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派武术的特点是什么?
峨眉派武术特点
自古以来,四川著名佛教圣地峨眉、青城、华岩、尊武等寺观的僧道人家,在参禅拜佛之余,弄枪使棒,练拳踢腿,逐渐形成了全拦答国闻名的峨眉派。峨眉派兼备佛家与道家之长,既吸收了道家的动功,又有佛家禅修的基础,独创了一套动、静功相结合的练功方法。这种练功方法与各种拳术、器械套路及散打技艺结合一起,组成了峨眉派武术体系。
与此同时,千百年来四川民间也流传着独特的武功,相习成风,经世不衰。
峨眉派理论上主张动功与静功并重,在动功上有十二桩:“天、地、之、心、龙、鹤、风、云、大、小、幽、冥”。静功上讲究六大专修功:“虎步功,重捶功,缩地功,悬囊功,指穴功,涅盘功”,其中尤以“指穴功”的三十六式天指穴功最具威力,既可按摩治病,又可作为武功制敌。
据四川老武术家赵子虬介绍,峨眉派与少林派,武当派都强调“体用兼备,内外兼修”,即:健身之道与攻防技击相结合、内功与外功相结合,但三派的风格不同,各有所长,从“内外”“刚柔”“长短”三个方面可以区别:
1.内外:少林派以攻架见长,有外家拳术之称。武当派以呼吸见长,有内家拳术之名。峨眉派则主张内外相重。
2.刚柔:少林善刚,武当善柔,峨眉派认为:“过刚则折,过柔则锩”,主张“亦柔亦刚,刚柔兼备”。
3.长短:少林派多用长手,武当派多用短手,峨眉派主张长短并用。
峨眉派武术善用五峰六肘之力。五峰即:头、肩、肘、臀、膝;六肘指:上肘、下肘、左肘、右肘、回肘、倒肘。攻防技术上讲究手脚灵活。“腾、挪、闪、颠、浮、沉、吞、吐”是峨眉派的主要技击方法。明代唐顺之写有“峨眉山僧演拳歌”,生动形象地描述了峨眉派拳术的特点。
峨眉派武功包含站立技击法、地趟技击法、腾空技击法。因而,其技法全面,既有放长击远的大开、大合刚猛动作,也有适宜中近距离攻防的亦刚亦柔招式,还有能挨肩挤靠的身体震颤移形。峨眉派武功手法有拳、掌、指、腕(人称羊蹄肘),以冲、摆、插、贯、鞭、抓、勾、挂、挑、刨、带、扇、扒、搭、沾、弹、抹、圈等加以变化渗做,由点而线,由线而面,由面而成圆,随机组合变化。峨眉派腿法要上踢头胸,中踢肋腋,下踢连二杆(小腿迎面骨)。有向前踢、向侧踢、向后踢。腿法以弹、点、踹、蹬、切、圈、踏、劈、摆、提、勾、跺、别、扣、扫、撩等,并注意组合变化,明腿之中藏暗腿,左、右对称,高、中、低轮换,远、中、近结合。
峨眉派武术腿中藏腿,手中藏手,腿中藏手,手中藏腿,变化多端。地趟与腾空腿法有剪、绞、蹬、弹、锉、压、摆、撞。
肘法有顶、挑、砸、劈、摆等。膝法有撞、顶、跪、提、冲等。头、肩、跨有撞、靠、顶、坐等。
峨眉派武术拳架的演练风格是技击动作长、中、短交替,上下相顾,手脚并用,拗、顺结合,站立、下地、腾空变换,动作形变大(可由小到大,由近到远,亦可远到近转换)。
峨眉派武术拳架训练,刚柔相济、快慢相兼,刚猛如山崩地裂般势不可挡,实打硬攻,柔软如水般顺化,刚与柔结合,柔与刚相转换。拳架中既有招招连环没有停顿的组合,亦有单招半势急停,忽然变身、变形、变式的动作,还有上天(腾空)、下地(地趟)与站立相结合的高难奇妙技术组合。
峨眉派简喊慧武术拳架的劲力体现出沉、脆、刚、柔四大劲的特点和劲力相互转换。拳架系统依仿生龙、虎、豹、蛇、鹤五大形构成。基础拳架突出某一种形的招术和劲道,中、高级拳架则是各种劲力综合。还有就是拳架中,除了八法、天罡,其它拳架都是三路,其中一路为站立拳架,二路为地趟,三路为腾空和综合拳架,而且,在这些拳架中,强调六节舒通,腕节、肘节、肩节、胯节、膝节、踝节,如此则力量顺达,变化轻灵。
为适应技击中突然变向,在拳架中有突然变向的拗势、顺势、倒插、顺插及其转换动作。以及下地、腾空带来的跳跃、翻滚。
峨眉派武术在技击中有明打与暗打之分,明打是搏形、暗打是搏跌。明暗结合,手、脚、步、身齐动。而刚柔在拳架的训练中体现为轻重有度、快慢相间、抑扬顿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