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阅读课中进行跨文化意识的渗透

 我来答
无脚鸟╰(⇀‸↼)╯
推荐于2016-10-20 · 知道合伙人教育行家
无脚鸟╰(⇀‸↼)╯
知道合伙人教育行家
采纳数:6742 获赞数:132160
现在为上海海事大学学生,在学习上有一定的经验,擅长数学。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以及价值观念等等。文化是语言的底座,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20世纪60年代著名的语言学家拉多在他的«语言教学:科学的方法»(Language Teaching: A Scientific Approach)一书中指出:“我们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可能教好语言。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能真正学到语言。”如此可见,掌握和了解文化在语言学习中是非常重要的。那么,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渗透文化,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呢?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五种途径:
一、 通过词汇,在阅读教学中渗透文化。
词汇是语言的基础,也是语言中最活跃、最具生命力且能体现社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在平时教学中应注意介绍词汇的文化意义,尤其那些英汉意义差别较大的词汇。了解这些词汇的文化内涵,不但能加深学生对词汇的理解、记忆,而且也是文化渗透的有效途径。例如dog一词,在汉语中,常带有“令人讨厌、卑鄙”等含义,像“走狗”、“狗奴才”、“癞皮狗”、“狗腿子”、“狗仗人势”、“狐朋狗友”、“狼心狗肺”、“狗眼看人低”等。而在英语中,西方人对dog却情有独钟,认为dog是人的忠实朋友,表示“忠实”、“友好”、“可爱”等意。因此,在英语习语中,人们常用dog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例如:a lucky dog(幸运儿)、a clever dog(聪明的小孩)、a top dog(身居高位的人)、work like a dog(拼命地工作)、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时)、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An old dog barks not in vain.(老年人做事有经验)等等。另外,英语中有许多词来自神话、寓言、传说或典故,了解一些这方面的文化知识,有助于学生对英语词语的理解和运用。例如:笔者在讲授“cook one’s goose”一词时,告诉学生这一词组出自于一个典故。中世纪时,欧洲战争十分频繁。有一天,一个城镇遭到猛烈进攻。城镇的居民为了表示对敌人的轻蔑,把一只大鹅高悬在城头塔楼之上,并大喊大叫。由于当时英国人把鹅当作是愚蠢和无用的象征,他们用这种把鹅高悬城头的做法来嘲弄和侮辱对方,更加激怒了攻城者。攻城军队恼羞成怒,一边更加猛烈进攻,一边堆积柴草,纵火烧城。最后,攻城者烧毁了整座城市,城头之鹅当然也化为灰烬。如今,“cook one’s goose”用来比喻“毁掉某人、毁了自己”。
二、 通过语句,在阅读教学中渗透文化。
现行的教材(人教版)每个单元的阅读课文都集中反映了中西方的“知识文化”。因此,教师可结合所学教材对有涉及关文化知识的语句加以注释,做到语言讲到哪里,文化知识解释到哪里。例如:在SB3Unit1 Madame Curie 中出现了“In 1903 Marie and Pierre Curie were given the Nobel Prize for Physics.”这一句子,然后笔者就向学生讲述有关诺贝尔奖的情况:The Nobel Prizes are honors given every year since 1901 for outstanding work in physics, chemistry ,physiology and medicine,literature and for peace. In 1968,a prize for economic science was added.
The Nobel Prizes were established under the will of Alfred Nobel, a Swedish inventor of explosives. The fund began with $9,200,000. In 1969, winners received $73.000 each. The Peace Prize is presented in Oslo, Norway, and the others in Stockholm,Sweden, on the anniversary of Nobel’s death, December 10.
又如,在讲授SB2Unit 10 At the Shop一课时,笔者通过“No matter what he’s wearing,Tod, just show him the cheapest.”,“I don’t know why he is in a tailor’s shop. Just look at his clothes.”等句子,向学生说明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Money is everything.”的价值观以及“Judge a person by his clothes.”这样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三、通过语法,在阅读教学中渗透文化。
语法规则虽然是一些程式化的、约定的东西,但也包含有文化的成份。例如:英语中的格、数、性、人称、时、体、语态、语气等语法范畴都有强制性的,有时可以省略,这种差别可以从英国国家的历史、民族性格、生活方式等诸多方面加以解释。例如:笔者在比较“to sit on a chair”与“to sit in a chair”的区别时,告诉学生“to sit in a chair”指人小椅大,看来是座落其中,而“to sit on a chair”则是指人大椅小。又如:对附加疑问句的回答,汉语往往以其陈述部分来判断是与否,而英语只针对其谓语动词或系动词一个词回答,如:“You don’t know me.”的肯定回答是:“Yes , I do .”(不,我认识他),否定回答是:“No, I don’t.”(是的,我不认识他)。
四、通过课文内容,在阅读教学中渗透文化。
现行的教材(人教版)中每个单元的阅读课文都是围绕一个话题而展开的,而这一话题集中反映了西方的知识文化。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设置文化语境,使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在日常阅读中得以实现。例如:笔者在教授SB3Unit 13 New York一课时,在学生了解New York 的概况后,提问学生:“If you have a chance ,will you go to New York .”许多学生都表示愿意。因为它是一个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102层高的Empire State Building 拥有200多个公司的World Trade Center 以及all-night buses and restaurants ,告诉学生纽约确实是一个令人神往的地方。但同时也不能不看到常人所不能忍受的你死我活的激烈竞争。最后引用«北京人在纽约»中的片头句:“If you like him ,send him to New York .If you hate him ,send him to New York .” 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纽约既然是一个充满机遇的大都市,又是一个危机四伏,尔虞我诈的地方。又如,在学完SB1Unit 22 Britain and Ireland 一课时,笔者告诉学生英国的全称是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即英国分为4个部分:Scotland, England, Wales and Northern Ireland。他们有不同的民族:Scottish, English, Welsh and Irish。通过了解英国的历史和民族,学生就不会说出“You are from Britain,so you are English.”这样唐突的问题。同时给学生讲解为什么英国人见面时总喜欢谈论天气。这是由英伦三岛的地理位置,天气等原因决定的,三面环海,海洋性气候,天气变化无常,人们对天气产生一种特殊的感觉,于是,天气就成为人们喜爱谈论的话题之一。
五、通过课外阅读文学作品,在阅读教学中渗透文化。
虽然现行的教材(人教版)每个单元都有介绍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但对于一个外语学习者来说,仅掌握教材中的文化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教师应在科学地使用教材、充分挖掘教材文化内涵的基础上,补充相关的内容,拓宽文化资源。为了使学生了解更多的知识文化,笔者经常从«英语报刊选读»、«中国日报»、«21世纪»、«广州英文早报»、«英语周末»、«英语知识»、«英语学习»、«英语世界»、«英语沙龙»、«学英语»、«英语周报»等英文报刊上选摘一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旅游、体育、艺术等方面的材料作为教学内容,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总之,英语教师应在讲授英语知识的同时,通过多种途径介绍英语文化背景知识,有意识地提高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消除文化障碍,提高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的敏感性,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