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导学生做好初中语文阅读学习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对于语文这门学科来说,阅读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基石。《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初中阶段学生要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期至少阅读两三部名著。
可是实际情况又是如何呢?今年上半年,我在本校做了一项关于阅读的调查,结果表明:43.9%学生认为学好语文,提高语文素养主要是依靠“认真听课”,31.0%的学生认为主要依靠“多做练习”,而认为要“多看课外书”仅占23.6%。很明显,在读书与做题的选择上,更多的学生是选择了做题,因为做题确实在短时间内可拿到好分数,但是他们却不知道广大的课外书才是他们学习语文、提高语文素养的最好营养,多读书少做题才是学习语文的正确方法!
在我们这样一所农村初中,学生的阅读现状已给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敲响了警钟!现在的学生在某种程度上失去了阅读,阅读也成为当前语文教学的软肋。因此,我着手对“如何引导初中学生进行语文课外阅读”这一课题进行了探究。
近一年的研究,使我认识到,教师有效指导学生进行语文课外阅读,要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立足课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心理
1.在时间上“放”,教师每节课讲课时间最多为20分钟,把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在充足的时间中放手学习,自主阅读,养成良好学习心理。如,学习一篇课文,一开始就放手让学生自己读课文,把字音读准确,把每句话都读通顺,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自己理解。凡是学生能自己读懂的,教师不讲。有了充裕的学习时间,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才有基本的保障。
2.在空间上“放”,教师把空间还给学生。如语文课上,把提问的权力还给学生,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利用旧知,学习新知,探索未知,让学生自己先学后教,主动提出问题,说出自己对文本的独特感受,培养良好学习心理,学会迁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在学习方法上“放”。英国著名生物家达尔文曾有这样一句名言:“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点,放手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学生的学习就变得生动活泼起来。教师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加强学习策略的指导,使学生养成良好学习心理,主动学习、主动发展。
4.以情励学,以趣激学。注重培养学生饱满热烈的情绪,真诚、持久、细腻、深厚、健康的情感,高尚纯洁的情操。激发每个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
第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确定课外阅读目标。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应在学生心灵中激起求知欲望和点燃热爱知识的火花。这“欲望”和“火花”就是学习兴趣与动机的激发。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它是学生个体在主观上对学习产生的一种愿望。距离目标太远,会因高不可攀而使学生失去信心。因此,确立阅读目标,要切实可行。首先让学生明确《课程标准》对课外阅读的要求,使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其次由教师推荐值得阅读的书目;再次由全体学生推荐值得阅读的书目;最后由每一位学生自主选择、确定自己的课外阅读书目。每一位学生确定了阅读书目以后,必须制订一份阅读计划。保证每天至少应有1个小时时间进行课外自由阅读。这样既可以降低学生阅读名著的心理压力,又可以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第三,要解决好阅读资源问题。
1、利用好学校藏书。
据我调查,学生的阅读材料除了在父母的帮助下购买外,其他来源并不很充足。而学生自行购买图书毕竟有限,如果不能给学生提供丰富课外阅读读物,要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也就无从谈起。现在学校基本都有图书阅览室,但未必都开放。如果能够要求学校定期开放阅览室、定期配购课外读物,让学生能随时查阅解读各种图书,这就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提供了一个储粮丰富的“仓库”。
2、建立班级图书角。
我的经验是可以采取让家里有藏书的同学自愿捐书的形式来共建图书角。图书角藏书由专人管理。一段时间后,图书由捐书者领回,再组织学生捐书,这样既保证了图书的新颖性,也使学生的个人藏书得到了流通。
3、鼓励学生多订报刊杂志。
今年,我鼓励我的学生及家长征订了《语文报》、《作文评点报》、《少年文摘报》、《读者》、《学习方法报》等报刊杂志。这样,学生能从这些“窗口”了解到学校外面的大千世界,能让学生进一步去贴近生活、感受生活、认识生活,汲取语文素养,提高语文综合能力。
第四,榜样激励,活动激趣,增强学生课外阅读的动力。
榜样能使学生产生看齐的向上心理。首先,作为语文教师的我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热爱读书的一些名人名家:如文学家高尔基、大作家老舍、叶圣陶、冰心;其次,在班中树立读书典型来激励学生,使学生认识到只有多读书,肯读书,才能提高阅读能力,才能从书籍中汲取无穷无尽的语言营养,精神食粮。
孔子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营造快乐的阅读气氛,让学生明白课外阅读是其语文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其知识、能力及品格等方面起着重要的形成和促进作用。平时我根据上级部门及学校的要求,开展一系列与课外阅读有关的活动,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让学生体会到课外阅读的乐趣。以此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热情。今年我班有五位同学在县级征文、演讲活动中获奖。
第五,培养学生勤于积累的阅读习惯。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课外阅读要促使学生养成勤于动笔的习惯,学生通过读书笔记的形式每天积累,可以是摘抄也可以是读书感悟和心得体会。我们知道,课外阅读本身具有一种自我生成的内在机制,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与文本、文本与与生活之间实现着多种层面的的融通,随着阅读的深入,往往会产生出更加深邃的、新颖的、富有启发性和创造性的思维火花。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随时记下“智慧的火花”,写下课外阅读内容的提要、体会。这样,学生的课外阅读可及时得到教师的帮助、指点,并及时体验发现的快乐、创造的快乐,充分感受到阅读积累对于自身提高的作用,从而长久地保持阅读兴趣,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第六,注重落实检查,深化课外阅读。
1、家校互动:学生的课外阅读一般都在家中进行。在工作中,一定争取家长配合,督促、检查子女的阅读。可以专门设置了有关表格,请家长填写。
2、建立读书报告制度。可以每天抽10分钟,安排一个同学讲述自己阅读中的收获,其余同学评议。
3、定期检查读书笔记。通过检查读书笔记,老师了解学生阅读书籍的内容、种类、数量,并指出笔记的优缺点,明确努力方向。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指出:“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我认为这一观点,无论从理论的角度,或是从现实的角度来看,依旧新鲜有效。
可是实际情况又是如何呢?今年上半年,我在本校做了一项关于阅读的调查,结果表明:43.9%学生认为学好语文,提高语文素养主要是依靠“认真听课”,31.0%的学生认为主要依靠“多做练习”,而认为要“多看课外书”仅占23.6%。很明显,在读书与做题的选择上,更多的学生是选择了做题,因为做题确实在短时间内可拿到好分数,但是他们却不知道广大的课外书才是他们学习语文、提高语文素养的最好营养,多读书少做题才是学习语文的正确方法!
在我们这样一所农村初中,学生的阅读现状已给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敲响了警钟!现在的学生在某种程度上失去了阅读,阅读也成为当前语文教学的软肋。因此,我着手对“如何引导初中学生进行语文课外阅读”这一课题进行了探究。
近一年的研究,使我认识到,教师有效指导学生进行语文课外阅读,要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立足课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心理
1.在时间上“放”,教师每节课讲课时间最多为20分钟,把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在充足的时间中放手学习,自主阅读,养成良好学习心理。如,学习一篇课文,一开始就放手让学生自己读课文,把字音读准确,把每句话都读通顺,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自己理解。凡是学生能自己读懂的,教师不讲。有了充裕的学习时间,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才有基本的保障。
2.在空间上“放”,教师把空间还给学生。如语文课上,把提问的权力还给学生,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利用旧知,学习新知,探索未知,让学生自己先学后教,主动提出问题,说出自己对文本的独特感受,培养良好学习心理,学会迁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在学习方法上“放”。英国著名生物家达尔文曾有这样一句名言:“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点,放手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学生的学习就变得生动活泼起来。教师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加强学习策略的指导,使学生养成良好学习心理,主动学习、主动发展。
4.以情励学,以趣激学。注重培养学生饱满热烈的情绪,真诚、持久、细腻、深厚、健康的情感,高尚纯洁的情操。激发每个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
第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确定课外阅读目标。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应在学生心灵中激起求知欲望和点燃热爱知识的火花。这“欲望”和“火花”就是学习兴趣与动机的激发。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它是学生个体在主观上对学习产生的一种愿望。距离目标太远,会因高不可攀而使学生失去信心。因此,确立阅读目标,要切实可行。首先让学生明确《课程标准》对课外阅读的要求,使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其次由教师推荐值得阅读的书目;再次由全体学生推荐值得阅读的书目;最后由每一位学生自主选择、确定自己的课外阅读书目。每一位学生确定了阅读书目以后,必须制订一份阅读计划。保证每天至少应有1个小时时间进行课外自由阅读。这样既可以降低学生阅读名著的心理压力,又可以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第三,要解决好阅读资源问题。
1、利用好学校藏书。
据我调查,学生的阅读材料除了在父母的帮助下购买外,其他来源并不很充足。而学生自行购买图书毕竟有限,如果不能给学生提供丰富课外阅读读物,要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也就无从谈起。现在学校基本都有图书阅览室,但未必都开放。如果能够要求学校定期开放阅览室、定期配购课外读物,让学生能随时查阅解读各种图书,这就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提供了一个储粮丰富的“仓库”。
2、建立班级图书角。
我的经验是可以采取让家里有藏书的同学自愿捐书的形式来共建图书角。图书角藏书由专人管理。一段时间后,图书由捐书者领回,再组织学生捐书,这样既保证了图书的新颖性,也使学生的个人藏书得到了流通。
3、鼓励学生多订报刊杂志。
今年,我鼓励我的学生及家长征订了《语文报》、《作文评点报》、《少年文摘报》、《读者》、《学习方法报》等报刊杂志。这样,学生能从这些“窗口”了解到学校外面的大千世界,能让学生进一步去贴近生活、感受生活、认识生活,汲取语文素养,提高语文综合能力。
第四,榜样激励,活动激趣,增强学生课外阅读的动力。
榜样能使学生产生看齐的向上心理。首先,作为语文教师的我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热爱读书的一些名人名家:如文学家高尔基、大作家老舍、叶圣陶、冰心;其次,在班中树立读书典型来激励学生,使学生认识到只有多读书,肯读书,才能提高阅读能力,才能从书籍中汲取无穷无尽的语言营养,精神食粮。
孔子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营造快乐的阅读气氛,让学生明白课外阅读是其语文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其知识、能力及品格等方面起着重要的形成和促进作用。平时我根据上级部门及学校的要求,开展一系列与课外阅读有关的活动,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让学生体会到课外阅读的乐趣。以此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热情。今年我班有五位同学在县级征文、演讲活动中获奖。
第五,培养学生勤于积累的阅读习惯。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课外阅读要促使学生养成勤于动笔的习惯,学生通过读书笔记的形式每天积累,可以是摘抄也可以是读书感悟和心得体会。我们知道,课外阅读本身具有一种自我生成的内在机制,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与文本、文本与与生活之间实现着多种层面的的融通,随着阅读的深入,往往会产生出更加深邃的、新颖的、富有启发性和创造性的思维火花。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随时记下“智慧的火花”,写下课外阅读内容的提要、体会。这样,学生的课外阅读可及时得到教师的帮助、指点,并及时体验发现的快乐、创造的快乐,充分感受到阅读积累对于自身提高的作用,从而长久地保持阅读兴趣,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第六,注重落实检查,深化课外阅读。
1、家校互动:学生的课外阅读一般都在家中进行。在工作中,一定争取家长配合,督促、检查子女的阅读。可以专门设置了有关表格,请家长填写。
2、建立读书报告制度。可以每天抽10分钟,安排一个同学讲述自己阅读中的收获,其余同学评议。
3、定期检查读书笔记。通过检查读书笔记,老师了解学生阅读书籍的内容、种类、数量,并指出笔记的优缺点,明确努力方向。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指出:“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我认为这一观点,无论从理论的角度,或是从现实的角度来看,依旧新鲜有效。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