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 React Native
1个回答
2016-02-12
展开全部
React native充分利用了Facebook的现有轮子,是一个很优秀的集成作品,并且我相信这个团队对前端的了解很深刻,否则不可能让Native code「退居二线」。
对应到前端开发,整个系统结构是这样:
JSX vs HTML
CSS-layout vs css
ECMAScript 6 vs ECMAScript 5
React native View vs DOM
无需编译,我在第一次编译了ipa装好以后,就再也没更新过app,只要更新云端的js代码,reload一下,整个界面就全变了。
多数布局代码都是JSX,所有Native组件都是标签化的,这对于前端程序员来说,降低了不少学习成本,也大大减少了代码量。不信你可以看看JSX编译后的代码。
复用React系统,也减少了一定学习和开发成本,更重要的是利用了React里面的分层和diff机制。js层传给Native层的是一个diff后的json,然后由Native将这个数据映射成真正的布局视图。
css-layout也是点睛之笔,前端可以继续用熟悉的类css方式来编写布局,通过这个工具转换成constrain布局。
系
统只有js-objc的单向调用,就是把原生UI组件的方法通过javascritcore或者webview(低版本iOS)映射到js中来,整个调用
过程是异步的,这样的设计令React native可以让js运行在桌面chrome中,通过websocket连接Native
code和桌面chrome,极大地方便了调试。对其中的机制Bang的一篇文章写得很详细,我就不拾人牙慧了:React Native通信机制详解 « bang’s blog 。但这样设计也会带来一些问题,后面说。
点按操作也被抽象成了一组组件(TouchableXXX),这种抽象方式是我在之前做类似工作中没有想到的。facebook还列出Native为什么和web「手感」不同的原因:实时的点按反馈和取消能力。React Native 这套相应机制设计得很完善,能像Native code那样控制整个点按操作的所有过程。
Debug
相当方便!修改了js以后,通过内建的nodejs
watcher编译成bundle,在模拟器里面按cmd+r就可以看到效果。而且按cmd+d,可以打开一个chrome窗口,所有的js都移到了
chrome里面运行,所以什么断点单步打调用栈,都不在话下。
上面的既是特点也是优点,下面说说缺点,或者应该说:「仍然遗留的问题」,在我看来,这个方案已经超越了Hybird方案。
系
统仍然(不得不)依赖原生组件暴露出来的组件和方法。举两个例子,ScrollView这个组件,在Native层是有大量事件
的,scrollViewWillBeginDragging,
scrollViewWillEndDragging,scrollViewDidEndDragging等等,这些事件在现有的版本都没有暴露,基本上
做不了组件联动效果。另外,这个版本中有大量组件是iOS
only的:ActivityIndicatorIOS、DatePickerIOS、NavigatorIOS、PickerIOS、
SliderIOS、SwitchIOS、TabBarIOS、AlertIOS、AppStateIOS、LinkingIOS、
PushNotificationIOS、StatusBarIOS、VibrationIOS,反过来看,剩余的都是一些抽象程度极强的基本组件。这
样,用户必须在不同的平台下写两套代码,而且所有能力仍然强烈依赖 React native 开发人员暴露的接口。
由于最外层是
React,初次学习成本高,不像往常的Hybird方案,只要多学几个JS
API就可以开始干活了。当然,React的确让后续开发变得简单了一些,这么一套外来的(基于iOS)、残缺不全的(css-layout)在
React的包装下,的确显得不那么面目可憎了。
另外,React Native仍然很不完善。文档还不全,我基本上是看着他的示例代码完成的demo,集成到已有app的文档也是今天才出来。按照官方的说法,Android版本要到半年后才发布:Blog | React ,届时整个系统设计可能还会有很大的变化。
对应到前端开发,整个系统结构是这样:
JSX vs HTML
CSS-layout vs css
ECMAScript 6 vs ECMAScript 5
React native View vs DOM
无需编译,我在第一次编译了ipa装好以后,就再也没更新过app,只要更新云端的js代码,reload一下,整个界面就全变了。
多数布局代码都是JSX,所有Native组件都是标签化的,这对于前端程序员来说,降低了不少学习成本,也大大减少了代码量。不信你可以看看JSX编译后的代码。
复用React系统,也减少了一定学习和开发成本,更重要的是利用了React里面的分层和diff机制。js层传给Native层的是一个diff后的json,然后由Native将这个数据映射成真正的布局视图。
css-layout也是点睛之笔,前端可以继续用熟悉的类css方式来编写布局,通过这个工具转换成constrain布局。
系
统只有js-objc的单向调用,就是把原生UI组件的方法通过javascritcore或者webview(低版本iOS)映射到js中来,整个调用
过程是异步的,这样的设计令React native可以让js运行在桌面chrome中,通过websocket连接Native
code和桌面chrome,极大地方便了调试。对其中的机制Bang的一篇文章写得很详细,我就不拾人牙慧了:React Native通信机制详解 « bang’s blog 。但这样设计也会带来一些问题,后面说。
点按操作也被抽象成了一组组件(TouchableXXX),这种抽象方式是我在之前做类似工作中没有想到的。facebook还列出Native为什么和web「手感」不同的原因:实时的点按反馈和取消能力。React Native 这套相应机制设计得很完善,能像Native code那样控制整个点按操作的所有过程。
Debug
相当方便!修改了js以后,通过内建的nodejs
watcher编译成bundle,在模拟器里面按cmd+r就可以看到效果。而且按cmd+d,可以打开一个chrome窗口,所有的js都移到了
chrome里面运行,所以什么断点单步打调用栈,都不在话下。
上面的既是特点也是优点,下面说说缺点,或者应该说:「仍然遗留的问题」,在我看来,这个方案已经超越了Hybird方案。
系
统仍然(不得不)依赖原生组件暴露出来的组件和方法。举两个例子,ScrollView这个组件,在Native层是有大量事件
的,scrollViewWillBeginDragging,
scrollViewWillEndDragging,scrollViewDidEndDragging等等,这些事件在现有的版本都没有暴露,基本上
做不了组件联动效果。另外,这个版本中有大量组件是iOS
only的:ActivityIndicatorIOS、DatePickerIOS、NavigatorIOS、PickerIOS、
SliderIOS、SwitchIOS、TabBarIOS、AlertIOS、AppStateIOS、LinkingIOS、
PushNotificationIOS、StatusBarIOS、VibrationIOS,反过来看,剩余的都是一些抽象程度极强的基本组件。这
样,用户必须在不同的平台下写两套代码,而且所有能力仍然强烈依赖 React native 开发人员暴露的接口。
由于最外层是
React,初次学习成本高,不像往常的Hybird方案,只要多学几个JS
API就可以开始干活了。当然,React的确让后续开发变得简单了一些,这么一套外来的(基于iOS)、残缺不全的(css-layout)在
React的包装下,的确显得不那么面目可憎了。
另外,React Native仍然很不完善。文档还不全,我基本上是看着他的示例代码完成的demo,集成到已有app的文档也是今天才出来。按照官方的说法,Android版本要到半年后才发布:Blog | React ,届时整个系统设计可能还会有很大的变化。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