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出巡和乾隆南巡的不同
5个回答
展开全部
一、出巡的动机不同。
康熙每次出巡都有特定的政治动机,为融合民族关系,出巡抚慰蒙古的王公贵族;为笼络汉族的知识分子;考察民情吏治。为了解民情,康熙帝每到一个地方都会考察当地百姓的生计、农业状况;为整顿吏治,考察各地的吏治情况,并根据考察的结果决定官员的去留升降等目的。
乾隆南巡,动机为游山玩水,蠲赋恩赏、巡视河工、观民察吏、加恩士绅、培植士族、阅兵祭陵。
二、出巡的目的地不同。
康熙曾六次南巡、三次东巡、一次西巡、巡历畿甸、出塞蒙古,足迹踏遍东西南北国土。
乾隆六次出巡的目的地是江南。
三、出巡的方式不同。
康熙出巡,更提倡轻车简从。
乾隆出巡都是大张旗鼓去的,御辇龙船前后左右都有成千上万的侍卫人员,所到之处极尽奢侈糜费,地方供给极尽华丽壮观,百姓的财富经历巨大的浩劫。乾隆帝因为六下江南游逸挥霍,他南巡的花费超过康熙百倍以上。康熙出巡,更提倡轻车简从。
参考资料来源:
展开全部
康熙出巡和乾隆南巡的不同,主要是出巡的动机、目的地、方法、效果不同。
康熙和乾隆是清朝执政时间最长的两位皇帝,创造了“康乾盛世”的美景,康熙也一直是乾隆学习的榜样,两人在执政其间也都多次出巡,但二人出巡的动机、目的地、方法、效果差异很大。
康熙帝一生中经常到各地去巡视,第一次外出是在康熙十年(1671年),这一年18岁的玄烨从北京出发,东巡盛京、吉林、告谒祖先陵墓后返回北京,此次出巡历时2个多月。不久三藩之乱爆发,在平叛的8年内,康熙帝没有时间和经历出巡,直到叛乱平息撤除三藩后,他才继续巡游。在康熙二十年(1681年)到康熙六十一年(1722)的42年中,康熙帝先后出巡129次,平均每年3次。基本一年当中有5个月的时间是在紫禁城外度过的。最著名的是他六次南巡,还有三次东巡,一次西巡。至于巡历畿甸、出塞蒙古,总计在百次以上。
乾隆于乾隆十六年(1751)、乾隆二十二年(1757)、乾隆二十七年(1762)、乾隆三十年(1765)、乾隆四十五年(1780)、乾隆四十九(1784)年六下江南。他是乘船顺大运河南下,大运河两岸的城市,象济宁、无锡等自然是他停游的地方,另外还巡游了扬州、苏州、杭州、镇江、南京等许多风光秀丽的城市。他在《御制南巡记》中曾说:“予临御五十年,凡举二大事,一曰西师,二曰南巡。”可见,乾隆帝把南巡作为他生平最重要的事功之一。
从两者出巡的差异看,主要方面是:
一、出巡的动机不同。康熙每次出巡都有特定的政治动机,如为融合民族关系,出巡抚慰蒙古的王公贵族;为笼络汉族的知识分子,康熙曾经到山东曲阜孔庙中祭祀孔子;考察民情吏治。为了解民情,康熙帝每到一个地方都会考察当地百姓的生计、农业状况;为整顿吏治,考察各地的吏治情况,并根据考察的结果决定官员的去留升降;为训练军队,康熙在巡游的时候经常安排习武围猎活动,锻炼军队和大臣们的作战能力;康熙帝对全国河流的治理非常重视,他一生曾6次南巡,每次都把巡视的重点放在视察和监督河工的治理,康熙帝在位的时候,曾经修治过黄河、淮河、永定河等大河,取得了前无古人的成绩。而乾隆出巡,主要是其“艳羡江南”,游山玩水。乾隆在74岁高龄时,知道自己年事已高,不可能再到江南,便写下了“六度南巡止,他年梦寐游”的诗句,可见其对江南美景充满了眷恋。当然,乾隆也高度重视河工,曾说“南巡之事,莫大于河工”。每次南巡,乾隆也都会了解百姓疾苦,减免所经过地方百姓的赋税并嘉奖富豪商人,颁布体恤民情的法令,起到了安定民心的效果,树立了大清天子的亲民形象。
二、出巡的目的地不同。康熙曾六次南巡、三次东巡、一次西巡、巡历畿甸、出塞蒙古,足迹踏遍东西南北国土,而乾隆出巡的目的地就是江南。
三、出巡的方式不同。乾隆出巡都是大张旗鼓去的,御辇龙船前后左右都有成千上万的侍卫人员,所到之处极尽奢侈糜费,地方供给极尽华丽壮观,百姓的财富经历巨大的浩劫。乾隆帝因为六下江南游逸挥霍,他南巡的花费超过康熙百倍以上。而康熙出巡,更提倡轻车简从。
四、出巡的效果不同。由于出巡的目的、方式不同,康熙和乾隆出巡产生了不同的效果。康熙出巡,体查民情,考察吏治,练武强兵,经过努力打造出了康熙盛世景象,建立了不朽的功绩。而乾隆出巡,虽然也注意笼络江南人士之心,但因其“玩物丧志”,轻管吏治,好大喜功,生活奢侈,挥金如土,使康熙、雍正辛苦搜刮的“家当”很快被消耗殆尽,造成国库空虚,不得不搜刮民脂民膏,使社会矛盾火上浇油。从乾隆三十九年,山东王伦起义起,各地农民起义频繁,最终导致了大清朝逐渐衰败。
康熙和乾隆是清朝执政时间最长的两位皇帝,创造了“康乾盛世”的美景,康熙也一直是乾隆学习的榜样,两人在执政其间也都多次出巡,但二人出巡的动机、目的地、方法、效果差异很大。
康熙帝一生中经常到各地去巡视,第一次外出是在康熙十年(1671年),这一年18岁的玄烨从北京出发,东巡盛京、吉林、告谒祖先陵墓后返回北京,此次出巡历时2个多月。不久三藩之乱爆发,在平叛的8年内,康熙帝没有时间和经历出巡,直到叛乱平息撤除三藩后,他才继续巡游。在康熙二十年(1681年)到康熙六十一年(1722)的42年中,康熙帝先后出巡129次,平均每年3次。基本一年当中有5个月的时间是在紫禁城外度过的。最著名的是他六次南巡,还有三次东巡,一次西巡。至于巡历畿甸、出塞蒙古,总计在百次以上。
乾隆于乾隆十六年(1751)、乾隆二十二年(1757)、乾隆二十七年(1762)、乾隆三十年(1765)、乾隆四十五年(1780)、乾隆四十九(1784)年六下江南。他是乘船顺大运河南下,大运河两岸的城市,象济宁、无锡等自然是他停游的地方,另外还巡游了扬州、苏州、杭州、镇江、南京等许多风光秀丽的城市。他在《御制南巡记》中曾说:“予临御五十年,凡举二大事,一曰西师,二曰南巡。”可见,乾隆帝把南巡作为他生平最重要的事功之一。
从两者出巡的差异看,主要方面是:
一、出巡的动机不同。康熙每次出巡都有特定的政治动机,如为融合民族关系,出巡抚慰蒙古的王公贵族;为笼络汉族的知识分子,康熙曾经到山东曲阜孔庙中祭祀孔子;考察民情吏治。为了解民情,康熙帝每到一个地方都会考察当地百姓的生计、农业状况;为整顿吏治,考察各地的吏治情况,并根据考察的结果决定官员的去留升降;为训练军队,康熙在巡游的时候经常安排习武围猎活动,锻炼军队和大臣们的作战能力;康熙帝对全国河流的治理非常重视,他一生曾6次南巡,每次都把巡视的重点放在视察和监督河工的治理,康熙帝在位的时候,曾经修治过黄河、淮河、永定河等大河,取得了前无古人的成绩。而乾隆出巡,主要是其“艳羡江南”,游山玩水。乾隆在74岁高龄时,知道自己年事已高,不可能再到江南,便写下了“六度南巡止,他年梦寐游”的诗句,可见其对江南美景充满了眷恋。当然,乾隆也高度重视河工,曾说“南巡之事,莫大于河工”。每次南巡,乾隆也都会了解百姓疾苦,减免所经过地方百姓的赋税并嘉奖富豪商人,颁布体恤民情的法令,起到了安定民心的效果,树立了大清天子的亲民形象。
二、出巡的目的地不同。康熙曾六次南巡、三次东巡、一次西巡、巡历畿甸、出塞蒙古,足迹踏遍东西南北国土,而乾隆出巡的目的地就是江南。
三、出巡的方式不同。乾隆出巡都是大张旗鼓去的,御辇龙船前后左右都有成千上万的侍卫人员,所到之处极尽奢侈糜费,地方供给极尽华丽壮观,百姓的财富经历巨大的浩劫。乾隆帝因为六下江南游逸挥霍,他南巡的花费超过康熙百倍以上。而康熙出巡,更提倡轻车简从。
四、出巡的效果不同。由于出巡的目的、方式不同,康熙和乾隆出巡产生了不同的效果。康熙出巡,体查民情,考察吏治,练武强兵,经过努力打造出了康熙盛世景象,建立了不朽的功绩。而乾隆出巡,虽然也注意笼络江南人士之心,但因其“玩物丧志”,轻管吏治,好大喜功,生活奢侈,挥金如土,使康熙、雍正辛苦搜刮的“家当”很快被消耗殆尽,造成国库空虚,不得不搜刮民脂民膏,使社会矛盾火上浇油。从乾隆三十九年,山东王伦起义起,各地农民起义频繁,最终导致了大清朝逐渐衰败。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康熙出巡是为了考察南方情况,是关爱民众的表现
而乾隆出巡,是模仿他爷爷,也是为了考察,但到了晚年更多是为了找美女
而乾隆出巡,是模仿他爷爷,也是为了考察,但到了晚年更多是为了找美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康熙和乾隆是清朝执政时间最长的两位皇帝,创造了“康乾盛世”的美景,康熙也一直是乾隆学习的榜样,两人在执政其间也都多次出巡,那两位皇帝的出巡有什么不同吗?
康熙帝一生中经常到各地去巡视,第一次外出是在康熙十年(1671年),这一年18岁的玄烨从北京出发,东巡盛京、吉林、告谒祖先陵墓后返回北京,此次出巡历时2个多月。不久三藩之乱爆发,在平叛的8年内,康熙帝没有时间和经历出巡,直到叛乱平息撤除三藩后,他才继续巡游。在康熙二十年(1681年)到康熙六十一年(1722)的42年中,康熙帝先后出巡129次,平均每年3次。基本一年当中有5个月的时间是在紫禁城外度过的。最著名的是他六次南巡,还有三次东巡,一次西巡。至于巡历畿甸、出塞蒙古,总计在百次以上。
那康熙帝出巡的目的是什么呢?
第一,融合民族关系。康熙在出巡中对汉族知识份子十分关心。他曾经到山东曲阜孔庙中祭祀孔子,尊孔崇儒的举动使汉族知识份子感到亲切。笼络了汉族的知识分子,康熙帝还曾出巡抚慰蒙古的王公贵族。
第二,考察民情吏治。康熙帝每到一个地方,都会考察当地百姓的生计,农业状况和民俗,同时考察当地的吏治情况,并根据考察的结果决定官员的去留升降。
第三,围猎习武,训练军队。满族有狩猎的习俗,康熙在巡游的时候经常安排习武围猎活动,这样可以做到锻炼军队和大臣们的作战能力,曾经在一次出巡中,光围猎就多达27次。
第四,巡视河防工程。康熙帝对全国河流的治理非常重视,他一生曾6次南巡,每次都把巡视的重点放在视察和监督河工的治理,康熙帝在位的时候,曾经修治过黄河、淮河、永定河等大河,取得了前无古人的成绩。
第五,游览各地,祭奠祖宗陵寝。康熙帝经常拜谒祖先陵墓,和去寺庙进香,他一生总曾经五次到过五台山进香和游览,因此,有人以此说康熙的父亲顺治是在五台山出家,康熙帝是去探访父亲了,
乾隆于乾隆十六年(1751)、乾隆二十二年(1757)、乾隆二十七年(1762)、乾隆三十年(1765)、乾隆四十五年(1780)、乾隆四十九(1784)年六下江南。他是乘船顺大运河南下,大运河两岸的城市,象济宁、无锡等自然是他停游的地方,另外还巡游了扬州、苏州、杭州、镇江、南京等许多风光秀丽的城市。他在《御制南巡记》中曾说:“予临御五十年,凡举二大事,一曰西师,二曰南巡。”可见,乾隆帝把南巡作为他生平最重要的事功之一。
乾隆下江南的目的是什么呢?
第一,艳羡江南,游山玩水。乾隆朝时,江南江宁、扬州、苏州、杭州等城市,人口稠密,物产丰富,经济繁华。旅游名胜颇多且景色迷人。他在第六次南巡的时候,已经是74岁高龄了,知道自己年事已高,不可能再到江南,便写下了“六度南巡止,他年梦寐游”的诗句,可见其对江南美景充满了眷恋。
第二,视察水利,防治灾害。乾隆曾说“南巡之事,莫大于河工”。乾隆年间,黄河水灾严重,乾隆七年(1742年),决口铜山石林,乾隆十年(1745年),决口陈家铺,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江南低洼之地被淹。乾隆帝六次南巡曾五次视察黄河治理工程。
第三,笼络江南人士之心。乾隆每次南巡都会了解百姓疾苦,减免所经过地方百姓的赋税并嘉奖富豪商人,颁布体恤民情的法令,起到了安定民心的效果,树立了大清天子的亲民形象,有利于南方汉族文化的继承,一路上还祭奠汉族名人和皇帝的陵寝,表明了皇帝尊崇汉族儒学传统,促进了满汉之间的民族团结。
乾隆帝和隋朝杨广有一个同样的爱好:那就是喜好去繁华似锦的江南游山玩水。而且都是大张旗鼓去的,御辇龙船前后左右都有成千上万的侍卫人员,所到之处极尽奢侈糜费,地方供给极尽华丽壮观,百姓的财富经历巨大的浩劫。虽然,乾隆帝的出巡本身就包含有重大的政治目的,即让天下臣民都“沐浴浩荡皇恩”。并不是所言为了去解民生疾苦。乾隆帝因为六下江南游逸挥霍,他南巡的花费超过康熙百倍以上。
清宫制度森严,皇帝平时的生活都要录到《起居注》,封建社会的专制君主,是不可能深入民间接近群众百姓,所以电视剧上所演“微服私访”的可能性并不大,
被乾隆封为“满清第一才子”的皇家教师纪晓岚曾趁便透露江南人民的财产已经枯竭,乾隆怒不可遏:“我看你文学上还有一点根基,才给你一个官做,其实不过当作娼妓豢养罢了,你怎么敢议论国家大事?”据统计乾隆帝虽不是大诗人,但是却是封建社会中写诗和题字最多的一位。
乾隆帝书法作品
康熙帝在位多次出巡,建立了不朽的功绩。巩固了自己的权利,排除异己,统一了整个国家。而乾隆帝执政的60年间,西方世界却发生了历史性的、跨时代的巨大变化,在短短的150年左右的时间里就被西方给赶超了。而在明朝时期都是领先西方的。乾隆重用大贪官和珅二十余年,致使这二十年间贪污成风吏治败坏。乾隆后期开始好大喜功,生活奢侈,对吏治也没有初中期抓得紧了。他还挥金如土,使康熙、雍正辛苦搜刮的“家当”很快被消耗殆尽。吏治的腐败又给人口压力,土地兼并等社会矛盾火上浇油,从乾隆三十九年(1774)山东王伦起义起,各地农民起义频繁:乾隆四十六年甘肃、青海发生苏四十三、田五起义;乾隆五十一年,台湾林爽文起义;乾隆六十年贵州、湖南发生苗民起义;乾隆刚一退位,嘉庆元年,爆发了持续九年的白莲教起义。还有那闭关锁国的原因。最终导致了大清朝逐渐衰败。
康熙帝一生中经常到各地去巡视,第一次外出是在康熙十年(1671年),这一年18岁的玄烨从北京出发,东巡盛京、吉林、告谒祖先陵墓后返回北京,此次出巡历时2个多月。不久三藩之乱爆发,在平叛的8年内,康熙帝没有时间和经历出巡,直到叛乱平息撤除三藩后,他才继续巡游。在康熙二十年(1681年)到康熙六十一年(1722)的42年中,康熙帝先后出巡129次,平均每年3次。基本一年当中有5个月的时间是在紫禁城外度过的。最著名的是他六次南巡,还有三次东巡,一次西巡。至于巡历畿甸、出塞蒙古,总计在百次以上。
那康熙帝出巡的目的是什么呢?
第一,融合民族关系。康熙在出巡中对汉族知识份子十分关心。他曾经到山东曲阜孔庙中祭祀孔子,尊孔崇儒的举动使汉族知识份子感到亲切。笼络了汉族的知识分子,康熙帝还曾出巡抚慰蒙古的王公贵族。
第二,考察民情吏治。康熙帝每到一个地方,都会考察当地百姓的生计,农业状况和民俗,同时考察当地的吏治情况,并根据考察的结果决定官员的去留升降。
第三,围猎习武,训练军队。满族有狩猎的习俗,康熙在巡游的时候经常安排习武围猎活动,这样可以做到锻炼军队和大臣们的作战能力,曾经在一次出巡中,光围猎就多达27次。
第四,巡视河防工程。康熙帝对全国河流的治理非常重视,他一生曾6次南巡,每次都把巡视的重点放在视察和监督河工的治理,康熙帝在位的时候,曾经修治过黄河、淮河、永定河等大河,取得了前无古人的成绩。
第五,游览各地,祭奠祖宗陵寝。康熙帝经常拜谒祖先陵墓,和去寺庙进香,他一生总曾经五次到过五台山进香和游览,因此,有人以此说康熙的父亲顺治是在五台山出家,康熙帝是去探访父亲了,
乾隆于乾隆十六年(1751)、乾隆二十二年(1757)、乾隆二十七年(1762)、乾隆三十年(1765)、乾隆四十五年(1780)、乾隆四十九(1784)年六下江南。他是乘船顺大运河南下,大运河两岸的城市,象济宁、无锡等自然是他停游的地方,另外还巡游了扬州、苏州、杭州、镇江、南京等许多风光秀丽的城市。他在《御制南巡记》中曾说:“予临御五十年,凡举二大事,一曰西师,二曰南巡。”可见,乾隆帝把南巡作为他生平最重要的事功之一。
乾隆下江南的目的是什么呢?
第一,艳羡江南,游山玩水。乾隆朝时,江南江宁、扬州、苏州、杭州等城市,人口稠密,物产丰富,经济繁华。旅游名胜颇多且景色迷人。他在第六次南巡的时候,已经是74岁高龄了,知道自己年事已高,不可能再到江南,便写下了“六度南巡止,他年梦寐游”的诗句,可见其对江南美景充满了眷恋。
第二,视察水利,防治灾害。乾隆曾说“南巡之事,莫大于河工”。乾隆年间,黄河水灾严重,乾隆七年(1742年),决口铜山石林,乾隆十年(1745年),决口陈家铺,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江南低洼之地被淹。乾隆帝六次南巡曾五次视察黄河治理工程。
第三,笼络江南人士之心。乾隆每次南巡都会了解百姓疾苦,减免所经过地方百姓的赋税并嘉奖富豪商人,颁布体恤民情的法令,起到了安定民心的效果,树立了大清天子的亲民形象,有利于南方汉族文化的继承,一路上还祭奠汉族名人和皇帝的陵寝,表明了皇帝尊崇汉族儒学传统,促进了满汉之间的民族团结。
乾隆帝和隋朝杨广有一个同样的爱好:那就是喜好去繁华似锦的江南游山玩水。而且都是大张旗鼓去的,御辇龙船前后左右都有成千上万的侍卫人员,所到之处极尽奢侈糜费,地方供给极尽华丽壮观,百姓的财富经历巨大的浩劫。虽然,乾隆帝的出巡本身就包含有重大的政治目的,即让天下臣民都“沐浴浩荡皇恩”。并不是所言为了去解民生疾苦。乾隆帝因为六下江南游逸挥霍,他南巡的花费超过康熙百倍以上。
清宫制度森严,皇帝平时的生活都要录到《起居注》,封建社会的专制君主,是不可能深入民间接近群众百姓,所以电视剧上所演“微服私访”的可能性并不大,
被乾隆封为“满清第一才子”的皇家教师纪晓岚曾趁便透露江南人民的财产已经枯竭,乾隆怒不可遏:“我看你文学上还有一点根基,才给你一个官做,其实不过当作娼妓豢养罢了,你怎么敢议论国家大事?”据统计乾隆帝虽不是大诗人,但是却是封建社会中写诗和题字最多的一位。
乾隆帝书法作品
康熙帝在位多次出巡,建立了不朽的功绩。巩固了自己的权利,排除异己,统一了整个国家。而乾隆帝执政的60年间,西方世界却发生了历史性的、跨时代的巨大变化,在短短的150年左右的时间里就被西方给赶超了。而在明朝时期都是领先西方的。乾隆重用大贪官和珅二十余年,致使这二十年间贪污成风吏治败坏。乾隆后期开始好大喜功,生活奢侈,对吏治也没有初中期抓得紧了。他还挥金如土,使康熙、雍正辛苦搜刮的“家当”很快被消耗殆尽。吏治的腐败又给人口压力,土地兼并等社会矛盾火上浇油,从乾隆三十九年(1774)山东王伦起义起,各地农民起义频繁:乾隆四十六年甘肃、青海发生苏四十三、田五起义;乾隆五十一年,台湾林爽文起义;乾隆六十年贵州、湖南发生苗民起义;乾隆刚一退位,嘉庆元年,爆发了持续九年的白莲教起义。还有那闭关锁国的原因。最终导致了大清朝逐渐衰败。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体察民情和游山玩水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