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个回答
展开全部
电离能I
基态的气态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形成气态一价正离子时所需能量称为元素的第一电离能(I1)。元素气态一价正离子失去一个电子形成气态二价正离子时所需能量称为元素的第二电离能(I2)。第三、四电离能依此类推,并且I1<I2<I3…。由于原子失去电子必须消耗能量克服核对外层电子的引力,所以电离能总为正值,SI单位为J• mol-1,常用kJ•mol-1。通常不特别说明,指的都是第一电离能
电离能可以定量的比较气态原子失去电子的难易,电离能越大,原子越难失去电子,其金属性越弱;反之金属性越强。所以它可以比较元素的金属性强弱。影响电离能大小的因素是:有效核电荷、原子半径、和原子的电子构型。
(1)同周期主族元素从左到右作用到最外层电子上的有效核电荷逐渐增大,电离能也逐渐增大,到稀有气体由于具有稳定的电子层结构,其电离能最大。故同周期元素从强金属性逐渐变到非金属性,直至强非金属性。
(2)同周期副族元素从左至右,由于有效核电荷增加不多,原子半径减小缓慢,有电离能增加不如主族元素明显。由于最外层只有两个电子,过渡元素均表现金属性。
(3)同一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原子半径增加,有效核电荷增加不多,则原子半径增大的影响起主要作用,电离能由大变小,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
(4)同一副族电离能变化不规则。
2.电子亲和能EA
一个基态气态原子得到一个电子形成气态负一价离子所放出的能量称为第一电子亲和能,以EA1表示,依次也有EA2、EA3等等。
A(g)+ e- → A- (g) <0
元素的电子亲和能越大,表示元素由气态原子得到电子生成负离子的倾向越大,该金属非金属性越强。影响电子亲和能大小的因素与电离能相同,即原子半径、有效核电荷和原子的电子构型。它的变化趋势与电离能相似,具有大的电离能的元素一般电子亲和能也很大。
基态的气态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形成气态一价正离子时所需能量称为元素的第一电离能(I1)。元素气态一价正离子失去一个电子形成气态二价正离子时所需能量称为元素的第二电离能(I2)。第三、四电离能依此类推,并且I1<I2<I3…。由于原子失去电子必须消耗能量克服核对外层电子的引力,所以电离能总为正值,SI单位为J• mol-1,常用kJ•mol-1。通常不特别说明,指的都是第一电离能
电离能可以定量的比较气态原子失去电子的难易,电离能越大,原子越难失去电子,其金属性越弱;反之金属性越强。所以它可以比较元素的金属性强弱。影响电离能大小的因素是:有效核电荷、原子半径、和原子的电子构型。
(1)同周期主族元素从左到右作用到最外层电子上的有效核电荷逐渐增大,电离能也逐渐增大,到稀有气体由于具有稳定的电子层结构,其电离能最大。故同周期元素从强金属性逐渐变到非金属性,直至强非金属性。
(2)同周期副族元素从左至右,由于有效核电荷增加不多,原子半径减小缓慢,有电离能增加不如主族元素明显。由于最外层只有两个电子,过渡元素均表现金属性。
(3)同一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原子半径增加,有效核电荷增加不多,则原子半径增大的影响起主要作用,电离能由大变小,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
(4)同一副族电离能变化不规则。
2.电子亲和能EA
一个基态气态原子得到一个电子形成气态负一价离子所放出的能量称为第一电子亲和能,以EA1表示,依次也有EA2、EA3等等。
A(g)+ e- → A- (g) <0
元素的电子亲和能越大,表示元素由气态原子得到电子生成负离子的倾向越大,该金属非金属性越强。影响电子亲和能大小的因素与电离能相同,即原子半径、有效核电荷和原子的电子构型。它的变化趋势与电离能相似,具有大的电离能的元素一般电子亲和能也很大。
展开全部
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
Ekm=hv-hv0 逸出功A=hv0
原子能级
处于激发态的原子,吸收某种特定频率的光,发生跃迁
En=E1/n^2
入射光子的能量E>En则发生电离
在下认为 逸出功大于等于电离能,逸出功等于基态时的电离能。
Ekm=hv-hv0 逸出功A=hv0
原子能级
处于激发态的原子,吸收某种特定频率的光,发生跃迁
En=E1/n^2
入射光子的能量E>En则发生电离
在下认为 逸出功大于等于电离能,逸出功等于基态时的电离能。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电离能:克服电子的引力所需要的能量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