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汉语中的日语词越来越多
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3 · 知道合伙人教育行家
关注
展开全部
事业”、“经济”、“资本主义”……这些都是从日本引进的词语。如果把中文里引进的日本词都去掉,你甚至没法说完一句完整的话。
最近几年,有不少专家呼吁“挽救”汉语的纯洁性,认为汉语不应该夹杂外来词汇。但是,现代汉语的常用词汇里本身就有许多外来词。现代汉语常用的外来词以“进口”自日本的最多,数量超过其他语言。这不仅因为日语和汉语共享汉字字形,更因为中国和日本的现代化进程具有相似性,在译介西方文化、政治、经济、科学等范畴的概念时彼此借鉴,相互学习。很多人对日文使用汉字字形感到无比骄傲,但日本词汇对汉语的“贡献”,可能会大大超出中国人的想象。
如果把汉语中的日本词去掉,你甚至写不出一个完整句子
时至今日,不少日语词汇已然内化为汉语词汇的一部分。如若不专门从文学文本和历史文本考证某个词汇的来源,日常生活中我们几乎注意不到它们与日本的关联。这就像一次成功的器官移植手术,丝毫没有排斥反应,也正因如此,我们很难意识到离开这些词语可能意味着什么。如果把现代汉语中的“日产”词汇统统去掉,我们甚至写不出一个完整的句子,毋宁说发表观点和见解了。例如下面这段随机摘录自新闻报道的话:
在对年龄与收入的人口趋势进行分析后,我们发现市场经济并不是美国贫富差距的唯一原因。实际上,贫富差距与人口结构有关,而不是资本主义出了问题。……我们知道,这部分人占美国总人口的比例相当大。一般人在他们职业生涯的末期收入才会达到顶峰,财富积累的峰值通常在63岁左右,即退休前。许多婴儿潮时期出生的人目前刚好处于事业的顶峰,由于他们所总人口的比例很大,因此给收入与财富分配造成了影响。
这段话中,构造句子内容主体的关键词“趋势”、“分析”、“经济”、“资本主义”、“比例”、“分配”、“事业”、“职业”等等都对日语词汇有所借鉴。离开这些句子成分,上面这段话也失去了意义。日语词汇不仅带来新词,还带来构词法,进而全方位地影响了白话汉语的句法和表达习惯。例如,在借鉴日语词汇前,汉语中并无“XX化”、“XX感”、“XX界”这样的表达,显然和一个使用文言文的人无法解释“多元化”、“优越感”、“艺术界”是什么意思。
是不是意味着中文的现代化一直处在日本的阴影之下呢?也不能这么说。中国和日本的现代化进程相互交叠,之间必有张力。日语词汇影响了汉语词汇,然而决不能得出70-80%的现代汉语词汇都来自日语的粗暴结论,纯粹的外来词远远达不到这么高的比例,论词语至多不到1000个。总之,汉语确实“进口”了不少日语词汇,离开这些词汇,白话文“短一截”;但也不能夸大日文对中文的影响,在“进口”日语词汇过程中也不乏“出口转内销”的情况。
所谓“出口转内销”,说的是有些被视为借自日语的词汇,在中文古籍里早已出现过。只不过一些通晓中国文化的日本学者在译介西方文献的时候,从中文古籍里重新发掘出这些意义相近的词,以古为今用。例如,《周易》记载了商汤取代夏桀政权的历史:“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这里的“革命”既可视作日语对汉语资源的开发,同时也是中文词汇“出口转内销”的典型。此外,除了从上古典籍里寻找资源,也有对唐宋甚至明代文本的发掘。因此,从中文古籍里发掘旧词作为对应西文词汇的新词使用,是“明治维新”到“二战”前日本学者的通行做法。
20世纪初,日本译法逐渐击败了以严复为代表的本土译法
语言表达并阐释着这个世界,语言的现代化就成了一面镜子。当中国逐渐从知识精英自上而下地推行白话文运动时,敞开的就是一扇通往西方的大门。可以说,中文和日语词汇相互借鉴的背后是两门语言现代化的历史,也是中国和日本接受西方思潮,改革政治、经济制度,革新社会风尚的历史。这一过程同晚清“师夷长技以制夷”、“变法图存”、“清末宪政”等关键词息息相关,也与几乎同时开始的日本“明治维新”运动颇有关联。
随便翻开一份现在的报纸,通篇的专业用语可能都出自一个多世纪前日本翻译家或改革家之手。这些词语除了分类明晰——科学、文化、政治、经济等等,还有确定的使用范畴——指向新的方法论、政治实践、社会风尚等等,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共和”、“土木工程”、“无产阶级”、“方法”、“治外法权”、“唯物论”、“民族”、“大众”这样耳熟能详的词或短语都是这样来到中文世界的。
可谓“语言的边界就是世界的边界”,译介过来的新词解构了原有的世界观,取而代之的是一套前所未有的新观念。那么,既然中国和日本的有识之士都在同一历史时期为了类似的现代化目标而努力译介西方思想,为什么汉语不广泛使用本土翻译家和改革家的译法呢?是什么原因导致日语词汇在中日文化交流与博弈的过程中占了上风?这就涉及到另一个问题,即合宜性与便利性。
译介西方词汇的工作是由知识精英自上而下展开的,因为同时具备开明思想、外语能力、广博知识和学习平台的人如凤毛麟角。晚清思想家严复在英译中方面颇有建树,除了翻译过颇为有名的阐释达尔文生物进化理论的著作《天演论》(Evolution and Ethics)外,严复还用汉字创造了一些中文语境中不曾存在、英文无法找到对应意义的新词,包括“计学”(economy)、“玄学”(metaphysics)、“理学”(philosophy)、“母财”(capital)等等。
在二十世纪初掀起的向日本学习的热潮中,大量留日学生摈弃了严复的译法,转向“日译”。这些日语译法最终保留到了今天,才有了“经济”、“形而上学”、“哲学”、“资本”等词汇。严复在《天演论》的“译例言”中提到,翻译应做到“信、达、雅”,“信”指准确,“达”指不拘泥原文,“雅”是古雅的意思。到头来,严复的翻译被“日译”取代,也可以从这三个字上找到原因。
从上面列举的几个词语不难看出,严复的翻译追求“雅”,却少了一些“信”。诚如王国维所言,“严译”的缺点有两处,一是过分追求“古”,二是太“雅”。单看严复的翻译,准确性已经不错了,还颇有中国文人的风骨;但对比日语译法来看,后者更加细腻、精确,更符合原文要旨,这或许呼应了“明治维新”时期的实用主义传统。严复的译法因不够“信”而被知识阶层拒绝,又因为太“雅”无法广为流传,才造就了大量“日译”借梁启超等人向日本学习的东风,来到中国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萌”、“鬼畜”等日本词进入中国后,被赋予了新的意义
众所周知,尽管日本人也用汉字,但日语中的汉字表意过程区别于中文。也就是说,两个相同汉字构成的词语在两种语言里的发音(所谓“训读”与“音读”)和意义可能大相径庭;同样,对于同一个意思,中文和日文会用不同的汉字来表示。然而近年来日本动漫产业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加之保守党政府对“萌”、“宅”、“二次元”等亚文化的推崇和出口,汉语文化圈也受到了“二次元日语”的冲击。从地理范围上看,受到“二次元日语”影响的先是中国台湾,近来是大陆地区。
用以确认文化身份的“萌”(萌え)、“宅”(オタク)和“二次元”(にじげん)都是日语词汇。当这些日语词汇来到中国,被母语为中文的人使用后,意义范围也发生了变化。例如,“萌”在日本专门用于对动漫和游戏人设的喜爱和赞美,在中文里却在更广泛的意义上代替了“可爱”一词的含义。再如“鬼畜”一词的原义是残酷无情和变态行为,现在却因视频网站的发展被赋予了新的意义。
《搞笑日和漫画》是一部特殊的作品,它把“二次元”的影响力扩展到圈外。《搞笑日和漫画》的译介为中文观众带来了许多“日语味”的新词,即便这些观众根本没有看过《搞笑日和漫画》,不知道这些词的来历,也会对这些词语耳熟能详。最典型的是“给力”一词,它纯属动漫翻译者凭日语语感生造的中文词,却在作品之外产生了巨大影响。境遇相同的词还有“傲娇”、“腹黑”等等,而面对这些突然涌现的、既陌生又新奇的词汇,不熟悉“二次元”的人只好把它归入“网络用语”的旧范畴。
最近几年,有不少专家呼吁“挽救”汉语的纯洁性,认为汉语不应该夹杂外来词汇。但是,现代汉语的常用词汇里本身就有许多外来词。现代汉语常用的外来词以“进口”自日本的最多,数量超过其他语言。这不仅因为日语和汉语共享汉字字形,更因为中国和日本的现代化进程具有相似性,在译介西方文化、政治、经济、科学等范畴的概念时彼此借鉴,相互学习。很多人对日文使用汉字字形感到无比骄傲,但日本词汇对汉语的“贡献”,可能会大大超出中国人的想象。
如果把汉语中的日本词去掉,你甚至写不出一个完整句子
时至今日,不少日语词汇已然内化为汉语词汇的一部分。如若不专门从文学文本和历史文本考证某个词汇的来源,日常生活中我们几乎注意不到它们与日本的关联。这就像一次成功的器官移植手术,丝毫没有排斥反应,也正因如此,我们很难意识到离开这些词语可能意味着什么。如果把现代汉语中的“日产”词汇统统去掉,我们甚至写不出一个完整的句子,毋宁说发表观点和见解了。例如下面这段随机摘录自新闻报道的话:
在对年龄与收入的人口趋势进行分析后,我们发现市场经济并不是美国贫富差距的唯一原因。实际上,贫富差距与人口结构有关,而不是资本主义出了问题。……我们知道,这部分人占美国总人口的比例相当大。一般人在他们职业生涯的末期收入才会达到顶峰,财富积累的峰值通常在63岁左右,即退休前。许多婴儿潮时期出生的人目前刚好处于事业的顶峰,由于他们所总人口的比例很大,因此给收入与财富分配造成了影响。
这段话中,构造句子内容主体的关键词“趋势”、“分析”、“经济”、“资本主义”、“比例”、“分配”、“事业”、“职业”等等都对日语词汇有所借鉴。离开这些句子成分,上面这段话也失去了意义。日语词汇不仅带来新词,还带来构词法,进而全方位地影响了白话汉语的句法和表达习惯。例如,在借鉴日语词汇前,汉语中并无“XX化”、“XX感”、“XX界”这样的表达,显然和一个使用文言文的人无法解释“多元化”、“优越感”、“艺术界”是什么意思。
是不是意味着中文的现代化一直处在日本的阴影之下呢?也不能这么说。中国和日本的现代化进程相互交叠,之间必有张力。日语词汇影响了汉语词汇,然而决不能得出70-80%的现代汉语词汇都来自日语的粗暴结论,纯粹的外来词远远达不到这么高的比例,论词语至多不到1000个。总之,汉语确实“进口”了不少日语词汇,离开这些词汇,白话文“短一截”;但也不能夸大日文对中文的影响,在“进口”日语词汇过程中也不乏“出口转内销”的情况。
所谓“出口转内销”,说的是有些被视为借自日语的词汇,在中文古籍里早已出现过。只不过一些通晓中国文化的日本学者在译介西方文献的时候,从中文古籍里重新发掘出这些意义相近的词,以古为今用。例如,《周易》记载了商汤取代夏桀政权的历史:“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这里的“革命”既可视作日语对汉语资源的开发,同时也是中文词汇“出口转内销”的典型。此外,除了从上古典籍里寻找资源,也有对唐宋甚至明代文本的发掘。因此,从中文古籍里发掘旧词作为对应西文词汇的新词使用,是“明治维新”到“二战”前日本学者的通行做法。
20世纪初,日本译法逐渐击败了以严复为代表的本土译法
语言表达并阐释着这个世界,语言的现代化就成了一面镜子。当中国逐渐从知识精英自上而下地推行白话文运动时,敞开的就是一扇通往西方的大门。可以说,中文和日语词汇相互借鉴的背后是两门语言现代化的历史,也是中国和日本接受西方思潮,改革政治、经济制度,革新社会风尚的历史。这一过程同晚清“师夷长技以制夷”、“变法图存”、“清末宪政”等关键词息息相关,也与几乎同时开始的日本“明治维新”运动颇有关联。
随便翻开一份现在的报纸,通篇的专业用语可能都出自一个多世纪前日本翻译家或改革家之手。这些词语除了分类明晰——科学、文化、政治、经济等等,还有确定的使用范畴——指向新的方法论、政治实践、社会风尚等等,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共和”、“土木工程”、“无产阶级”、“方法”、“治外法权”、“唯物论”、“民族”、“大众”这样耳熟能详的词或短语都是这样来到中文世界的。
可谓“语言的边界就是世界的边界”,译介过来的新词解构了原有的世界观,取而代之的是一套前所未有的新观念。那么,既然中国和日本的有识之士都在同一历史时期为了类似的现代化目标而努力译介西方思想,为什么汉语不广泛使用本土翻译家和改革家的译法呢?是什么原因导致日语词汇在中日文化交流与博弈的过程中占了上风?这就涉及到另一个问题,即合宜性与便利性。
译介西方词汇的工作是由知识精英自上而下展开的,因为同时具备开明思想、外语能力、广博知识和学习平台的人如凤毛麟角。晚清思想家严复在英译中方面颇有建树,除了翻译过颇为有名的阐释达尔文生物进化理论的著作《天演论》(Evolution and Ethics)外,严复还用汉字创造了一些中文语境中不曾存在、英文无法找到对应意义的新词,包括“计学”(economy)、“玄学”(metaphysics)、“理学”(philosophy)、“母财”(capital)等等。
在二十世纪初掀起的向日本学习的热潮中,大量留日学生摈弃了严复的译法,转向“日译”。这些日语译法最终保留到了今天,才有了“经济”、“形而上学”、“哲学”、“资本”等词汇。严复在《天演论》的“译例言”中提到,翻译应做到“信、达、雅”,“信”指准确,“达”指不拘泥原文,“雅”是古雅的意思。到头来,严复的翻译被“日译”取代,也可以从这三个字上找到原因。
从上面列举的几个词语不难看出,严复的翻译追求“雅”,却少了一些“信”。诚如王国维所言,“严译”的缺点有两处,一是过分追求“古”,二是太“雅”。单看严复的翻译,准确性已经不错了,还颇有中国文人的风骨;但对比日语译法来看,后者更加细腻、精确,更符合原文要旨,这或许呼应了“明治维新”时期的实用主义传统。严复的译法因不够“信”而被知识阶层拒绝,又因为太“雅”无法广为流传,才造就了大量“日译”借梁启超等人向日本学习的东风,来到中国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萌”、“鬼畜”等日本词进入中国后,被赋予了新的意义
众所周知,尽管日本人也用汉字,但日语中的汉字表意过程区别于中文。也就是说,两个相同汉字构成的词语在两种语言里的发音(所谓“训读”与“音读”)和意义可能大相径庭;同样,对于同一个意思,中文和日文会用不同的汉字来表示。然而近年来日本动漫产业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加之保守党政府对“萌”、“宅”、“二次元”等亚文化的推崇和出口,汉语文化圈也受到了“二次元日语”的冲击。从地理范围上看,受到“二次元日语”影响的先是中国台湾,近来是大陆地区。
用以确认文化身份的“萌”(萌え)、“宅”(オタク)和“二次元”(にじげん)都是日语词汇。当这些日语词汇来到中国,被母语为中文的人使用后,意义范围也发生了变化。例如,“萌”在日本专门用于对动漫和游戏人设的喜爱和赞美,在中文里却在更广泛的意义上代替了“可爱”一词的含义。再如“鬼畜”一词的原义是残酷无情和变态行为,现在却因视频网站的发展被赋予了新的意义。
《搞笑日和漫画》是一部特殊的作品,它把“二次元”的影响力扩展到圈外。《搞笑日和漫画》的译介为中文观众带来了许多“日语味”的新词,即便这些观众根本没有看过《搞笑日和漫画》,不知道这些词的来历,也会对这些词语耳熟能详。最典型的是“给力”一词,它纯属动漫翻译者凭日语语感生造的中文词,却在作品之外产生了巨大影响。境遇相同的词还有“傲娇”、“腹黑”等等,而面对这些突然涌现的、既陌生又新奇的词汇,不熟悉“二次元”的人只好把它归入“网络用语”的旧范畴。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