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有什么功绩?
吴三桂(1612年6月8日—1678年10月2日),字长伯,一字月所, 明朝辽东人,祖籍江南高邮(今江苏高邮), 锦州总兵
吴襄之子, 祖大寿外甥。明末清初著名的政治、军事人物。明崇祯时为辽东总兵,封平西伯,镇守山海关。 崇祯皇帝登基,开武科取士,吴三桂夺得 武科举人。不久,吴三桂又以父荫为都督指挥 [1] 。
崇祯十七年降清,在山海关大战中大败李自成,封平西王。顺治六年,吴三桂镇守云南,引兵入缅甸,迫缅甸王交出南明 永历帝。康熙元年,吴三桂杀南明永历帝于 昆明。同年,晋封为平西亲王,与福建靖南王耿精忠、 广东平南王尚可喜并称 三藩。 康熙十二年,下令撤藩。吴三桂自称 周王、总统天下水陆大元帅、兴明讨虏大将军,发布檄文,史称“ 三藩之乱”。
康熙十七年(1678年),吴三桂在衡州(今衡阳市)登基为皇帝,国号大周,建都衡阳。建元昭武,同年秋在衡阳病逝。追谥为开天达道同仁极运通文神武高皇帝。其孙吴世璠支撑了三年之后被清军攻破 昆明,三藩之乱遂告结束。
现在历史学界几乎普遍的认可清朝的历史贡献。清朝对我国目前的疆土定型,以及文化的传承等等很多方面都有着突出的贡献。
既然吴三桂是引狼入室,那现在狼都受到褒奖了,为什么吴三桂还在挨骂呢?那个五十三骑救父的少年英雄到底是怎样的人呢?
我无意给他翻案,我只是觉得说不通。
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必须要把他放入到历史的舞台中去评价,而不能用现代人的眼光去看他。你认为在当时身为一个小小总兵的吴三桂,能预见到“清朝对我国目前的疆土定型,以及文化的传承”有莫大的贡献吗?他能预见到当时还不知道在何处的“千古一帝”吗?他能预见到康乾盛事吗?
看人看本质,我们说他是汉奸,这话没错,但关键在于这个“汉”不是“中国”的意思而是“汉族”的意思。说他投降是为个女人,这也太戏剧化了,他的本意是是爱命惜身,荣华富贵,不是为了中国的命运。包括他后来的背叛清朝,嘴上是说恢复大明恢复汉人河山,其实呢?又是为一己私欲陷万民于水火。
改朝换代只是历史前进的方式,历史借他强行推动中国的发展,他也不过就是历史的一个工具而已。
孔有德等兵变,吴襄随副将 祖大弼出征 山东,最后孔有德从 登州乘船渡海,投奔 后金,而吴襄恢复了总兵职务。随着吴襄官复原职,吴三桂也在当年任 游击,时年20岁。 崇祯八年(1635年),吴三桂被擢为前锋右营参将,时年23岁。 崇祯十一年(1638年)九月,任前锋右营副将,相当于副 总兵,时年26岁。 崇祯十二年(1639年) 蓟辽总督
洪承畴、 辽东巡抚 方一藻、总督 关宁两镇 御马监太监 高起潜,报请朝廷批准,吴三桂被擢为 宁远团练总兵,时年27岁。
崇祯十三年(1640年),明军与清军在 杏山(今辽宁锦县杏山)附近的夹马山一带发生了一场遭遇战。吴三桂在这场战斗中表现出了其高超的战斗技能,他拼命冲杀,与清军血战,但因清军勇猛异常,最终以双方互有伤亡收场。 崇祯十四年(1641年)初,清军逐渐形成对 锦州的包围之势。蓟辽总督洪承畴与辽东巡抚 丘民仰、吴三桂等再三商酌,决定冒险向锦州、 松山、杏山三城运米。
崇祯十六年(1643年)正月,已投降的祖大寿在 盛京收到吴三桂的来信,祖大寿将来信转交 皇太极,皇太极回信道:“尔遣使遗尔舅祖总兵书,朕已洞悉。将军之心,犹豫未决。朕恐将军失次机会,殊可惜耳。” 吴三桂在动摇中,虽然没有降清,但是已经给自己留出了降清的后路。春天,吴三桂奉命入关,驰援 京师,抵御第五次迂道入塞的清军。行军迟缓,到达时清军已退,但是崇祯还是很器重他,感谢他来北京 勤王。五月十五日,崇祯帝在 武英殿宴请来勤王的吴三桂等,赐吴三桂 尚方宝剑。九月,清军绕过 宁远,打下后所,前屯卫,中前所,前后七八天,三座城池全部失陷,吴三桂的宁远,成为山海关外一座孤城,已经失去战略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