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现在学生教育道德缺失的问题?

 我来答
愁妖
2014-06-21 · TA获得超过472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19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38万
展开全部
感恩缺失与社会道德教育 感恩属于道德范畴,它是人类很朴素、很基本的一种思想行为。体现在日常生活中,感恩也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可是,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感恩却在现代人的意识里淡化和缺失了。 感恩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一个人的起码品德,一个人精神素养的体现。当然感恩并不是生而知之、与生俱来的,这就需要教育的引导和环境的影响。只有让学生形成了一种感恩的心态、品质和责任,才能外显为感恩的行动。有成功人士指出,成功的第一步就是先存有一颗感激之心。感恩教育,种下的是一颗爱的种子。只有让学生对社会对环境及周围的人心存感激,他才能幸福愉快,才能主动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才能在遇到困难时得到更多的帮助,从而走出大写的人生现在有不少学校忽视对学生的传统道德教育,只重视文化知识和“升学教育”,使青少年成为“唯分数”论的践行者,同时也成为感恩的缺失者。因此,笔者认为,感恩意识并非天生就有,而需要后天习得。家长要做出感恩的表率,学校也要对儿童加强感恩教育。要教育孩子如何做人,要让他们懂得祖国和人民对他们的好处,懂得父母养育他们的辛劳,懂得大自然对他们的恩泽,懂得老师对他们的教育所付出的辛劳,这样他们就会从心灵深处产生震撼,产生感恩之心。 感恩教育也和其他教育一样,是一个系统的工程。社会、学校、家庭都有责任经常来抓。近几年,中央电视台每年组织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评选活动,很有意义。特别是评出的一些知恩当报、尊老敬亲的典型,使人深受教育感动。像我市医专学生张晓,在4岁时父亲去世,留下一个有病的母亲和他两人,他坚持克服困难,侍奉生活不能自理的母亲,博得了好心人的同情和社会的帮助,本人也赢得了多项荣誉。我希望各级政府和各类组织都应树立感恩典型,使感恩在社会上蔚然成风。同时社会和新闻媒体对一些忘恩负义的坏典型也要进行曝光和鞭笞。除了学校德育教育的缺失,父母不良言行的影响,现实社会中的腐败现象、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因素也严重腐蚀了青少年的思想,导致青少年思想行为功利化现象明显。 一份涉及青少年思想品德的调查显示,有54%的青少年喜欢新奇刺激的生活;2.5%的被调查者表示只要给钱什么事都愿意干;当个人自由与社会规范发生冲突时,9.6%的被调查者选择个人自由优先或说不清;30%的被调查者惧怕困难和挫折。“这种现象一方面反映青少年追求个体独立意识、创新意识、权利意识。另一方面,说明部分青少年在猎奇心理的支配下,片面追求刺激、新奇;在功利主义思想影响下,是非善恶观念模糊;在享乐主义思想影响下,追求高消费的生活 感恩具有重要的心理学意义。现在儿童感恩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忽视了对儿童的感恩教育。我国古代就非常重视对儿童的感恩教育。古代启蒙教本《三字经》就有“为人子、方少时,尊师友、习礼仪”的关于感恩的说教。黄香九岁为父母温席、孔融四岁让梨的故事更让我们感动。可是现在有些家长自身缺乏感恩意识,对别人要求多,而回报很少,父母缺乏感恩别人的意识,怎能叫孩子学会感恩呢?有些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从不教育孩子对人要有礼貌,对自己有好处要回报;有的孩子认为父母溺爱是应该的,不娇惯反而显得不正常。父母溺爱儿女的后果便是儿童长大后感恩缺失。有些家长对孩子过于刻薄或严厉,有些生活艰难的父母视孩子为负担,孩子稍不随父母的意,便对其非打即骂。有的父母对孩子期望值过高,管教过于严厉,致使孩子感受不到生活的乐趣。所有这些均不利于引导孩子对父母的感恩之心,相反,有的还会对父母心存怨恨。报刊上也曾报道过亲生子女杀死父母的案例。 而又不愿意付出艰辛的劳动,成为‘啃老族’。”宁夏社科院的专家分析。“受人点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这是我们这个有着五千年文化传统的良好美德。我想,资助者并没有想让受助者感恩图报,他们的要求可以说是很小,只不过是希望受助者能“打一个电话,写一封信,或说一句感谢的话”,可以让他们知道自己资助的人的近况如何,学习如何而已。 感恩不是形式,而是藏于内心的真诚情感,是否要表达出来,应当尊重当事人的意愿。若仅仅因为听不到被施恩者所谓的“感恩的话语”而随意怀疑其人格缺失,那么这些怀疑者的人格是否也该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呢? 感恩不同于报恩,感恩是内心情感。不会报恩,可以评说,不知感恩,却是难以武断的。刘老师在文章中说:“有没有人想过被施恩者是什么样的想法?没有深入了解过,就想当然地认为他们不会感恩,是否有点草率?”这话让我感动!如果我能代表所有被施恩者发言:我们内心真切地想用脚踏实地、勤奋上进的一生来知恩谢恩,以感谢政府的关怀和社会的帮助让贫寒的我们能健康地成长成才。可是,现实是:舆论直指穷学生的感恩缺失,让我们不得不时刻表现出感恩的情感,时刻处在受惠于人的恐慌之中,这着实让人觉着有些不舒服。若真如此,那么这种教育也不禁让人怀疑它的本质其实就是是“单边教育”和“奴性教育”的结合。“单边”具体表现为在教育学生和员工感恩时,却忽略了对老板和上司的教育。而感恩的不对等造成的人们心理利益上的对峙,也矮化了弱势者的人格尊严,甚至让他们始终处在受惠于人的恐慌之中,唯唯诺诺、小心翼翼地当起“感恩”的“奴隶”。 如果非要来个“某某教育”不可,笔者建议选择“责任教育”:道德教育是好,但道德善变;素质教育也好,但素质太过宽泛;应试教育被诟病已久,至于感恩教育貌似仁义公 正实则暗藏不平。 教育的本质是育人,人文的基本要求是平等,平等首先体现在受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对等关系。“责任教育”强调尊重和认同个体价值,重视独立人格的培养,教育人们骄傲、自豪、慷慨地承担起自己应负责的社会责任。例如社会热心人资助贫困生,是出于社会良知和人的善良天性,积极承担对家国天下的责任的同时也充分表达了对自我的认定和尊重。 “羊有跪乳知恩,鸭知返哺之意,何况人也!”既然感恩是人之天性,将之当作口号和形式,又作何解? 以上感言虽然诚恳,但难免有点情绪化。不痛不痒的唠叨之后,心平气和了,就客观、唯物、辨证地来说说吧。教育部发言人说要培养学生的感恩思想,其实就是感恩教育最具体、最高层的表现。这些年,文化教育、道德教育、素质教育、应试教育都被“教育”过了,所以再找来“感恩教育”忽悠一下大家。一时间,从象牙塔到社会各界,“感恩”风起云涌、声势浩大:学生感恩老师,下属感恩领导,劳力感恩资本,贫穷感恩富贵……可惜,似乎没有老师感恩学生,领导感恩下属,资本感恩劳力,富贵感恩贫穷的事发生——中国特色感恩教育的逻辑难道就是要弱势感恩强势吗? 愿天下贫苦的人能苦尽甘来,愿天下善良的人能幸福美满。

麻烦采纳,谢谢!
帐号已注销
2019-11-18 · TA获得超过302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213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14.1万
展开全部
首先第一个是社会的问题:
我记得网上有一种说法, 乞讨者完全是骗你的钱, 老人摔倒了不敢去搀扶,因为有些老人会说是你把她弄倒的, 是美国反华势力进行的宣传, 美国对华十戒中有这么一条:"要用一切的方法摧毁他们的道德人心", 我记得我有一次去医院, 有一个聋哑人士用微信向他人乞讨, 那他这个是不是他的微信, 聋哑人点头并且示意向他的微信转账, 那人恶狠狠地对聋哑人说:"那你还能听到我说话"????这种人我认为被那些美国对华势力的"新闻"冲昏了头脑

第二个是教育的问题, 大部分学校和某些家长只注重知识的教育, 忽视了道德的教育, 我认为这是致命的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1条折叠回答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