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的文学成就有:
1、诗词:
曹植的创作以220年为界,分前后两期。前期诗歌主要是歌唱他的理想和抱负,洋溢着乐观、浪漫的情调,对前途充满信心。
后期的诗歌则主要表达由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所激起的悲愤。他的诗歌,既体现了《诗经》“哀而不伤”的庄雅,又蕴含着《楚辞》窈窕深邃的奇谲。
既继承了汉乐府反映现实的笔力,又保留了《古诗十九首》温丽悲远的情调。曹植的诗又有自己鲜明独特的风格,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
2、画论:
曹植明确提出画能“存乎鉴戒”。而且这种“鉴戒”还不是图解式的进行,而是通过绘画艺术形象引起观画者的感情共鸣产生的。他谈到绘画引起观画者的感情反应,有“仰载”、“悲惋”、“切齿”、“忘食”、“抗首”、“叹息”、“侧目”、“嘉贵”等等。
扩展资料:
曹植早年随父征战四方,对自身才华高度自信,“怀此王佐才,慷慨独不群”“骋我径寸翰,流藻垂华芬”。
《白马篇》中“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揉猱,俯身散马蹄。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的幽并游侠儿就是曹植对自身形象的理想映射,尾联“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流露出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英雄气概和报效国家的决心。
曹植晚年备受猜忌、怀才不遇,仍不改初心,他反复自陈“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志欲自效于明时,立功于圣世”,建安诗人用世热情之高涨由此可见一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曹植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不朽的建安风骨
无论古诗和乐府,曹植都很有成就,五言诗到曹植笔下而扩大其范围。建安诗歌从乐府出来逐渐文人化,到曹植手中就明显具有文人诗面目。
曹植的创作以220年(建安二十五年)为界,分前后两期。前期诗歌主要是歌唱他的理想和抱负,洋溢着乐观、浪漫的情调,对前途充满信心;后期的诗歌则主要表达由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所激起的悲愤。
他的诗歌,既体现了《诗经》“哀而不伤”的庄雅,又蕴含着《楚辞》窈窕深邃的奇谲;既继承了汉乐府反映现实的笔力,又保留了《古诗十九首》温丽悲远的情调。
曹植的诗又有自己鲜明独特的风格,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曹植的作品收录在《曹子建集》中。《曹子建集》共10卷,收录了曹植的诗文辞赋。
其中收录较完整的诗歌有80余首,一半以上为乐府诗体。其代表作有《七哀诗》、《白马篇》、《赠白马王彪》、《门有万里客》等。其中《洛神赋》写洛川女神的仙姿美态,是文苑奇葩。
扩展资料:
风格
曹植前期由于境遇顺适,诗歌充满着昂扬的精神,调子开朗豪迈。作品风华有余,而血肉不足。后期他壮志受挫,备受压抑和迫害,诗风转为沉痛激愤,慷慨不平,表现出对于压迫者的愤恨,和寻求解放的强烈精神。
曹植作品“骨气奇高”,他一生不断追求建功立业的理想,善于以饱满壮劲,而又波澜壮阔、雄奇恢阔的形象,表现慷慨悲壮的情怀,沉郁顿挫,悲愤交集。
曹植诗歌词采华茂,善于炼字,描写深刻细腻。手法方面,曹植注意对偶和声色,属对精工,对偶渐趋精密,并善用丰富比喻,善于托物起兴,起调讲究气势,善于用警句带动全篇。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曹植
曹植的创作以220年(建安二十五年)为界,分前后两期。前期诗歌主要是歌唱他的理想和抱负,洋溢着乐观、浪漫的情调,对前途充满信心;后期的诗歌则主要表达由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所激起的悲愤。
他的诗歌,既体现了《诗经》“哀而不伤”的庄雅,又蕴含着《楚辞》窈窕深邃的奇谲;既继承了汉乐府反映现实的笔力,又保留了《古诗十九首》温丽悲远的情调。曹植的诗又有自己鲜明独特的风格,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
扩展资料:
轶事典故
《世说新语》记载着魏文帝曹丕妒忌曹植的才学,命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否则将被处死,而且对诗有严格要求:诗的主题必须为兄弟之情,但是全诗又不可包含兄弟二字,曹植在不到七步之内便吟出:“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但此诗是否为曹植所著作,至现今仍有争议。
2016-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