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魏书.崔琰传,翻译,高三文言文
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7 · 知道合伙人教育行家
关注
展开全部
崔琰字季珪,清河郡东武城县人,幼年质朴木讷,喜爱剑术、武艺。二十三岁时,乡里举他为正,才感奋而读《论语》、《韩诗》 。二十九岁时,结交公孙方等人,在郑玄处读书。不到一年,徐州黄巾贼攻破北海,郑玄和门人到不其山避难。那时,粮食缺乏,郑玄就把学生都辞掉。崔琰被遣送之后,因盗寇充斥,往西的道路也不通,于是专捡荒野的路,绕经青州、徐州、茺州、豫州,东下寿春,南至长江、太湖。自从离家之后,四年才回到故乡,以弹琴读书作为消遣。
大将军袁绍听说后,就召他前来。当时,军队蛮横暴虐,挖掘坟墓。崔琰向袁绍进谏说:“以前荀卿曾说过:‘平日不教士卒,武器不锋利,纵使是商汤、武王也无法战胜。’现在路有尸骨,百姓未蒙德惠,应该下令郡县掩埋尸骨,表示心中的哀痛,追美文王的仁爱。” 袁绍任他为骑都尉,后来袁绍在黎阳整顿部队,接着进驻延津。崔琰又进谏说:“天子在许,而百姓都希望能辅助顺服天子的人。不如守在境内,尽忠职守,以安定海内。” 袁绍不听,于是在官渡吃了败仗。袁绍死后,两个儿子相争相斗,都想争取到崔琰。崔琰就托疾辞谢,也因此获罪,关在牢里,全靠阴夔、陈琳营救,才免于难。
曹操击败袁绍氏后,兼为冀州牧,召崔琰为别驾从事,得意地对崔琰说:“昨天统计户籍,冀州有三十万人,这倒是个大州啊!” 崔琰回答说:“目前天下分甭,九州离析,袁谭、袁尚兄弟相互征战,冀州百姓暴骨荒野。还没听说王师的仁声先到,来慰问百姓的状况,拯救人民的苦难,倒先看到了统计多少武器人口,这难道是冀州百姓对您的期望吗!”曹操立刻改变得意之色,向崔琰谢罪。这时其他宾客都吓得变色低头。
曹操征并州时,留下崔琰在邺,为文帝师傅。曹丕依然出去打猎,换下衣服、马匹,一心一意要在原野奔逐。崔琰上书进谏说:“听说《尚书》曾警诫不要沉迷打猎,鲁隐公到棠看捕鱼,《春秋》也讥讽他,这是周公、孔子的格言,也是《尚书》、《春秋》中很明显的道理。商朝鉴于夏代亡国,《诗经》就这对这件事而有‘殷鉴不远’的训词。商纣在甲子日被灭亡,夏桀在乙卯日被杀,《礼记》就以这两天享乐为禁忌,这又是和自己有切身关系的缺点,不能不深自省查。袁绍家族极为富强,而袁谭、袁尚却放纵无度,游乐奢侈,没听说有仁义的好名声,贤人君子见了这种事,都惊骇地离他远去,如兄如罴一样的壮士,在他们手下却沦为残虐人民的工具。所以虽然拥军百万,跨有黄河以北的地区,最后却无立足之地。现在国家正困窘,德惠尚未普及,而百姓所盼的、所想的就是德惠;况且曹公亲率军队,上下同劳,世子您应该循大路、走正途,想想自己是储君,要自视为珍宝。如今竟然穿着卑贱的猎服,忽略了打猎驰逐所冒的危险,沉迷在追雉捕兔之中,而忘记了国家的重要,这真是有识者所忧心的啊!希望世子您烧掉车盖,丢掉猎服,以消除大家的怨责,也免得使老臣得罪上天。” 曹丕回信说:“昨天接获来信,承蒙训示,要我烧掉车盖,丢掉猎服。现在车盖烧了,猎服也丢了。以后若还有这种事,还请不吝教诲。” 曹操为丞相时,崔琰又任东西曹掾属征事。在授东曹给崔琰时,下令说:“君有伯夷的清高史鱼的正直,贪鄙的人会仰慕你的名声而清廉,壮士会尊敬你的声誉而砥砺,这可以引领时风了。因此授官为东曹,速去上任。” 魏国刚建立时,崔琰官拜尚书。当时,还未立太子,临菑侯曹植有才,很得曹操的宠爱。曹操心中也犹豫不决,就以函令秘密在外查访意见。只有崔琰公开回答:“听说《春秋》大义,应该立长子,五官将曹丕又仁孝聪明,应继承正统,我誓死坚持。”曹植是崔琰哥哥的女婿,因此曹操赞叹崔琰公正亮直,迁官中尉。
崔琰身材高大,声音洪亮,眉目清朗,须长四尺,很有威严,颇受朝臣仰慕,而曹操对他也相当敬畏。崔琰曾推荐钜鹿人杨训,此人虽才具不足,而清廉贞正,曹操就备礼召请。后来曹操为魏王,杨训上表赞美功勋,发扬盛德。当时有人讥笑他浮浅虚伪,想博取名声,并说崔琰荐举不当。崔琰就从杨训处拿了上表的草稿来看,然后写封信给杨训说:“我仔细看过你的草稿,内容不错而已。这只是一时的机会罢了,应该会有变动的时机!” 崔琰的本意,在于讥讽那些评论的人喜欢指摘别人,而不推寻情理。却有人说他这封信傲视怨谤。曹操生气地说:“俗话讲‘生女儿罢了!’‘罢了’并不是好话。‘应该会有变动的时机’,意思是更失礼。” 于是罚崔琰为徒隶,又派人去看视,崔琰的言谈表情毫不屈服。曹操就下令说:“崔琰虽然受刑,却和宾客相见,门庭若市,对宾客也瞪着眼直看,好像有什么怨怒。”于是命崔琰自杀。
大将军袁绍听说后,就召他前来。当时,军队蛮横暴虐,挖掘坟墓。崔琰向袁绍进谏说:“以前荀卿曾说过:‘平日不教士卒,武器不锋利,纵使是商汤、武王也无法战胜。’现在路有尸骨,百姓未蒙德惠,应该下令郡县掩埋尸骨,表示心中的哀痛,追美文王的仁爱。” 袁绍任他为骑都尉,后来袁绍在黎阳整顿部队,接着进驻延津。崔琰又进谏说:“天子在许,而百姓都希望能辅助顺服天子的人。不如守在境内,尽忠职守,以安定海内。” 袁绍不听,于是在官渡吃了败仗。袁绍死后,两个儿子相争相斗,都想争取到崔琰。崔琰就托疾辞谢,也因此获罪,关在牢里,全靠阴夔、陈琳营救,才免于难。
曹操击败袁绍氏后,兼为冀州牧,召崔琰为别驾从事,得意地对崔琰说:“昨天统计户籍,冀州有三十万人,这倒是个大州啊!” 崔琰回答说:“目前天下分甭,九州离析,袁谭、袁尚兄弟相互征战,冀州百姓暴骨荒野。还没听说王师的仁声先到,来慰问百姓的状况,拯救人民的苦难,倒先看到了统计多少武器人口,这难道是冀州百姓对您的期望吗!”曹操立刻改变得意之色,向崔琰谢罪。这时其他宾客都吓得变色低头。
曹操征并州时,留下崔琰在邺,为文帝师傅。曹丕依然出去打猎,换下衣服、马匹,一心一意要在原野奔逐。崔琰上书进谏说:“听说《尚书》曾警诫不要沉迷打猎,鲁隐公到棠看捕鱼,《春秋》也讥讽他,这是周公、孔子的格言,也是《尚书》、《春秋》中很明显的道理。商朝鉴于夏代亡国,《诗经》就这对这件事而有‘殷鉴不远’的训词。商纣在甲子日被灭亡,夏桀在乙卯日被杀,《礼记》就以这两天享乐为禁忌,这又是和自己有切身关系的缺点,不能不深自省查。袁绍家族极为富强,而袁谭、袁尚却放纵无度,游乐奢侈,没听说有仁义的好名声,贤人君子见了这种事,都惊骇地离他远去,如兄如罴一样的壮士,在他们手下却沦为残虐人民的工具。所以虽然拥军百万,跨有黄河以北的地区,最后却无立足之地。现在国家正困窘,德惠尚未普及,而百姓所盼的、所想的就是德惠;况且曹公亲率军队,上下同劳,世子您应该循大路、走正途,想想自己是储君,要自视为珍宝。如今竟然穿着卑贱的猎服,忽略了打猎驰逐所冒的危险,沉迷在追雉捕兔之中,而忘记了国家的重要,这真是有识者所忧心的啊!希望世子您烧掉车盖,丢掉猎服,以消除大家的怨责,也免得使老臣得罪上天。” 曹丕回信说:“昨天接获来信,承蒙训示,要我烧掉车盖,丢掉猎服。现在车盖烧了,猎服也丢了。以后若还有这种事,还请不吝教诲。” 曹操为丞相时,崔琰又任东西曹掾属征事。在授东曹给崔琰时,下令说:“君有伯夷的清高史鱼的正直,贪鄙的人会仰慕你的名声而清廉,壮士会尊敬你的声誉而砥砺,这可以引领时风了。因此授官为东曹,速去上任。” 魏国刚建立时,崔琰官拜尚书。当时,还未立太子,临菑侯曹植有才,很得曹操的宠爱。曹操心中也犹豫不决,就以函令秘密在外查访意见。只有崔琰公开回答:“听说《春秋》大义,应该立长子,五官将曹丕又仁孝聪明,应继承正统,我誓死坚持。”曹植是崔琰哥哥的女婿,因此曹操赞叹崔琰公正亮直,迁官中尉。
崔琰身材高大,声音洪亮,眉目清朗,须长四尺,很有威严,颇受朝臣仰慕,而曹操对他也相当敬畏。崔琰曾推荐钜鹿人杨训,此人虽才具不足,而清廉贞正,曹操就备礼召请。后来曹操为魏王,杨训上表赞美功勋,发扬盛德。当时有人讥笑他浮浅虚伪,想博取名声,并说崔琰荐举不当。崔琰就从杨训处拿了上表的草稿来看,然后写封信给杨训说:“我仔细看过你的草稿,内容不错而已。这只是一时的机会罢了,应该会有变动的时机!” 崔琰的本意,在于讥讽那些评论的人喜欢指摘别人,而不推寻情理。却有人说他这封信傲视怨谤。曹操生气地说:“俗话讲‘生女儿罢了!’‘罢了’并不是好话。‘应该会有变动的时机’,意思是更失礼。” 于是罚崔琰为徒隶,又派人去看视,崔琰的言谈表情毫不屈服。曹操就下令说:“崔琰虽然受刑,却和宾客相见,门庭若市,对宾客也瞪着眼直看,好像有什么怨怒。”于是命崔琰自杀。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