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马男波杰克》
2个回答
展开全部
这大概是我今年看过最好的剧。
关于美国的时代精神。
尽管被无数“文明古国”嘲笑缺乏历史积淀和人文精神,美国对于历史和人文却有着某种宗教式的热忱,如反刍动物般咀嚼着自己的历史与文化,试图分泌出新的含义。
20年代的狂热美国,30年代的大萧条美国,40年代的战时美国,50年代的保守化美国,60年代的变革美国,70年代在滞涨经济下经历了一场变革宿醉的美国,80年代的新自由主义美国和90年代信息技术产业化的美国……整个世界都紧盯美国,美国对世界却兴趣不大。欧洲?欧洲很好,我们度假一定会去。对于所谓的亚非文明,看看《追风筝的人》足矣。
在2010年代的美国,人到中年的雅痞,彷徨无依,发现自己并不比别人认为的更好。于是买来Vitamix榨汁机和运动手环,参加灵修励志课程,早上跑步,晚上在泳池边嗑药,对流质食物有着异乎寻常的热情……好莱坞人是这样生活的吗?我知道人们是这样生活的——人们彼此模仿,包括生活。我们是被命运的梭子所纺织出的相同款式的毛衣,时代不过是不同颜色的纺线而已。
关于zoe与zelda之争。
此剧有很多有趣的细节值得探讨。比如墙壁上大有来头的装饰画;比如碧昂斯参加颁奖礼的时候脚上还打着石膏,坐在她身边的Jay-Z是一匹斑马(哈哈哈);Princess Carolyn的约会对象是三个穿着成人衣服的小孩,但所有人都视若无睹;Bojack通过出自传拿了金球奖,从此永远握着奖杯;以及,zoe与zelda人格。
动画片中有一幕,一个路人甲穿着一件T恤,上面印着“I’m a Zoe”,只有Zoe们才对自己的Zoe身份无比确信,正如最热衷于MBTI人格分析的总是INTP族群。我认为这是因为Zelda们几乎没有身份认同危机,他们就像Peanutbutter,外向、自信、兴高采烈,总是充满热情哪怕只有三分钟,迷恋新兴事物哪怕流于肤浅,他们是天生的社交明星,时尚的引领者。而Zoe想要被人喜欢永远需要伪装,奥巴马是个Zoe,但他想要赢得选民必须表演得像个Zelda。
Zoe渴望生活,但是生活却掌握在Zelda手里。此剧的悲哀之处就在于Zoe太多了,文胜质则史,怎能不空虚。
By the way,我是个Zoe。
关于冻龄点。
对于名人来说,人们心目中只会留下他们盛名时的印象,他们的年龄永远凝固在那个时期,不会成长或变老。对于普通人来说,冻龄期在结婚或者遇上今生挚爱之时,既然已经成功地把自己嫁出/找到孩子的生母/领略过爱情的滋味,从此则没有成长的必要。
我闺蜜35岁,她的冻龄点在24岁,在那年她拥有了自己的第一间办公室;我妈的冻龄点在27岁,那年她在广州工作而我给她打电话,我说“麻麻我膝盖摔破了快来帮我搽药”,她流着泪回到我身边并决定不再离开;我有个朋友的冻龄点比较悲催,17岁(所以他笨得要命),那年他第一次回国;我爸的冻龄点在9岁半,那年我奶奶病逝下葬,他的口头禅是“我是一个苦孩子”。
人们是否会发现,真正的生活往往在我们的生活还未开始的时候已经过完了?不然人们怎么会如此热衷于同学聚会呢?不然为什么肥皂剧总是结束于男女主角“在一起”之时?夏日的意义不是去澳洲或南极度假,而是午后的凉席、冰西瓜和蝉鸣;而性的含义也无法超出前座女生洁白的颈项。所谓活在当下,就是毫无目标而充满渴望地活着,这样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承认吧,生活的美酒只有寥寥几口,而你已经喝完了。
关于爱与缺失。还有勇气。
美剧从来不缺Bojack这样的混蛋,在Bojack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日落大道》中的Norma、《广告狂人》的Don、《豪斯医生》中的House的影子。个人主义,消费至上,有事业并且需要“自我实现”,讨人厌又有那么一点迷人,毫无基督精神。
照耀着比弗利山庄的太阳,比其他地方的太阳更为慷慨明亮,却无法温暖Bojack的身骨。尽管有钱,住大房子,有着爱他的女友,并且终于出演了自己梦想中的电影,Bojack还是不快乐,他尖刻自私又脆弱,平时消极懒散无所事事,一旦被触怒了就要喷毒汁伤害别人,好像随时都会溺毙在自己的黑暗人格里。他汲汲以求,患得患失,毫不自爱又分外自怜。但是他想被人喜欢,“在内心深处”,他想做一个好人。
问题就在这里,我和Diane一样,不相信 “deep inside”。外在的行为会忠诚地把内心深处的想法表演出来,如果你内心深处是一个好人,你怎么可能表现得像个混蛋?所以Bojack彷徨,而观众愤怒。然而无需审判,加缪说过,人们并不要他人的清醒和讥讽。审判就代表着不善。
加缪还说:当一个人宣称自己是不道德的,我认为他的意思是说,他需要赋予自己某种道德;当他说自己蔑视智慧,我理解为,他不能承受他的怀疑。生活五毒俱全,世界含羞、讥讽而有节制的绵延着,不要作弊,不要欺骗自己。伟大的勇气需要目不转睛地盯着阳光,如同直面死亡。
关于美国的时代精神。
尽管被无数“文明古国”嘲笑缺乏历史积淀和人文精神,美国对于历史和人文却有着某种宗教式的热忱,如反刍动物般咀嚼着自己的历史与文化,试图分泌出新的含义。
20年代的狂热美国,30年代的大萧条美国,40年代的战时美国,50年代的保守化美国,60年代的变革美国,70年代在滞涨经济下经历了一场变革宿醉的美国,80年代的新自由主义美国和90年代信息技术产业化的美国……整个世界都紧盯美国,美国对世界却兴趣不大。欧洲?欧洲很好,我们度假一定会去。对于所谓的亚非文明,看看《追风筝的人》足矣。
在2010年代的美国,人到中年的雅痞,彷徨无依,发现自己并不比别人认为的更好。于是买来Vitamix榨汁机和运动手环,参加灵修励志课程,早上跑步,晚上在泳池边嗑药,对流质食物有着异乎寻常的热情……好莱坞人是这样生活的吗?我知道人们是这样生活的——人们彼此模仿,包括生活。我们是被命运的梭子所纺织出的相同款式的毛衣,时代不过是不同颜色的纺线而已。
关于zoe与zelda之争。
此剧有很多有趣的细节值得探讨。比如墙壁上大有来头的装饰画;比如碧昂斯参加颁奖礼的时候脚上还打着石膏,坐在她身边的Jay-Z是一匹斑马(哈哈哈);Princess Carolyn的约会对象是三个穿着成人衣服的小孩,但所有人都视若无睹;Bojack通过出自传拿了金球奖,从此永远握着奖杯;以及,zoe与zelda人格。
动画片中有一幕,一个路人甲穿着一件T恤,上面印着“I’m a Zoe”,只有Zoe们才对自己的Zoe身份无比确信,正如最热衷于MBTI人格分析的总是INTP族群。我认为这是因为Zelda们几乎没有身份认同危机,他们就像Peanutbutter,外向、自信、兴高采烈,总是充满热情哪怕只有三分钟,迷恋新兴事物哪怕流于肤浅,他们是天生的社交明星,时尚的引领者。而Zoe想要被人喜欢永远需要伪装,奥巴马是个Zoe,但他想要赢得选民必须表演得像个Zelda。
Zoe渴望生活,但是生活却掌握在Zelda手里。此剧的悲哀之处就在于Zoe太多了,文胜质则史,怎能不空虚。
By the way,我是个Zoe。
关于冻龄点。
对于名人来说,人们心目中只会留下他们盛名时的印象,他们的年龄永远凝固在那个时期,不会成长或变老。对于普通人来说,冻龄期在结婚或者遇上今生挚爱之时,既然已经成功地把自己嫁出/找到孩子的生母/领略过爱情的滋味,从此则没有成长的必要。
我闺蜜35岁,她的冻龄点在24岁,在那年她拥有了自己的第一间办公室;我妈的冻龄点在27岁,那年她在广州工作而我给她打电话,我说“麻麻我膝盖摔破了快来帮我搽药”,她流着泪回到我身边并决定不再离开;我有个朋友的冻龄点比较悲催,17岁(所以他笨得要命),那年他第一次回国;我爸的冻龄点在9岁半,那年我奶奶病逝下葬,他的口头禅是“我是一个苦孩子”。
人们是否会发现,真正的生活往往在我们的生活还未开始的时候已经过完了?不然人们怎么会如此热衷于同学聚会呢?不然为什么肥皂剧总是结束于男女主角“在一起”之时?夏日的意义不是去澳洲或南极度假,而是午后的凉席、冰西瓜和蝉鸣;而性的含义也无法超出前座女生洁白的颈项。所谓活在当下,就是毫无目标而充满渴望地活着,这样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承认吧,生活的美酒只有寥寥几口,而你已经喝完了。
关于爱与缺失。还有勇气。
美剧从来不缺Bojack这样的混蛋,在Bojack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日落大道》中的Norma、《广告狂人》的Don、《豪斯医生》中的House的影子。个人主义,消费至上,有事业并且需要“自我实现”,讨人厌又有那么一点迷人,毫无基督精神。
照耀着比弗利山庄的太阳,比其他地方的太阳更为慷慨明亮,却无法温暖Bojack的身骨。尽管有钱,住大房子,有着爱他的女友,并且终于出演了自己梦想中的电影,Bojack还是不快乐,他尖刻自私又脆弱,平时消极懒散无所事事,一旦被触怒了就要喷毒汁伤害别人,好像随时都会溺毙在自己的黑暗人格里。他汲汲以求,患得患失,毫不自爱又分外自怜。但是他想被人喜欢,“在内心深处”,他想做一个好人。
问题就在这里,我和Diane一样,不相信 “deep inside”。外在的行为会忠诚地把内心深处的想法表演出来,如果你内心深处是一个好人,你怎么可能表现得像个混蛋?所以Bojack彷徨,而观众愤怒。然而无需审判,加缪说过,人们并不要他人的清醒和讥讽。审判就代表着不善。
加缪还说:当一个人宣称自己是不道德的,我认为他的意思是说,他需要赋予自己某种道德;当他说自己蔑视智慧,我理解为,他不能承受他的怀疑。生活五毒俱全,世界含羞、讥讽而有节制的绵延着,不要作弊,不要欺骗自己。伟大的勇气需要目不转睛地盯着阳光,如同直面死亡。
2017-03-14
展开全部
一个马头人身的鸡汤男,关键是这鸡汤你还是无法反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