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霉雨季节是什么时候
5个回答
展开全部
长江中下游地区正常的梅雨约在6月中旬开始,7月中旬结束,之间会有持续天阴有雨的自然气候现象,也就是出现在“芒种”和“夏至”两个节气内。梅雨期长约20—30天,雨量在200—400毫米之间。“小暑”前后起,主要降雨带就北移到黄(河)、淮(河)流域,进而移到山东和华北一带。长江流域由阴雨绵绵、高温高湿的天气开始转为晴朗炎热的盛夏。
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每年6月下旬开始到7月上旬便是梅雨季节,这时候天空连日阴沉,并且降水连绵不断,古有谚语“雨打黄梅头,四十五日无日头”,便是梅雨季节高温湿大的特点,不仅如此,我国华南沿海城市还会受到台风侵袭,天气湿度加大,衣物、家具等更容易受霉、受潮。
入梅:连续5日平均气温超过22℃,有4天为雨天才算是入梅;出梅:反之,连续5天平均气温超过30℃,且不下雨,就代表着出梅了。
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每年6月下旬开始到7月上旬便是梅雨季节,这时候天空连日阴沉,并且降水连绵不断,古有谚语“雨打黄梅头,四十五日无日头”,便是梅雨季节高温湿大的特点,不仅如此,我国华南沿海城市还会受到台风侵袭,天气湿度加大,衣物、家具等更容易受霉、受潮。
入梅:连续5日平均气温超过22℃,有4天为雨天才算是入梅;出梅:反之,连续5天平均气温超过30℃,且不下雨,就代表着出梅了。
展开全部
梅雨季节,一般只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才出现。一般在5月——6月。每年都不一定,时间长短也不同。一般梅雨过后,意味着炎热的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长期晴空少雨炎夏的开始。
梅雨--初夏时期从中国长江流域到日本南部雨期较长的连阴雨。因时值梅子黄熟,故名。
梅雨产生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边缘的锋区(可称梅雨锋),是极地气团和副热带气团相互作用的产物。梅雨雨带的位置和稳定性,与副热带高压的位置(脊线一般稳定在北纬20°~25°之间)和强度密切相关,还与西风带有无利于冷空气南下到长江流域的环流形势有关。每年6月初,当大气环流的形势产生比较大的调整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跳到北纬20°以北,就开始人梅。当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进一步北跳,越过北纬25°时,梅雨期结束,这时长江流域进入伏旱期。
梅雨时节话梅雨
梅雨是指每年6月中旬到7月上、中旬初夏,我国长江中下游指宜昌以东的28―34°N范围内或称江淮流域至日本南部这狭长区域内出现的一段连阴雨天气。这一时期,由于大气环流的季风调整,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在江淮流域持续交绥,形成一条东西向准静止锋,一般称为梅雨锋,使得阴雨连绵和暴雨集中。由于正值江南梅子黄熟时期,故称“梅雨”或“黄梅天气”。又因这时高温高湿,衣物容易霉烂,又称“霉雨”。
在梅雨时期,从江淮流域至日本南部,维持一条稳定持久的雨带。雨带中的暴雨分布不均匀,常有数个暴雨中心。梅雨锋的暴雨强度一般比台风暴雨要小得多,但由于梅雨锋持续时间长,暴雨范围广,造成的洪涝灾害的区域一般比台风要大。如1991年和1999年江淮流域梅雨期持续均达2个月,长江下游、太湖、淮河等地区出现了暴雨天气和严重的洪涝灾害,受灾害面积之广、持续时间之长、受灾程度之重,均为历史罕见。太湖、里下河、滁河、秦淮河地区均出现历史最高水位。
形成梅雨锋暴雨的大气环流条件一般包括:
(1)在亚洲的高纬度地区对流层中部有阻塞高压或稳定的高压脊,大气环流相对稳定少变;
(2)中纬度地区西风环流平直,频繁的短波活动为江淮地区提供冷空气条件;
(3)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有一次明显西伸北跳过程,500hPa副高脊线稳定在北纬20度至25度之间,暖湿气流从副高边缘输送到江淮流域。
在这种环流条件下,使得梅雨锋徘徊于江淮流域,并常常伴有西南涡和切变线,在梅雨锋上则中尺度系统如锋面气旋非常活跃。这不仅维持了梅雨期连续性降水,而且为暴雨提供了充沛的水汽。而梅雨锋暴雨则是不同尺度环流系统相互作用下形成的一种特定地区的特殊天气。
由于大气环流的变异性,导致每年梅雨的“入梅”和“出梅”日期不同,早晚可相差40多天。有的年份,梅雨锋特别活跃,暴雨频繁,造成洪涝灾害。有时梅雨锋不明显,则会出现“少梅”或“空梅”现象。如1954年、1991年和1999年,都是由于梅雨期特别长,降水特别多,从而造成江淮流域的洪涝灾害。而1994年出现少梅,使江淮地区显得异常干旱。还有的年份,会出现梅雨带北移后又返回江淮流域再度维持相对稳定的现象,习惯上称“倒黄梅”。如1980年8月的“倒黄梅”对浙江各地的农业生产造成了极大的影响。这种梅雨期的异常情况,往往与全球大气环流的异常变化联系在一起的。
在正常情况下,7月上旬后,江淮流域梅雨自南而北陆续结束,锋面雨带移至华北地区,江淮流域进入高温少雨的伏旱天气。
梅雨--初夏时期从中国长江流域到日本南部雨期较长的连阴雨。因时值梅子黄熟,故名。
梅雨产生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边缘的锋区(可称梅雨锋),是极地气团和副热带气团相互作用的产物。梅雨雨带的位置和稳定性,与副热带高压的位置(脊线一般稳定在北纬20°~25°之间)和强度密切相关,还与西风带有无利于冷空气南下到长江流域的环流形势有关。每年6月初,当大气环流的形势产生比较大的调整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跳到北纬20°以北,就开始人梅。当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进一步北跳,越过北纬25°时,梅雨期结束,这时长江流域进入伏旱期。
梅雨时节话梅雨
梅雨是指每年6月中旬到7月上、中旬初夏,我国长江中下游指宜昌以东的28―34°N范围内或称江淮流域至日本南部这狭长区域内出现的一段连阴雨天气。这一时期,由于大气环流的季风调整,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在江淮流域持续交绥,形成一条东西向准静止锋,一般称为梅雨锋,使得阴雨连绵和暴雨集中。由于正值江南梅子黄熟时期,故称“梅雨”或“黄梅天气”。又因这时高温高湿,衣物容易霉烂,又称“霉雨”。
在梅雨时期,从江淮流域至日本南部,维持一条稳定持久的雨带。雨带中的暴雨分布不均匀,常有数个暴雨中心。梅雨锋的暴雨强度一般比台风暴雨要小得多,但由于梅雨锋持续时间长,暴雨范围广,造成的洪涝灾害的区域一般比台风要大。如1991年和1999年江淮流域梅雨期持续均达2个月,长江下游、太湖、淮河等地区出现了暴雨天气和严重的洪涝灾害,受灾害面积之广、持续时间之长、受灾程度之重,均为历史罕见。太湖、里下河、滁河、秦淮河地区均出现历史最高水位。
形成梅雨锋暴雨的大气环流条件一般包括:
(1)在亚洲的高纬度地区对流层中部有阻塞高压或稳定的高压脊,大气环流相对稳定少变;
(2)中纬度地区西风环流平直,频繁的短波活动为江淮地区提供冷空气条件;
(3)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有一次明显西伸北跳过程,500hPa副高脊线稳定在北纬20度至25度之间,暖湿气流从副高边缘输送到江淮流域。
在这种环流条件下,使得梅雨锋徘徊于江淮流域,并常常伴有西南涡和切变线,在梅雨锋上则中尺度系统如锋面气旋非常活跃。这不仅维持了梅雨期连续性降水,而且为暴雨提供了充沛的水汽。而梅雨锋暴雨则是不同尺度环流系统相互作用下形成的一种特定地区的特殊天气。
由于大气环流的变异性,导致每年梅雨的“入梅”和“出梅”日期不同,早晚可相差40多天。有的年份,梅雨锋特别活跃,暴雨频繁,造成洪涝灾害。有时梅雨锋不明显,则会出现“少梅”或“空梅”现象。如1954年、1991年和1999年,都是由于梅雨期特别长,降水特别多,从而造成江淮流域的洪涝灾害。而1994年出现少梅,使江淮地区显得异常干旱。还有的年份,会出现梅雨带北移后又返回江淮流域再度维持相对稳定的现象,习惯上称“倒黄梅”。如1980年8月的“倒黄梅”对浙江各地的农业生产造成了极大的影响。这种梅雨期的异常情况,往往与全球大气环流的异常变化联系在一起的。
在正常情况下,7月上旬后,江淮流域梅雨自南而北陆续结束,锋面雨带移至华北地区,江淮流域进入高温少雨的伏旱天气。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夏季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在2016年入梅是2016年6月14号(芒种第一个丙日),农历五月十七日,丙辰日。正式入梅, 亦称“入霉”、“进梅”。指初入梅雨期的日子。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过了
追问
都过了么?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