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取得的航天技术成就有哪些?
展开全部
1.发射系列返回式遥感卫星。20世纪70年代初期我国发射的第一、二颗卫星,集中代表了我国航天活动的初期水平。接着我国航天工作者就开始向更高目标前进,研制比第一、二颗卫星重10倍、技术更复杂的返回式遥感卫星及其大型运载火箭。1975年11月26日,我国发射返回式遥感卫星获得成功,这是我国航天技术发展史上又一重大突破。到1992年8月9日,我国共发射13颗返回式遥感卫星,成功率达到百分之百。
研制返回式遥感卫星是很不容易的,需要解决一系列复杂的技术问题。从运载工具来说,要研制具有更大推力的精确制导的大型火箭,保证把卫星准确地送入预定轨道。“长征2”号是我国专用于向地球低轨道发射重型卫星的两级运载火箭,返回遥感卫星均是用它发射的。例如,1992年8月6日,我国第二代返回式科学试验卫星就是用“长征2”号运载火箭发射的。它包括卫星在内全长约38米,起飞质量达232吨。从卫星来说,为了完成对地观测任务,需要研制技术要求很高的空间遥感仪器;卫星在运行中必须保持高精度的姿态,并按预定程序准确无误地工作。要使卫星从轨道上安全返回地面,除解决一般卫星的技术问题外,首先必须突破卫星调姿、制动、防热、软着陆、标位及寻找等技术难关。例如,要有制动(反推)火箭发动机,使卫星有脱离原运行轨道的能力;要解决回收舱再入大气层的气动力和防热问题,研制耐高温材料;要有安全可靠的回收系统,并在一定区域内部署空中、地面互相配合的回收队伍;要在更长的运行弧段之内对卫星进行精确的测量、跟踪,并根据实测轨道参数对卫星上装订的程序控制数据进行必要的控制和管理,为此要建立更大范围、更多功能的地面测控网。
返回式卫星的用途主要有3个方面:一是作为观测地球的空间平台。由于卫星飞得高,“看”得远,视角大,能做到反复、大范围地对地面及大气层进行观察,获取遥感资料,并带回地面进行处理分析,提供国民经济各部门使用。二是作为微重力试验平台,在空间进行各种科学实验,生产、制造地面难以获得的材料、物品。实验结果证明,返回式卫星所具备的微重力实验条件优于航天飞机。我国返回式卫星已多次为国内外用户提供了搭载服务,都获得满意结果。三是卫星返回技术是发展载人航天必须掌握的技术,因为航天员总是要返回地面的。发展卫星返回技术,将为载人航天打下技术基础。因此,返回式卫星在世界各类航天器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全世界只有美国、前苏联和我国掌握了卫星回收技术。
2.发射系列地球同步通信卫星。向地球静止轨道进军,发射地球同步通信卫星,是我国航天科技工作者为自己定下的又一重大奋斗目标。要把通信卫星送到高度为35860千米的地球静止轨道,首先要研制一种运载能力比现有火箭大得多的新型运载火箭。“长征3”号就是我国用于向地球静止轨道发射通信卫星的运载火箭。它的一、二级利用了我国远程液体燃料火箭的成果,第三级采用高能低温燃料,这是一个新技术领域。由于低温燃料带来的一系列复杂技术问题,第三级低温火箭的研制成为整个卫星通信工程的关键。特别是低温火箭发动机,攻关历时7年,经过100多次试车,走过了艰难历程,终于获得成功。1983年8月,“长征3”号火箭全系统试验成功,为发射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创造了最重要的条件。
“东方红2”号卫星,是我国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由于卫星工作寿命长,卫星定点、定向均有极高要求,星上各系统仪器研制技术难度都很大。星上远地点固体火箭发动机要求很高的可靠性。经过几年的技术攻关,我国科技工作者成功地闯了过来。1983年,“东方红2”号卫星进入了总装测试阶段。
由于卫星通信工程的火箭、卫星、发射场设施都是新研制的,为了检验三大系统的协调性,1984年1月29日,我国先行发射了一颗试验卫星,进入了一条远地点高度为6480千米的椭圆轨道,进行了通信、广播和电视传输等技术试验,取得重要成果,为发射试验通信卫星提供了经验。
1984年4月8日,“长征3”号运载火箭把我国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送入了大椭圆过渡轨道,远地点固体火箭发动机成功地把卫星送入准静止轨道。4月16日,也就是从发射日起,只用了8天时间,就把试验通信卫星成功地定点在东经125°赤道上空,表明我国卫星测控技术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卫星定点后,各地面通信台站同卫星成功地进行了通信、广播、电视传输试验。试验表明,卫星转播图像清晰,色彩鲜艳,音质也很好。试验通信卫星的研制和发射,其规模之大、技术之复杂、组织之严密,在我国航天史上是空前的,标志我国航天技术有了新的飞跃,并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能独立发射同步定点卫星、掌握先进的低温火箭技术的国家。从1984年4月8日至20世纪末,“长征3”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将6颗实验通信卫星和实用通信卫星送入地球同步轨道,其中包括世人瞩目的“亚洲1”号通信卫星。在外层空间唯一的地球静止轨道上,我国的人造卫星占据了自己应有的轨道位置,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我国地球同步通信卫星的发射,满足了广播电影电视部、水电部、新华社、总参通信等单位预定的电视、广播、电话、传真等通信业务的需要。目前我国卫星转发器的波束已能覆盖全国,除开出两套中央电视台节目、两套教育电视台节目外,还为新疆、云南、贵州和西藏各开了一套地方电视节目。为此,直径为3~6米的电视单收站已有2万个。另外还开出了30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节目,以及人民银行专用的卫星通信线路。
3.“长征4”号火箭发射气象卫星。“长征4”号是我国研制的一种具有多功能发射能力的三级运载火箭,自1988年9月到目前为止,“长征4”号已经成功地将两颗“风云”号气象卫星送入轨道。这是两颗经过极地的太阳同步轨道卫星。
4.“长征2”号捆绑式运载火箭投入国际商业服务。我国成功研制了大推力捆绑式“长征2”号E型火箭,它以“长征2”号的一级火箭为芯级,捆绑了4枚小的助推器加大了初级推力,能将9.2吨的有效载荷送入低轨道,是我国目前运载能力最大的一种火箭,也是世界上大型商用火箭之一。它的起飞质量460吨,起飞推力600吨。1992年8月14日清晨7时,在万众瞩目之下,“长征2”号E捆绑式火箭在我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成功地把美国休斯公司制造的大吨位、高容量新一代澳大利亚卫星“澳赛特B1”送入了预定轨道,表明我国已具有发射重型卫星的能力,并正式进入国际商业服务市场。
“长征2”号捆绑式火箭还具有较强的潜在发射能力,它配上国产的固体顶级火箭,可将3.37吨重的卫星直接送入离地面36000千米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很适合“澳星”这一种重量级的通信卫星的发射。如果配上氢氧顶级火箭,它可将4.8吨重的卫星直接送入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其运载能力为“长征3”号火箭的3.2倍,能满足更大重量级的国际通信卫星的发射服务需要。
“长征2”号捆绑式火箭还可对小型低轨道通信卫星进行群射,每次能发射7~9颗小型通信卫星。专家分析,用2年时间就可以为国际用户组网式发射由近百颗地轨道卫星组成的卫星通信系统,因而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我国的发射服务正逐步获得国际宇航技术界、商业界、保险界和投资界的承认与好评。
该链接由问题回答方推荐
查看全部2个回答
相关问题全部
研制返回式遥感卫星是很不容易的,需要解决一系列复杂的技术问题。从运载工具来说,要研制具有更大推力的精确制导的大型火箭,保证把卫星准确地送入预定轨道。“长征2”号是我国专用于向地球低轨道发射重型卫星的两级运载火箭,返回遥感卫星均是用它发射的。例如,1992年8月6日,我国第二代返回式科学试验卫星就是用“长征2”号运载火箭发射的。它包括卫星在内全长约38米,起飞质量达232吨。从卫星来说,为了完成对地观测任务,需要研制技术要求很高的空间遥感仪器;卫星在运行中必须保持高精度的姿态,并按预定程序准确无误地工作。要使卫星从轨道上安全返回地面,除解决一般卫星的技术问题外,首先必须突破卫星调姿、制动、防热、软着陆、标位及寻找等技术难关。例如,要有制动(反推)火箭发动机,使卫星有脱离原运行轨道的能力;要解决回收舱再入大气层的气动力和防热问题,研制耐高温材料;要有安全可靠的回收系统,并在一定区域内部署空中、地面互相配合的回收队伍;要在更长的运行弧段之内对卫星进行精确的测量、跟踪,并根据实测轨道参数对卫星上装订的程序控制数据进行必要的控制和管理,为此要建立更大范围、更多功能的地面测控网。
返回式卫星的用途主要有3个方面:一是作为观测地球的空间平台。由于卫星飞得高,“看”得远,视角大,能做到反复、大范围地对地面及大气层进行观察,获取遥感资料,并带回地面进行处理分析,提供国民经济各部门使用。二是作为微重力试验平台,在空间进行各种科学实验,生产、制造地面难以获得的材料、物品。实验结果证明,返回式卫星所具备的微重力实验条件优于航天飞机。我国返回式卫星已多次为国内外用户提供了搭载服务,都获得满意结果。三是卫星返回技术是发展载人航天必须掌握的技术,因为航天员总是要返回地面的。发展卫星返回技术,将为载人航天打下技术基础。因此,返回式卫星在世界各类航天器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全世界只有美国、前苏联和我国掌握了卫星回收技术。
2.发射系列地球同步通信卫星。向地球静止轨道进军,发射地球同步通信卫星,是我国航天科技工作者为自己定下的又一重大奋斗目标。要把通信卫星送到高度为35860千米的地球静止轨道,首先要研制一种运载能力比现有火箭大得多的新型运载火箭。“长征3”号就是我国用于向地球静止轨道发射通信卫星的运载火箭。它的一、二级利用了我国远程液体燃料火箭的成果,第三级采用高能低温燃料,这是一个新技术领域。由于低温燃料带来的一系列复杂技术问题,第三级低温火箭的研制成为整个卫星通信工程的关键。特别是低温火箭发动机,攻关历时7年,经过100多次试车,走过了艰难历程,终于获得成功。1983年8月,“长征3”号火箭全系统试验成功,为发射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创造了最重要的条件。
“东方红2”号卫星,是我国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由于卫星工作寿命长,卫星定点、定向均有极高要求,星上各系统仪器研制技术难度都很大。星上远地点固体火箭发动机要求很高的可靠性。经过几年的技术攻关,我国科技工作者成功地闯了过来。1983年,“东方红2”号卫星进入了总装测试阶段。
由于卫星通信工程的火箭、卫星、发射场设施都是新研制的,为了检验三大系统的协调性,1984年1月29日,我国先行发射了一颗试验卫星,进入了一条远地点高度为6480千米的椭圆轨道,进行了通信、广播和电视传输等技术试验,取得重要成果,为发射试验通信卫星提供了经验。
1984年4月8日,“长征3”号运载火箭把我国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送入了大椭圆过渡轨道,远地点固体火箭发动机成功地把卫星送入准静止轨道。4月16日,也就是从发射日起,只用了8天时间,就把试验通信卫星成功地定点在东经125°赤道上空,表明我国卫星测控技术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卫星定点后,各地面通信台站同卫星成功地进行了通信、广播、电视传输试验。试验表明,卫星转播图像清晰,色彩鲜艳,音质也很好。试验通信卫星的研制和发射,其规模之大、技术之复杂、组织之严密,在我国航天史上是空前的,标志我国航天技术有了新的飞跃,并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能独立发射同步定点卫星、掌握先进的低温火箭技术的国家。从1984年4月8日至20世纪末,“长征3”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将6颗实验通信卫星和实用通信卫星送入地球同步轨道,其中包括世人瞩目的“亚洲1”号通信卫星。在外层空间唯一的地球静止轨道上,我国的人造卫星占据了自己应有的轨道位置,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我国地球同步通信卫星的发射,满足了广播电影电视部、水电部、新华社、总参通信等单位预定的电视、广播、电话、传真等通信业务的需要。目前我国卫星转发器的波束已能覆盖全国,除开出两套中央电视台节目、两套教育电视台节目外,还为新疆、云南、贵州和西藏各开了一套地方电视节目。为此,直径为3~6米的电视单收站已有2万个。另外还开出了30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节目,以及人民银行专用的卫星通信线路。
3.“长征4”号火箭发射气象卫星。“长征4”号是我国研制的一种具有多功能发射能力的三级运载火箭,自1988年9月到目前为止,“长征4”号已经成功地将两颗“风云”号气象卫星送入轨道。这是两颗经过极地的太阳同步轨道卫星。
4.“长征2”号捆绑式运载火箭投入国际商业服务。我国成功研制了大推力捆绑式“长征2”号E型火箭,它以“长征2”号的一级火箭为芯级,捆绑了4枚小的助推器加大了初级推力,能将9.2吨的有效载荷送入低轨道,是我国目前运载能力最大的一种火箭,也是世界上大型商用火箭之一。它的起飞质量460吨,起飞推力600吨。1992年8月14日清晨7时,在万众瞩目之下,“长征2”号E捆绑式火箭在我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成功地把美国休斯公司制造的大吨位、高容量新一代澳大利亚卫星“澳赛特B1”送入了预定轨道,表明我国已具有发射重型卫星的能力,并正式进入国际商业服务市场。
“长征2”号捆绑式火箭还具有较强的潜在发射能力,它配上国产的固体顶级火箭,可将3.37吨重的卫星直接送入离地面36000千米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很适合“澳星”这一种重量级的通信卫星的发射。如果配上氢氧顶级火箭,它可将4.8吨重的卫星直接送入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其运载能力为“长征3”号火箭的3.2倍,能满足更大重量级的国际通信卫星的发射服务需要。
“长征2”号捆绑式火箭还可对小型低轨道通信卫星进行群射,每次能发射7~9颗小型通信卫星。专家分析,用2年时间就可以为国际用户组网式发射由近百颗地轨道卫星组成的卫星通信系统,因而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我国的发射服务正逐步获得国际宇航技术界、商业界、保险界和投资界的承认与好评。
该链接由问题回答方推荐
查看全部2个回答
相关问题全部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hsudydgejeuydhshshxhgcfcfvffvgdhdhduiikwnnskdkxkoxiuehhebebndjxuxhhdhdbdvdvcxxfcgcgbfncbch bdnndnendjdixuhhxhxbdbdbvgchbfhfgcffvrgisdnsnsbxb b gdvdbydusisjsjndnfnbgvvhdhjicixjdjdjndncncbcbvgbg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