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群落形成的条件有哪些?
植物群落形成的条件:首先要有植物生活的空间,即裸地的存在。在生态学上把没有植物生长的地段称为裸地,或称芜原。裸地的存在是植物群落形成的最初条件和场所之一。裸地产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或者是侵蚀、沉积、风积、重力下塌等的地形变迁;或者是干旱、严寒、狂风、暴风雪等气候原因;或者是动物的严重危害使原有群落全部或大部分毁去,而规模最大和方式最为多样的是人为的活动。因此,通常裸地可以分为两类:即原生裸地和次生裸地。原生裸地是指从来没有过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包括原有植被下的土壤)的地段。如冰川的移动、火山爆发等形成的裸地。次生裸地是指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植被下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有曾经生长在此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段。如森林破伐迹地或火烧迹地等。一般将发生在原生裸地上的演替称为原生演替,发生在次生裸地上的演替称为次生演替。
其次,植物群落形成的另一个条件是要有植物繁殖体的传播。植物的繁殖体主要指孢子、种子、鳞茎、球茎、根状茎以及能够繁殖的植物体的任何部分(如大戟科的植物棒叶落地生根,它的叶就可以拿来直接繁殖新植株)。植物之所以能够占满裸地,是由于它能借助各种方式传播它的繁殖体,使植物能从一个地方“迁移”到另一个新的地方。植物在迁移的过程中,常常不是只有一次传播。繁殖体传播的延续性,决定于这样四个因素:①繁殖体的可动性。如果一个植物种的繁殖体缺乏可动性,那么它是很难从一个地点迁移到另一个地点的。植物繁殖体的可动性决定于繁殖体本身的重量、大小、面积和有无特殊的构造。如,榆树的种子借助种子周围的翅可以传播,蒲公英的种子借助于冠毛传播,蕨类植物的孢子,由于体形微小,重量极轻,可以在大气中随风扩散,椰子的种子可以借助水而传播到遥远的地方,还有许多植物的繁殖体是借助于其表面的粘液、或有钩、刺等靠人或动物传播的。因此,繁殖体一定要有可动性。②繁殖体传播的动力。只有具有可动性的繁殖体而没有动力推动它,繁殖体也是不能完成迁移的。其动力主要是风力、水力、动物体的运动以及靠自力传播。如有些植物的种子是依靠果实成熟后炸开而传播的。③地形对传播的影响。如平原、丘陵、高山、河流、海洋和湖泊等等。这些地形有的对繁殖体传播有利,有的则起阻碍作用,有时还会改变繁殖体的传播方向。经过研究发现,任何植物从甲地传播到遥远的乙地,通常需要很多年的时间和经过一系列的过渡地点。植物繁殖体在过渡地点顺序地发育为成长的个体。如果这些过渡地点不具备某种植物生存的环境条件,这种植物最终便不会到达乙地。比如甲→甲1→甲2→乙1→乙2→乙地,即从甲地到乙地必须要经过甲1、甲2、乙1和乙2这四个过渡地点,植物的繁殖体从甲地出发在传播动力的推动下迁移到了甲1,便在甲1发芽生长,繁殖后代,它的后代再向甲2迁移,依次类推,最后到达乙地。值得注意的是,最后形成植物群落的乙地的植物种类,不仅受遥远的甲地植物种类的影响,同时也受周围地区相应的其他植物群落中植物的影响,即受本土植物的影响。④传播距离的影响。繁殖体距离裸地越远,那么它到达裸地的机会就越小。那么具备了上述特征后,植物群落就能形成了吗?当然不能,繁殖体在裸地上至少还要经受定居和相互之间竞争的磨难。
再次,定居。植物繁殖体在经历了千辛万苦,长途跋涉后,终于来到了裸地上。当繁殖体到达新的地点后,便开始了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定居的过程。植物繁殖体到达了新的地点后,有的不能发芽,有的发芽了但不能生长,或是生长了而不能繁殖。只有当一个种的个体在新的地点上能够发芽、生长、开花结果其后代也能生长繁殖时,该繁殖体才算是定居成功。在裸地上,环境对传播到这里的种子的影响是双重的。一方面,它影响了种子能不能立即发芽;另一方面,它也决定了种子能不能暂时保存而不致腐烂死亡。
最后是植物之间的竞争。随着繁殖体在裸地上定居成功种类的增多和数量的增加,过去宽敞的环境,开始变得拥挤,植物彼此之间开始为争夺充足的阳光、水分、营养物质以及生存空间而进行竞争。只有那些生长速度快,生理功能强以及对不利环境有很强适应性的植物种在这场残酷的竞争中才能获胜。在这里“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是一个永恒的真理。到这时植物之间因为竞争而彼此之间在地上(枝叶)和地下(根系)发生了相互影响。植物群落开始步入了形成的阶段。
2024-12-10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