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这首诗赏析
3个回答
2013-12-13
展开全部
白居易有句诗:“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以前不觉得怎样,现在觉得幽美难言。桃花开得很早,现在却要等到其他的花都谢了,开得倦怠了才盛开,而且是开在山中,这份热闹中带着难言的收敛和沉静。这种态度于荷、兰并无出奇,换了桃花就难得了,好比歌宴后的丽人褪去浓妆,美得淡定心惊。 桃花本是早春的花,我记得往往是过了年不久,心思里那点节庆的气息还未凉透的时候,来到乡下做客,就看见田畈井头有桃花,风吹过一阵,落花似雨,便有些飘在水里。桃花总是这样淘气,连凋谢也要拼死热闹;或是远远的人家墙头透出一枝嫩红隔着新绿,娇艳可人;那不是我家的花,我也摘不到,可仍然那样高兴,竟说不出因由,也许中国人的骨子里有桃花般的香艳,所以见了两相亲。 桃花是乡气的,民间寻常百姓家,田畈村头遍地皆是,但也空灵清绝,谁说借着她遁不得桃源?像失意清醒之后的唐伯虎,在苏州桃花坞隐居,将自己的住地命名为“桃花庵”,从此不思功名,不恋富贵,卖文卖画为生,闲来在桃花树下对酒吟诗,自己也觉着美得不行,遂作《桃花庵歌》——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 半醉半醒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 车尘马足显者事,酒盏花枝隐士缘。 若将显者比隐士,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将花酒比车马,彼何碌碌我何闲。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失意才子诗歌放荡,虽有不得志的牢骚之意,但这牢骚借桃花发得漂亮,叫后人只见得唐才子的风雅,遮掩了他心里的酸楚。 桃花难画,因要画得她静。桃花难言,往往是因为她不舍得收敛,艳得让人无所适从,无法评价。一不小心,那美变成了滥觞,俗得就好像听见一个村姑名叫桃花,你回眸一顾,却没有人面桃花相映红的风景。 《桃夭》难写,因它几乎将女子的美写到极致,将汉语的炼字功力发挥到极致,几乎已不可能有超越原诗的解读了。一般人如果只读过三篇诗经,其中必有一篇“桃之天天,灼灼其华”。刘勰《文心雕龙·物色篇》把以“灼灼”状桃花之鲜,看作是思考千年也难易一字的佳构。 经常在睡前读上几篇诗经,觉得那音韵就是人类出世时的天籁,现在的作家怎样锻炼也难以企及的恰到极处,比如《桃夭》。思想古人是何其天真灿烂,就像一个孩子看见这天地间每一片叶子都是光耀明媚的。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也许古人创作文句之初就是这样,看见什么就说什么,并不需大力咬文嚼字。所以今人反倒要艳羡那恰到极处的好。“灼灼”二字,给人以照眼欲明的感觉,深刻到难以磨灭的地步,读这诗,甚至只是读起头这一句,已教人分辨不清,这艳得难舍难收的是桃花,还是那艳如桃花的女子。 想起一句话,是形容唐僧的:“他师徒四人立在殿下,那三人模糊,她眼里唯见他。大红的袈裟金光闪闪,掩不住他灼灼之华。”这“灼灼”二字形容男色也可。 我其实不喜欢,一个女子艳到如桃花的地步,那样会流于轻薄,尽管有时候连这轻薄也是非自愿的无可奈何,被人轻薄,被命运轻薄。男人也一样,过于艳丽了,就失了男儿本色。像《西游记》里这位人见人馋的御弟哥哥,肩不能扛,手不能提,遇事优柔寡断是非不明,遇难则哭哭啼啼等人搭救,除了那一身上好白肉之外,看不出有什么好来,可惜我不是孙二娘,用不着他的肉来做包子。所以宁可喜欢孙悟空。 偶尔看看“莱卡好男儿”的选秀,台上男生一个个粉面朱唇,比女人还腼腆水嫩,想来龙阳、董贤之流也不过如此,直看得洒家一头冷汗。异军突起,叫我们做女人的如何不觉得危机四伏啊! 废话不多说,我们掉转马头,回来看《桃夭》。《桃夭》成诗于春秋时期,或者更早。这就不得不让我想起春秋时名动天下的美人——息妫。 (中) 息妫因美色而亡三国。跟她差不多时代,同等功力的还有人称“三国王后”的夏姬。夏姬跟息妫不同,她是对男人是来者不拒,名符其实的一代妖姬;息妫则太多身不由己,所以后人对她的态度有如西施,骂者有之,怜者亦有之。更传说她后来与息侯出逃,可惜不成功,自尽而已。息妫血溅之地,长满桃花,后人怜其命薄,建桃花夫人庙,尊她为“桃花夫人”。 可是桃花夫人绝不只是息妫一个。史册上的“桃花夫人”不胜枚举,红颜薄命的又何止她一个?当所有荣华富贵过眼烟云般散去,命运张开掌心公布最后的答案,也许所有的人都宁愿没有娇媚的容貌,只要能免去当世的苦楚,后世的嘲弄,大家都宁愿自己是不起眼的普通人。 可惜,谁是先知?在开始的时候,就无比冷静地回望这一生? 是否,在息妫嫁时也有人唱——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我想是更贵族式的赞歌,像《何彼浓矣》或是《硕人》,她享受不到平实的祝福,也许注定就不是那种宜室宜家的女子。幸福只是天花乱坠的幻觉,被包裹好的花束,看不到根已腐烂。 “桃夭”这枝桃花,不是唐朝开在城南那一朵要命的桃花。不会有一个男子因为一个女子在桃花树下的一笑而魂不守舍,不会有一个女子因为一个男子的一首诗二十八个字而伤恸至死。“桃夭”没有艳情小说的气息,她清正飞扬,自是桃花艳在庭院,映着日影,那样安娴。她唱女子,先是“灼灼其华”的初嫁,然后是“有蕡其实”的成熟持家,最后是“其叶蓁蓁”多子多孙的完满。虽然俗了,可也透了,这才是一个女子因循的道路,也是世间女子正常的人生轨迹。 《桃夭》明写女子的容颜,实赞女子品行出众。自古以来,人们对女子的要求就不只美貌而已,女子光有美貌是要受人质疑的。多数时候,人们认同一个女子的品行更胜一些外在的东西。正因如此,齐宣王才会纳钟无盐为王后。 一个好的的女人,要贤良淑德,看起来就是受过良好教育的女子;她要心无别念,不会在外面招蜂引蝶;她自然还要宜其家室,多子多男;她甚至还要善于处理家族内部的关系,不会挑拨离间多嘴多舌。这样的女子,比如红楼里的薛宝钗。其实从社会的角度看,确实宝瘥是比黛玉适合做一个大家族的少奶奶,有这么多心思和责任,哪有空叹息薄命?黛玉作《桃花行》,叹“桃花帘外开仍旧,帘中人比桃花瘦”。而宝钗作《临江仙》,一句“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野心不掩,豪气不减,等闲男子也比不过。难怪黛玉早夭,而她咬着牙活下来。宝钗所不适合的只是做宝玉的妻子。假如换一个世俗志气的男人,说不定怎样登对! 性格决定命运呐! 诗经的第一篇是《关雎》,讲的是一个青年男子爱上了一个美丽的姑娘,他日夜思慕,渴望与她结为夫妻。第二篇《葛覃》,写女子归宁,回娘家探望父母前的心情,写她的勤、俭、孝、敬。第三篇《卷耳》,写丈夫远役,妻子思念。第四篇《樛木》贺人新婚,祝新郎福禄双全。第五篇《螽斯》,祝贺人多生子女。第六篇,即《桃夭》,贺人新婚,祝新娘子“宜其室家”。 诗三百的前六篇,地位不可谓不重。它们写了恋爱,结婚,夫妻离别的思念,渴望多子,回娘家探亲等等,可以说把婚姻生活中的主要问题都谈到了。开卷头几篇无一例外是写婚姻家庭问题的,这就很奇怪了!不论是谁编辑的“诗三百”,不论孔子是删诗了、还是整理诗了,抑或是为“诗三百”作了些正乐的工作,都不容置疑地说明了一个问题——前人是十分重视婚姻和家庭问题的。 这是有深刻的历史成因的。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水平还很低下,家庭是社会的最基本单位,每个人都仰仗着家庭的力量迎接困难,战胜天灾,争取幸福生活,当然希望家庭和睦、家族团结兴盛。娶亲是一件大事,因为它关系到家庭未来的前途,所以,对新人最主要的希望就是“宜其室家”,在那个时代,新人懂得操持祭祀也非常重要,是做女子的无上美德。 对统治者来说,“宜家”一样重要,甚至牵涉到国计民生。社会的安定很多时候有赖于每个家庭单位的和睦。妻贤夫少祸。每个小家子安定了,民心也就安定了,政治思想教育工作才好做。听古乐唯恐卧,听郑卫之音而不知倦的魏文侯有一段名言,说得很为透辟。他说:“家贫则思良妻,国乱则思良相。上承宗庙,下启子孙,如之何可以苟,如之何其可不慎重以求之也!”“宜家”是为了“宜国”。在统治者眼里,宜家”与“宜国”原本是一回事,当然被看得十分重要了。 ——听起来十分沉重,属于我们这代人不愿意多深思的问题。不过,我等女子,如果真有桃花岛主黄药师那样绝品的男人做伴,有个私人领地桃花岛,那么“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倒也是个不坏的选择。 我世俗得无药可救,我承认。选自《思无邪》
1111
2024-11-25 广告
2024-11-25 广告
黄雪峰富贵包问题在我院可得到专业关注与治疗。作为南开区知名的医疗美容门诊部,我们拥有丰富的经验和先进的技术手段,针对富贵包问题,我们会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诊疗方案。通过专业的医学评估,制定最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力求达到的美容效果。我们注重患者...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1111提供
2013-12-13
展开全部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原文】
桃之夭夭①,
灼灼其华②。
之子于归③,
宜其室家④。
桃之夭夭,
有蕡⑤其实。
之子于归,
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
其叶蓁蓁⑥。
之子于归,
宜其家人。
【注释】
①夭夭:桃树含苞欲放的样子。 ②灼灼:花开鲜明的样子。华:花。 ③之子:指出嫁的姑娘。归:女子出嫁。 ④宜:和顺,和善。室家:指夫妇。⑤焚(fén):果实很多的样子。 ⑥榛榛(zhēn):树叶茂盛的样子。
【译文】
桃树含苞满枝头,
花开灿烂如红霞。
姑娘就要出嫁了,
夫妻和睦是一家。
桃树含苞满枝头,
果实累累坠树丫。
姑娘就要出嫁了,
夫妻和睦是一家。
桃树含苞满枝头,
桃叶茂密色葱绿。
姑娘就要出嫁了,
夫妻和睦是一家。
【读解】
一首简单朴实的歌,唱出了女子出嫁时对婚姻生活的希望和憧憬,用桃树的枝叶茂盛、果实累累来比喻婚姻生活的幸福美满。歌中没有浓墨重彩,没有夸张铺垫,平平淡淡,就像我们现在熟悉的、谁都能唱的《一封家书》、《同桌的你》、《小芳》一类的歌。魅力恰恰就在这里。
它符合天地间一个基本的道理:简单的就是好的。
正如女子化妆,粉黛轻施的淡妆总有无穷的神韵,没有的地方总觉得有,有的地方总觉得没有。浓妆艳抹,厚粉浓膏,不仅艳俗,而且拒人于千里之外,让人疑心厚重的脂粉底下有多少真实的货色,或许卸下妆来是半老徐娘一个或满脸雀斑。
简单是质朴,是真实,是实在,是亲切,是萦绕心间不能忘却的情思。刻意修饰是媚俗,是虚伪,是浮泛,是浅薄,是令人生厌,是古人常说的恶俗。
简单质朴既是人生的一种境界,也是艺术的一种境界,并且是至高的境界。
【原文】
桃之夭夭①,
灼灼其华②。
之子于归③,
宜其室家④。
桃之夭夭,
有蕡⑤其实。
之子于归,
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
其叶蓁蓁⑥。
之子于归,
宜其家人。
【注释】
①夭夭:桃树含苞欲放的样子。 ②灼灼:花开鲜明的样子。华:花。 ③之子:指出嫁的姑娘。归:女子出嫁。 ④宜:和顺,和善。室家:指夫妇。⑤焚(fén):果实很多的样子。 ⑥榛榛(zhēn):树叶茂盛的样子。
【译文】
桃树含苞满枝头,
花开灿烂如红霞。
姑娘就要出嫁了,
夫妻和睦是一家。
桃树含苞满枝头,
果实累累坠树丫。
姑娘就要出嫁了,
夫妻和睦是一家。
桃树含苞满枝头,
桃叶茂密色葱绿。
姑娘就要出嫁了,
夫妻和睦是一家。
【读解】
一首简单朴实的歌,唱出了女子出嫁时对婚姻生活的希望和憧憬,用桃树的枝叶茂盛、果实累累来比喻婚姻生活的幸福美满。歌中没有浓墨重彩,没有夸张铺垫,平平淡淡,就像我们现在熟悉的、谁都能唱的《一封家书》、《同桌的你》、《小芳》一类的歌。魅力恰恰就在这里。
它符合天地间一个基本的道理:简单的就是好的。
正如女子化妆,粉黛轻施的淡妆总有无穷的神韵,没有的地方总觉得有,有的地方总觉得没有。浓妆艳抹,厚粉浓膏,不仅艳俗,而且拒人于千里之外,让人疑心厚重的脂粉底下有多少真实的货色,或许卸下妆来是半老徐娘一个或满脸雀斑。
简单是质朴,是真实,是实在,是亲切,是萦绕心间不能忘却的情思。刻意修饰是媚俗,是虚伪,是浮泛,是浅薄,是令人生厌,是古人常说的恶俗。
简单质朴既是人生的一种境界,也是艺术的一种境界,并且是至高的境界。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于2017-12-16
展开全部
《桃夭》属于汉唐古典舞,表现了姑娘待嫁的心情。诗中塑造的形象十分生动。拿鲜艳的桃花,比喻少女的美丽,看过这样的舞蹈不禁眼前会不浮现出一个象桃花一样鲜艳,象小桃树一样充满青春气息的少女形象。先以桃起兴,继以花、果、叶兼作比喻,极有层次:由花开到结果,再由果落到叶盛;所喻诗意也渐次变化,与桃花的生长相适应,自然浑成,融为一体。
正如诗经中《桃夭》所展现的一样逃之夭夭,灼灼其华。整个作品中完全展现了待嫁女子的羞涩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期盼。全诗分为三章。第一章以鲜艳的桃花比喻新娘的年青娇媚。人们常说:第一个用花比美人的是天才,第二个用花比美人的是庸才,第三个用花比美人的是蠢才。《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所以说这里是第一个用花来比美人,并不为过。自此以后用花、特别是用桃花来比美人的层出不穷,如魏阮籍《咏怀诗》之十三:“天天桃李花,灼灼有辉光。”唐崔护《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宋陈师道《菩萨蛮》词:“玉腕枕香腮,桃花脸上开。”他们皆各有特色,自然不能贬之为庸才、蠢才,但他们无不受到《诗经》这首诗的影响,只不过影响有大小,运用有巧妙而已。这里所写的是鲜嫩的桃花,纷纷绽蕊,而经过打扮的新嫁娘此刻既兴奋又羞涩,两颊飞红,真有人面桃花,两相辉映的韵味。诗中既写景又写人,情景交融,烘托了一股欢乐热烈的气氛。这种场面,即使在今天我们还能在农村的婚礼上看到。第二章则是表示对婚后的祝愿。桃花开后,自然结果。诗人说它的果子结得又肥又大,此乃象征着新娘早生贵子,养个白白胖胖的娃娃。第三章以桃叶的茂盛祝愿新娘家庭的兴旺发达。以桃树枝头的累累硕果和桃树枝叶的茂密成荫,来象征新嫁娘婚后生活的美满幸福,真是最美的比喻,最好的颂辞!朱熹《诗集传》认为每一章都是用的“兴”,固然有理,然细玩诗意,确是兴中有比,比兴兼用。全诗三章,每章都先以桃起兴,继以花、果、叶兼作比喻,极有层次:由花开到结果,再由果落到叶盛;所喻诗意也渐次变化,与桃花的生长相适应,自然浑成,融为一体。。
随着充满待嫁少女梦幻气息的汉唐古典舞《桃夭》,出自《诗经□周南□桃夭》,整个舞蹈洋溢着青春的气息,舞者妙曼的身姿为观众塑造了如同小桃树一般的少女形象。少女们轻盈跳跃着,如同桃之精灵一般,整个舞蹈充斥着一种喜气洋洋,让人快乐的气氛。取自《诗经》的舞曲《桃夭》中待嫁少女艳若桃李的面容让观众仿佛置身于四月盛开的桃林之中,妙龄少女们嬉戏玩闹着,少女的清脆笑声伴着桃花的香味扑面而来,充满着生机活力的舞姿如同枝头桃花般在这美丽的世界怒放。
粉绢白衣和粉嫩的妆容,待嫁少女那娇羞的眼神,掩面时流露出的女儿家的羞涩……被舞者们用完美的舞姿一一演绎,伴着的曲调如行云流水般素洁高雅,紧跟而后的快板却表现了少女们独有的调皮与活泼,明媚的眼眸、红扑扑的少女羞脸庞伴着那身桃色绢裳,观者无一不被这桃树精灵所吸引。
舞者们挥舞着桃色透明的衣袖,粉纱翩翩,在一片片桃花花瓣中蕴藏着的是少女们对于美好幸福生活的憧憬与期盼:“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美丽如桃花的少女对于未来的美好生活,有着最最美好的想象。
我作为外国语文娱部部长,在迎接学院50年校庆之际,选择了《桃夭》作为表演节目。在排练过程中我作为这支舞的负责人,对《桃夭》有着更加深刻的体会。
作为汉唐古典舞标志性的动作——抛袖和翘首折腰在《桃夭》中频频出现,在舞者们翘首折腰的动作中,少女们一颦一笑被刻画的淋漓尽致,更让人感受到了独属于少女的那种妩媚,就像四月盛放的桃花,在舞动中让人嗅到了春的气息。
“翘首折腰”这一动作表现在以舞袖、折腰为主题动作的艺术舞蹈中,注重腰功与袖式的变化, 以柔软的腰功显示舞蹈魅力。随时有快节奏的技巧表演昂扬的气势, 但其基调是柔美轻捷长, 色彩明丽, 极少萎靡, 颓废的情绪。以《桃夭》、《踏歌》为代表的汉代舞蹈具有上述的风格特征, 一方面体现了汉代兴盛向上的时代气息, 另一方面也是表现了这类舞蹈的主要观众———皇室贵族、文人文士的欣赏趣味与审美要求。
在服装的制作上,我们以原版的服装作为模板,花费了1300元做了衣服,可以说几乎和原版里的衣服一样,一手是水袖,一手是手绢,但排起舞来,水袖和手绢并不是十分容易就可以甩上去的,其实还要求舞者手臂的力量和技巧。并且这个舞蹈排练起来对队形和前后间距的控制要求很高,稍有不慎就会出现偏台和站错位置的现象。并且在个人技巧方面也要求很高,尤其对主舞的要求更是很高,无论对身形,还是柔韧度和个人技巧都有很高的要求。
在音乐上,伴奏和旋律充满了唐代时期的特征。很有汉唐时期的宫廷特征。
正如诗经中《桃夭》所展现的一样逃之夭夭,灼灼其华。整个作品中完全展现了待嫁女子的羞涩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期盼。全诗分为三章。第一章以鲜艳的桃花比喻新娘的年青娇媚。人们常说:第一个用花比美人的是天才,第二个用花比美人的是庸才,第三个用花比美人的是蠢才。《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所以说这里是第一个用花来比美人,并不为过。自此以后用花、特别是用桃花来比美人的层出不穷,如魏阮籍《咏怀诗》之十三:“天天桃李花,灼灼有辉光。”唐崔护《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宋陈师道《菩萨蛮》词:“玉腕枕香腮,桃花脸上开。”他们皆各有特色,自然不能贬之为庸才、蠢才,但他们无不受到《诗经》这首诗的影响,只不过影响有大小,运用有巧妙而已。这里所写的是鲜嫩的桃花,纷纷绽蕊,而经过打扮的新嫁娘此刻既兴奋又羞涩,两颊飞红,真有人面桃花,两相辉映的韵味。诗中既写景又写人,情景交融,烘托了一股欢乐热烈的气氛。这种场面,即使在今天我们还能在农村的婚礼上看到。第二章则是表示对婚后的祝愿。桃花开后,自然结果。诗人说它的果子结得又肥又大,此乃象征着新娘早生贵子,养个白白胖胖的娃娃。第三章以桃叶的茂盛祝愿新娘家庭的兴旺发达。以桃树枝头的累累硕果和桃树枝叶的茂密成荫,来象征新嫁娘婚后生活的美满幸福,真是最美的比喻,最好的颂辞!朱熹《诗集传》认为每一章都是用的“兴”,固然有理,然细玩诗意,确是兴中有比,比兴兼用。全诗三章,每章都先以桃起兴,继以花、果、叶兼作比喻,极有层次:由花开到结果,再由果落到叶盛;所喻诗意也渐次变化,与桃花的生长相适应,自然浑成,融为一体。。
随着充满待嫁少女梦幻气息的汉唐古典舞《桃夭》,出自《诗经□周南□桃夭》,整个舞蹈洋溢着青春的气息,舞者妙曼的身姿为观众塑造了如同小桃树一般的少女形象。少女们轻盈跳跃着,如同桃之精灵一般,整个舞蹈充斥着一种喜气洋洋,让人快乐的气氛。取自《诗经》的舞曲《桃夭》中待嫁少女艳若桃李的面容让观众仿佛置身于四月盛开的桃林之中,妙龄少女们嬉戏玩闹着,少女的清脆笑声伴着桃花的香味扑面而来,充满着生机活力的舞姿如同枝头桃花般在这美丽的世界怒放。
粉绢白衣和粉嫩的妆容,待嫁少女那娇羞的眼神,掩面时流露出的女儿家的羞涩……被舞者们用完美的舞姿一一演绎,伴着的曲调如行云流水般素洁高雅,紧跟而后的快板却表现了少女们独有的调皮与活泼,明媚的眼眸、红扑扑的少女羞脸庞伴着那身桃色绢裳,观者无一不被这桃树精灵所吸引。
舞者们挥舞着桃色透明的衣袖,粉纱翩翩,在一片片桃花花瓣中蕴藏着的是少女们对于美好幸福生活的憧憬与期盼:“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美丽如桃花的少女对于未来的美好生活,有着最最美好的想象。
我作为外国语文娱部部长,在迎接学院50年校庆之际,选择了《桃夭》作为表演节目。在排练过程中我作为这支舞的负责人,对《桃夭》有着更加深刻的体会。
作为汉唐古典舞标志性的动作——抛袖和翘首折腰在《桃夭》中频频出现,在舞者们翘首折腰的动作中,少女们一颦一笑被刻画的淋漓尽致,更让人感受到了独属于少女的那种妩媚,就像四月盛放的桃花,在舞动中让人嗅到了春的气息。
“翘首折腰”这一动作表现在以舞袖、折腰为主题动作的艺术舞蹈中,注重腰功与袖式的变化, 以柔软的腰功显示舞蹈魅力。随时有快节奏的技巧表演昂扬的气势, 但其基调是柔美轻捷长, 色彩明丽, 极少萎靡, 颓废的情绪。以《桃夭》、《踏歌》为代表的汉代舞蹈具有上述的风格特征, 一方面体现了汉代兴盛向上的时代气息, 另一方面也是表现了这类舞蹈的主要观众———皇室贵族、文人文士的欣赏趣味与审美要求。
在服装的制作上,我们以原版的服装作为模板,花费了1300元做了衣服,可以说几乎和原版里的衣服一样,一手是水袖,一手是手绢,但排起舞来,水袖和手绢并不是十分容易就可以甩上去的,其实还要求舞者手臂的力量和技巧。并且这个舞蹈排练起来对队形和前后间距的控制要求很高,稍有不慎就会出现偏台和站错位置的现象。并且在个人技巧方面也要求很高,尤其对主舞的要求更是很高,无论对身形,还是柔韧度和个人技巧都有很高的要求。
在音乐上,伴奏和旋律充满了唐代时期的特征。很有汉唐时期的宫廷特征。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