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的历史
一、夏、商、春秋、战国
夏、商时期,九江境地分属荆州、扬州;春秋时期,分别属吴国、楚国,有“吴头楚尾”之称;战国时多有变更:周元王三年(前473),越灭吴,属越;周显王三十五年(前334),楚败越,属楚。
商代设艾侯国,建都于修河上游,所辖范围大致为今修水、铜鼓、武宁、永修一带;武王克商后,除艾侯国,设艾监。
春秋后期至战国期间,在分封诸侯国之外,出现了县邑,江西境内有番(pó)、艾2邑,其中艾邑辖区范围大致与艾侯国、艾监相等。
二、三国、两晋、南北朝
三国时属孙吴,柴桑隶武昌郡,寻阳隶庐江郡。各县分属武昌(柴桑)、豫章(艾、海昏、建昌、永修、新吴、西安、彭泽)、鄱阳(鄡阳、历陵)、庐江(寻阳)4郡。
西晋太康元年(280),改西安县为豫章县。元康元年(291),分扬州之豫章、鄱阳、庐陵、临川、南康、建安、晋安,荆州之武昌、桂阳、安成10郡为江州,治豫章(今南昌)。永兴元年(304),分庐江郡寻阳县、武昌郡柴桑县合立寻阳郡,治寻阳县(江北),属江州。
东晋咸和年间(326~334),先后将寻阳郡治、寻阳县治由江北迁至柴桑;咸康六年(340),又将江州州治由豫章移驻寻阳。至此,州、郡、县三级政权同治寻阳。义熙八年(412),寻阳郡改名为江州郡;省寻阳县,并入柴桑。
南朝宋永初二年(421),废鄡阳,并入彭泽县。元嘉元年(424),废历陵,并入柴桑县;二年(425),废海昏,并入建昌县。
三、明、清
明洪武初三年(1370),降建昌州、宁州为县;九年(1376),改江西行省为江西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全省分为5道、13府,其中九江道辖九江、南康、饶州3府;九江府辖德化、德安、瑞昌、湖口、彭泽5县。
清代,九江境内各县隶属仍承明制。嘉庆六年(1801),改宁州为义宁州。咸丰四年(1854),太平军改湖口为九江郡,以九江府为江西省;太平天国失利后,清复原制。
四、中华民国
辛亥革命后,废除府制。1912年改义宁州为义宁县。1914年,全省设4道,辖81县,其中浔阳道辖20县。同年,为避免道、县同名,改德化为九江县、义宁为修水县、建昌为永修县。1926年废道,各县均直属省政府。1927年设九江市政厅,次年改称市政府,1930年撤销,并入九江县。
1932年以后,江西省设行政督察区,其区划变更频繁,数量时有增减。以1935年全省设8个行政督察区,今九江境内各县隶属关系为:武宁、修水、永修属第一行政督察区;都昌、彭泽、湖口、九江、星子、德安、瑞昌属第五行政督察区。
九江在民国以前,商业发达,几度繁华,曾为富庶之地。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5月7日九江解放,7月19日设九江专员公署,析九江县城厢设九江市。1968年4月,成立九江专区革命委员会。1971年2月,改为九江地区革命委员会,1979年改为九江地区行政公署。
1980年九江市从九江地区划出,升为省辖市,辖浔阳区、庐山区、郊区三区。1983年7月27日地市合并,同时实行市管县体制,辖浔阳区、庐山区、九江县、武宁县、修水县、都昌县、彭泽县、湖口县、星子县、德安县、永修县、瑞昌县。
1989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瑞昌县撤县设市,设立县级瑞昌市,由九江市代管。2010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同意,设立县级共青城市,由九江市代管。
扩展资料:
九江,古称浔阳、柴桑、江州,是一座有着2200多年历史的江南文化名城。号称“三江之口、七省通衢”与“天下眉目之地”,有“江西北大门”之称。九江是“三大茶市”和“四大米市”之一,是江南地区“的鱼米之乡”。地处长江、鄱阳湖、京九铁路三大经济开发带交叉点。
2016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同意,撤销星子县,设立县级庐山市,由九江市代管。同时将庐山区牯岭镇划归庐山市管辖。以原星子县和庐山区牯岭镇的行政区域为庐山市的行政区域。原来的庐山区更名为濂溪区。
将驻濂溪区赛阳镇的庐山云雾茶场(含剪刀峡景区入口)、庐山茶科所,驻莲花镇的莲花林场,驻海会镇庐山茶场管理范围划入庐山市牯岭镇管辖。
2017年8月21日,经国务院同意,国函〔2017〕104号文件已同意撤销九江县,设立九江市柴桑区,以原九江县的行政区域为柴桑区的行政区域,柴桑区人民政府驻沙河街镇庐山北路168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九江
九江,简称 “浔”,为江西省地级市,古称浔阳、柴桑、江州,是一座有着2200多年历史的江南文化名城。
九江位于江西省最北部,赣、鄂、皖、湘四省交界处,长江、京九铁路两大经济开发带交叉点。九江是江西省省域副中心城市 、昌九一体化双核城市、江西省门户城市、环鄱阳湖城市群城市、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长江港口城市、赣鄂皖湘四省区域性中心城市,是中国首批5个沿江对外开放城市之一,是东部沿海开发向中西部推进的过渡地带,号称“三江之口、七省通衢”与“天下眉目之地”,有“江西北大门”之称。
九江港是长江水运第四大港口,江西省第一大港口,国家一类口岸,年通货力5000万吨 。
九江被定位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新引擎、中部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长江中游航运枢纽和国际化门户、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江西省区域合作创新示范区,九江都市区是江西省重点培育和发展的三大都市区之一。
九江是“三大茶市”和“四大米市”之一,是江南地区的“鱼米之乡”。荣获“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十大魅力城市、中国十佳宜居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最具国际影响力旅游城市” 等称号。
九江山清水秀,风景怡人,有“九派浔阳郡,分明似画图”之美称。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有三分之二的水域在九江;世界文化景观遗产“庐山”;佛教净土宗发源地“东林寺”;江西千岛湖“庐山西海”;中部九寨沟”龙源峡”皆位其境内。
先秦
夏、商时期,九江境地分属荆州、扬州;春秋时分别属吴国、楚国,有“吴头楚尾”之称;战国时多有变更:周元王三年(前473),越灭吴,属越;周显王三十五年(前334),楚败越,属楚。商代设艾侯国,建都于修河上游,所辖范围大致为今修水、铜鼓、武宁、永修一带;武王克商后,除艾侯国,设艾监。春秋后期至战国期间,在分封诸侯国之外,出现了县邑,江西境内有番(pó)、艾2邑,其中艾邑辖区范围大致与艾侯国、艾监相等。
秦汉
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秦灭楚,以其地设3郡,其中就有九江郡,辖区范围包括今江西大部,郡治设在寿春(今安徽寿县)。
汉高帝六年(前201),设豫章郡,治南昌;领县十八,九江境内有五,依次为:第三彭泽(治今彭泽西南,包括湖口、彭泽、都昌及安徽东流一部);第五历陵(治今德安);第七柴桑(治今九江西南,包括市区及九江、星子、瑞昌等地);第八艾(治今修水渣津附近,包括修水、铜鼓2县);第十四海昏(治今永修东,包括永修、武宁、靖安、安义、奉新5县);第十六鄡阳(治今都昌南,包括都昌县和波阳县各一部)。同时,设立寻阳县,治所在今湖北省黄梅县西南,其江南辖区一部在今九江境内。永元十六年(104),分海昏设建昌县。中平年间(184~189),分艾县置西平县;二年(185),析海昏、建昌置永修、新吴(今奉新)2县。建安四年(199),析艾、海昏设西安县。
●三国两晋南北朝
三国时属孙吴,柴桑隶武昌郡,寻阳隶庐江郡。各县分属武昌(柴桑)、豫章(艾、海昏、建昌、永修、新吴、西安、彭泽)、鄱阳(鄡阳、历陵)、庐江(寻阳)4郡。
西晋太康元年(280),改西安县为豫章县。元康元年(291),分扬州之豫章、鄱阳、庐陵、临川、南康、建安、晋安,荆州之武昌、桂阳、安成10郡为江州,治豫章(今南昌)。永兴元年(304),分庐江郡寻阳县、武昌郡柴桑县合立寻阳郡,治寻阳县(江北),属江州。
东晋咸和年间(326~334),先后将寻阳郡治、寻阳县治由江北迁至柴桑;咸康六年(340),又将江州州治由豫章移驻寻阳。至此,州、郡、县三级政权同治寻阳。义熙八年(412),寻阳郡改名为江州郡;省寻阳县,并入柴桑。
南朝宋永初二年(421),废鄡阳,并入彭泽县。元嘉元年(424),废历陵,并入柴桑县;二年(425),废海昏,并入建昌县。梁太清二年(548),分彭泽置太原侨郡,辖晋阳、和城、天水3侨县及彭泽;分柴桑置汝南侨县;寻阳郡治迁入湓城(今九江市区)。太平二年(557),分江州为二,立西江州,领寻阳及太原、高唐、齐昌、新蔡4侨郡。陈永定三年(559),置豫宁郡,治豫宁县,辖艾、建昌、永修、新吴、豫宁5县。天嘉六年(565),罢西江州,寻阳郡还隶江州。
隋唐五代十国
隋开皇三年(583),彭泽易名龙城县。九年(589),废除梁、陈二代所设的侨郡、侨县:废太原郡,并晋阳、和城、天水、彭泽4县为龙城县;废豫宁郡,并永修、豫宁、新吴、艾4县入建昌;废寻阳郡,并柴桑、汝南2县立寻阳县;十八年(598),改寻阳县为彭蠡县;龙城复名彭泽县。大业二年(606),废州设郡,形成郡、县两级行政建制;废江州,改置江州郡;改彭蠡为彭城县,随后又改为湓城县。三年(607),江州郡改为九江郡;复设豫宁县。
唐初,江西地区属江南道。武德四年(621),分湓城置浔阳县;废郡复州,江州领湓城、浔阳、彭泽3县。五年(622),分湓城县置楚城县;割鄱阳县雁子桥之南境置都昌县;复置西平县,与豫宁县并存;设置浩州,辖彭泽、都昌、乐城、广晋4县;复置永修县;析建昌设龙安县(今安义境内);八年(625),废浩州,省乐城并入彭泽县;废湓城入浔阳县。贞观八年(634),废楚城并浔阳县。永淳元年(682),析建昌复设新吴县。长安四年(704),析建昌置武宁县。景云元年(710),改武宁为豫宁县。开元二十一年(733),分江南道为江南西道,辖洪、饶、虔、吉、江、袁、信、信、抚8州、37县,其中江州辖浔阳、彭泽、都昌3县。天宝元年(742),改江州为浔阳郡。乾元元年(758),确立州、县两级建制,改浔阳郡为江州。宝应元年(762),豫宁复名武宁县。贞元十六年(800)分武宁建分宁县。
五代南唐顺义七年(927)升蒲塘场为德安县。升元元年(937),析建昌、武宁、奉新置靖安县;二年(938),升湖口戍为湖口县。三年(939),江州设奉化军;升赤乌场为瑞昌县;改浔阳县为德化县。
宋元
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升星子镇为星子县;七年(982),设南康军,治星子,辖星子、都昌、建昌3县。天禧四年(1020),分江南路为东、西二路,江州属江南东路,辖德化、德安、瑞昌、湖口、彭泽5县;改分宁县为宁县。开宝八年(975),江州降为军事;宁县复称分宁县。大观三年(1109),江州升为望郡。
南宋绍兴二年(1132),江州改属江南西路;九江境内各县隶属:德化、德安、瑞昌、湖口、彭泽属江州;星子、都昌、建昌属南康军;分宁、武宁属洪州。建炎二年(1128),合江、池、饶,信4州为江州路。四年(1130),升分宁县为义宁军。隆兴元年(1163),废义宁军,复为分宁县。
元代行省下设路、州、县。至元十二年(1275),于江州置江东西宣抚司;十三年(1276),改为江西大都督府,隶扬州行省;十四年(1277),罢江西大都督府升江州路,改南康军为南康路,辖县未变;十六年(1279),江州路改隶黄蕲等路宣慰司;二十二年(1285)复隶江西行省;二十三年(1286),于武宁县置宁州,辖分宁、武宁2县。元贞元年(1295),升建昌为州,属南康路。大德八年(1304),升分宁县为宁州。至正二十一年(1361),朱元璋攻下江州,改江州路为九江府;改南康路为西宁府,次年改称南康府。
明清
明洪武初三年(1370),降建昌州、宁州为县;九年(1376),改江西行省为江西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全省分为5道、13府,其中九江道辖九江、南康、饶州3府;九江府辖德化、德安、瑞昌、湖口、彭泽5县;南康府辖星子、都昌、建昌3县;宁县、武宁则属南昌府,弘治十六年(1503),复升宁县为宁州。正德十三年(1518),分建昌置安义县,隶南康府。
清代,九江境内各县隶属仍承明制。嘉庆六年(1801),改宁州为义宁州。咸丰四年(1854),太平军改湖口为九江郡,以九江府为江西省;太平天国失利后,清复原制。
中华民国
辛亥革命后,废除府制。1912年改义宁州为义宁县。1914年,全省设4道,辖81县,其中浔阳道辖20县。同年,为避免道、县同名,改德化为九江县、义宁为修水县、建昌为永修县。1926年废道,各县均直属省政府。1927年设九江市政厅,次年改称市政府,1930年撤销,并入九江县。
1932年以后,江西省设行政督察区,其区划变更频繁,数量时有增减。以1935年全省设8个行政督察区,今九江境内各县隶属关系为:武宁、修水、永修属第一行政督察区;都昌、彭泽、湖口、九江、星子、德安、瑞昌属第五行政督察区。
九江在民国以前,商业发达,几度繁华,曾为富庶之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5月7日九江解放,7月19日设九江专员公署,析九江县城厢设九江市。1968年4月,成立九江专区革命委员会。1971年2月,改为九江地区革命委员会,1979年改为九江地区行政公署。
1980年九江市从九江地区划出,升为省辖市,市辖浔阳区、庐山区、郊区三区。
1983年7月27日地市合并,同时实行市管县体制。
2016年5月,撤销星子县,设立县级庐山市,将九江市庐山区牯岭镇划归庐山市管辖。以原星子县和九江市庐山区牯岭镇的行政区域为庐山市的行政区域,庐山市由省直辖,九江市代管。九江市庐山区更名为濂溪区。 将驻九江市濂溪区赛阳镇的庐山云雾茶场(含剪刀峡景区入口)、庐山茶科所,驻莲花镇的莲花林场,驻海会镇庐山茶场管理范围划入庐山市牯岭镇管辖。 从九江市濂溪区海会镇析出高垅、庐山水泥厂、五星、双垅、银门、谷山、青山等7个村(居)委会,设立九江市濂溪区高垅乡,乡政府驻高垅居委会。将调整后的九江市濂溪区海会镇(海会、庐星、彭山、长岭、五洲、光明等6个村、居委会)划归庐山市管辖。将调整后的庐山市蓼花镇更名为庐山市星子镇。
九江被定位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新引擎、中部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长江中游航运枢纽和国际化门户、江西省区域合作创新示范区。在2014年江西省新型城镇化规划中,九江都市区是江西省重点培育和发展的三大都市区之一。[1]
九江位于长江、京九铁路两大经济开发带交叉点,是长江中游区域中心港口城市,是中国首批5个沿江对外开放城市之一,也是东部沿海开发向中西部推进的过渡地带,号称”三江之口,七省通衢“与”天下眉目之地“,有“江西北大门”之称。
九江位于江西省最北部,介于东经113°57'~116°53'、北纬28°47'~30°06'之间,全境东西长270公里,南北宽140公里,总面积18823Km²,占江西省总面积的11.3%,东与上饶市鄱阳县和安徽省池州市东至县毗邻,南接南昌市新建县、安义县、靖安县、奉新县和宜春市铜鼓县等五县,西与湖南省平江县和湖北省崇阳县、通城县、通山县、阳新县等四县搭界,北与湖北省黄冈市武穴市、黄梅县及安徽省安庆市宿松县、望江县等两县隔江相望。
九江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6-17℃,年降雨量1300-1600毫米,其中40%以上集中在第二季度;年无霜期239-266天,年平均雾日在16天以下。九江春季回暖较早,但天气易变,乍暖乍寒;从初夏到6、7月的梅雨期间,降雨集中,大、暴雨频繁,5、6月份的常年平均降水量有200毫米左右,极易导致洪涝灾害的发生;出梅后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天气往往晴热干燥,不少年份高于摄氏35度的高温日长达20多天;秋季气温较为温和且雨水少;冬季阴冷但霜冻期短,不过随着温室效应,暖冬现象明显。[4]
九江水资源十分丰富,地表水资源136.5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141.8亿立方米,可开发的水力资源32.9万千瓦。长江过境长度151公里,年流量8900亿立方米,直入长江的河流流域面积3904平方公里,境内主要有修河、博阳河、长江三大水系,万亩以上湖泊有10个,千亩以上31个,全省最大的柘林水库库容达79.2亿立方米。鄱阳湖是省内诸河入长江的总通道,又是长江水量的调节器,有53%的水域在九江境内,面积近300万亩,沿湖12个县区,其中九江有6个。[5]
九江交通便利,铁路、公路、水运、民航齐全。地处长江黄金水道中下游,是京九铁路与长江交会处。九江途通五岭,南邻鄱阳湖,北频长江,右邻鄱阳湖,左连洞庭湖,京九铁路与长江黄金水道在这里构成了中国南北、东西交流的轴心。[2]
唐宋时期,九江就是江南著名的“鱼米之乡”,其稻谷、茶叶、蚕桑、鱼苗以及竹木、船舶等畅销各地,为全国“三大茶市”、“四大米市”之一。明清以来,九江成为重要的水稻、棉花、茶叶和淡水鱼类生产基地,同时商业贸易也更加繁荣,其中永修县吴城镇以“装不尽的吴城”之称与“卸不完的汉口”相比肩。清咸丰十一年(1861),九江正式开埠通商,近代民族工业也随之逐渐开始发展。
地势由西南略向东北倾斜呈蕉叶状。处丘陵低山区和鄱阳湖平原地带。山丘陵、平原、江湖皆备。俗称“六山二水分半田,半分道路和庄园”。东部为鄱阳湖平原,西南部为丘陵山区,北部沿江。
气温一十七点二摄氏度,一月均温五点三摄氏度,七月均温二十九点一摄氏度。古书说九江“据三江之口、当四达之衢”,七省通连、商贾集至,亦是我国近代“四大米市”和“三大茶市”之一。
农业,粮食作物主要种植水稻、薯类、麦类、豆类次之。经济作物主要是种植棉花。棉花、苎麻和菜籽油的产量居全省首位;蚕茧、水产等在全省都占有重要位置。工业,已形成棉、麻、丝、化(纤)、毛、纺织、印染配套的生产体系。
九江是江西省的石油化学工业基地,建材工业也有一定基础。现为江西北部重要工业城市和唯一的对外航远港口,昌九工业走廊中的重点开放开发区。中外闻名的旅游胜地庐山座落在市区东南,形成以庐山为中心综合风景旅游区,其范围包括庐山及其周围的九江、湖口、星子、彭泽等市县。九江山清水秀,风光旖旎,名胜古迹甚多,旅游资源丰富,自古以来就是游览胜地。
九江被国家列为对外开放城市。九江交通得天独厚,既扼渝、汉、宁、沪的水上交通要冲,又是赣、鄂、皖、湘水陆联运的换港码头;京九铁路贯通南北,一桥飞架南北,长江天堑在北变为通途。黄金水通,千帆竞发。
九江为全国内河第九大港口,客货吞吐量在长江干线港口中占重要地位。铁路动脉,贯通南北。公路骨架,纵横交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