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历九月九日是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定在“九九”这一天有什么讲究吗?
每年的九月九日就是我们的传统节日——重阳节,重阳节在古代很多诗人都为之吟诵。大家最为熟悉的可能是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中的第一句就直抒胸臆,表达出了在异乡的游子怀乡思人的情怀。九月九日重阳节就是家人朋友相聚在一起的节日。每逢重阳节就会格外的思念自己的亲人朋友。在古代,重阳节的节日仪式很浓厚的,它是在唐代才被正式定位民间节日的,之后历代延续到至今。
重阳节也被称为登高节,在那天登上高山遥望远处,朝着家乡的方向饮着菊花酒,吃着重阳糕心中满是思念自己的亲人之情。
很多节日都是从上古时代的祭祀演变而来的。重阳节也不例外,重阳节是古代祭祀大火的仪式。但还有一种民间传说,相传在东汉的时候,有一个叫桓景的人,起初桓景的生活非常安逸,但是有一天村子里突然出现了一个瘟神,它散布了瘟疫,让很多人都死去了。
桓景的父母也没有逃过,自己也差一点丧命,好了以后的桓景决定要将这个恶魔消灭,于是他就去拜师学艺
他访问了很多地方,最后打听到有个古老的山上有个神仙,于是他就去拜他为师,经过桓景的一番努力最终练得神术,下山时他师傅说“今年的九月九日瘟神会再次出来害人,你快回去为民除害吧”,桓景走时,师傅送给了他一瓶菊花酒、一袋茱萸叶,让他发给村民。
在那天桓景把村民安排到了一座山上,把东西分给大家,然后就带着青龙剑与瘟神大战,最后将瘟神杀死。从此,村民过上了安稳的生活。之后村民为了纪念桓景,每年的九月九都会举行登高,喝菊花酒,插种茱萸等活动。
不管节日背后的故事真假与否,我认为这都是一个美好的象征,每个的节日都有着自己的魅力,无论是不是我们国家法定放假节日,我们都应该尊重节日习俗,注重形式,让我们世世代代的子孙延续下去。
重阳节,相逢节,希望我们把中国传统节日都记于心中。把这些节日的习俗也传承下去,不要丢了它原来的样子。
数字“九”和长“久”谐音,重阳节就是九月九这一天,大家都会祝福老人,希望老人能够长寿。
重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的一个重要节日,“九”是阳的最高数,所以古人认为这个数字特别吉利,他们把天空称为“云外”,把“大地”称为“九州方圆”,古人还认为,万物终将是“九合一”,也就是说,经过大量的更替变化,事物会回到原来的位置。此时,古人祭祖,开展敬老活动,喝菊花酒、吃重阳糕也是由来已久的习俗。
根据汉朝中期的时候儒家就有了阴阳观,有六阴还有九阳。九就是阳,所以又被叫做双阳节,随着时间的慢慢推移,因为历法的改变等原因,9月份的祭火仪式慢慢的减少了,但登高的习惯还是存在的。从时间上看,重阳已经成为了生活中秋冬过渡的标志性建筑之一,节日习俗也伴随着人们这一季的感受。
重阳节“登高”是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习俗,最开始出现是在汉朝,晋朝过重阳节有赏菊花喝酒的习惯,诗人陶渊明在《九天闲暇生活》序文中写道:“闲暇生活,爱九之名”。秋菊盛开,酿糯米盛,九花空衣裳,用文字珍藏,”可以看出,此时,酒和菊花都准备好了。
穿山茱萸、登高、喝菊花酒,都是为了消 灾避 灾 ,山茱萸有很强的香味,能驱虫祛湿,驱风辟邪,消除积食,治寒热,人们选择穿山茱萸驱邪、求福,所以重阳节也叫“山茱萸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