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的来历
9个回答
展开全部
东西的来历
我们往往把一切物体统称为“东西”。但为什么称“东西”,而不称“南北”呢?原来我国古代把木、火、金、水、土称为“五行”(分别代表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把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称为“天干”,又把“五行”、“天干”对应起来,组成“五方”,即东方甲乙木、南方丙丁火、西方庚辛金、北方壬癸水、中方戊己土。从上面可以看出,东方属木,代表一切植物,如花草、树木、蔬菜、庄稼等;西方属金,代表一切金属矿物,如金、银、铜、铁、锡等等;南方属火,火是一种化学现象;北方属水,中方属土,由于水、土和火是最常见的物质或现象,以致被古人忽视。而木(植物)和金(金属矿物)最受人们的重视,可以代表一切有用物质。于是,人们就把代表“木”和“金”的两个方向联在一起,组成了一个词———“东西”,用它代表世界上的所有物体。
我们往往把一切物体统称为“东西”。但为什么称“东西”,而不称“南北”呢?原来我国古代把木、火、金、水、土称为“五行”(分别代表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把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称为“天干”,又把“五行”、“天干”对应起来,组成“五方”,即东方甲乙木、南方丙丁火、西方庚辛金、北方壬癸水、中方戊己土。从上面可以看出,东方属木,代表一切植物,如花草、树木、蔬菜、庄稼等;西方属金,代表一切金属矿物,如金、银、铜、铁、锡等等;南方属火,火是一种化学现象;北方属水,中方属土,由于水、土和火是最常见的物质或现象,以致被古人忽视。而木(植物)和金(金属矿物)最受人们的重视,可以代表一切有用物质。于是,人们就把代表“木”和“金”的两个方向联在一起,组成了一个词———“东西”,用它代表世界上的所有物体。
展开全部
【何许人也】:何:什么;许:地方.指不知来自何方,来历不明的人.
【来历不明】:来历:由来.人或事物的来历与经过不清楚.
【来路不明】:来历未验明.
【旁搜远绍】:旁:广泛;搜:搜集;绍:继承.广泛地搜集引证资料,穷本溯源地说明来历,以进行论证.
【身分不明】:来历不详.
【来历不明】:来历:由来.人或事物的来历与经过不清楚.
【来路不明】:来历未验明.
【旁搜远绍】:旁:广泛;搜:搜集;绍:继承.广泛地搜集引证资料,穷本溯源地说明来历,以进行论证.
【身分不明】:来历不详.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1、“马虎”的来历
人们都喜欢用“马虎”来形容某人办事草率或粗心大意,殊不知在这个俗语的背后,原来有一个血泪斑斑的故事。
宋代时京城有一个画家,作画往往随心所欲,令人搞不清他画的究竟是什么。一次,他刚画好一个虎头,碰上有人来请他画马,他就随手在虎头后画上马的身子。来人问他画的是马还是虎,他答:“马马虎虎!”来人不要,他便将画挂在厅堂。大儿子见了问他画里是什么,他说是虎,次儿子问他却说是马。
不久,大儿子外出打猎时,把人家的马当老虎射死了,画家不得不给马主赔钱。他的小儿子外出碰上老虎,却以为是马想去骑,结果被老虎活活咬死了。画家悲痛万分,把画烧了,还写了一首诗自责:“马虎图,马虎图,似马又似虎,长子依图射死马,次子依图喂了虎。草堂焚毁马虎图,奉劝诸君莫学吾。”
诗虽然算不上好诗,但这教训实在太深刻了,从此,“马虎”这个词就流传开了。
2、 “露马脚”一词溯源
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不想让人知的事,尤其是那些弄巧成拙的事一旦败露,人们就会说是露了“马脚”。何谓“马脚”?“马脚”者,马氏之脚也。这里有个典故。
相传,布衣出身的朱元璋,自小家境贫寒,当过牛倌,做过和尚,所以,在选择终身伴侣时,与一位同样平民出身的马姑娘结了婚。这位马姑娘长着一双未经缠过的“天足”,这在当时是一大忌。朱元璋当了皇帝以后,仍念马氏辅佐有功,将她封为明朝的第一位皇后。
“龙恩”虽重,宁居后宫的马氏却为脚大而深感不安,在人前从不敢将脚伸出裙外。一天,马氏忽然游兴大发,乘坐大轿走上金陵的街头。有些大胆者悄悄瞅上两眼,正巧一阵大风将轿帘掀起一角,马氏搁在踏板上的两只大脚赫然入目。于是一传十,十传百,顿时轰动了整个金陵。从此,“马脚”一词也随之流传于后世。
3、装蒜的来历
装蒜”的由来相传清朝乾隆皇帝一年春天到南方某地巡查,看到地里一片青蒜长得绿油油,齐整整,便顺口称赞了一番,翌年冬去又去巡查,可惜这一季节青蒜尚未长出。为了讨好皇帝,当地官吏差人把许多水仙移植到一起,远远望去其叶子酷似青蒜,乾隆看后果然赞不绝口,这位官吏也因此得以升迁。打这以后,人们就把弄虚作假或不懂装懂嘲讽为“装蒜”了
4、“桃李”一词的由来
人们历来喜欢把老师培养出来的学生称作“桃李”,把老师教育。培养了众多学生称作“桃李满天下”。为什么要把学生称为"桃李"呢?有这么一段故事:春秋时,魏国有个大臣叫子质,他得势的时候,曾培养和保举过不少的人,后来因为得罪了魏文侯,便独自跑到北方去。
在北方,子质遇见一个叫子简的人。就向他发牢骚,埋怨自己培养的人不肯为他出力。以至于流落北方。子简笑着说:“春天种下桃树和李树,夏天可以在树下休息纳凉,秋天还可以吃到果子;可是你春天种下的是蒺藜(一种带刺的植物),不仅不能利用它的种子,秋天长出来的刺还会刺人。所以,君子培养人才,要象种树一样,应该先选准对象,然后再加以培养。”
尔后,人们就把培养人才称作“树人”;把培养出来的优秀人才称为“桃李”。
5、上当
人们常把受骗叫作“上当”。其实“上当”的原意是指到当铺去典当东西。 清朝末年清河地方有一个大户人家姓王,世代经营当铺,家大业大,生意兴隆。生活富裕了,各房的族人开始懒于经营了,就把资金存入当铺做入股的股东,日常的典当营业事务全交给一个名叫寿苎的年轻人来主持。寿苎酷爱读书,喜欢校刻书籍,对生意却并不精通,处理典当业务非常随便。 王氏族人见此情景,都认为有机可乘,不约而同地从自己家中拿一些东西到当铺来典当。各人估定了高于物品本身的价格,要伙计如数付给,伙计不敢得罪股东老板,寿苎也心不在焉,不加阻拦。就这样,没过两个月,典当的资本就被诈骗得差不多了,一家资金充足的当铺破产了。 “上当”原指去当铺典当东西,后来人们就把受骗叫“上当”。
6、书香
“书香门第”中的“书香”是什么意思?许多人不太清楚。其实原来是古人为防止蠹虫咬食书籍,便在书中放置一种芸香草,这种草有一种清香之气,夹有这种草的书籍打开之后清香袭人,故而称之为“书香”。芸香草亦称芸草,为多年生草本植物,产于我国西部,有特异的香气,可以入药,嚼之有辛辣和麻凉感觉。因为古人常在书籍中放这种草避蠹驱虫,所以除“芸人”指农人,“芸芸”指众多外,与“芸”字有关的词多与书籍有关。如“芸编”指书籍,“芸帐”指书卷,“芸阁”指藏书之阁,“芸署”为藏书之室,“芸香吏”则指校书郎。
7、借光 战国时期,秦国有个大臣叫甘茂,因遭奸臣陷害,不得已逃往齐国。当甘茂逃出秦国的边境函谷关时,正好遇到当时很有名的纵横家苏秦。苏秦问甘茂要到哪里去,甘茂没有直接问答,而是给他讲了一个“借光”的故事:据说,在一条江的江边住着许多人家,每天晚上,各家的姑娘们各自带着点灯的油聚在一起,把油倒进一盏大灯里,一起在灯下做针线活。而有一个姑娘家里很穷,出不起灯油,所以,其他姑娘就讨厌她,准备把她赶走。穷人家的姑娘却对大家说:“我确实不能拿灯油来,可是,如果每天我早到这里,大家回家时我晚点走,替大家打扫打扫屋子,你们还吝惜这照在四周墙上的一点余光吗?借点光给我,我同你们一起做针线,对你们也不会有任何妨碍的。”大家觉得她说的话有道理,就把她留下了。 苏秦听了甘茂的这个故事后,明白了他的意思。于是他们俩一齐去了齐国,苏秦在齐王面前竭力推荐甘茂,于是齐王拜他为上卿。现在,我们经常听到“借光”一词,就是从这个故事里来的。
8、老头子
“老头子”一词,多用于妻子对年老的丈夫的昵称。这个词出自《清朝野史大观》。纪昀,字晓岚。乾隆三十六年,乾隆帝修《四库全书》,命纪昀为四库全书馆总纂官。盛夏的一天,纪昀因体胖,经不起炎热酷暑,便索性盘起发辫,脱掉上衣,袒胸露背地坐在几旁校阅书稿。正巧,这时乾隆帝踱步走进馆来,纪昀欲穿衣已经来不及了,便钻入案下,用帏幔裹住身体。过了一会儿,纪昀以为乾隆帝已经走了,便探头问馆中人:“老头子已经走了吗?”话音刚落,发现乾隆帝就在他身旁坐着呢!这句话恰好被乾隆帝听见了。此刻,乾隆怒问纪昀:“‘老头子’三字作何解释?”大家吓得为他捏了一把汗。谁知他却从容地答道:“万寿无疆之谓老,顶天立地之谓头,父母天地又谓天之子,简称为‘老头子’。”乾隆帝听了他的解释,转怒为喜:“你的嘴真的会说,朕就原谅你了。” 从此,“老头子”这个称谓便流传开来。不仅臣呼君、幼呼长、妻呼夫,就连下属对上司,也都以“老头子”相称了。
9、“拍马” 原是一种礼节 “拍马”又称“拍马屁”,当今是用来形容趋炎附势、阿谀奉承的行为。然而,“拍马”一词,原来却是一种古老的礼俗。“拍马”源于古代西北游牧民族地区。据文史载,当时人们骑马相遇,看到对方的好马,总爱拍着马屁股说“好马、好马”称赞一番。久之,拍马便成了人们相见时的一种礼节。后来有些人看到权贵驾到,不管其马的优劣,总争着上前,拍着马的屁股连连恭维:“好马,好马,大人的好马!”拍马是假,拍人是真。从此,也使“拍马”一词发生质变,变成了阿谀奉承的代名词了。
10、“吃醋”
用“醋”字似起于唐,唐张所作笔记《朝野佥载》记有这么一段故事:
唐朝宰相房玄龄的夫人好嫉妒,唐太宗有意赐房玄龄几名美女做妾,房不敢受。太宗知是房夫人执意不允,便召玄龄夫人令曰:“若宁不妒而生,宁妒而死?”意思是,若要嫉妒就选择死,并给她准备了一壶“毒酒”。房夫人面无惧色,当场接过“毒酒”便一饮而尽,以示“宁死而妒”。其实李世民给她的毒酒只是一壶醋。李世民给这位房夫人开了个玩笑,于是就有了“吃醋”之典。
11. 断肠
形容悲伤到极点多用断肠、肠断、肝肠寸断。传说东晋时有个姓桓的大官到蜀地去,船在三峡航行,手下有人捉到一只小猿,母猿沿岸哀叫,跟着船走了数百里还不肯离去,后来跳到了船上,气绝而死。剖开它的肚子,只见肠已裂成一寸一寸的了。桓某知道此等情景后,内心十分不忍,命令把这个手下人革取不用。从此,形容悲痛到极点就用肠断或者断肠了。
12. 倒霉
为什么说做事不顺利,或者遇到不吉利的情况,就叫“倒霉”呢?原来封建时代读书人要做官,都要参加科举考试。明朝时,考试录取很难,如果录取了,就在门前立旗杆一根;如果考不中,就把旗杆倒下拿走,称为“倒楣”。“楣”本是门上的横木,这里指高杆。“楣”与“霉”读音相近,江浙一带的人就把遇事运气不好、不吉利叫“倒楣”亦即“倒霉”了。
13.碧血
“碧血”和“丹心”常常连在一起,例如“甘洒碧血献丹心”,是对为国为民而死的称颂,“碧血”也就是为正义事业而流的鲜血了。
为什么称“碧血”而不叫其他什么血呢?原来有个出典:春秋时有个叫苌(cháng)弘的人,在诸侯内乱中被放归蜀地,后被剖腹而死。当地人被他的正气所感动,用盒子藏起他的血,三年以后血化成碧玉,这才用“碧血”指称为正义而流的鲜血的。
14.春晖
春晖,指春天的阳光。为什么用春晖比喻慈母的爱子之情呢?
原来唐代诗人孟郊有一首《游子吟》的诗,写的是慈母一针针一线线辛苦缝纫,制成衣服,让儿子穿上远离家乡。明晨就要远行了,母亲深夜还在密密缝缀,唯恐衣服不结实,怕久久在外的儿子经不起穿着。儿女对母亲的心意只像寸草那样柔弱,而母亲的恩情却像春天的阳光那样温暖,这是一种怎样的深深的爱子之情!后来,人们就用“春晖”比喻母亲的恩情了。
15、压 惊
王韶是北宋神宗时的一位大臣,他有一个小儿子叫南陔(gāi),年纪很小,刚刚学会说话。
有一年元宵节,京城里张灯结彩,举行灯会。王韶让家人带着南陔去观灯。南陔打扮了一番,头上戴着一顶珍珠镶嵌(xiāng qiàn)的帽子,坐在家人的肩上看灯去了。孩子打扮得漂亮,帽子又很奇特,所以南陔在街市上很引人注目。
灯会非常热闹,观灯的人如潮水一般。在拥挤的人潮中,一不小心,南陔被人抢走了,等家人发觉时,早已不知孩子的去向。
家人慌了,赶紧四处寻找,但找来找去毫无结果。无奈中只好向主人报告,甘愿接受重罚。没料到的是,王韶听说这件事后,并没有大发雷霆,也没有过多地指责家人。只是坦然地说:“若是别的孩子,就得赶紧再去找;至于南陔,他不一般,过些日子可能会自己回来的!”说罢,一挥手,让家人们都离去,好像事情没有发生一样。家人们对王韶的话非常吃惊,也不敢要求主人再派人去寻找,只好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等着孩子自己回来。只有那个背着南陔去观灯的家人总是后悔莫及,责怪自己的粗心,整天愁眉苦脸,寝食难安。大约十天过后,一天,一顶皇宫中的轿子突然进了王韶的家门,南陔竟然坐着宫中的轿子回来了,全家人万分惊奇和高兴。
王韶和夫人赶忙问孩子的情况,南陔讲述了事情的过程。原来,那天观灯时,有贼人看中了他那顶镶有珍珠的帽子,便暗暗跟随着他,趁人拥挤时,一把将他从家人肩上抢走。家人正看灯入迷,没有马上发觉。
南陔年纪虽小,但很聪明。他知道贼人是想要他那顶贵重的帽子,所以很快就把帽子摘下来藏在怀中。这时,正巧有宫中的车辆从身旁经过,他便大声呼救,贼人一听,吓慌了,赶忙扔下他就逃跑。就这样,他被宫中的官员带回了宫中。
第二天,神宗皇帝听说了这件事,觉得这孩子很聪明,就把南陔找来,详细询问他的家庭和被抢的经过,这才知道是大臣王韶的孩子。
皇帝见南陔伶俐可爱,非常喜欢,便让他留在宫中玩耍,过了十天,才派人把他送回,并且还送给他一些金钱和果品,作为压惊之用。
“压惊”这个词就是这样产生的。“惊”是惊恐,“压惊”就是消除惊恐的意思。现在这词还常常使用,它指在人受惊之后,亲戚朋友等用酒食等来安慰受惊者。
人们都喜欢用“马虎”来形容某人办事草率或粗心大意,殊不知在这个俗语的背后,原来有一个血泪斑斑的故事。
宋代时京城有一个画家,作画往往随心所欲,令人搞不清他画的究竟是什么。一次,他刚画好一个虎头,碰上有人来请他画马,他就随手在虎头后画上马的身子。来人问他画的是马还是虎,他答:“马马虎虎!”来人不要,他便将画挂在厅堂。大儿子见了问他画里是什么,他说是虎,次儿子问他却说是马。
不久,大儿子外出打猎时,把人家的马当老虎射死了,画家不得不给马主赔钱。他的小儿子外出碰上老虎,却以为是马想去骑,结果被老虎活活咬死了。画家悲痛万分,把画烧了,还写了一首诗自责:“马虎图,马虎图,似马又似虎,长子依图射死马,次子依图喂了虎。草堂焚毁马虎图,奉劝诸君莫学吾。”
诗虽然算不上好诗,但这教训实在太深刻了,从此,“马虎”这个词就流传开了。
2、 “露马脚”一词溯源
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不想让人知的事,尤其是那些弄巧成拙的事一旦败露,人们就会说是露了“马脚”。何谓“马脚”?“马脚”者,马氏之脚也。这里有个典故。
相传,布衣出身的朱元璋,自小家境贫寒,当过牛倌,做过和尚,所以,在选择终身伴侣时,与一位同样平民出身的马姑娘结了婚。这位马姑娘长着一双未经缠过的“天足”,这在当时是一大忌。朱元璋当了皇帝以后,仍念马氏辅佐有功,将她封为明朝的第一位皇后。
“龙恩”虽重,宁居后宫的马氏却为脚大而深感不安,在人前从不敢将脚伸出裙外。一天,马氏忽然游兴大发,乘坐大轿走上金陵的街头。有些大胆者悄悄瞅上两眼,正巧一阵大风将轿帘掀起一角,马氏搁在踏板上的两只大脚赫然入目。于是一传十,十传百,顿时轰动了整个金陵。从此,“马脚”一词也随之流传于后世。
3、装蒜的来历
装蒜”的由来相传清朝乾隆皇帝一年春天到南方某地巡查,看到地里一片青蒜长得绿油油,齐整整,便顺口称赞了一番,翌年冬去又去巡查,可惜这一季节青蒜尚未长出。为了讨好皇帝,当地官吏差人把许多水仙移植到一起,远远望去其叶子酷似青蒜,乾隆看后果然赞不绝口,这位官吏也因此得以升迁。打这以后,人们就把弄虚作假或不懂装懂嘲讽为“装蒜”了
4、“桃李”一词的由来
人们历来喜欢把老师培养出来的学生称作“桃李”,把老师教育。培养了众多学生称作“桃李满天下”。为什么要把学生称为"桃李"呢?有这么一段故事:春秋时,魏国有个大臣叫子质,他得势的时候,曾培养和保举过不少的人,后来因为得罪了魏文侯,便独自跑到北方去。
在北方,子质遇见一个叫子简的人。就向他发牢骚,埋怨自己培养的人不肯为他出力。以至于流落北方。子简笑着说:“春天种下桃树和李树,夏天可以在树下休息纳凉,秋天还可以吃到果子;可是你春天种下的是蒺藜(一种带刺的植物),不仅不能利用它的种子,秋天长出来的刺还会刺人。所以,君子培养人才,要象种树一样,应该先选准对象,然后再加以培养。”
尔后,人们就把培养人才称作“树人”;把培养出来的优秀人才称为“桃李”。
5、上当
人们常把受骗叫作“上当”。其实“上当”的原意是指到当铺去典当东西。 清朝末年清河地方有一个大户人家姓王,世代经营当铺,家大业大,生意兴隆。生活富裕了,各房的族人开始懒于经营了,就把资金存入当铺做入股的股东,日常的典当营业事务全交给一个名叫寿苎的年轻人来主持。寿苎酷爱读书,喜欢校刻书籍,对生意却并不精通,处理典当业务非常随便。 王氏族人见此情景,都认为有机可乘,不约而同地从自己家中拿一些东西到当铺来典当。各人估定了高于物品本身的价格,要伙计如数付给,伙计不敢得罪股东老板,寿苎也心不在焉,不加阻拦。就这样,没过两个月,典当的资本就被诈骗得差不多了,一家资金充足的当铺破产了。 “上当”原指去当铺典当东西,后来人们就把受骗叫“上当”。
6、书香
“书香门第”中的“书香”是什么意思?许多人不太清楚。其实原来是古人为防止蠹虫咬食书籍,便在书中放置一种芸香草,这种草有一种清香之气,夹有这种草的书籍打开之后清香袭人,故而称之为“书香”。芸香草亦称芸草,为多年生草本植物,产于我国西部,有特异的香气,可以入药,嚼之有辛辣和麻凉感觉。因为古人常在书籍中放这种草避蠹驱虫,所以除“芸人”指农人,“芸芸”指众多外,与“芸”字有关的词多与书籍有关。如“芸编”指书籍,“芸帐”指书卷,“芸阁”指藏书之阁,“芸署”为藏书之室,“芸香吏”则指校书郎。
7、借光 战国时期,秦国有个大臣叫甘茂,因遭奸臣陷害,不得已逃往齐国。当甘茂逃出秦国的边境函谷关时,正好遇到当时很有名的纵横家苏秦。苏秦问甘茂要到哪里去,甘茂没有直接问答,而是给他讲了一个“借光”的故事:据说,在一条江的江边住着许多人家,每天晚上,各家的姑娘们各自带着点灯的油聚在一起,把油倒进一盏大灯里,一起在灯下做针线活。而有一个姑娘家里很穷,出不起灯油,所以,其他姑娘就讨厌她,准备把她赶走。穷人家的姑娘却对大家说:“我确实不能拿灯油来,可是,如果每天我早到这里,大家回家时我晚点走,替大家打扫打扫屋子,你们还吝惜这照在四周墙上的一点余光吗?借点光给我,我同你们一起做针线,对你们也不会有任何妨碍的。”大家觉得她说的话有道理,就把她留下了。 苏秦听了甘茂的这个故事后,明白了他的意思。于是他们俩一齐去了齐国,苏秦在齐王面前竭力推荐甘茂,于是齐王拜他为上卿。现在,我们经常听到“借光”一词,就是从这个故事里来的。
8、老头子
“老头子”一词,多用于妻子对年老的丈夫的昵称。这个词出自《清朝野史大观》。纪昀,字晓岚。乾隆三十六年,乾隆帝修《四库全书》,命纪昀为四库全书馆总纂官。盛夏的一天,纪昀因体胖,经不起炎热酷暑,便索性盘起发辫,脱掉上衣,袒胸露背地坐在几旁校阅书稿。正巧,这时乾隆帝踱步走进馆来,纪昀欲穿衣已经来不及了,便钻入案下,用帏幔裹住身体。过了一会儿,纪昀以为乾隆帝已经走了,便探头问馆中人:“老头子已经走了吗?”话音刚落,发现乾隆帝就在他身旁坐着呢!这句话恰好被乾隆帝听见了。此刻,乾隆怒问纪昀:“‘老头子’三字作何解释?”大家吓得为他捏了一把汗。谁知他却从容地答道:“万寿无疆之谓老,顶天立地之谓头,父母天地又谓天之子,简称为‘老头子’。”乾隆帝听了他的解释,转怒为喜:“你的嘴真的会说,朕就原谅你了。” 从此,“老头子”这个称谓便流传开来。不仅臣呼君、幼呼长、妻呼夫,就连下属对上司,也都以“老头子”相称了。
9、“拍马” 原是一种礼节 “拍马”又称“拍马屁”,当今是用来形容趋炎附势、阿谀奉承的行为。然而,“拍马”一词,原来却是一种古老的礼俗。“拍马”源于古代西北游牧民族地区。据文史载,当时人们骑马相遇,看到对方的好马,总爱拍着马屁股说“好马、好马”称赞一番。久之,拍马便成了人们相见时的一种礼节。后来有些人看到权贵驾到,不管其马的优劣,总争着上前,拍着马的屁股连连恭维:“好马,好马,大人的好马!”拍马是假,拍人是真。从此,也使“拍马”一词发生质变,变成了阿谀奉承的代名词了。
10、“吃醋”
用“醋”字似起于唐,唐张所作笔记《朝野佥载》记有这么一段故事:
唐朝宰相房玄龄的夫人好嫉妒,唐太宗有意赐房玄龄几名美女做妾,房不敢受。太宗知是房夫人执意不允,便召玄龄夫人令曰:“若宁不妒而生,宁妒而死?”意思是,若要嫉妒就选择死,并给她准备了一壶“毒酒”。房夫人面无惧色,当场接过“毒酒”便一饮而尽,以示“宁死而妒”。其实李世民给她的毒酒只是一壶醋。李世民给这位房夫人开了个玩笑,于是就有了“吃醋”之典。
11. 断肠
形容悲伤到极点多用断肠、肠断、肝肠寸断。传说东晋时有个姓桓的大官到蜀地去,船在三峡航行,手下有人捉到一只小猿,母猿沿岸哀叫,跟着船走了数百里还不肯离去,后来跳到了船上,气绝而死。剖开它的肚子,只见肠已裂成一寸一寸的了。桓某知道此等情景后,内心十分不忍,命令把这个手下人革取不用。从此,形容悲痛到极点就用肠断或者断肠了。
12. 倒霉
为什么说做事不顺利,或者遇到不吉利的情况,就叫“倒霉”呢?原来封建时代读书人要做官,都要参加科举考试。明朝时,考试录取很难,如果录取了,就在门前立旗杆一根;如果考不中,就把旗杆倒下拿走,称为“倒楣”。“楣”本是门上的横木,这里指高杆。“楣”与“霉”读音相近,江浙一带的人就把遇事运气不好、不吉利叫“倒楣”亦即“倒霉”了。
13.碧血
“碧血”和“丹心”常常连在一起,例如“甘洒碧血献丹心”,是对为国为民而死的称颂,“碧血”也就是为正义事业而流的鲜血了。
为什么称“碧血”而不叫其他什么血呢?原来有个出典:春秋时有个叫苌(cháng)弘的人,在诸侯内乱中被放归蜀地,后被剖腹而死。当地人被他的正气所感动,用盒子藏起他的血,三年以后血化成碧玉,这才用“碧血”指称为正义而流的鲜血的。
14.春晖
春晖,指春天的阳光。为什么用春晖比喻慈母的爱子之情呢?
原来唐代诗人孟郊有一首《游子吟》的诗,写的是慈母一针针一线线辛苦缝纫,制成衣服,让儿子穿上远离家乡。明晨就要远行了,母亲深夜还在密密缝缀,唯恐衣服不结实,怕久久在外的儿子经不起穿着。儿女对母亲的心意只像寸草那样柔弱,而母亲的恩情却像春天的阳光那样温暖,这是一种怎样的深深的爱子之情!后来,人们就用“春晖”比喻母亲的恩情了。
15、压 惊
王韶是北宋神宗时的一位大臣,他有一个小儿子叫南陔(gāi),年纪很小,刚刚学会说话。
有一年元宵节,京城里张灯结彩,举行灯会。王韶让家人带着南陔去观灯。南陔打扮了一番,头上戴着一顶珍珠镶嵌(xiāng qiàn)的帽子,坐在家人的肩上看灯去了。孩子打扮得漂亮,帽子又很奇特,所以南陔在街市上很引人注目。
灯会非常热闹,观灯的人如潮水一般。在拥挤的人潮中,一不小心,南陔被人抢走了,等家人发觉时,早已不知孩子的去向。
家人慌了,赶紧四处寻找,但找来找去毫无结果。无奈中只好向主人报告,甘愿接受重罚。没料到的是,王韶听说这件事后,并没有大发雷霆,也没有过多地指责家人。只是坦然地说:“若是别的孩子,就得赶紧再去找;至于南陔,他不一般,过些日子可能会自己回来的!”说罢,一挥手,让家人们都离去,好像事情没有发生一样。家人们对王韶的话非常吃惊,也不敢要求主人再派人去寻找,只好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等着孩子自己回来。只有那个背着南陔去观灯的家人总是后悔莫及,责怪自己的粗心,整天愁眉苦脸,寝食难安。大约十天过后,一天,一顶皇宫中的轿子突然进了王韶的家门,南陔竟然坐着宫中的轿子回来了,全家人万分惊奇和高兴。
王韶和夫人赶忙问孩子的情况,南陔讲述了事情的过程。原来,那天观灯时,有贼人看中了他那顶镶有珍珠的帽子,便暗暗跟随着他,趁人拥挤时,一把将他从家人肩上抢走。家人正看灯入迷,没有马上发觉。
南陔年纪虽小,但很聪明。他知道贼人是想要他那顶贵重的帽子,所以很快就把帽子摘下来藏在怀中。这时,正巧有宫中的车辆从身旁经过,他便大声呼救,贼人一听,吓慌了,赶忙扔下他就逃跑。就这样,他被宫中的官员带回了宫中。
第二天,神宗皇帝听说了这件事,觉得这孩子很聪明,就把南陔找来,详细询问他的家庭和被抢的经过,这才知道是大臣王韶的孩子。
皇帝见南陔伶俐可爱,非常喜欢,便让他留在宫中玩耍,过了十天,才派人把他送回,并且还送给他一些金钱和果品,作为压惊之用。
“压惊”这个词就是这样产生的。“惊”是惊恐,“压惊”就是消除惊恐的意思。现在这词还常常使用,它指在人受惊之后,亲戚朋友等用酒食等来安慰受惊者。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东道国”的由来
“东道国”是由“东道主”一词演变而来的。春秋时期,秦晋围郑,郑派烛之武劝秦退军。烛之武对秦穆公说:“秦如果不灭掉郑国,而叫它成为东方道上的主人,秦国使者来来往往,缺少的资材食用由郑来供应,这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秦从其言撤军。郑在秦的东方,故称东方道上的主人。后来,“东道主”便成了一个固定的名词,泛指居停之所的主人或以酒食请客的人,其方位的含义便不复存在了。
“东道国”就是以主人的身份接待他国国宾的国家,或在国际活动中处于聚会居停之所和主办其事的国家。
“东道国”是由“东道主”一词演变而来的。春秋时期,秦晋围郑,郑派烛之武劝秦退军。烛之武对秦穆公说:“秦如果不灭掉郑国,而叫它成为东方道上的主人,秦国使者来来往往,缺少的资材食用由郑来供应,这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秦从其言撤军。郑在秦的东方,故称东方道上的主人。后来,“东道主”便成了一个固定的名词,泛指居停之所的主人或以酒食请客的人,其方位的含义便不复存在了。
“东道国”就是以主人的身份接待他国国宾的国家,或在国际活动中处于聚会居停之所和主办其事的国家。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1.“东道国”的由来
“东道国”是由“东道主”一词演变而来的。春秋时期,秦晋围郑,郑派烛之武劝秦退军。烛之武对秦穆公说:“秦如果不灭掉郑国,而叫它成为东方道上的主人,秦国使者来来往往,缺少的资材食用由郑来供应,这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秦从其言撤军。郑在秦的东方,故称东方道上的主人。后来,“东道主”便成了一个固定的名词,泛指居停之所的主人或以酒食请客的人,其方位的含义便不复存在了。
“东道国”就是以主人的身份接待他国国宾的国家,或在国际活动中处于聚会居停之所和主办其事的国家。
2.“马虎”的来历
人们都喜欢用“马虎”来形容某人办事草率或粗心大意,殊不知在这个俗语的背后,原来有一个血泪斑斑的故事。
宋代时京城有一个画家,作画往往随心所欲,令人搞不清他画的究竟是什么。一次,他刚画好一个虎头,碰上有人来请他画马,他就随手在虎头后画上马的身子。来人问他画的是马还是虎,他答:“马马虎虎!”来人不要,他便将画挂在厅堂。大儿子见了问他画里是什么,他说是虎,次儿子问他却说是马。
不久,大儿子外出打猎时,把人家的马当老虎射死了,画家不得不给马主赔钱。他的小儿子外出碰上老虎,却以为是马想去骑,结果被老虎活活咬死了。画家悲痛万分,把画烧了,还写了一首诗自责:“马虎图,马虎图,似马又似虎,长子依图射死马,次子依图喂了虎。草堂焚毁马虎图,奉劝诸君莫学吾。”
诗虽然算不上好诗,但这教训实在太深刻了,从此,“马虎”这个词就流传开了。
3.“海外赤子”的由来
“海外赤子”,现已成为我国旅居海外同胞的一个美称。此词语如何而来?
“赤子”本指婴儿。《尚书·康诰》:“若保赤子,惟民其康义。”《疏》中:“子生赤色,故言赤子”。《孟子·离娄下》中有:“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赤子”还引申为子民百姓,最早见于《汉书·龚遂传》中“故使陛下赤子,盗弄陛下之兵于潢池中耳。”
唐朝贞观年间,唐太宗殿试射箭比赛。大臣们劝道:“人们张弓挟矢立在殿前,距离陛下如此之近,万一有狂妄无知之徒暗中向您发射,您又没有戒备,可大大伤害社稷啊!”唐太宗答道:“王者视四海为一家,封域之内,皆朕赤子,朕一一推心置其腹中,奈何宿卫之士亦加猜忌乎!”据此话,人们便从中引出“海内赤子”一语。而“海外赤子”,则是从“海内赤子”转换演变而来。后来“海外赤子”被海外侨胞用以表达他们热爱祖国、向往祖国的赤诚之心。
4.“中国”的含义及由来
同学们都知道自己是中国人,祖国是中国。但在古代,人们所说的“中国”,并不是现在的“中国”。
古代的“中国”,是“中央之城”或“中央之国”的代名词。在我国的文献中,“中国”一词有六种含义:
⑴指皇帝所在的都城。
⑵指天子直接统治的王国。因天子直接统治的王国,一般都处在各诸侯国的中间,所以叫“中国”。后来又发展为凡是皇帝直接统治的地区都叫“中国”。
⑶指中原地区。
⑷指国内、内地。清朝就把内地叫“中国”。
⑸指诸夏族居住的地方。诸夏地区不仅居住着汉人,也住着许多少数民族,人们把这个地区叫“中国”。
⑹指诸夏族或汉族建立的国家。从汉代起,人们常把汉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称为“中国”。
历史上“中国”的范围,除了王朝之外,还应包括各民族建立的政权和部落。19世纪以来,“中国”则指我国的全部领土,与古代的不同。
“中国”一词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很早很早以前一个王朝——商朝。由于商朝的国都位于它的东、南、西、北各方诸侯之中,所以人们称这块土地为“中国”,即居住于中间的王国,它同时又是政治、经济中心。
在古代,“中国”没有作为正式的国名出现,因为那时的王朝或政权,只有国号,而没有国名。他们所说的“中国”,是指地域、文化上的概念。
真正以“中国”做为正式国名简称,是从一场近代十分有名的革命——辛亥革命以后,建立的中华民国开始的。从这时起,“中国”才成为具有国家意义的正式名称。今天,“中国”已是中华民族各族人民共同组成的国家了,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5.“露马脚”一词溯源
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不想让人知的事,尤其是那些弄巧成拙的事一旦败露,人们就会说是露了“马脚”。何谓“马脚”?“马脚”者,马氏之脚也。这里有个典故。
相传,布衣出身的朱元璋,自小家境贫寒,当过牛倌,做过和尚,所以,在选择终身伴侣时,与一位同样平民出身的马姑娘结了婚。这位马姑娘长着一双未经缠过的“天足”,这在当时是一大忌。朱元璋当了皇帝以后,仍念马氏辅佐有功,将她封为明朝的第一位皇后。
“龙恩”虽重,宁居后宫的马氏却为脚大而深感不安,在人前从不敢将脚伸出裙外。一天,马氏忽然游兴大发,乘坐大轿走上金陵的街头。有些大胆者悄悄瞅上两眼,正巧一阵大风将轿帘掀起一角,马氏搁在踏板上的两只大脚赫然入目。于是一传十,十传百,顿时轰动了整个金陵。从此,“马脚”一词也随之流传于后世。
6.“中国睡狮论”怎么来的
1814年,不可一世的法国皇帝拿破仑一世被欧洲反法联军击败后,东山再起,于1815年组织30万大军向欧洲反法联军发动进攻,结果在滑铁卢遭到惨败。6月22日,拿破仑被迫退位,不久被英国军队押送到遥远的大西洋的圣赫勒拿岛监禁起来。在他被监禁的第三个年头,被嘉庆皇帝严辞驳斥的英国贸易使团团长阿美士德,正垂头丧气地从中国返回。在回国途中,他经过圣赫勒拿岛。当阿美士德听说这里关押着拿破仑一世时,很想见一见他,听听这位传奇人物对中国问题的看法。
见面之后,阿美士德讲了自己在中国的经历,认为只有通过战争敲开中国的大门。而拿破仑对英国的做法充满了蔑视,他对于英国用战争解决问题的提法发表评论说:“要同这个幅员广大、物产丰富的帝国作战是世上最大的蠢事。”他接着说:“开始你们可能会成功,你们会夺取他们的船只,破坏他们的军事和商业设施,但你们也会让他们明白他们自己的力量。他们会思考;他们会建造船只,用火炮把自己装备起来。他们会把炮手从法国、美国甚至伦敦请来,建造一支舰队,把你们打败。”阿美士德反驳说:“中国在表面强大的背后是泥足巨人,很软弱。”但拿破仑认为,中国并不太软弱,它只不过是一只睡眠中的狮子。“以今天看来,狮子睡着了连苍蝇都敢落到它的脸上叫几声。”拿破仑接着说:“中国一旦被惊醒,世界会为之震动。”这句话出自拿破仑之口后,产生了极强的轰动效应。
6.“二百五”的来历
在关中农村,人们把那些蛮干糊涂的人讽称为“二百五”。“二百五”是个数字,怎么能形容人呢?它的由来说法比较多,下边介绍两种:一是来自赌具牌九。牌九上有“二板”(四个点)和“么五”(六个点)两张牌。这两张牌配在一起是10个点,在玩牌九时称为“毙十”,这毙十在牌九里是最小的点,什么牌都能管住它。所以,人们就用二板和么五简称“二板五”来形容那些莽撞、傻气、做事不考虑后果的人。“二百五”是“二板五”的转音。二是来源于一则历史故事。传说战国时期,身挂六国相印的苏秦被人杀了。齐王发誓要为苏秦报仇,可一时又抓不到杀人犯,于是便想出条妙计:在城门上张榜说苏秦是内奸,杀掉他是为国除了大害,应当赏黄金千两,请除奸者速来领赏。榜文贴出后,有四个人声称杀了苏秦。齐王笑着说:“黄金千两,冒充者杀,你们可不能冒充呀!”四人一口咬定是自己干的。齐王说:“那一千两黄金你们四人每人分多少?”四人同声说:“一人二百五”。齐王勃然大怒,拍案大叫:“把这四个‘二百五’推出斩了!”“二百五”由此而来。
7.“难得糊涂”的来历
郑板桥“难得糊涂”四字写得妙趣横生,韵味无穷,这是郑板桥将真草隶篆溶于一体而独创的一种奇特写法。
至于“难得糊涂”四字,据传还有一段有趣的来历。
有一年,郑板桥到山东莱州云峰山观摩郑公碑,晚间借宿在山下一老儒家中,老儒自称糊涂老人,言谈举止,高雅不凡,两人交谈十分投契。老人家中有一块特大砚台,石质细腻,镂刻精美,郑板桥看了大为赞赏。老人请郑板桥留下墨宝,以便请人刻于砚台背面,郑板桥感到糊涂老人必有来历,便题写了“难得糊涂”四字,并盖上了自己的名章“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砚台有方桌大小,还有很大一块余空,郑板桥也请老人题写一段跋语,老人没加推辞,随手写道:“得美石难,得顽石尤难,由美石转入顽石更难。美于中,顽于外,藏野人之庐,不入富贵之门也。”写罢也盖了方印,印文是:“院试第一,乡试第二,殿试第三”郑板桥看后,知是一位情操高雅的退隐官员,顿生敬仰之意。见砚台还有空隙,便又提笔补写了一段文字:“聪明难,糊涂尤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安心,非图后来报也。”
后来这段文字传了出来,人们感慨其中富含的哲理,便写成横联挂起来,“难得糊涂”一词也就越传越广了。
8.“万岁”和“万万岁”的来历
我们常在电视上看见大臣称颂皇帝时大叫“万岁”,其实“万岁”一词本来不是皇帝专用的。很久以前“万岁”只是表示人们内心喜悦和庆贺的欢呼语,到秦汉以后,臣子朝见国君时常呼“万岁”,但这个词仍不是皇帝唯一专擅的称呼,称呼他人为“万岁”,皇帝也不管。到了汉武帝时,他想把“万岁”据为己有,但民间遇到庆贺之事时,还是有人呼“万岁”。到了宋朝,皇帝才真正的不许称他人为“万岁”。
至于“万万岁”的来历,则来自一个故事。相传武则天称帝后,特别喜欢别人吹捧她,藉以抬高自己的“名不正”的地位,但她又不好直言。一天,她在金銮殿召集翰林院众学士,出题答对。她脱口出了上题:
玉女河边敲叭梆,叭梆!叭梆!叭叭梆!
众学士搜肠刮肚,对答了几十句,武后都不满意,直觉扫兴。这时,有位惯于奉承的学士看出了她的心思,忙吟道:
金銮殿前呼万岁,万岁!万岁!万万岁!
武后兴高采烈,推为杰作。从此,“万万岁”一词便流传于朝野之上了。
9.博士、硕士、学士的来历
“博士、硕士、学士”这些名称,古已有之,不过和现在的含意不完全相同。
博士,源于战国时代,当时是一种官职,也就是一些博通古今,知识渊博的人。硕士这个词,最早见于五代时期,通常指那些品节高尚,博学多识的人。学士最早出现于周朝,原本是指那些在学堂读书的人,后来逐渐变成文人学者。
10.正(音征)月的来历
我们习惯把一月称为“正月”,这是因为在古代,每年以哪个月为第一个月,各朝代都不同。夏朝以一月为第一个月,商朝以十二月为第一个月,周朝又以十一月为第一个月。这些朝代每改正一次月分的次序,就把改正后的一月称为“正月”。此外,古代的帝王大都在一月接受文武百官的朝拜,为了表示庄重独尊,便将一月改为了“正月”。
到了秦代,因秦始皇出生在正月,取名赢政,为了避他的名讳,强行规定把正字读作征。正(征)月的叫法,就此传了下来。
11.“杜撰”一词有甚么来历?
宋朝有一个叫杜默的人,他是一个文人,喜欢写诗,且以豪放见称不过他写的诗不讲韵律,有人说他的东西诗不像诗,文不像文,实在不伦不类。因此,人们每逢看到不象样的诗文或不合逻辑的,就脱口而出:“这是杜默撰写的。”后来这句话逐渐简化为“杜撰”。再后,又被引伸为不真实的、没有根据地编造的意思了。
12.“三长两短”的来历
“三长两短”是和棺木有关的。棺木是由六片木材拼凑而成,棺盖及棺底分别俗称天与地,左右两片叫日月,这四片是长木材,前后两块分别叫彩头彩尾,是四方形的短料所以合共是四长两短。但棺盖是人死后才盖上的,所以只称“三长两短”作为死的别称,后来再加入意外、灾祸等意思。
13.趣说“虎落平阳被犬欺”由来
倪培森
宋初,有个生性耿直、秉公办事的知府,因得罪权贵,遭到诬陷被朝廷罢官,他回到家乡后,拜见当地的胡知县。胡知县原是这位知府的下属,曾受过他不少的指责,此时便存心想奚落他一番,便设宴招待老上司,还请了两位当地工于诗文的文人作陪。
酒过三巡后,胡知县以主人身份提议吟诗助兴,并首先起头吟诗一首:
“单奚就是奚,加水还读溪;抹去溪边水,来鸟便成鸡(“鸡”的繁体为“鸡”)。鸟儿有翅强如虎,凤凰无翅不如鸡。”
前4句是起兴,用拆字法给中心语“奚”加上不同的偏旁,分别为“溪”、“鸡”,最后两句引出本意,讥讽知府如同无翅的虎和凤凰,反不如微不足道的鸟和鸡。
知府明知对方是在嘲笑他,却也无可奈何,只好装聋作哑,苦在心中。陪客里的甲见知府啼笑皆非的尴尬相,不免引起同情之心,便有意帮他解围,接吟道:
“单工是个工,加力还是功;撤去功边力,添丝成了红。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以“工”字为中心语,改变其偏旁字形,分别为“功”和“红”,引出本文,劝诫和开导胡知县,冤家宜解不宜结,得饶人处且饶人。
陪客乙听了,觉得甲是狗拿耗子多管闲事,事不关己,何必自寻麻烦。于是赶紧吟诗:
“单相是读相,加水还读湘;除却湘边水,加雨就成霜。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知府听罢甲乙二人的唱和,对乙的劝诫更感世态之炎凉,感慨万分,叹息着凑上一首:
“单其读着其,加木也读棋;砍去其边木,添欠就读欺。龙游浅水遭虾戏,虎落平阳被犬欺。”最后两句,道出了他内心的愤恨与不平。不仅语言通俗易懂、形象生动,而且寓意深刻、富有哲理。从此,便成为谚语中的名句,流传至今。
选自《知识窗》 摘自:《小品文选刊》2006年10期
14.倒楣的来历
“倒”的只能是“楣”。“倒楣”一词出现的历史并不太长。据考证,该词大约出现在明朝后期。明朝因袭自隋唐以来的科举取士制度,科举成为当时读书人出人头地的唯一门路。因此,科场之内的竞争也就越来越激烈。虽然明朝有相对完善的监考制度,但照样无法阻止愈演愈烈的作弊之风。一般的读书人要想在科考中有所斩获就显得甚为不易。为了求个吉利,在监考之前,有考生的家庭一般都会在自家门前竖起一根旗杆,以此为考生打气壮行,时人称这根旗杆为“楣”。
依据当时的惯例,揭榜之时,谁家的学子榜上有名,原来自家门前的旗杆可以照竖不误,如果不幸失利,该考生的家人往往就回把自家的旗杆放倒撤去,叫做“倒楣”。后来,这个词愈来愈多的人用于口语和书面,直到现在,在运用这个词语的过程中,人们常把这两个字写作“倒霉”,这当然是由于不懂得它的来源的缘故。
摘自中国书籍出版社《中国人最易误解的文史常识》一书
15.装蒜的来历
装蒜”的由来相传清朝乾隆皇帝一年春天到南方某地巡查,看到地里一片青蒜长得绿油油,齐整整,便顺口称赞了一番,翌年冬去又去巡查,可惜这一季节青蒜尚未长出。为了讨好皇帝,当地官吏差人把许多水仙移植到一起,远远望去其叶子酷似青蒜,乾隆看后果然赞不绝口,这位官吏也因此得以升迁。打这以后,人们就把弄虚作假或不懂装懂嘲讽为“装蒜”了 。
16.东西的来历
我们往往把一切物体统称为“东西”。但为什么称“东西”,而不称“南北”呢?原来我国古代把木、火、金、水、土称为“五行”(分别代表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把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称为“天干”,又把“五行”、“天干”对应起来,组成“五方”,即东方甲乙木、南方丙丁火、西方庚辛金、北方壬癸水、中方戊己土。从上面可以看出,东方属木,代表一切植物,如花草、树木、蔬菜、庄稼等;西方属金,代表一切金属矿物,如金、银、铜、铁、锡等等;南方属火,火是一种化学现象;北方属水,中方属土,由于水、土和火是最常见的物质或现象,以致被古人忽视。而木(植物)和金(金属矿物)最受人们的重视,可以代表一切有用物质。于是,人们就把代表“木”和“金”的两个方向联在一起,组成了一个词———“东西”,用它代表世界上的所有物体。
17.杜撰的来历
“杜撰”一词的意思,大家是知道的。打开词典查一查,注曰:没有根据地编造。但是杜撰这个词的来历,却有一段轶闻,很少有人知道。古时候,有个叫杜默的人,喜欢做诗。但是,他写的诗,内容空乏,不着边际,毫无真情实感。而且,他的诗不讲韵律,有人说他写的东西,诗不像诗,文不像文,实在是不伦不类。因此,人们每逢看到不像样的诗文就脱口而出:“这是杜默撰写的。”后来这句话逐渐简化为“杜撰”。再后来,“杜撰”又被引申为不真实地、没有根据地编造的意思了。
18.两面派的来历
“两面派”大多是指口是心非善于伪装的人,这个词是怎样来的呢?相传元朝末年,元军和朱元璋的起义军在黄河北岸展开拉锯战。老百姓苦不堪言,谁来了都要欢迎,都要在门板上贴上红红绿绿的欢迎标语,来得勤换得也快。豫北怀庆府的人生活节俭,于是想出一个一劳永逸的办法。用一块薄薄的木板,一面写着欢迎元军的“保境安民”,另一面写着“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一次,朱元璋的大将常遇春率领军队进驻怀庆府,见家家门口五颜六色的木牌上满是欢迎标语,心里高兴。可是突然一阵狂风刮来,木牌刮翻,反面全是欢迎元军的标语。于是,常遇春下令,凡是挂两面牌的人家都满门抄斩。经过一场屠杀,怀庆府的人口大减。现在常说的“两面派”就是由怀庆府“两面牌”演变而来的。
19.露马脚的来历
朱元璋幼时家境非常贫寒。为了糊口,不仅给财主放过牛羊,还在庙里当过和尚。后来,他加入了元朝末年起义军郭子兴的队伍。由于他作战勇猛,屡建战功,郭子兴很赏识他,于是将义女马氏嫁给了他。马氏是一个才女,精明干练,辅佐朱元璋实现了统一大业。朱元璋当上皇帝,建立起明朝后第一件事便是封她为皇后。
马皇后长得虽不漂亮,但却温柔端庄,举止大方。美中不足的是,她长了一双没有缠过的“天足”。在以小脚为美的时代,女人脚大是一缺陷。马氏在当了皇后以后,越发地为自己的一双大脚感到不安。因而,在大庭广众间,总是遮遮掩掩,尽量避免将脚露出裙外。
有一天,马皇后游兴大发,乘轿招摇过市,浏览古都风景。百姓见皇后的舆轿过市,都翘首张望,想一睹皇后的风采。不料,一阵大风吹过,轿帘被掀起一角,马皇后的一双大脚赫然展现在百姓面前。人们惊讶不已,没想到当今皇后竟有这样一双脚!人们争相传言,全城立刻轰动了。“露马脚”一词就这么流传开了。
后来的人便将隐私或阴谋出现破绽或彻底败露称之为“露马脚”。
20.高抬贵手的来历
旧时乡下演戏,往往先由乡绅们出钱,包下戏班子在祠堂庙宇中演出,然后他们再向群众卖票赚钱,群众凭票进场看戏。
戏场当然只开一扇边门,由一个五大三粗的壮汉把门收票。无人进场时,壮汉双腿跨在门槛上,双手挺在门框上,以防无票的溜进戏场。农村的孩子很想看戏,但又无钱买戏票。有的孩子便瞅空边向守门壮汉哀求,边察言观色,掌握“火候”,伺机轻轻托起壮汉胳膊说:“叔叔,请您把胳膊抬高一点吧!”于是孩子便趁势从壮汉胳肢窝下钻进去看戏了。后来,文人便把“请抬高胳膊”雅化为“高抬贵手”,意思就是请人“开恩”,推而广之,便应用于各种场合的求情。
21.“桃李”一词的由来
人们历来喜欢把老师培养出来的学生称作“桃李”,把老师教育。培养了众多学生称作“桃李满天下”。为什么要把学生称为"桃李"呢?有这么一段故事:春秋时,魏国有个大臣叫子质,他得势的时候,曾培养和保举过不少的人,后来因为得罪了魏文侯,便独自跑到北方去。
在北方,子质遇见一个叫子简的人。就向他发牢骚,埋怨自己培养的人不肯为他出力。以至于流落北方。子简笑着说:“春天种下桃树和李树,夏天可以在树下休息纳凉,秋天还可以吃到果子;可是你春天种下的是蒺藜(一种带刺的植物),不仅不能利用它的种子,秋天长出来的刺还会刺人。所以,君子培养人才,要象种树一样,应该先选准对象,然后再加以培养。”
尔后,人们就把培养人才称作“树人”;把培养出来的优秀人才称为“桃李”。
(摘自书刊报)
22.“破天荒”一词的缘起
现在,人们经常用“破天荒”一词来比喻前所未有的事情第一次发生。追根溯源,“破天荒”这个词起源于一个典故。
据五代文学家孙光宪著《北梦琐言·卷四》等书记载,在唐朝时,每逢大比之年,凡赴京参加进士考试的举人,均由地方解送赴京应试,而当时荆州地区每年都解送举人赴京应考,可接连四五十年都没有考中一人。于是人们便将荆州一带称为“天荒”,并把荆州解送的考生称作“天荒解”。
“天荒”原指混沌未开的原始状态,人们称荆州一带为“天荒”是讽刺那里四五十年间竞没有一个举人考中进士。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唐宣宗大中四年,(公元850年),这一年,荆州解送的应试考生中,有个以“为文奇诡岸杰,自成一家”著称的文人刘蜕(字复愚,后官至左拾遗)终于考中了进士,破了“天荒解”,于是人们将此事称为“破天荒”。当时魏国公崔铉镇守荆南,特别嘉奖刘蜕“破天荒”钱七十万贯。以建“状元府第”。刘蜕对此谢而不受,并在《谢书》中道:“五十年来,自是人废;一千里外,岂曰天荒!”。对“天荒”之说提出异议与驳斥。
我只知道这么多,请你参考
“东道国”是由“东道主”一词演变而来的。春秋时期,秦晋围郑,郑派烛之武劝秦退军。烛之武对秦穆公说:“秦如果不灭掉郑国,而叫它成为东方道上的主人,秦国使者来来往往,缺少的资材食用由郑来供应,这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秦从其言撤军。郑在秦的东方,故称东方道上的主人。后来,“东道主”便成了一个固定的名词,泛指居停之所的主人或以酒食请客的人,其方位的含义便不复存在了。
“东道国”就是以主人的身份接待他国国宾的国家,或在国际活动中处于聚会居停之所和主办其事的国家。
2.“马虎”的来历
人们都喜欢用“马虎”来形容某人办事草率或粗心大意,殊不知在这个俗语的背后,原来有一个血泪斑斑的故事。
宋代时京城有一个画家,作画往往随心所欲,令人搞不清他画的究竟是什么。一次,他刚画好一个虎头,碰上有人来请他画马,他就随手在虎头后画上马的身子。来人问他画的是马还是虎,他答:“马马虎虎!”来人不要,他便将画挂在厅堂。大儿子见了问他画里是什么,他说是虎,次儿子问他却说是马。
不久,大儿子外出打猎时,把人家的马当老虎射死了,画家不得不给马主赔钱。他的小儿子外出碰上老虎,却以为是马想去骑,结果被老虎活活咬死了。画家悲痛万分,把画烧了,还写了一首诗自责:“马虎图,马虎图,似马又似虎,长子依图射死马,次子依图喂了虎。草堂焚毁马虎图,奉劝诸君莫学吾。”
诗虽然算不上好诗,但这教训实在太深刻了,从此,“马虎”这个词就流传开了。
3.“海外赤子”的由来
“海外赤子”,现已成为我国旅居海外同胞的一个美称。此词语如何而来?
“赤子”本指婴儿。《尚书·康诰》:“若保赤子,惟民其康义。”《疏》中:“子生赤色,故言赤子”。《孟子·离娄下》中有:“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赤子”还引申为子民百姓,最早见于《汉书·龚遂传》中“故使陛下赤子,盗弄陛下之兵于潢池中耳。”
唐朝贞观年间,唐太宗殿试射箭比赛。大臣们劝道:“人们张弓挟矢立在殿前,距离陛下如此之近,万一有狂妄无知之徒暗中向您发射,您又没有戒备,可大大伤害社稷啊!”唐太宗答道:“王者视四海为一家,封域之内,皆朕赤子,朕一一推心置其腹中,奈何宿卫之士亦加猜忌乎!”据此话,人们便从中引出“海内赤子”一语。而“海外赤子”,则是从“海内赤子”转换演变而来。后来“海外赤子”被海外侨胞用以表达他们热爱祖国、向往祖国的赤诚之心。
4.“中国”的含义及由来
同学们都知道自己是中国人,祖国是中国。但在古代,人们所说的“中国”,并不是现在的“中国”。
古代的“中国”,是“中央之城”或“中央之国”的代名词。在我国的文献中,“中国”一词有六种含义:
⑴指皇帝所在的都城。
⑵指天子直接统治的王国。因天子直接统治的王国,一般都处在各诸侯国的中间,所以叫“中国”。后来又发展为凡是皇帝直接统治的地区都叫“中国”。
⑶指中原地区。
⑷指国内、内地。清朝就把内地叫“中国”。
⑸指诸夏族居住的地方。诸夏地区不仅居住着汉人,也住着许多少数民族,人们把这个地区叫“中国”。
⑹指诸夏族或汉族建立的国家。从汉代起,人们常把汉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称为“中国”。
历史上“中国”的范围,除了王朝之外,还应包括各民族建立的政权和部落。19世纪以来,“中国”则指我国的全部领土,与古代的不同。
“中国”一词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很早很早以前一个王朝——商朝。由于商朝的国都位于它的东、南、西、北各方诸侯之中,所以人们称这块土地为“中国”,即居住于中间的王国,它同时又是政治、经济中心。
在古代,“中国”没有作为正式的国名出现,因为那时的王朝或政权,只有国号,而没有国名。他们所说的“中国”,是指地域、文化上的概念。
真正以“中国”做为正式国名简称,是从一场近代十分有名的革命——辛亥革命以后,建立的中华民国开始的。从这时起,“中国”才成为具有国家意义的正式名称。今天,“中国”已是中华民族各族人民共同组成的国家了,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5.“露马脚”一词溯源
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不想让人知的事,尤其是那些弄巧成拙的事一旦败露,人们就会说是露了“马脚”。何谓“马脚”?“马脚”者,马氏之脚也。这里有个典故。
相传,布衣出身的朱元璋,自小家境贫寒,当过牛倌,做过和尚,所以,在选择终身伴侣时,与一位同样平民出身的马姑娘结了婚。这位马姑娘长着一双未经缠过的“天足”,这在当时是一大忌。朱元璋当了皇帝以后,仍念马氏辅佐有功,将她封为明朝的第一位皇后。
“龙恩”虽重,宁居后宫的马氏却为脚大而深感不安,在人前从不敢将脚伸出裙外。一天,马氏忽然游兴大发,乘坐大轿走上金陵的街头。有些大胆者悄悄瞅上两眼,正巧一阵大风将轿帘掀起一角,马氏搁在踏板上的两只大脚赫然入目。于是一传十,十传百,顿时轰动了整个金陵。从此,“马脚”一词也随之流传于后世。
6.“中国睡狮论”怎么来的
1814年,不可一世的法国皇帝拿破仑一世被欧洲反法联军击败后,东山再起,于1815年组织30万大军向欧洲反法联军发动进攻,结果在滑铁卢遭到惨败。6月22日,拿破仑被迫退位,不久被英国军队押送到遥远的大西洋的圣赫勒拿岛监禁起来。在他被监禁的第三个年头,被嘉庆皇帝严辞驳斥的英国贸易使团团长阿美士德,正垂头丧气地从中国返回。在回国途中,他经过圣赫勒拿岛。当阿美士德听说这里关押着拿破仑一世时,很想见一见他,听听这位传奇人物对中国问题的看法。
见面之后,阿美士德讲了自己在中国的经历,认为只有通过战争敲开中国的大门。而拿破仑对英国的做法充满了蔑视,他对于英国用战争解决问题的提法发表评论说:“要同这个幅员广大、物产丰富的帝国作战是世上最大的蠢事。”他接着说:“开始你们可能会成功,你们会夺取他们的船只,破坏他们的军事和商业设施,但你们也会让他们明白他们自己的力量。他们会思考;他们会建造船只,用火炮把自己装备起来。他们会把炮手从法国、美国甚至伦敦请来,建造一支舰队,把你们打败。”阿美士德反驳说:“中国在表面强大的背后是泥足巨人,很软弱。”但拿破仑认为,中国并不太软弱,它只不过是一只睡眠中的狮子。“以今天看来,狮子睡着了连苍蝇都敢落到它的脸上叫几声。”拿破仑接着说:“中国一旦被惊醒,世界会为之震动。”这句话出自拿破仑之口后,产生了极强的轰动效应。
6.“二百五”的来历
在关中农村,人们把那些蛮干糊涂的人讽称为“二百五”。“二百五”是个数字,怎么能形容人呢?它的由来说法比较多,下边介绍两种:一是来自赌具牌九。牌九上有“二板”(四个点)和“么五”(六个点)两张牌。这两张牌配在一起是10个点,在玩牌九时称为“毙十”,这毙十在牌九里是最小的点,什么牌都能管住它。所以,人们就用二板和么五简称“二板五”来形容那些莽撞、傻气、做事不考虑后果的人。“二百五”是“二板五”的转音。二是来源于一则历史故事。传说战国时期,身挂六国相印的苏秦被人杀了。齐王发誓要为苏秦报仇,可一时又抓不到杀人犯,于是便想出条妙计:在城门上张榜说苏秦是内奸,杀掉他是为国除了大害,应当赏黄金千两,请除奸者速来领赏。榜文贴出后,有四个人声称杀了苏秦。齐王笑着说:“黄金千两,冒充者杀,你们可不能冒充呀!”四人一口咬定是自己干的。齐王说:“那一千两黄金你们四人每人分多少?”四人同声说:“一人二百五”。齐王勃然大怒,拍案大叫:“把这四个‘二百五’推出斩了!”“二百五”由此而来。
7.“难得糊涂”的来历
郑板桥“难得糊涂”四字写得妙趣横生,韵味无穷,这是郑板桥将真草隶篆溶于一体而独创的一种奇特写法。
至于“难得糊涂”四字,据传还有一段有趣的来历。
有一年,郑板桥到山东莱州云峰山观摩郑公碑,晚间借宿在山下一老儒家中,老儒自称糊涂老人,言谈举止,高雅不凡,两人交谈十分投契。老人家中有一块特大砚台,石质细腻,镂刻精美,郑板桥看了大为赞赏。老人请郑板桥留下墨宝,以便请人刻于砚台背面,郑板桥感到糊涂老人必有来历,便题写了“难得糊涂”四字,并盖上了自己的名章“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砚台有方桌大小,还有很大一块余空,郑板桥也请老人题写一段跋语,老人没加推辞,随手写道:“得美石难,得顽石尤难,由美石转入顽石更难。美于中,顽于外,藏野人之庐,不入富贵之门也。”写罢也盖了方印,印文是:“院试第一,乡试第二,殿试第三”郑板桥看后,知是一位情操高雅的退隐官员,顿生敬仰之意。见砚台还有空隙,便又提笔补写了一段文字:“聪明难,糊涂尤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安心,非图后来报也。”
后来这段文字传了出来,人们感慨其中富含的哲理,便写成横联挂起来,“难得糊涂”一词也就越传越广了。
8.“万岁”和“万万岁”的来历
我们常在电视上看见大臣称颂皇帝时大叫“万岁”,其实“万岁”一词本来不是皇帝专用的。很久以前“万岁”只是表示人们内心喜悦和庆贺的欢呼语,到秦汉以后,臣子朝见国君时常呼“万岁”,但这个词仍不是皇帝唯一专擅的称呼,称呼他人为“万岁”,皇帝也不管。到了汉武帝时,他想把“万岁”据为己有,但民间遇到庆贺之事时,还是有人呼“万岁”。到了宋朝,皇帝才真正的不许称他人为“万岁”。
至于“万万岁”的来历,则来自一个故事。相传武则天称帝后,特别喜欢别人吹捧她,藉以抬高自己的“名不正”的地位,但她又不好直言。一天,她在金銮殿召集翰林院众学士,出题答对。她脱口出了上题:
玉女河边敲叭梆,叭梆!叭梆!叭叭梆!
众学士搜肠刮肚,对答了几十句,武后都不满意,直觉扫兴。这时,有位惯于奉承的学士看出了她的心思,忙吟道:
金銮殿前呼万岁,万岁!万岁!万万岁!
武后兴高采烈,推为杰作。从此,“万万岁”一词便流传于朝野之上了。
9.博士、硕士、学士的来历
“博士、硕士、学士”这些名称,古已有之,不过和现在的含意不完全相同。
博士,源于战国时代,当时是一种官职,也就是一些博通古今,知识渊博的人。硕士这个词,最早见于五代时期,通常指那些品节高尚,博学多识的人。学士最早出现于周朝,原本是指那些在学堂读书的人,后来逐渐变成文人学者。
10.正(音征)月的来历
我们习惯把一月称为“正月”,这是因为在古代,每年以哪个月为第一个月,各朝代都不同。夏朝以一月为第一个月,商朝以十二月为第一个月,周朝又以十一月为第一个月。这些朝代每改正一次月分的次序,就把改正后的一月称为“正月”。此外,古代的帝王大都在一月接受文武百官的朝拜,为了表示庄重独尊,便将一月改为了“正月”。
到了秦代,因秦始皇出生在正月,取名赢政,为了避他的名讳,强行规定把正字读作征。正(征)月的叫法,就此传了下来。
11.“杜撰”一词有甚么来历?
宋朝有一个叫杜默的人,他是一个文人,喜欢写诗,且以豪放见称不过他写的诗不讲韵律,有人说他的东西诗不像诗,文不像文,实在不伦不类。因此,人们每逢看到不象样的诗文或不合逻辑的,就脱口而出:“这是杜默撰写的。”后来这句话逐渐简化为“杜撰”。再后,又被引伸为不真实的、没有根据地编造的意思了。
12.“三长两短”的来历
“三长两短”是和棺木有关的。棺木是由六片木材拼凑而成,棺盖及棺底分别俗称天与地,左右两片叫日月,这四片是长木材,前后两块分别叫彩头彩尾,是四方形的短料所以合共是四长两短。但棺盖是人死后才盖上的,所以只称“三长两短”作为死的别称,后来再加入意外、灾祸等意思。
13.趣说“虎落平阳被犬欺”由来
倪培森
宋初,有个生性耿直、秉公办事的知府,因得罪权贵,遭到诬陷被朝廷罢官,他回到家乡后,拜见当地的胡知县。胡知县原是这位知府的下属,曾受过他不少的指责,此时便存心想奚落他一番,便设宴招待老上司,还请了两位当地工于诗文的文人作陪。
酒过三巡后,胡知县以主人身份提议吟诗助兴,并首先起头吟诗一首:
“单奚就是奚,加水还读溪;抹去溪边水,来鸟便成鸡(“鸡”的繁体为“鸡”)。鸟儿有翅强如虎,凤凰无翅不如鸡。”
前4句是起兴,用拆字法给中心语“奚”加上不同的偏旁,分别为“溪”、“鸡”,最后两句引出本意,讥讽知府如同无翅的虎和凤凰,反不如微不足道的鸟和鸡。
知府明知对方是在嘲笑他,却也无可奈何,只好装聋作哑,苦在心中。陪客里的甲见知府啼笑皆非的尴尬相,不免引起同情之心,便有意帮他解围,接吟道:
“单工是个工,加力还是功;撤去功边力,添丝成了红。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以“工”字为中心语,改变其偏旁字形,分别为“功”和“红”,引出本文,劝诫和开导胡知县,冤家宜解不宜结,得饶人处且饶人。
陪客乙听了,觉得甲是狗拿耗子多管闲事,事不关己,何必自寻麻烦。于是赶紧吟诗:
“单相是读相,加水还读湘;除却湘边水,加雨就成霜。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知府听罢甲乙二人的唱和,对乙的劝诫更感世态之炎凉,感慨万分,叹息着凑上一首:
“单其读着其,加木也读棋;砍去其边木,添欠就读欺。龙游浅水遭虾戏,虎落平阳被犬欺。”最后两句,道出了他内心的愤恨与不平。不仅语言通俗易懂、形象生动,而且寓意深刻、富有哲理。从此,便成为谚语中的名句,流传至今。
选自《知识窗》 摘自:《小品文选刊》2006年10期
14.倒楣的来历
“倒”的只能是“楣”。“倒楣”一词出现的历史并不太长。据考证,该词大约出现在明朝后期。明朝因袭自隋唐以来的科举取士制度,科举成为当时读书人出人头地的唯一门路。因此,科场之内的竞争也就越来越激烈。虽然明朝有相对完善的监考制度,但照样无法阻止愈演愈烈的作弊之风。一般的读书人要想在科考中有所斩获就显得甚为不易。为了求个吉利,在监考之前,有考生的家庭一般都会在自家门前竖起一根旗杆,以此为考生打气壮行,时人称这根旗杆为“楣”。
依据当时的惯例,揭榜之时,谁家的学子榜上有名,原来自家门前的旗杆可以照竖不误,如果不幸失利,该考生的家人往往就回把自家的旗杆放倒撤去,叫做“倒楣”。后来,这个词愈来愈多的人用于口语和书面,直到现在,在运用这个词语的过程中,人们常把这两个字写作“倒霉”,这当然是由于不懂得它的来源的缘故。
摘自中国书籍出版社《中国人最易误解的文史常识》一书
15.装蒜的来历
装蒜”的由来相传清朝乾隆皇帝一年春天到南方某地巡查,看到地里一片青蒜长得绿油油,齐整整,便顺口称赞了一番,翌年冬去又去巡查,可惜这一季节青蒜尚未长出。为了讨好皇帝,当地官吏差人把许多水仙移植到一起,远远望去其叶子酷似青蒜,乾隆看后果然赞不绝口,这位官吏也因此得以升迁。打这以后,人们就把弄虚作假或不懂装懂嘲讽为“装蒜”了 。
16.东西的来历
我们往往把一切物体统称为“东西”。但为什么称“东西”,而不称“南北”呢?原来我国古代把木、火、金、水、土称为“五行”(分别代表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把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称为“天干”,又把“五行”、“天干”对应起来,组成“五方”,即东方甲乙木、南方丙丁火、西方庚辛金、北方壬癸水、中方戊己土。从上面可以看出,东方属木,代表一切植物,如花草、树木、蔬菜、庄稼等;西方属金,代表一切金属矿物,如金、银、铜、铁、锡等等;南方属火,火是一种化学现象;北方属水,中方属土,由于水、土和火是最常见的物质或现象,以致被古人忽视。而木(植物)和金(金属矿物)最受人们的重视,可以代表一切有用物质。于是,人们就把代表“木”和“金”的两个方向联在一起,组成了一个词———“东西”,用它代表世界上的所有物体。
17.杜撰的来历
“杜撰”一词的意思,大家是知道的。打开词典查一查,注曰:没有根据地编造。但是杜撰这个词的来历,却有一段轶闻,很少有人知道。古时候,有个叫杜默的人,喜欢做诗。但是,他写的诗,内容空乏,不着边际,毫无真情实感。而且,他的诗不讲韵律,有人说他写的东西,诗不像诗,文不像文,实在是不伦不类。因此,人们每逢看到不像样的诗文就脱口而出:“这是杜默撰写的。”后来这句话逐渐简化为“杜撰”。再后来,“杜撰”又被引申为不真实地、没有根据地编造的意思了。
18.两面派的来历
“两面派”大多是指口是心非善于伪装的人,这个词是怎样来的呢?相传元朝末年,元军和朱元璋的起义军在黄河北岸展开拉锯战。老百姓苦不堪言,谁来了都要欢迎,都要在门板上贴上红红绿绿的欢迎标语,来得勤换得也快。豫北怀庆府的人生活节俭,于是想出一个一劳永逸的办法。用一块薄薄的木板,一面写着欢迎元军的“保境安民”,另一面写着“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一次,朱元璋的大将常遇春率领军队进驻怀庆府,见家家门口五颜六色的木牌上满是欢迎标语,心里高兴。可是突然一阵狂风刮来,木牌刮翻,反面全是欢迎元军的标语。于是,常遇春下令,凡是挂两面牌的人家都满门抄斩。经过一场屠杀,怀庆府的人口大减。现在常说的“两面派”就是由怀庆府“两面牌”演变而来的。
19.露马脚的来历
朱元璋幼时家境非常贫寒。为了糊口,不仅给财主放过牛羊,还在庙里当过和尚。后来,他加入了元朝末年起义军郭子兴的队伍。由于他作战勇猛,屡建战功,郭子兴很赏识他,于是将义女马氏嫁给了他。马氏是一个才女,精明干练,辅佐朱元璋实现了统一大业。朱元璋当上皇帝,建立起明朝后第一件事便是封她为皇后。
马皇后长得虽不漂亮,但却温柔端庄,举止大方。美中不足的是,她长了一双没有缠过的“天足”。在以小脚为美的时代,女人脚大是一缺陷。马氏在当了皇后以后,越发地为自己的一双大脚感到不安。因而,在大庭广众间,总是遮遮掩掩,尽量避免将脚露出裙外。
有一天,马皇后游兴大发,乘轿招摇过市,浏览古都风景。百姓见皇后的舆轿过市,都翘首张望,想一睹皇后的风采。不料,一阵大风吹过,轿帘被掀起一角,马皇后的一双大脚赫然展现在百姓面前。人们惊讶不已,没想到当今皇后竟有这样一双脚!人们争相传言,全城立刻轰动了。“露马脚”一词就这么流传开了。
后来的人便将隐私或阴谋出现破绽或彻底败露称之为“露马脚”。
20.高抬贵手的来历
旧时乡下演戏,往往先由乡绅们出钱,包下戏班子在祠堂庙宇中演出,然后他们再向群众卖票赚钱,群众凭票进场看戏。
戏场当然只开一扇边门,由一个五大三粗的壮汉把门收票。无人进场时,壮汉双腿跨在门槛上,双手挺在门框上,以防无票的溜进戏场。农村的孩子很想看戏,但又无钱买戏票。有的孩子便瞅空边向守门壮汉哀求,边察言观色,掌握“火候”,伺机轻轻托起壮汉胳膊说:“叔叔,请您把胳膊抬高一点吧!”于是孩子便趁势从壮汉胳肢窝下钻进去看戏了。后来,文人便把“请抬高胳膊”雅化为“高抬贵手”,意思就是请人“开恩”,推而广之,便应用于各种场合的求情。
21.“桃李”一词的由来
人们历来喜欢把老师培养出来的学生称作“桃李”,把老师教育。培养了众多学生称作“桃李满天下”。为什么要把学生称为"桃李"呢?有这么一段故事:春秋时,魏国有个大臣叫子质,他得势的时候,曾培养和保举过不少的人,后来因为得罪了魏文侯,便独自跑到北方去。
在北方,子质遇见一个叫子简的人。就向他发牢骚,埋怨自己培养的人不肯为他出力。以至于流落北方。子简笑着说:“春天种下桃树和李树,夏天可以在树下休息纳凉,秋天还可以吃到果子;可是你春天种下的是蒺藜(一种带刺的植物),不仅不能利用它的种子,秋天长出来的刺还会刺人。所以,君子培养人才,要象种树一样,应该先选准对象,然后再加以培养。”
尔后,人们就把培养人才称作“树人”;把培养出来的优秀人才称为“桃李”。
(摘自书刊报)
22.“破天荒”一词的缘起
现在,人们经常用“破天荒”一词来比喻前所未有的事情第一次发生。追根溯源,“破天荒”这个词起源于一个典故。
据五代文学家孙光宪著《北梦琐言·卷四》等书记载,在唐朝时,每逢大比之年,凡赴京参加进士考试的举人,均由地方解送赴京应试,而当时荆州地区每年都解送举人赴京应考,可接连四五十年都没有考中一人。于是人们便将荆州一带称为“天荒”,并把荆州解送的考生称作“天荒解”。
“天荒”原指混沌未开的原始状态,人们称荆州一带为“天荒”是讽刺那里四五十年间竞没有一个举人考中进士。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唐宣宗大中四年,(公元850年),这一年,荆州解送的应试考生中,有个以“为文奇诡岸杰,自成一家”著称的文人刘蜕(字复愚,后官至左拾遗)终于考中了进士,破了“天荒解”,于是人们将此事称为“破天荒”。当时魏国公崔铉镇守荆南,特别嘉奖刘蜕“破天荒”钱七十万贯。以建“状元府第”。刘蜕对此谢而不受,并在《谢书》中道:“五十年来,自是人废;一千里外,岂曰天荒!”。对“天荒”之说提出异议与驳斥。
我只知道这么多,请你参考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