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在那儿的幕后制作
在电影中重塑鲍勃·迪伦,单单一个演员的确不够表现出这位“摇滚诗人”身上的复杂性。曾执导《天鹅绒金矿》的托德·海恩斯在新片《我不在那儿》中选用了不同性别、年龄、肤色的6位演员来饰演迪伦,而片中那些脍炙人口的歌则需要36位风格各异的音乐人来演绎。
迪伦对待音乐有一种随心所欲的哲学态度,这使他成了最具创新精神和最神秘的艺术家。因此,他的传记电影《我不在那儿》也以抽象的方式来回顾迪伦的生平。该片打破了传记片拍摄的一切既定规则,赋予迪伦以更诗意的形象。导演兼编剧托德·海恩斯希望通过一组色调、风格都不同的“小插画”,拍摄一部“非传统的传记片”,“这不是逐年逐月重新讲述迪伦的生平。我们着重强调他的风格、流派和身份等方面剧烈的变化。”
8月底参赛威尼斯电影节后,《我不在那儿》将于11月21日在美国上映。片中的六位“迪伦”中,一个是黑人小男孩——马库斯·卡尔·弗兰克林扮演;希斯·莱杰有很多“戏中戏”,他扮演一个扮演迪伦的演员;本·威士肖扮演的迪伦身上融合了法国诗人兰波的气质;克里斯蒂安·贝尔扮演激进时期和探索福音音乐时期的迪伦;而理察·基尔扮演的迪伦则被海恩斯形容为“嬉皮西部”版本,迪伦歌曲中的虚构人物和现实生活中的迪伦在这个角色中合二为一。“我们让迪伦为自己困扰,并进一步让他离开了真实生活中的他自己。”海恩斯说。
上世纪60年代,迪伦的音乐风格从民谣摇滚转向了电子,这一时期的迪伦由奥斯卡影后凯特·布兰切特扮演。用黑白胶片拍摄的这一段深具费里尼《八部半》中的魔幻超现实主义色彩。海恩斯说:“那个时期,迪伦一直在被质疑:为什么他不再激进了?为什么他变得这么古怪?为什么他的歌变得令人难以理解?”他补充说,相比揭开迪伦的面具,《我不在那儿》的意义更重要是向迪伦性格中的多变致敬。“拍这部电影部分原因出于想弄清楚迪伦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部分原因出于要保护这个永远的谜团。”海恩斯说:“我们想知道他的创作能量来自哪里,但我们不想摧毁他的创作能量。”
与迪伦“调情”36次或者更多
银幕上再现鲍勃·迪伦的影像需要6位不同的演员,而要通过音乐诠释鲍勃·迪伦,需要的不止36位音乐人。《我不在那儿》的电影原声专辑将以双CD的形式于2007年11月21日在美国发行。迪伦向导演托德·海恩斯送去了祝福,却既不愿参与电影也不愿参与原声专辑的制作。
电影片名出自迪伦一首并不算太著名的歌曲,收录于迪伦1960年代末录制的实验性杂锦碟《地下室录音带》中。电影中除了会出现迪伦版的《我不在那儿》外,还有“音速青年”翻唱的版本。“他(迪伦)的版本并不完美,有明显的粗糙感,但歌实在太棒了。”海因斯在谈到这首歌时说,“这是一首精致而高深莫测的歌曲,很明显,在原始的录音中可以听得出他一边唱,一边还在即兴为歌曲填词。部分词句中由于即兴而出现的连词的缺失,反而令整首歌显得更神秘。”
除了“音速青年”,为电影献声的还有“珍珠果酱”乐队的艾迪·韦德、流行民谣歌手杰克·约翰逊、美国独立乐队YoLaTengo和Calexi-co,以及在片中饰演配角的法国女演员夏洛特·甘斯布。制片方希望为影片献声的艺人都是真正懂得迪伦的艺术家,而不是什么流行音乐榜上的当红歌星。影片的音乐顾问兰达尔·波斯特说:“我们找到了不少非主流甚至另类的音乐人,我们需要这批风格各异的音乐人贡献各自特有的音乐理念,而不是简单的模仿迪伦。结果,他们都用音乐与迪伦‘调情’去了。”
“音速青年”的李·雷纳多还负责监督电影的配乐乐队“百万美元劫匪”,队名也得自《地下室录音带》中的一首歌。乐队阵容不容小觑,吉他手汤姆·魏尔伦来自Tele-vision乐队,贝司由与迪伦长期合作的托尼·加尼尔操刀,鼓手是“音速青年”的史蒂夫·雪莱,另一位吉他手是Wilco乐队的内尔斯·克莱恩。
从某种意义上说,电影《我不在那儿》已经成功了,因为单就颠覆迪伦这件事本身就充满了乐趣——因为模仿迪伦可以,但千万别太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