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美术的感想?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艺术事业的繁荣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更加关注孩子的艺术发展,美术教育自然而然的成为了教育教学的重点。新《课标》指出: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的紧密联系,强调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这一论述充分说明基础美术教育不是专业美术教育,而是一种生活美术教育。因此,我们要充分结合美术教材的特点,引导学生主动接触生活、充分感受生活、大胆创造生活,让他们在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从而构建生活化的美术教育体系。
一、观察生活――发现美。
“生活中到处存在着美,关键是给儿童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每个人的观察角度不同,所以发现的美也就不同。现实生活对儿童画画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儿童的绘画能力并不是单靠老师通过讲授技法就可以教出来的,为他们创造一定良好的成长环境,激发他们热爱生活、表现生活的绘画兴趣,才是我们应该去做的事。因为美是人类生活中永恒的主题,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美的艺术几乎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美即生活。理解生活,才能理解美、创造美。只有植根于生活世界,并为生活世界服务的教学才是具有强烈生命力的教学。
1.采撷生活,提高审美认识
美术课程改革强调将美术学习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应从学生角度出发,去发现和挖掘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在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生活实际中找到合适的切入点,使学生产生共鸣,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在讲《会变的线条》一课时,我让学生从自然和生活中寻找美丽多变的线条,学生很容易就找到了多种线条:黑板边的直线、窗外护栏上的螺旋线、老师头发上的波浪线、花盆边上的弧线、花叶子上的锯齿线……,这样的引导不仅使学生很快进入新课,同时又使他们在不经意间复习了以前学过的线条。接着我又进一步引导他们发现,原来在我们的身边藏着这么多美丽的线条,而且它们多种多样、变化多端,美化着我们的生活。创作中我又启发学生想象微风中的柳条、大风时散乱的头发、沙漠中一层层的沙子……学生轻松地画出自己熟悉而又富有美感的线条,他们的作品便充满了韵律。这样既结合了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使他们有更多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感受美、鉴赏美,又使学生认识到艺术表现手法来源于生活,艺术中线条的存在使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这节课既培养了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又提高了他们发现美和感受美的能力。
2.走进自然,强化审美感受
“课堂不等于教室。”以往的美术课通常是教师在课堂上通过教材传授技能,然后让学生坐在课堂里临摹,或凭记忆冥思苦想,不但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而且没有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探求欲望引导他们自主探究学习,结果学生不但画不好,更不会有创意。因此教学中,要根据教材组织学生以写生、采风等方式,到大自然中去感悟,这样孩子们不但兴趣盎然、作品富有真情实感,而且在宽松愉快而自由的环境里,也会陶冶个性和情操,同时为美术的创作增添了不少素材。如举办《我是小小画家》活动,虽然只是改变了场地,但是当学生背着画夹,坐在校园里写生时,那种感觉完全不同,清新的空气,开阔的视野,令人身心愉悦。其他同学羡慕的眼神,令写生的学生个个神气十足。校园里熟悉的一切在同学们的眼中,一笔一笔的创作是那么的新鲜与美丽。学生的作品虽然还很幼稚,但在整个创作过程中学生享受着室外创作所带来的那份喜悦与快乐。因此,我们美术教师应努力引导学生走向自然、融入社会,让学生嗅出生活的“清新”、看出生活的美丽、品尝生活的快乐,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去描绘生活、创造生活。
二、实践生活――体验美。
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学生体验着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感悟到生活的美丑现象。生活中的碧海蓝天、红花绿柳、高楼大厦、市井人群、民俗民风、悲欢离合……都是学生难以忘怀的。对这些生活场景的耳濡目染,他们谈起来津津乐道、各抒己见,画起来直抒胸臆、色彩斑斓。作为美术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说真话、诉真情,对学生的情感加以引导、发展,增强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美术的感悟。
1.创设生活情境,体验快乐感受
陶行知先生认为:在自然的生活中进行教育,创设生活化的环境更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他认为,教师的职责在于引导学生直接从外界事物和周围事物环境中进行学习,情境创设一定要与学生的生活兴趣结合起来。因而,我们在美术教学中要努力创设一种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情境,情境内容和方式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自然贴切,紧扣主题。如,在讲《奇妙的爬行》一课时,导入新课环节中我播放了孩子们非常喜欢的动画片,创设了一个动物园的情境,引导孩子们找一找功画片中的爬行动物,并把课堂变成一个爬行功物的展览厅,让学生们模仿动画片中看到的和自己喜欢的爬行动物,使他们很快地进入到教学活动中,并以此引出课题,轻松地在动画中欣赏美、感受美。学生们把自己幻想成一个微观世界里的小动物,我带领他们闭上眼睛进入奇妙的大自然。我们不再是直立行走的人类,而是渺小的爬行动物,周围的事物会怎样?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和能想象到的一切,这种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既营造了活跃、欢快的课堂氛围,同时又让学生体验到了平日中忽略的快乐。从而培养他们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在奇妙的爬行里感受到大自然的美,激起内心更加热爱生活、热爱绘画艺术的情感。
2.调动生活经验,开阔表现视野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应是知识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的结合,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些生活经验调动学生对美术的探究与感悟。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来再现生活,让学生身临其境,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感受。如《下雨了》一课,可以在教室里挂上一些雨伞、雨衣、雨帽等雨具,再放一段下雨时的录音,让小朋友闭上眼睛去体验、去想象,在大街上、在学校里、在田野里、在树林里你都看到了一幅幅什么样的雨中情景。同学们的思路会拓展得很宽,有的说看到了放学时校门口开满了伞花,有的说小花小草洗了个澡感到舒服极了,还有的说看到了伞被风掀翻的趣事……。从学生们所描述的情景中可以看出,孩子们运用了自己的生活经验,拓宽了表现视野,从而把日常生活中美丽的雨景留在了画面上,激发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之情,把小雨的自然美升华为艺术美,一颗颗天真无邪的童心自然会长出想象的翅膀,结出爱心的果实。
三、表现生活――创造美。
美术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让学生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是学生学习美术的好方法,即从重视教学的知识价值,转向到重视教学的生活价值。学生通过深入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他们的内心会充满对生活的热爱与激情,并急于将它表现出来。教师要启发学生充分调动自身潜能,选取适合表现美的物质材料,经过艺术想象,借助艺术语言表达出自己的审美情趣,尝试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去创造生活的美。
1.多彩的生活,真情的表达
美术教育不是培养艺术家,而是要培养热爱生活、内心充满美、创造美好生活的人。教学中把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如,母亲节来临之际设立课题《我为妈妈献真情》,引导学生动手用拼贴、拓印、绘画等方法制作一张贺卡、写上一句真心的话送给妈妈,在暖暖温情中体会创作的乐趣,感受美术课的独特魅力。美术课不是简单的绘画,美术课是一种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活动。一双双发现美的眼睛,一颗颗感受美的心,一双双创造美的手!一种信念在每一次的动手创作中、每一次绘画活动中得以升华。我们要引导学生把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用手中的画笔表现出来,用艺术语言表现生活的缩影,放大生活的趣味。学生们每天都生活在熟悉的环境中,在家里和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一起生活,他们之间有着许许多多温馨的生活画面,或郊游、或购物、或嬉戏……当学生倾注自己的全部感情去创作时,这一个个精彩的瞬间都定格成一幅幅情趣盎然的画面:《过春节》《演电视》《节日的装饰》《介绍我喜欢的玩具》……这些画面都洋溢着爱的气息,散发着浓浓的幸福与温馨,让人从有限的画面想到无限的画外,感受画中的情,听到画外的音,真实的生活在画中升华。
2.利用废弃物,美化生活
审美体验是学生成长的需要,是生活的需要,是学生生活的一种基本方式。学生的审美体验从哪里来?从活动中来,从做中来,因而杜威先生把“从做中学”奉为至上的教学信念和法则。
生活中有许多普通的物品、废旧的材料,它们看似平淡无奇、废弃无用,可是只要同学们发挥丰富的想象力,运用灵巧的双手把它美化一下,就能将它们变成一件件独具魅力的艺术品。有一次上《面具》,一名从不带用具的学生从地上拣了些别人的剩材料竟然也做出一件作品――大脚板海盗先生,同学笑他做的丑陋,我却在全班表扬了他,表扬他的废品再利用,表扬他的大胆设计。那是他第一次站在讲台上露出灿烂的笑容。每一朵花都需要阳光,需要精心的呵护才能长大。你看,那造型奇异、活灵活现的纸盒――《可爱小动物》,那绘制在各种酒瓶上的大胆图案――色彩艳丽的《漂亮的瓶子》,那创意无限的塑料瓶笔筒――《做笔筒》,还有那《巧用纸餐具》中百变的纸盘娃娃、纸杯小猪、昂首前行的乌龟……当孩子们把一个个废旧物品变成一件件有趣的工艺品、或成为大家喜爱的玩具、或成为互相赠送的礼品、或摆在屋子里点缀生活的装饰品,他们会为自己感到骄傲,会对现实生活充满激动和自豪,会对未来生活有一份美好的憧憬和无限的遐想,从而使一颗颗幼小的心灵对生活的感悟、对生活的热爱会更丰富、更真切。
教育家杜威说:教育即生活。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生活,生活是美术得以生长的土壤,美术让生活更加精彩,美术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我们要引导学生阅读“生活的教科书”,让他们走进生活、融入生活、感悟生活。让我们多给孩子创造一些机会,多给孩子一些阳光,用一颗真诚的心去打开孩子创作之门,燃起艺术之花。
一、观察生活――发现美。
“生活中到处存在着美,关键是给儿童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每个人的观察角度不同,所以发现的美也就不同。现实生活对儿童画画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儿童的绘画能力并不是单靠老师通过讲授技法就可以教出来的,为他们创造一定良好的成长环境,激发他们热爱生活、表现生活的绘画兴趣,才是我们应该去做的事。因为美是人类生活中永恒的主题,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美的艺术几乎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美即生活。理解生活,才能理解美、创造美。只有植根于生活世界,并为生活世界服务的教学才是具有强烈生命力的教学。
1.采撷生活,提高审美认识
美术课程改革强调将美术学习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应从学生角度出发,去发现和挖掘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在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生活实际中找到合适的切入点,使学生产生共鸣,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在讲《会变的线条》一课时,我让学生从自然和生活中寻找美丽多变的线条,学生很容易就找到了多种线条:黑板边的直线、窗外护栏上的螺旋线、老师头发上的波浪线、花盆边上的弧线、花叶子上的锯齿线……,这样的引导不仅使学生很快进入新课,同时又使他们在不经意间复习了以前学过的线条。接着我又进一步引导他们发现,原来在我们的身边藏着这么多美丽的线条,而且它们多种多样、变化多端,美化着我们的生活。创作中我又启发学生想象微风中的柳条、大风时散乱的头发、沙漠中一层层的沙子……学生轻松地画出自己熟悉而又富有美感的线条,他们的作品便充满了韵律。这样既结合了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使他们有更多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感受美、鉴赏美,又使学生认识到艺术表现手法来源于生活,艺术中线条的存在使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这节课既培养了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又提高了他们发现美和感受美的能力。
2.走进自然,强化审美感受
“课堂不等于教室。”以往的美术课通常是教师在课堂上通过教材传授技能,然后让学生坐在课堂里临摹,或凭记忆冥思苦想,不但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而且没有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探求欲望引导他们自主探究学习,结果学生不但画不好,更不会有创意。因此教学中,要根据教材组织学生以写生、采风等方式,到大自然中去感悟,这样孩子们不但兴趣盎然、作品富有真情实感,而且在宽松愉快而自由的环境里,也会陶冶个性和情操,同时为美术的创作增添了不少素材。如举办《我是小小画家》活动,虽然只是改变了场地,但是当学生背着画夹,坐在校园里写生时,那种感觉完全不同,清新的空气,开阔的视野,令人身心愉悦。其他同学羡慕的眼神,令写生的学生个个神气十足。校园里熟悉的一切在同学们的眼中,一笔一笔的创作是那么的新鲜与美丽。学生的作品虽然还很幼稚,但在整个创作过程中学生享受着室外创作所带来的那份喜悦与快乐。因此,我们美术教师应努力引导学生走向自然、融入社会,让学生嗅出生活的“清新”、看出生活的美丽、品尝生活的快乐,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去描绘生活、创造生活。
二、实践生活――体验美。
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学生体验着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感悟到生活的美丑现象。生活中的碧海蓝天、红花绿柳、高楼大厦、市井人群、民俗民风、悲欢离合……都是学生难以忘怀的。对这些生活场景的耳濡目染,他们谈起来津津乐道、各抒己见,画起来直抒胸臆、色彩斑斓。作为美术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说真话、诉真情,对学生的情感加以引导、发展,增强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美术的感悟。
1.创设生活情境,体验快乐感受
陶行知先生认为:在自然的生活中进行教育,创设生活化的环境更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他认为,教师的职责在于引导学生直接从外界事物和周围事物环境中进行学习,情境创设一定要与学生的生活兴趣结合起来。因而,我们在美术教学中要努力创设一种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情境,情境内容和方式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自然贴切,紧扣主题。如,在讲《奇妙的爬行》一课时,导入新课环节中我播放了孩子们非常喜欢的动画片,创设了一个动物园的情境,引导孩子们找一找功画片中的爬行动物,并把课堂变成一个爬行功物的展览厅,让学生们模仿动画片中看到的和自己喜欢的爬行动物,使他们很快地进入到教学活动中,并以此引出课题,轻松地在动画中欣赏美、感受美。学生们把自己幻想成一个微观世界里的小动物,我带领他们闭上眼睛进入奇妙的大自然。我们不再是直立行走的人类,而是渺小的爬行动物,周围的事物会怎样?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和能想象到的一切,这种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既营造了活跃、欢快的课堂氛围,同时又让学生体验到了平日中忽略的快乐。从而培养他们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在奇妙的爬行里感受到大自然的美,激起内心更加热爱生活、热爱绘画艺术的情感。
2.调动生活经验,开阔表现视野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应是知识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的结合,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些生活经验调动学生对美术的探究与感悟。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来再现生活,让学生身临其境,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感受。如《下雨了》一课,可以在教室里挂上一些雨伞、雨衣、雨帽等雨具,再放一段下雨时的录音,让小朋友闭上眼睛去体验、去想象,在大街上、在学校里、在田野里、在树林里你都看到了一幅幅什么样的雨中情景。同学们的思路会拓展得很宽,有的说看到了放学时校门口开满了伞花,有的说小花小草洗了个澡感到舒服极了,还有的说看到了伞被风掀翻的趣事……。从学生们所描述的情景中可以看出,孩子们运用了自己的生活经验,拓宽了表现视野,从而把日常生活中美丽的雨景留在了画面上,激发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之情,把小雨的自然美升华为艺术美,一颗颗天真无邪的童心自然会长出想象的翅膀,结出爱心的果实。
三、表现生活――创造美。
美术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让学生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是学生学习美术的好方法,即从重视教学的知识价值,转向到重视教学的生活价值。学生通过深入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他们的内心会充满对生活的热爱与激情,并急于将它表现出来。教师要启发学生充分调动自身潜能,选取适合表现美的物质材料,经过艺术想象,借助艺术语言表达出自己的审美情趣,尝试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去创造生活的美。
1.多彩的生活,真情的表达
美术教育不是培养艺术家,而是要培养热爱生活、内心充满美、创造美好生活的人。教学中把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如,母亲节来临之际设立课题《我为妈妈献真情》,引导学生动手用拼贴、拓印、绘画等方法制作一张贺卡、写上一句真心的话送给妈妈,在暖暖温情中体会创作的乐趣,感受美术课的独特魅力。美术课不是简单的绘画,美术课是一种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活动。一双双发现美的眼睛,一颗颗感受美的心,一双双创造美的手!一种信念在每一次的动手创作中、每一次绘画活动中得以升华。我们要引导学生把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用手中的画笔表现出来,用艺术语言表现生活的缩影,放大生活的趣味。学生们每天都生活在熟悉的环境中,在家里和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一起生活,他们之间有着许许多多温馨的生活画面,或郊游、或购物、或嬉戏……当学生倾注自己的全部感情去创作时,这一个个精彩的瞬间都定格成一幅幅情趣盎然的画面:《过春节》《演电视》《节日的装饰》《介绍我喜欢的玩具》……这些画面都洋溢着爱的气息,散发着浓浓的幸福与温馨,让人从有限的画面想到无限的画外,感受画中的情,听到画外的音,真实的生活在画中升华。
2.利用废弃物,美化生活
审美体验是学生成长的需要,是生活的需要,是学生生活的一种基本方式。学生的审美体验从哪里来?从活动中来,从做中来,因而杜威先生把“从做中学”奉为至上的教学信念和法则。
生活中有许多普通的物品、废旧的材料,它们看似平淡无奇、废弃无用,可是只要同学们发挥丰富的想象力,运用灵巧的双手把它美化一下,就能将它们变成一件件独具魅力的艺术品。有一次上《面具》,一名从不带用具的学生从地上拣了些别人的剩材料竟然也做出一件作品――大脚板海盗先生,同学笑他做的丑陋,我却在全班表扬了他,表扬他的废品再利用,表扬他的大胆设计。那是他第一次站在讲台上露出灿烂的笑容。每一朵花都需要阳光,需要精心的呵护才能长大。你看,那造型奇异、活灵活现的纸盒――《可爱小动物》,那绘制在各种酒瓶上的大胆图案――色彩艳丽的《漂亮的瓶子》,那创意无限的塑料瓶笔筒――《做笔筒》,还有那《巧用纸餐具》中百变的纸盘娃娃、纸杯小猪、昂首前行的乌龟……当孩子们把一个个废旧物品变成一件件有趣的工艺品、或成为大家喜爱的玩具、或成为互相赠送的礼品、或摆在屋子里点缀生活的装饰品,他们会为自己感到骄傲,会对现实生活充满激动和自豪,会对未来生活有一份美好的憧憬和无限的遐想,从而使一颗颗幼小的心灵对生活的感悟、对生活的热爱会更丰富、更真切。
教育家杜威说:教育即生活。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生活,生活是美术得以生长的土壤,美术让生活更加精彩,美术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我们要引导学生阅读“生活的教科书”,让他们走进生活、融入生活、感悟生活。让我们多给孩子创造一些机会,多给孩子一些阳光,用一颗真诚的心去打开孩子创作之门,燃起艺术之花。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