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作为历史古城,为什么在近代没有成为湖北的省会城市?
而是武汉取而代之?武汉是如何崛起的?在此讨论的是荆州城(古代常被叫做江陵),不是讨论的那个覆盖范围包括湖北湖南等地的古九州之一,当然也不是关羽大意失的那个荆州。
《湖广方舆纪要序》
湖广之形胜,在武昌乎?在襄阳乎?抑在荆州乎?曰:以天下言之,则重在襄阳;以东南言之,则重在武昌;以湖广言之,则重在荆州。何言乎重在荆州也?夫荆州者,全楚之中也。北有襄阳之蔽,西有夷陵之防,东有武昌之援。楚人都郢而强,及鄢、郢亡,而国无以立矣。故曰重在荆州也。何言乎重在武昌也?夫武昌者,东南得之而存,失之而亡者也。
顾祖禹特别推重襄阳,但上引最后一段已经把武昌何以为湖广首府说得很明白。
至于荆州的地位,范祖禹也有论述:夫荆州者,全楚之中也。北有襄阳之蔽,西有夷陵之防,东有武昌之援。楚人都郢而强,及鄢、郢亡,而国无以立矣。故曰重在荆州也。
府控巴夔之要路,接襄汉之上游,襟带江湖,指臂吴粤,亦一都会也。
我们再看看,对于武昌府,顾祖禹是怎么评价的呢?府扼束江汉,襟带吴楚。
对于荆州,顾祖禹是当做整个湖广的中心来看待。巴夔者,三峡也;襄汉者,襄阳也;襟带江湖者,水师往来江上,控扼洞庭,为湖南之锁钥也;指臂吴粤,沿江东去则可向江南,折而南下则可入交广也。
说得很热闹,但不出湖广本地的范畴。反观武昌,”扼束江汉“,已足为全鄂之要地;”襟带吴楚“,更显据东南之咽喉。孰轻孰重,不言而喻
荆州,古时又称“江陵”和郢都,湖北省地级市,位于湖北中南部,荆州是春秋战国时楚国都城所在地,荆州历史厚重、文化灿烂,是一座古老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滨江城市。“禹划九州,始有荆州。”荆州建城历史长达2700多年。自公元前689年楚国建都纪南城,先后有6个朝代、34位帝王在此建都,是当之无愧的“帝王之都”。
从“天下第一循吏”孙叔敖到明朝万历首辅张居正,从荆州走出去的宰相达138位,是名副其实的“宰相之城”。从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到李白、杜甫,大批文人墨客在荆州吟诗作赋,也是实至名归的“诗词之市”。
荆州之名源于:“荆及衡阳惟荆州”,为古九州之一;以原境内蜿蜒高耸的荆山而得名。荆是古代楚国的别称,因楚曾建国于荆山,故古时荆、楚通用。沙,始称津或江津,历为江陵县的重要商埠和码头。
荆州历史悠久,早在五六千年前,人类就在这里创造了大溪文化等原始文化。荆州是楚文化的发祥地,春秋战国时属楚。
楚文王元年(公元前689年),楚国迁都于郢(今荆州区纪南城),都郢400余年。秦属南郡,定治江陵,故常以南郡喻荆州。
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设立荆州刺史部,东西汉时皆属南郡。
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分荆州。后归吴,定治南郡。
晋永和八年(352年),荆州定治江陵。
南北朝时,齐和帝、梁元帝、后梁萧铣皆以荆州为国都。
隋开皇二年(582年),因与后梁联姻,罢总管府;开皇七年并后梁,又置江陵总管;二十年改为荆州总管。大业初,复称南郡。
唐贞观元年(627年)属山南道;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山南道分为东、西道,属山南东道江陵府,设荆州大都督府,至德后置荆南节度使。上元元年(760年),以江陵为南都,改荆州为江陵府;次年(761年)罢都。
五代十国时(925年),荆南节度使高季兴割据荆、归、峡三州,称南平王,国都设江陵。
明洪武九年(1376年)湖广行省改置湖广承宣布政使司,荆州府改属河南布政司;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荆州府复属湖广布政使司。
清康熙九年(1670年)置上荆南道,驻荆州府;雍正十三年(1735年)上荆南道更名荆宜施道;光绪三十年(1904年)荆宜施道更名荆宜道。
荆州古城,是位于湖北省荆州市的一座名胜古迹,有东南西北4个老城门门以及一个新南门,城内有玄妙观、关帝庙及铁女寺庙等。荆州古城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曾是楚国的官船码头和渚宫,后成为江陵县治所,出现了最初城廓。作为楚文物的发源中心之一,荆州古城的周围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属于国宝级文物的有西汉古尸、战国丝绸、越王勾践剑等。
荆州古城历史悠久,不仅有刘禹锡、李白、张九龄等人写诗称赞,更有荆江麻鸭、雪里藏凤、鱼糕的特产令人念念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