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集体教学中有效的提问策略有哪些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一)注重集体教学活动中的问题设计
幼儿的思维过程往往是从问题开始,我们要精心设计提出的问题,点燃幼儿思维的火花,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并有意识地为他们发现疑难、解决疑难,提供桥梁阶梯。
1、问题设计必须围绕教学中的关键
问重点才能保持幼儿思维清晰。重点是幼儿应该掌握的内容,因此对重点内容要反复设问,使幼儿理解和掌握重点,从而保持思维的条理性、连续性和稳定性,并为幼儿解答一些相关问题奠定基础。
如绘画《乘热气球旅行》,这次活动的重点目标就是要求幼儿尝试用不同的图案进行有规律的间隔装饰。为了帮助幼儿达到预期的目标,教师在幼儿欣赏各种各样的热气球时提问道:“这些热气球有什么不一样?每只热气球上面的花纹排队有什么小秘密?”这样简单的一个设问,不仅让幼儿知道可以用各种图案装饰,而且也明白在装饰图案时,要有规律地间隔进行。
2、问题设计必须遵循幼儿的认知规律
Ø 面向全体幼儿的原则
幼儿园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促进幼儿的发展,所以教师在进行活动设计时要时时处处落实“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提问设计也不例外。教师提出的问题应该是面向全班每一个幼儿的,要使每个幼儿都能感觉到这个问题是教师向我提出的,从而愿意参与问答活动。如《机器兵》的教学活动,一开始,教师出示图片后就提出:“这三个机器兵有什么不同?”的问题,因为三个机器兵身上有太多容易发现的不同之处,所以对每一个幼儿来说都能根据颜色、高矮、胖瘦等来找出三个机器兵的不同,进而来参与回答。由于这个提问,既面向全班幼儿,又激发幼儿学习的动机和兴趣,所以孩子们回答问题非常踊跃。
Ø 遵循因人而异的原则
幼儿园集体教学中的提问,要考虑不同层次的幼儿,设计不同的层次问题。难度和灵活性较大的问题要求幼儿重新组合所获得的信息来创造答案,这类问题问能力较强的幼儿,他们经过思考回答,有助于启发全体幼儿的思维;基础及综合性的提问是为了巩固教学效果,问题的设计要考虑中等能力的幼儿,这样做可以吸引大部分幼儿的注意、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对于能力相对弱的幼儿,要适当设计一些难度不大,经过认真思考能够回答出的问题,可以帮助这些幼儿恢复自信,提高学习兴趣。如在故事活动《小野猪和它妈妈》活动中,对一些能力较差的孩子,教师就设计了提问:“你怎么知道小野猪的妈妈送小野猪治病是很辛苦的?”对一些能力中等的孩子教师设计的提问是:“小野猪的妈妈明明知道小野猪的病会传染的,可为什么还是要背小野猪?”而对一些能力强的孩子教师则提问:“野猪妈妈也得病了,小野猪会怎么想,它又会怎么做呢?”由于教师准确把握幼儿特点来选择恰当的提问方式,从而使每个幼儿都乐于主动地回答问题,积极参与到活动中。
3、问题必须具有开放性
心理学家对人类的研究证明:幼儿期是思维异常活跃,求知欲最旺的时期。教师的责任就是要引导启发幼儿积极动脑筋,勤思考,从而获得知识和经验。因此教师的提问应有启发性,启发幼儿联想,引发想象,让幼儿有选择地运用现有知识进行分析和重组。
在《机器兵》教学中,我们针对三个环节设计了三个不同的“猜”。第一猜:猜猜,这三个机器兵是为林林做什么事的?幼儿表现得很活跃,他们说是陪林林一起玩的,有的说是给林林做饭吃的,这样的提问能启发幼儿去寻找多种答案,使思路开阔、灵活,激发幼儿丰富的想象。第二猜:如果有一天机器兵失灵了,猜猜可能会发生什么事?孩子们纷纷猜测把机器兵扔了;林林没饭吃了;再买机器兵等。第三猜:机器兵失灵了,猜猜林林该怎么办啊?但这个时候我们发现:这个问题提出后,幼儿有点无所适从,思路只朝一个方向去解决问题,普遍认为林林应该去修理机器兵,把机器病修理好了再为林林做事情,当然这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是除此之外,别无他法了吗?回答是否定的。这时就需要教师利用辅助小问题来提示幼儿思维的方向,让幼儿的思维得到“点拨”。于是教师就问到:“林林做的这些事情,他自己能做吗?”这个小问题就像一滴落入油锅的水一样,顿时孩子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能,林林可能自己穿衣服。”“林林可能自己吃饭。”“林林应该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样多个发散性的回答产生了。教师以辅助小问题来引导幼儿,不仅能使幼儿拓展思路,而且师幼互动性强了,教育的效果也好多了。教师编拟许多开放性的问题,可以激励幼儿联想创造,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不同途径探索问题解决的多种可能性,找出不同答案,增进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要注意问题的广度,避免主观设疑。
在课题组的活动中,一位教师上了一节《树真好》的实践课,其中她在第一环节中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
(教师出示了一棵树的图片),然后直接问幼儿:“这是什么呀”
“树”。
“为什么在我们的周围要种树呀?种树有什么好呢?”
“树可以给我们乘凉”、“树可以挡风。”……
当时,她觉得幼儿回答的很好,与其预设的也正好吻合,于是她就匆匆忙忙进入她预设的第二个问题。
后来,经过教研组老师的集体教研讨论,发现这位教师的提问局限于活动本身,提问目的单一,即目的性太强,仅仅为了诱导幼儿说出她想要的答案,而忽略了这幅简单的图片可以实现的多元价值,如可以激发和调动幼儿的相关经验等。于是,在经过反思与各位老师的建议下,她将问题设置如下:
(出示了三棵错综的树)“这是什么呀?”
“这是树”。
“有几棵树呀?”
“有三棵”。
“你们在哪里也看见过树呀?”
“在幼儿园里、在马路上、在小区里……”
“为什么这些地方要种树呢?种树有什么好?”
“种树可以挡风、给我们乘凉、给小动物吃的东西……”
虽然,问题变动不大,但是就是在简单的追问当中,充分激发了幼儿自身的经验,一方面调整了课堂的气氛,另一方面自然地衔接下一个问题,推动了活动的发展。
(三)提问的语言有吸引力,能激发幼儿的兴趣。
一个优秀的幼儿教师,她的语言应该是热情洋溢的肺腑之言,能够促进幼儿的智力开发,进而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提问时,教师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语言表达,运用抑扬顿挫、恰如其分的语气并结合表情等态势语言来诱发幼儿对问题产生兴趣,调动幼儿回答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在“在秋天里”的主题进行中,我们开展了关于昆虫的小主题。在一次公开学习活动中,一位教师想引导幼儿通过观察了解昆虫有六条腿的特征,于是就说:
“请你们看一看,比一比瓢虫和蜘蛛有什么不同?”
我们发现很多幼儿的注意力不会马上集中过来,有的仅仅是迫于教师的指令去看和想,特别是班级里面一些活跃的孩子。于是在下次的调整中,经过思考她换了一种方法:
“现在有许多瓢虫宝宝和蜘蛛宝宝躲在叶子里,谁能帮我找出来吗?你是怎么区分两位宝宝的?”刺激性的语言再配上老师略感神秘的体态语,果然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帮助区分两位“宝宝”不同的愿望也就产生了,幼儿探索的积极性也调动起来了。可见,教师提问时的语言是否具有吸引力直接影响到幼儿对问题的回应效果。
(四)对幼儿的回答进行及时的鼓励与激励
在教师提问后,总会出现幼儿的一些平行答案。比如在《树真好》的活动中,老师问幼儿“树有什么好呀?”一个幼儿说树上能结苹果给我们吃。”于是第二个幼儿说“树上能结橘子。”之后的每一个幼儿几乎都说了此类答案。在这个问题中周旋了很久。当时老师若是批评后来回答的孩子,那么这些孩子以后就不会再这么积极回答问题了。于是老师就鼓励问到:“树除了可以结果子给我们吃,谁还知道树的其他好处吗?如果说出不一样的答案,老师会给贴纸奖励。”以这样一种正强化的方式,果然激发了幼儿的思考,也达到了教师预期的效果。
(五)丰富集体教学活动问答模式
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会提出许多“为什么”的问题,而在教学活动中却很少有提问,我们认为是传统的老师问-学生答的提问模式,扼杀了幼儿的问题意识。而整个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能力”,任何时候都应该鼓励学生提问。遗憾的是幼儿园集体教学中的提问常常是按照教师问学生答的模式进行,绝少有幼儿提问,这种方式最明显的弊端是不利于幼儿问题意识、提问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幼儿作为学习的主体,能够提出自己的问题,表明幼儿正在积极地思考,是独立思维的主体,教师的提问更多的是来自幼儿外部,而幼儿的提问却是发自内心,在一定程度上要优于教师的提问。因此,教师不仅应该注重幼儿回答问题能力的培养,还应该注重幼儿提问能力的培养,因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这一点传统的提问模式是无法做到的,在集体教学活动中丰富提问模式,使其多元化可采用“老师问-幼儿答”、“幼儿问-教师答”、“幼儿问-幼儿答”等模式进行尝试。多元化的提问方式有利于师生之间共同探讨,相互激发,而在这个过程中,幼儿有了更多的提问机会,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自我提问的能力也就在无形中得到提升。教师的提问是技术,更是一门艺术,教师只有掌握了一些设问的技巧,我们的课堂才会变得更加生动而精彩!
幼儿的思维过程往往是从问题开始,我们要精心设计提出的问题,点燃幼儿思维的火花,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并有意识地为他们发现疑难、解决疑难,提供桥梁阶梯。
1、问题设计必须围绕教学中的关键
问重点才能保持幼儿思维清晰。重点是幼儿应该掌握的内容,因此对重点内容要反复设问,使幼儿理解和掌握重点,从而保持思维的条理性、连续性和稳定性,并为幼儿解答一些相关问题奠定基础。
如绘画《乘热气球旅行》,这次活动的重点目标就是要求幼儿尝试用不同的图案进行有规律的间隔装饰。为了帮助幼儿达到预期的目标,教师在幼儿欣赏各种各样的热气球时提问道:“这些热气球有什么不一样?每只热气球上面的花纹排队有什么小秘密?”这样简单的一个设问,不仅让幼儿知道可以用各种图案装饰,而且也明白在装饰图案时,要有规律地间隔进行。
2、问题设计必须遵循幼儿的认知规律
Ø 面向全体幼儿的原则
幼儿园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促进幼儿的发展,所以教师在进行活动设计时要时时处处落实“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提问设计也不例外。教师提出的问题应该是面向全班每一个幼儿的,要使每个幼儿都能感觉到这个问题是教师向我提出的,从而愿意参与问答活动。如《机器兵》的教学活动,一开始,教师出示图片后就提出:“这三个机器兵有什么不同?”的问题,因为三个机器兵身上有太多容易发现的不同之处,所以对每一个幼儿来说都能根据颜色、高矮、胖瘦等来找出三个机器兵的不同,进而来参与回答。由于这个提问,既面向全班幼儿,又激发幼儿学习的动机和兴趣,所以孩子们回答问题非常踊跃。
Ø 遵循因人而异的原则
幼儿园集体教学中的提问,要考虑不同层次的幼儿,设计不同的层次问题。难度和灵活性较大的问题要求幼儿重新组合所获得的信息来创造答案,这类问题问能力较强的幼儿,他们经过思考回答,有助于启发全体幼儿的思维;基础及综合性的提问是为了巩固教学效果,问题的设计要考虑中等能力的幼儿,这样做可以吸引大部分幼儿的注意、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对于能力相对弱的幼儿,要适当设计一些难度不大,经过认真思考能够回答出的问题,可以帮助这些幼儿恢复自信,提高学习兴趣。如在故事活动《小野猪和它妈妈》活动中,对一些能力较差的孩子,教师就设计了提问:“你怎么知道小野猪的妈妈送小野猪治病是很辛苦的?”对一些能力中等的孩子教师设计的提问是:“小野猪的妈妈明明知道小野猪的病会传染的,可为什么还是要背小野猪?”而对一些能力强的孩子教师则提问:“野猪妈妈也得病了,小野猪会怎么想,它又会怎么做呢?”由于教师准确把握幼儿特点来选择恰当的提问方式,从而使每个幼儿都乐于主动地回答问题,积极参与到活动中。
3、问题必须具有开放性
心理学家对人类的研究证明:幼儿期是思维异常活跃,求知欲最旺的时期。教师的责任就是要引导启发幼儿积极动脑筋,勤思考,从而获得知识和经验。因此教师的提问应有启发性,启发幼儿联想,引发想象,让幼儿有选择地运用现有知识进行分析和重组。
在《机器兵》教学中,我们针对三个环节设计了三个不同的“猜”。第一猜:猜猜,这三个机器兵是为林林做什么事的?幼儿表现得很活跃,他们说是陪林林一起玩的,有的说是给林林做饭吃的,这样的提问能启发幼儿去寻找多种答案,使思路开阔、灵活,激发幼儿丰富的想象。第二猜:如果有一天机器兵失灵了,猜猜可能会发生什么事?孩子们纷纷猜测把机器兵扔了;林林没饭吃了;再买机器兵等。第三猜:机器兵失灵了,猜猜林林该怎么办啊?但这个时候我们发现:这个问题提出后,幼儿有点无所适从,思路只朝一个方向去解决问题,普遍认为林林应该去修理机器兵,把机器病修理好了再为林林做事情,当然这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是除此之外,别无他法了吗?回答是否定的。这时就需要教师利用辅助小问题来提示幼儿思维的方向,让幼儿的思维得到“点拨”。于是教师就问到:“林林做的这些事情,他自己能做吗?”这个小问题就像一滴落入油锅的水一样,顿时孩子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能,林林可能自己穿衣服。”“林林可能自己吃饭。”“林林应该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样多个发散性的回答产生了。教师以辅助小问题来引导幼儿,不仅能使幼儿拓展思路,而且师幼互动性强了,教育的效果也好多了。教师编拟许多开放性的问题,可以激励幼儿联想创造,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不同途径探索问题解决的多种可能性,找出不同答案,增进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要注意问题的广度,避免主观设疑。
在课题组的活动中,一位教师上了一节《树真好》的实践课,其中她在第一环节中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
(教师出示了一棵树的图片),然后直接问幼儿:“这是什么呀”
“树”。
“为什么在我们的周围要种树呀?种树有什么好呢?”
“树可以给我们乘凉”、“树可以挡风。”……
当时,她觉得幼儿回答的很好,与其预设的也正好吻合,于是她就匆匆忙忙进入她预设的第二个问题。
后来,经过教研组老师的集体教研讨论,发现这位教师的提问局限于活动本身,提问目的单一,即目的性太强,仅仅为了诱导幼儿说出她想要的答案,而忽略了这幅简单的图片可以实现的多元价值,如可以激发和调动幼儿的相关经验等。于是,在经过反思与各位老师的建议下,她将问题设置如下:
(出示了三棵错综的树)“这是什么呀?”
“这是树”。
“有几棵树呀?”
“有三棵”。
“你们在哪里也看见过树呀?”
“在幼儿园里、在马路上、在小区里……”
“为什么这些地方要种树呢?种树有什么好?”
“种树可以挡风、给我们乘凉、给小动物吃的东西……”
虽然,问题变动不大,但是就是在简单的追问当中,充分激发了幼儿自身的经验,一方面调整了课堂的气氛,另一方面自然地衔接下一个问题,推动了活动的发展。
(三)提问的语言有吸引力,能激发幼儿的兴趣。
一个优秀的幼儿教师,她的语言应该是热情洋溢的肺腑之言,能够促进幼儿的智力开发,进而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提问时,教师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语言表达,运用抑扬顿挫、恰如其分的语气并结合表情等态势语言来诱发幼儿对问题产生兴趣,调动幼儿回答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在“在秋天里”的主题进行中,我们开展了关于昆虫的小主题。在一次公开学习活动中,一位教师想引导幼儿通过观察了解昆虫有六条腿的特征,于是就说:
“请你们看一看,比一比瓢虫和蜘蛛有什么不同?”
我们发现很多幼儿的注意力不会马上集中过来,有的仅仅是迫于教师的指令去看和想,特别是班级里面一些活跃的孩子。于是在下次的调整中,经过思考她换了一种方法:
“现在有许多瓢虫宝宝和蜘蛛宝宝躲在叶子里,谁能帮我找出来吗?你是怎么区分两位宝宝的?”刺激性的语言再配上老师略感神秘的体态语,果然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帮助区分两位“宝宝”不同的愿望也就产生了,幼儿探索的积极性也调动起来了。可见,教师提问时的语言是否具有吸引力直接影响到幼儿对问题的回应效果。
(四)对幼儿的回答进行及时的鼓励与激励
在教师提问后,总会出现幼儿的一些平行答案。比如在《树真好》的活动中,老师问幼儿“树有什么好呀?”一个幼儿说树上能结苹果给我们吃。”于是第二个幼儿说“树上能结橘子。”之后的每一个幼儿几乎都说了此类答案。在这个问题中周旋了很久。当时老师若是批评后来回答的孩子,那么这些孩子以后就不会再这么积极回答问题了。于是老师就鼓励问到:“树除了可以结果子给我们吃,谁还知道树的其他好处吗?如果说出不一样的答案,老师会给贴纸奖励。”以这样一种正强化的方式,果然激发了幼儿的思考,也达到了教师预期的效果。
(五)丰富集体教学活动问答模式
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会提出许多“为什么”的问题,而在教学活动中却很少有提问,我们认为是传统的老师问-学生答的提问模式,扼杀了幼儿的问题意识。而整个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能力”,任何时候都应该鼓励学生提问。遗憾的是幼儿园集体教学中的提问常常是按照教师问学生答的模式进行,绝少有幼儿提问,这种方式最明显的弊端是不利于幼儿问题意识、提问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幼儿作为学习的主体,能够提出自己的问题,表明幼儿正在积极地思考,是独立思维的主体,教师的提问更多的是来自幼儿外部,而幼儿的提问却是发自内心,在一定程度上要优于教师的提问。因此,教师不仅应该注重幼儿回答问题能力的培养,还应该注重幼儿提问能力的培养,因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这一点传统的提问模式是无法做到的,在集体教学活动中丰富提问模式,使其多元化可采用“老师问-幼儿答”、“幼儿问-教师答”、“幼儿问-幼儿答”等模式进行尝试。多元化的提问方式有利于师生之间共同探讨,相互激发,而在这个过程中,幼儿有了更多的提问机会,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自我提问的能力也就在无形中得到提升。教师的提问是技术,更是一门艺术,教师只有掌握了一些设问的技巧,我们的课堂才会变得更加生动而精彩!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