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在论语中对“仁”的解释有哪些?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据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统计,在《论语》中,提及“仁”的地方共109次.可以说,“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也是其理想的人格境界.
颜渊曾问孔子怎样才能做到“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意思就是说,通过自己约束自己的欲望以达到礼的要求就是仁.颜渊继而问到求仁的具体途径,孔子答到:“非礼勿听,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同上).以上的对话表明,在孔子看来,“仁”是离不开“礼”的,“礼”是求“仁”的行为标准和必由之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孔子使用的是“克己”,而不是宋代理学家所宣扬的“灭人欲”.这说明,孔子看到了己(人欲)的存在,但同时更强调对己的克制.也就是说,孔子一方面承认“仁”是以人欲为基础,另一方面也认识到人欲不是“仁”也不能自动达到“仁”,要达到“仁”的理想境界,就必须对人欲进行克制即“节欲”,从而使一切行为都符合礼制(复礼).
孔子认为,人之患在于欲望太多,欲多则无刚,因而“枨也欲,焉得刚?”(《论语·公冶长》)他还强调:“刚、毅、木、讷,近仁” 《论语·子路》,意思就是说:刚强、坚韧、朴实、谨言,就接近于仁了.而这些“仁”的特征都是不屈于人欲的表现.
颜渊曾问孔子怎样才能做到“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意思就是说,通过自己约束自己的欲望以达到礼的要求就是仁.颜渊继而问到求仁的具体途径,孔子答到:“非礼勿听,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同上).以上的对话表明,在孔子看来,“仁”是离不开“礼”的,“礼”是求“仁”的行为标准和必由之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孔子使用的是“克己”,而不是宋代理学家所宣扬的“灭人欲”.这说明,孔子看到了己(人欲)的存在,但同时更强调对己的克制.也就是说,孔子一方面承认“仁”是以人欲为基础,另一方面也认识到人欲不是“仁”也不能自动达到“仁”,要达到“仁”的理想境界,就必须对人欲进行克制即“节欲”,从而使一切行为都符合礼制(复礼).
孔子认为,人之患在于欲望太多,欲多则无刚,因而“枨也欲,焉得刚?”(《论语·公冶长》)他还强调:“刚、毅、木、讷,近仁” 《论语·子路》,意思就是说:刚强、坚韧、朴实、谨言,就接近于仁了.而这些“仁”的特征都是不屈于人欲的表现.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