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用人之道是啥
2个回答
展开全部
曹操的用人之道
战胜袁绍可以说是曹操一生中最大的成功,之所以能战胜他,其中就因为精于谋略和善于用人。善于用人,也就成为曹操成功之道的核心。
在用人这个问题上,袁绍和曹操就是截然不同的两个风格。
先说袁绍,因为家族里是“四世三公”,所以也就占了很大的便宜,他也懂得人才和人缘的重要,所以在京城广交豪侠,养门客,笼络人才,但他也仅仅是懂得了毛皮,并不懂的精髓,他做这些无非就是为了抬高自己,博取虚名,并非真心用他们的才能,而曹操则恰恰相反。
再说曹操,他的方针是:实事求是,唯才是举,不拘一格,来者不拒,在这个为前提下,曹操妥善的处理了以下五种关系:名与实,德与才,廉与贪,降与叛,大与小。
对于名与实,曹操的政策是:名至实归,更重实际。曹操深知人才的重要,但他也很清楚自己的分量,与他人相比,他的政治资本是最少的,因此需要大量的人才来帮忙,但也并不要求真心实意的支持自己,只要不公开作对就行了,不过曹操还是更欣赏的,还是那些有真才实学的人。
对于德与才,曹操的政策是:德才兼备,唯才是举。正因为曹操欣赏真才实学,因此在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建安十四年(214年),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先后三次发布的《求贤令》上明确指出“唯才是举”的人才政策,只要有才,道德上缺失那么一点又何妨。相对于袁绍用人,曹操用人更注重实际,曹操很明白名声是外在的,德也是相对的,而才对于他的事业发展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曹操没有囿于名与实、德与才的无谓的界定与讨论,他径直把用人的指挥棒举向了“唯才是举”。
对于廉与贪,曹操的政策是:重用清官,不避小贪。曹操虽然提出“唯才是举”的这样一个主张,但并非不要道德,曹操其实也是一个重视道德的人,他也希望德才兼备。比方说有两个人,一个崔琰,一个毛玠,这两个人就是德才兼备,崔琰和毛玠道德品质之高尚是连曹操本人都非常敬重甚至敬畏的,曹操对毛玠是敬重,对崔琰是敬畏,每次见到崔琰曹操都要肃然起敬,但是有些人爱占小便宜,比方说曹操有个老乡叫丁裴,这个人是爱占小便宜的,他当官的时候有一次他的工作是管一群牛,他把家里的瘦牛牵出来,到公家的牛群里面挑头肥牛,他把它换了,结果被罢了官,有一天曹操在路上就碰见他了,碰见丁裴了,曹操就叫着他的字说,文侯啊,你的官印上哪儿去了?丁裴说,哎呦,我的官印我拿去换大饼了。然后曹操回过头来对身边的人说,毛玠多次要我重罚丁裴,我说算了吧,丁裴这个人就像会抓老鼠又爱偷东西吃的猫,留着他还是有用的,所以这些小贪也就放过去了。
对于降与叛,曹操的政策是:招降纳叛,尽释前嫌。甚至就连吕布,曹操本来也是想招降的,但被刘备点明之后也就把他杀了。曹操的用人方法是灵活多变的,因为他明白非常之时需要非常之人,所以在曹操手下,各类人才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可以说是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对于大与小(即大德与小节)曹操的政策是:抓大放小,不拘小节。比如有个叫文聘的原来是刘表的人,刘表死了以后刘表的儿子刘琮接班,所以也就跟着刘琮了,曹操南下时,刘琮马上就投降了曹操,让文聘也跟着投降曹操,但文聘不去,一直守着,一直到曹操南下过了汉水,文聘才去见曹操。曹操这个时候就半开玩笑地说,文聘兄,你怎么来得这么晚呢?文聘非常严肃地说,曹公啊,我原来是跟随刘荆州(即刘表),我是跟随刘荆州报效国家的人,我没有做到这一点非常惭愧,因此我只想守住我那个地方,以便既无愧于地下九泉的人,也无愧于他托给我的孤儿(即刘琮),我是万般无奈才落到今天这个地步来见你的,我哪有心思、我又哪有脸面早早地来见你呢?说完号啕大哭。曹操一听,肃然起敬,也陪着流下眼泪,然后说文聘啊,你是个忠臣啊,这样吧,你做江夏太守吧。于是文聘就在江夏太守的任上一干几十年,当然他的爵位步步高升,由关内侯而亭侯,而乡侯,而县侯,侯爵的爵位是升上去了,但是一直在做江夏太守,战关羽,御孙权,替曹操守住了这个咽喉要地。对于小节,曹操主张睁只眼闭只眼。曹操手下有一个很重要的谋士叫做郭嘉,郭嘉这个人可能行为是不太检点的,多次被一个负责纪律检查的官员叫陈群的当众指责,郭嘉依然故我。曹操也信任如故,但是同时曹操又奖励陈群,就是曹操既不去处分郭嘉和干预郭嘉,也不去指责郭嘉,也不要求郭嘉改正他的私人生活行为不检点的这样一个缺点,同时他又对陈群说你这样是对的。
曹操在处理五种关系的做法,体现了曹操的大气,曹操的这样的一种胸襟和这样的一种作风使他广纳了人才,有人统计,到曹操去世前,他的核心谋士、重要谋士、一般谋士一共有102人,其中最重要的是在前期五位,荀彧、荀攸、郭嘉、贾诩、程昱,五大谋士。而这五位,四位都是主动来投靠曹操的,贾诩来投奔的时候还捎带了一个张绣,可见曹操的用人之成功。
摘自百度网友,谢谢.
战胜袁绍可以说是曹操一生中最大的成功,之所以能战胜他,其中就因为精于谋略和善于用人。善于用人,也就成为曹操成功之道的核心。
在用人这个问题上,袁绍和曹操就是截然不同的两个风格。
先说袁绍,因为家族里是“四世三公”,所以也就占了很大的便宜,他也懂得人才和人缘的重要,所以在京城广交豪侠,养门客,笼络人才,但他也仅仅是懂得了毛皮,并不懂的精髓,他做这些无非就是为了抬高自己,博取虚名,并非真心用他们的才能,而曹操则恰恰相反。
再说曹操,他的方针是:实事求是,唯才是举,不拘一格,来者不拒,在这个为前提下,曹操妥善的处理了以下五种关系:名与实,德与才,廉与贪,降与叛,大与小。
对于名与实,曹操的政策是:名至实归,更重实际。曹操深知人才的重要,但他也很清楚自己的分量,与他人相比,他的政治资本是最少的,因此需要大量的人才来帮忙,但也并不要求真心实意的支持自己,只要不公开作对就行了,不过曹操还是更欣赏的,还是那些有真才实学的人。
对于德与才,曹操的政策是:德才兼备,唯才是举。正因为曹操欣赏真才实学,因此在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建安十四年(214年),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先后三次发布的《求贤令》上明确指出“唯才是举”的人才政策,只要有才,道德上缺失那么一点又何妨。相对于袁绍用人,曹操用人更注重实际,曹操很明白名声是外在的,德也是相对的,而才对于他的事业发展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曹操没有囿于名与实、德与才的无谓的界定与讨论,他径直把用人的指挥棒举向了“唯才是举”。
对于廉与贪,曹操的政策是:重用清官,不避小贪。曹操虽然提出“唯才是举”的这样一个主张,但并非不要道德,曹操其实也是一个重视道德的人,他也希望德才兼备。比方说有两个人,一个崔琰,一个毛玠,这两个人就是德才兼备,崔琰和毛玠道德品质之高尚是连曹操本人都非常敬重甚至敬畏的,曹操对毛玠是敬重,对崔琰是敬畏,每次见到崔琰曹操都要肃然起敬,但是有些人爱占小便宜,比方说曹操有个老乡叫丁裴,这个人是爱占小便宜的,他当官的时候有一次他的工作是管一群牛,他把家里的瘦牛牵出来,到公家的牛群里面挑头肥牛,他把它换了,结果被罢了官,有一天曹操在路上就碰见他了,碰见丁裴了,曹操就叫着他的字说,文侯啊,你的官印上哪儿去了?丁裴说,哎呦,我的官印我拿去换大饼了。然后曹操回过头来对身边的人说,毛玠多次要我重罚丁裴,我说算了吧,丁裴这个人就像会抓老鼠又爱偷东西吃的猫,留着他还是有用的,所以这些小贪也就放过去了。
对于降与叛,曹操的政策是:招降纳叛,尽释前嫌。甚至就连吕布,曹操本来也是想招降的,但被刘备点明之后也就把他杀了。曹操的用人方法是灵活多变的,因为他明白非常之时需要非常之人,所以在曹操手下,各类人才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可以说是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对于大与小(即大德与小节)曹操的政策是:抓大放小,不拘小节。比如有个叫文聘的原来是刘表的人,刘表死了以后刘表的儿子刘琮接班,所以也就跟着刘琮了,曹操南下时,刘琮马上就投降了曹操,让文聘也跟着投降曹操,但文聘不去,一直守着,一直到曹操南下过了汉水,文聘才去见曹操。曹操这个时候就半开玩笑地说,文聘兄,你怎么来得这么晚呢?文聘非常严肃地说,曹公啊,我原来是跟随刘荆州(即刘表),我是跟随刘荆州报效国家的人,我没有做到这一点非常惭愧,因此我只想守住我那个地方,以便既无愧于地下九泉的人,也无愧于他托给我的孤儿(即刘琮),我是万般无奈才落到今天这个地步来见你的,我哪有心思、我又哪有脸面早早地来见你呢?说完号啕大哭。曹操一听,肃然起敬,也陪着流下眼泪,然后说文聘啊,你是个忠臣啊,这样吧,你做江夏太守吧。于是文聘就在江夏太守的任上一干几十年,当然他的爵位步步高升,由关内侯而亭侯,而乡侯,而县侯,侯爵的爵位是升上去了,但是一直在做江夏太守,战关羽,御孙权,替曹操守住了这个咽喉要地。对于小节,曹操主张睁只眼闭只眼。曹操手下有一个很重要的谋士叫做郭嘉,郭嘉这个人可能行为是不太检点的,多次被一个负责纪律检查的官员叫陈群的当众指责,郭嘉依然故我。曹操也信任如故,但是同时曹操又奖励陈群,就是曹操既不去处分郭嘉和干预郭嘉,也不去指责郭嘉,也不要求郭嘉改正他的私人生活行为不检点的这样一个缺点,同时他又对陈群说你这样是对的。
曹操在处理五种关系的做法,体现了曹操的大气,曹操的这样的一种胸襟和这样的一种作风使他广纳了人才,有人统计,到曹操去世前,他的核心谋士、重要谋士、一般谋士一共有102人,其中最重要的是在前期五位,荀彧、荀攸、郭嘉、贾诩、程昱,五大谋士。而这五位,四位都是主动来投靠曹操的,贾诩来投奔的时候还捎带了一个张绣,可见曹操的用人之成功。
摘自百度网友,谢谢.
2016-07-28
展开全部
其一就是他能体恤士兵:
原文:十四年春三月,军至谯,作轻舟,治水军。秋七月,自涡入淮,出肥水,军合肥。辛未,令曰:“自顷已来,军数征行,或遇疫气,吏士死亡不归,家室怨旷,百姓流离,而仁者岂乐之哉?不得已也。其令死者家无基业不能自存者,县官勿绝廪,长吏存恤抚循,以称吾意。”置扬州郡县长吏,开芍陂屯田。十二月,军还谯。
——————《三国志·武帝纪》
原文:吾起义兵,为天下除暴乱。旧土人民死丧略尽,国中终日行,不见所识,使我凄怆伤怀。其举义兵以来,将士绝无后者,求其亲戚以后之,授土田,官给耕牛,置学师以教之。为存者立庙,使祀其先人。魂而有灵,吾百年之后何恨哉。
——————《三国志·武帝纪》
其二是他能赏罚分明:
原文:“吾起义兵诛暴乱,于今十九年,所征必克,岂吾功哉?乃贤士大夫之力也。天下虽未悉定,吾当要与贤士大夫共定之;而专飨其劳,吾何以安焉!其促定功行封。”于是大封功臣二十余人,皆为列侯,其余各以次受封,乃复死事之孤,轻重各有差。
——————《三国志·武帝纪》
其三是他能宽宏大量,从而赢的人心:
原文:初,公为兖州,以东平毕谌为别驾......以为鲁相。
——————《三国志·武帝纪》
原文:公收诏书中,得许下及军中人书,皆焚之。
——————《三国志·武帝纪》
其四是他尊重人才,求贤若渴:
原文:下令曰:“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还有可以体现的就是他写的《短歌行》,原文如下: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沈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太难打了,所以有些就用省略号代替了,见谅!)
体恤士兵,赏罚分明,宽宏大量,尊重人才,这样的明主岂不得人心?个人很喜欢曹操!
原文:十四年春三月,军至谯,作轻舟,治水军。秋七月,自涡入淮,出肥水,军合肥。辛未,令曰:“自顷已来,军数征行,或遇疫气,吏士死亡不归,家室怨旷,百姓流离,而仁者岂乐之哉?不得已也。其令死者家无基业不能自存者,县官勿绝廪,长吏存恤抚循,以称吾意。”置扬州郡县长吏,开芍陂屯田。十二月,军还谯。
——————《三国志·武帝纪》
原文:吾起义兵,为天下除暴乱。旧土人民死丧略尽,国中终日行,不见所识,使我凄怆伤怀。其举义兵以来,将士绝无后者,求其亲戚以后之,授土田,官给耕牛,置学师以教之。为存者立庙,使祀其先人。魂而有灵,吾百年之后何恨哉。
——————《三国志·武帝纪》
其二是他能赏罚分明:
原文:“吾起义兵诛暴乱,于今十九年,所征必克,岂吾功哉?乃贤士大夫之力也。天下虽未悉定,吾当要与贤士大夫共定之;而专飨其劳,吾何以安焉!其促定功行封。”于是大封功臣二十余人,皆为列侯,其余各以次受封,乃复死事之孤,轻重各有差。
——————《三国志·武帝纪》
其三是他能宽宏大量,从而赢的人心:
原文:初,公为兖州,以东平毕谌为别驾......以为鲁相。
——————《三国志·武帝纪》
原文:公收诏书中,得许下及军中人书,皆焚之。
——————《三国志·武帝纪》
其四是他尊重人才,求贤若渴:
原文:下令曰:“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还有可以体现的就是他写的《短歌行》,原文如下: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沈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太难打了,所以有些就用省略号代替了,见谅!)
体恤士兵,赏罚分明,宽宏大量,尊重人才,这样的明主岂不得人心?个人很喜欢曹操!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