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而的意思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问题一:《论语》十则中所有“而”字的解释是什么? 表转折,表并列,表承接
问题二:在论语12章中而有几个意思 1.子曰:“学而1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2不愠,不亦君子乎?” 而:1表示顺承关系.2.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作却.之:代词,代所学的知识.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而:表示转折.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而:表示顺承.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而:表示转折.
5子曰:由,诲女知之1乎!知之2为知之3,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之:1.调节音节,无实义.2&3.代孔子教的东西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而:表示顺承.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而:表示顺承.之:人称代词.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而:表示顺承.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之:调节音节,无实义.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表示顺承.之:代词,代一言.
问题三:论语为什么叫论语?这两个字到底代表什么意思? 关于这一点,历史上还是有争议的。
首先,“论”,读音阳平,不是去声。《说文》:“论,议也。”也即议论, 分析和说明事理。另外,有时它也有“诉说”的意思,比如杜甫《咏怀古迹》:“分明怨恨曲中论。”但在这里似乎都解不通。有人认为“论”是所谓“相与辑而论纂”(《汉书・艺文志》)之意,然而“论纂”一词,显然有生造之嫌,故后世多有不从者。由于《论语》的作者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所以这个题目有尊敬、敬仰的意思是可以肯定的。大约就是“讲述、汇编、议论、说明”一类的意思。
其次,关于古代编书体例。似乎除了《论语》极少有所谓抄纂而称为“论”的著作。余嘉锡先生曾经指出:“古人着书既多单篇别行,不自编次,则其本多寡不同。加以暴秦焚书,图籍散乱,老屋坏壁,久无全书。故有以数篇为一本者,有以数十篇为一本者,此有彼无,纷然不一。分之则残缺,合之则重复。”同时余先生还指出:“古人着书,其初仅有小题( 指篇题),?并无大题(指书题)。”且“多单篇别行,本无专集,往往随作数篇,即以行世 。传其学者,各以所得,为题书名。”意即古人著书时,一开始仅题写篇名,并无书名。他们写好的文章多数是以单篇流传于世,没有形成集子,而且往往是随作随行 (流传),学生们得到以后才各自为它起个书名。比如在《史记》的《管子列传》、《庄子列传》、《商君列传》、《屈原列传》及《汉书》的《东方朔传》中所引他们各自的著述时,都是只有篇名而无书名。余嘉锡先生还认为:“古书书名,本非作者所自题。后人既为之编次成书,知其为某家之学,则题其氏若名以为识别;无名氏者,乃约书中之意以为之名。所传之本多寡不一,编次者亦不一,则其书名不能尽同。刘向校书之时,乃斟酌义例以题其书。”由此亦可见《论语》之由来殊不可解。
当然,如果一定要给出一个解释,个人觉得还是班固的说法比较可信。不过,由于时代久远,即使班固也无法确切知道其中委婉。
问题四:论语学而篇的意思 1、译文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自然会导致老百姓日趋忠厚老实了。”
子禽问子贡说:“老师到了一个国家,总是预闻这个国家的政事。(这种资格)是他自己求得呢,还是人家国君主动给他的呢?”子贡说:“老师温良恭俭让,所以才得到这样的资格,(这种资格也可以说是求得的),但他求的方法,或许与别人的求法不同吧?”
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因为他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有子说:“讲信用要符合于义,(符合于义的)话才能实行;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远离耻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子贡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
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2、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
问题五:论语中的“为仁由己,而由乎人哉”是什么意思 孔子说:“克制自己,按照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你一旦这样克制自己,按照礼的要求去做了,天下的人就都赞许你是仁人了。实行仁德,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
问题二:在论语12章中而有几个意思 1.子曰:“学而1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2不愠,不亦君子乎?” 而:1表示顺承关系.2.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作却.之:代词,代所学的知识.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而:表示转折.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而:表示顺承.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而:表示转折.
5子曰:由,诲女知之1乎!知之2为知之3,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之:1.调节音节,无实义.2&3.代孔子教的东西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而:表示顺承.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而:表示顺承.之:人称代词.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而:表示顺承.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之:调节音节,无实义.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表示顺承.之:代词,代一言.
问题三:论语为什么叫论语?这两个字到底代表什么意思? 关于这一点,历史上还是有争议的。
首先,“论”,读音阳平,不是去声。《说文》:“论,议也。”也即议论, 分析和说明事理。另外,有时它也有“诉说”的意思,比如杜甫《咏怀古迹》:“分明怨恨曲中论。”但在这里似乎都解不通。有人认为“论”是所谓“相与辑而论纂”(《汉书・艺文志》)之意,然而“论纂”一词,显然有生造之嫌,故后世多有不从者。由于《论语》的作者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所以这个题目有尊敬、敬仰的意思是可以肯定的。大约就是“讲述、汇编、议论、说明”一类的意思。
其次,关于古代编书体例。似乎除了《论语》极少有所谓抄纂而称为“论”的著作。余嘉锡先生曾经指出:“古人着书既多单篇别行,不自编次,则其本多寡不同。加以暴秦焚书,图籍散乱,老屋坏壁,久无全书。故有以数篇为一本者,有以数十篇为一本者,此有彼无,纷然不一。分之则残缺,合之则重复。”同时余先生还指出:“古人着书,其初仅有小题( 指篇题),?并无大题(指书题)。”且“多单篇别行,本无专集,往往随作数篇,即以行世 。传其学者,各以所得,为题书名。”意即古人著书时,一开始仅题写篇名,并无书名。他们写好的文章多数是以单篇流传于世,没有形成集子,而且往往是随作随行 (流传),学生们得到以后才各自为它起个书名。比如在《史记》的《管子列传》、《庄子列传》、《商君列传》、《屈原列传》及《汉书》的《东方朔传》中所引他们各自的著述时,都是只有篇名而无书名。余嘉锡先生还认为:“古书书名,本非作者所自题。后人既为之编次成书,知其为某家之学,则题其氏若名以为识别;无名氏者,乃约书中之意以为之名。所传之本多寡不一,编次者亦不一,则其书名不能尽同。刘向校书之时,乃斟酌义例以题其书。”由此亦可见《论语》之由来殊不可解。
当然,如果一定要给出一个解释,个人觉得还是班固的说法比较可信。不过,由于时代久远,即使班固也无法确切知道其中委婉。
问题四:论语学而篇的意思 1、译文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自然会导致老百姓日趋忠厚老实了。”
子禽问子贡说:“老师到了一个国家,总是预闻这个国家的政事。(这种资格)是他自己求得呢,还是人家国君主动给他的呢?”子贡说:“老师温良恭俭让,所以才得到这样的资格,(这种资格也可以说是求得的),但他求的方法,或许与别人的求法不同吧?”
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因为他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有子说:“讲信用要符合于义,(符合于义的)话才能实行;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远离耻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子贡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
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2、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
问题五:论语中的“为仁由己,而由乎人哉”是什么意思 孔子说:“克制自己,按照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你一旦这样克制自己,按照礼的要求去做了,天下的人就都赞许你是仁人了。实行仁德,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