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解决塑料的危害?
一、可以吃的塑料袋
为了解决白色污染给人类带来的危机,一家印度初创公司EnviGreen 发明了一种用红薯、玉米、马铃薯、植物油等12种可食用原料做成的环保塑料袋,这种塑料袋不仅可以吃,甚至还可以泡在水里当茶喝,丢在地上的话,180天就可以自然分解,遇水一天就溶解了,完全不会污染环境,而普通的塑料袋分解则需要200年。
二、蜡虫可有效分解聚乙烯制品
近期,有一位名叫Federica Bertocchini的科学家,偶然发现装入蜡虫后塑料袋会出现很多孔洞。通过实验,她和伙伴们认为,非常有可能蜡虫在啃食塑料(这里指的是聚乙烯制品)的过程中可以打破其中的化学键。
三、已发现可分解塑料的微生物
真菌的生物降解是治理合成聚合物污染的重要途径。去年,日本京都工艺纤维大学的小田耕平课题组发现了一种具有降解PET薄膜能力的β-变形菌。β-变形菌产生的一种被称为PET降解酶的蛋白质可以将PET降解,再将降解后的产物运入体内进一步“消化”,最终转化为乙二醇和对苯二甲酸。
四、推广二氧化碳基生物降解塑料
2017年4月19日,吉林省“30万吨/年二氧化碳基生物降解塑料”和“30万吨/年纳米级高活性硅土”项目,在吉林化学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举行了奠基仪式。该项目项目采用长春应化所聚碳酸亚丙酯(PPC)生物降解塑料第三代合成技术, 应用领域十分广阔,可用于农用地膜、环保购物袋、快递包装、医用敷料、食品包装、垃圾袋等塑料的生产。从源头上为解决塑料垃圾问题找到一个了切实可行的方案。
五、使用塑料矿泉水瓶的替代品
据统计,世界上每秒钟就有2.2万个塑料瓶被丢弃在世界各地。仅美国一年中所生产的塑料物品达70亿公斤!只有总数的1/14会被回收利用,剩下的塑料瓶就变成了废品被人们扔入海洋、埋进土壤里。
塑料制品作为一种新型材料,具有质轻、防水、耐用、生产技术成熟、成本低的优点,在全世界被广泛应用且呈逐年增长趋势。人们对此戏称为“白色污染”,其主要危害在于“视觉污染”,和“潜在危害”。目前我国开始从行政和技术两个方面采取措施,防治“白色污染”。
一、在行政方面,一是加强管理。目前,采用袋装垃圾的列车越来越多,随意向车外扔垃圾的现象越来越少。已有2.9万公里的线路两侧基本消除了“白色污染”。实践证明,加强管理是防治“白色污染”的有效手段。
第二,禁止使用一次性难降解的塑料包装物。但从实践的结果来看,单靠禁止是很难彻底解决“白色污染”问题的,上述颁布禁令的城市都要求用纸制品或可降解塑料制品代替原来的难降解的泡沫塑料制品。但是替代品在价格和品质上均无法与普通塑料制品竞争。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仅靠行政命令,不考虑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操作起来是很困难的。
第三,强制回收利用。清洁的废旧塑料包装物可以重复使用,或重新用于造粒、炼油、制漆、作建筑材料等。回收利用符合固体废物处理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通用原则。回收利用不仅可以避免“视觉污染”,而且可以解决“潜在危害”,缓解资源压力,减轻城市生活垃圾处置负荷,节约土地,并可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这是一个标本兼治的好办法。但回收利用应该在废旧塑料包装物进入垃圾之前。从垃圾场里重新分拣废旧塑料包装物,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废塑料的利用价值也很低。因分拣出来的废塑料制品太脏,也难以按材质分类,质量无法保障。北京市环保局在开展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确定了“回收利用为主,替代为辅,区别对待,综合防治”的技术路线。
四、在技术方面,一是采取以纸代塑。纸的主要成份是天然植物纤维素,废弃后容易被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因此可以解决前面所说的“潜在危害”,但也会带来新的环境问题:首先造纸需要大量的木材,而我国的森林资源并不富裕;其次造纸过程中会带来水污染。另外,在性能、成本等方面,纸制品尚不能与塑料制品抗衡。目前,我国也有以甘蔗杆、稻草为原料生产一次性餐具的做法,但尚处于试验阶段。
五、是采用可降解塑料。在塑料包装制品的生产过程中加入一定量的添加剂,使塑料包装物的稳定性下降,较容易在自然环境中降解。
防治塑料污染的对策建议:
1、加强宣传教育。防治“白色污染”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各行业的共同努力,需要全社会和全体公民的积极参与
2、统一思想认识,强化管理。按照“以宣传教育为先导,以强化管理为核心,以回收利用为主要手段,以替代产品为补充措施”的防治原则,一是加强对“白色污染”危害性的宣传,引导和教育市民自觉防治“白色污染”。
3,尽快制定颁布国家防治“白色污染”的有关法规,明确生产者、销售者和消费者回收利用废旧塑料包装物的义务和法律责任。
4、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建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消除“白色污染”的良性运作机制。运用经济手段,鼓励和促进废旧塑料包装物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节约和综合利用资源,防治“白色污染”,保护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