造化为友”。这在他的文章《大人先生传》中得到充分体现。
阮籍在《大人先生传》中,还设计了一个崇尚名教的人物“士君子”。并用“士君子”之口,对大人先生提出了质疑,认为“大人先生”是“身处困苦之地”,并不能真正获得自由、幸福和欢乐。
最后,阮籍这样总结:“汝君子之礼法,诚天下残贼、乱危、死亡之术耳。” “而乃目以为美行不易之道,不亦过乎!”
“大人先生”式的人格与理想,正是阮籍的追求。
阮籍在他的另一篇文章《达庄论》中,又一次写到了一位逍遥在神游境界中的老庄式人物:
先生“徘徊翱翔,迎风而游…恍然而止,忽然而休。”
先生以为“以生言之,则物无不寿,推之以死,则物无不夭,自小视之,则万物莫不小,由大视之,则万物莫不大。”
《达庄论》中的先生具有万物齐一的思想境界,阮籍以此为基础,走上了无是非、任自然的人生。并把这种思想带入了他的散文创作。
有学者这样评价:在魏晋玄学史上,真正把理想人格的建构、或理想境界的所在凸显出来的,是以阮籍为代表的玄学家。他根据自身对于时代的感受和对于现实苦难的体会,倾尽全力去探讨自我意识与自然的关系,希望摆脱压迫而获得精神的解放。
作为魏晋时期玄学哲学家的阮籍,除了《大人先生传》、《达庄论》之外,他写过的哲学著作还有《乐论》、《通易论》、《通老论》、等篇。
从这些文章中看出,阮籍从倾向于自然与名教的结合,到崇尚自然而贬抑名教的痛苦转变过程。
同阮籍一样,嵇康也写过一篇名为《卜疑》的文章, 文章里的“弘达先生”,也是一位虚拟的庄子至人式的人物。不同的是,“弘达先生”没有阮籍笔下的“大人先生”那么多虚幻飘渺的神采。
嵇康、阮籍创作中的玄学化倾向,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阮籍描写的“大人先生”式的生活是无比自由的。但实际上也曲折地影射了现实社会的不自由。因此,阮籍的内心十分痛苦。
《晋书》本传记载:阮籍经常一个人驾着车子,载着酒,漫无目的地四处游荡。
直到走到路的尽头,再也无法前行了,他开始走下车来号啕大哭,哭够了,才按照原路返回。
于是,阮籍常常用酒来麻醉自己。
专家考证,中国的饮酒之风兴盛于东汉末年。正始年间玄学产生后,酒就开始普遍进入士人的生活。
竹林七贤和酒密切相联。他们聚会在竹林,肆意酣畅。
而在七贤中以饮酒闻名于世的,还要数刘伶。
关于刘伶的好酒,可以从这幅古画中窥见一斑。
画的作者是唐代的孙位,画名为《高逸图》,右上角的题识为宋徽宗的墨迹。最早著录于《宣和画谱》。
近人研究发现,此画所绘内容,正是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
画中的刘伶,正回头准备漱口,而双手仍然端着酒杯,似乎对杯中之物恋恋不舍。
学者研究发现,刘伶是把酒后的玄意写入散文的第一人。
学者们认为,竹林七贤对后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就文学的影响而言,则更多地表现在审美情趣上。比如中国文学崇尚高逸淡雅之美、自然之美,传神之美。都与竹林七贤密切相关。
竹林七贤中另一位以饮酒著称的人物是阮咸。
阮咸虽然在文学上没有高深的造诣,但却“妙解音律”,是一位天才的音乐家。
阮咸不但“妙解音律”, 还善弹琵琶。
阮咸在那个年代里发明的琵琶,一千多年来,一直给人们带来快乐。
史书记载,竹林七贤中的山涛,也是一位写文章的好手。曾著有《山涛集》,可惜今已不存。
魏晋士人思想的解放、玄学的追求、放达的行为反映到书法上,就进入到一个为艺术而艺术的自觉时期。
从此,中国的书体从单一的篆隶,演化出楷、行、草,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其中就有竹林七贤的功绩。
他们的书法放任、洒脱、飘逸,如行云流水,鲲鹏展翅。
字如其人,透过墨迹,人们看到了他们“大人先生”式的精神境界。
著名美学家宗白华先生评论道:“这种高超的艺术,只有晋人潇洒超脱的心灵,才能心手相应,登峰造极。”
其中,嵇康的书法特别为人称道。
唐代书法理论家张怀瓘评论说:“叔夜善书,妙于草制。观其体势,得之自然,意不在乎笔墨。若高逸之士,虽在布衣,有傲然之色。”
人们难以想象,在充满杀戮与残暴的魏晋时代,却活跃着一群超凡脱俗的士人,他们用智慧和情感,开创了深奥的玄学思潮,创作了独具魅力的文学、诗歌、书法等艺术。
他们在诗酒风流、山光水色中,去寻找生命的真我,尽情地展示自己的才情。
史书记载,嵇康的琴艺超伦,负有盛名。
嵇康最喜爱弹奏的是《广陵散》。
《广陵散》是一首古琴曲,嵇康能够得到它,还有一个故事。
《广陵散》声调绝伦,不同凡响。客人弹奏完毕,便将这首曲子传授给了嵇康。临别时,他再三叮嘱,千万不要再将这首曲子传给他人 。
于是,听嵇康弹奏《广陵散》,也就成为朋友们聚会时难得的享受。
嵇康不但弹琴的技艺精湛,而且对音律也有很深的造诣和研究。他是当时杰出的音乐理论家。
他撰写的《琴赋》,不但为当时的人们所推崇,东晋时,人们已将它作为音乐之赋的写作参照尺度。
他还撰写了《声无哀乐论》,着重探讨音乐的本质、音乐与情感的关系、音乐与教化功能等三个方面的问题,也就是音乐自身的规定性问题。
嵇康认为音乐是自然的产物,仿佛气息滋味存在于天地之间一样,不会因为人们的喜怒哀乐而有所变化。因此,在音乐与情感的问题上,嵇康以为音乐本身并不蕴涵快乐与悲伤。
嵇康对琴情有独钟。他不但经常弹奏和吟诵,还在《琴赋》的序言中强调:
“众器之中,琴德最优”。
由于嵇康的渲染和推崇,琴,被赋予了文人闲雅超逸的精神追求。
因此,琴,在后代诗歌绘画中出现时,往往和飘逸宁静的生活联系在一起。
作为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嵇康不仅是诗人,也是文章大家。流传至今的有十五篇。
箴,是古代一种特殊的文体,主要目的是为了劝诫。
嵇康撰写了一篇《太师箴》,并以太师的身份,通过称颂上古帝王君道自然、谴责后世的衰败,进而对当今的君王加以规劝。
嵇康从道家思想出发,认为,上古社会民风淳朴,君主寡欲少私,清净无为,而万民则自足自乐。
然而,随着历史的进程,古老的统治所依赖的自然、社会及文化环境逐渐发生了变化。
于是,后世的统治者就试图用倡导仁义来改造社会。
嵇康认为,好的社会形态是保持“君静于上,臣顺于下”、“群生安逸、自求多福”的和谐关系。
嵇康的《释私论》,也是针砭当时社会现实的文章。
针对当时的伪善风气,嵇康在《释私论》中提出“无措是非”、“越名教而任自然”。试图找出回复人之真性的道路。
嵇康的“无措是非”、“越名教而任自然”,不是指人们在欲望的驱使下可以为所欲为。相反,他认为回复到自然的本性,就体现为自觉接受法则,在触景而行、任心而动中体现善的准则。
但是,在一个崇尚名教的社会里,追求名声的过分举动往往为世俗所认可;后人看起来不近情理的事情,在当时人眼里却有着充分的理由。
像嵇康这样的有识之士,敏锐地觉察到这类行为的虚伪,愤然鄙薄世俗虚名。 他隐居山林,专注地探寻自然和事物之理。
然而,嵇康毕竟是一个愤世嫉俗之人,他的文章见解精辟,笔锋犀利,风格清俊。
同嵇康一样,竹林七贤中的代表人物阮籍,也是魏晋之际著名的玄学家和文学家,他创作《咏怀诗》八十余首,为世人所重。被王夫之誉之为“旷代绝作”。
与嵇康不同的是,阮籍无缘享受“浊酒一杯、弹琴一曲”的隐居生活。高平陵事变后,他受到司马氏的征召,极不情愿地进入朝廷做官。
生活在这样的氛围中,不愿意与之同流合污的阮籍,感到异常地孤独和苦闷,使他更加怀念在竹林中度过的快乐时光。他的诗作中,反映了这种心境。
诗言志。从阮籍的诗中,人们不难发现,少年时代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他,建功立业的决心和期望长大成人后,有一番作为的理想抱负。
可是,自从曹芳继位后,曹氏集团与司马氏集团走向分裂,政局动荡不安,阮籍的英雄梦也变得虚无缥缈。
与此相应,阮籍的政治和生活态度也经历了痛苦的转变。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生活在春秋末年。
他见周朝逐步衰亡,就骑着青牛出走函谷关,到人们不知道的地方隐居了起来。
这首诗,明确表示了阮籍对老庄道家哲理的向往,和要以前代的隐士为楷模,做万载垂清风之士的决心。
阮籍认为,现实社会既不安全又不快乐,既没有自由也没有幸福。
于是,他主张“飘摇于天地之外,与造化为友”。这在他的文章《大人先生传》中得到充分体现。
阮籍在《大人先生传》中,还设计了一个崇尚名教的人物“士君子”。并用“士君子”之口,对大人先生提出了质疑,认为“大人先生”是“身处困苦之地”,并不能真正获得自由、幸福和欢乐。
最后,阮籍这样总结:“汝君子之礼法,诚天下残贼、乱危、死亡之术耳。” “而乃目以为美行不易之道,不亦过乎!”
“大人先生”式的人格与理想,正是阮籍的追求。
阮籍在他的另一篇文章《达庄论》中,又一次写到了一位逍遥在神游境界中的老庄式人物:
先生“徘徊翱翔,迎风而游…恍然而止,忽然而休。”
先生以为“以生言之,则物无不寿,推之以死,则物无不夭,自小视之,则万物莫不小,由大视之,则万物莫不大。”
《达庄论》中的先生具有万物齐一的思想境界,阮籍以此为基础,走上了无是非、任自然的人生。并把这种思想带入了他的散文创作。
有学者这样评价:在魏晋玄学史上,真正把理想人格的建构、或理想境界的所在凸显出来的,是以阮籍为代表的玄学家。他根据自身对于时代的感受和对于现实苦难的体会,倾尽全力去探讨自我意识与自然的关系,希望摆脱压迫而获得精神的解放。
作为魏晋时期玄学哲学家的阮籍,除了《大人先生传》、《达庄论》之外,他写过的哲学著作还有《乐论》、《通易论》、《通老论》、等篇。
从这些文章中看出,阮籍从倾向于自然与名教的结合,到崇尚自然而贬抑名教的痛苦转变过程。
同阮籍一样,嵇康也写过一篇名为《卜疑》的文章, 文章里的“弘达先生”,也是一位虚拟的庄子至人式的人物。不同的是,“弘达先生”没有阮籍笔下的“大人先生”那么多虚幻飘渺的神采。
嵇康、阮籍创作中的玄学化倾向,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阮籍描写的“大人先生”式的生活是无比自由的。但实际上也曲折地影射了现实社会的不自由。因此,阮籍的内心十分痛苦。
《晋书》本传记载:阮籍经常一个人驾着车子,载着酒,漫无目的地四处游荡。
直到走到路的尽头,再也无法前行了,他开始走下车来号啕大哭,哭够了,才按照原路返回。
于是,阮籍常常用酒来麻醉自己。
专家考证,中国的饮酒之风兴盛于东汉末年。正始年间玄学产生后,酒就开始普遍进入士人的生活。
竹林七贤和酒密切相联。他们聚会在竹林,肆意酣畅。
而在七贤中以饮酒闻名于世的,还要数刘伶。
关于刘伶的好酒,可以从这幅古画中窥见一斑。
画的作者是唐代的孙位,画名为《高逸图》,右上角的题识为宋徽宗的墨迹。最早著录于《宣和画谱》。
近人研究发现,此画所绘内容,正是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
画中的刘伶,正回头准备漱口,而双手仍然端着酒杯,似乎对杯中之物恋恋不舍。
学者研究发现,刘伶是把酒后的玄意写入散文的第一人。
学者们认为,竹林七贤对后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就文学的影响而言,则更多地表现在审美情趣上。比如中国文学崇尚高逸淡雅之美、自然之美,传神之美。都与竹林七贤密切相关。
竹林七贤中另一位以饮酒著称的人物是阮咸。
阮咸虽然在文学上没有高深的造诣,但却“妙解音律”,是一位天才的音乐家。
阮咸不但“妙解音律”, 还善弹琵琶。
阮咸在那个年代里发明的琵琶,一千多年来,一直给人们带来快乐。
史书记载,竹林七贤中的山涛,也是一位写文章的好手。曾著有《山涛集》,可惜今已不存。
魏晋士人思想的解放、玄学的追求、放达的行为反映到书法上,就进入到一个为艺术而艺术的自觉时期。
从此,中国的书体从单一的篆隶,演化出楷、行、草,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其中就有竹林七贤的功绩。
他们的书法放任、洒脱、飘逸,如行云流水,鲲鹏展翅。
字如其人,透过墨迹,人们看到了他们“大人先生”式的精神境界。
著名美学家宗白华先生评论道:“这种高超的艺术,只有晋人潇洒超脱的心灵,才能心手相应,登峰造极。”
其中,嵇康的书法特别为人称道。
唐代书法理论家张怀瓘评论说:“叔夜善书,妙于草制。观其体势,得之自然,意不在乎笔墨。若高逸之士,虽在布衣,有傲然之色。”
人们难以想象,在充满杀戮与残暴的魏晋时代,却活跃着一群超凡脱俗的士人,他们用智慧和情感,开创了深奥的玄学思潮,创作了独具魅力的文学、诗歌、书法等艺术。
他们在诗酒风流、山光水色中,去寻找生命的真我,尽情地展示自己的才情。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3-11-08
展开全部
《咏怀诗》八十余首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3-11-08
展开全部
大人先生传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