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药要注意些什么?
忌口,一般是指患病与服药期间需要注意的饮食禁忌。有些人视其为金玉良言,不敢越雷池一步;有些人却不以为然;也有些人认为中医很讲究忌口,而西医则百无禁忌,故不可不信,但也不能全信。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那么,忌口究竟有无科学道理呢?
中医重视忌口
忌口之说由来己久,两千多年以前,我国最早一部医书——《黄帝内经》就已提出有关饮食的禁忌问题,如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肺病禁苦,肾病禁甘等。继而又有其他古医籍分别记载着消渴(糖尿病)忌糖,水肿忌盐等等。
历代中医及现代医家都很重视忌口。中药与食物虽同出一源,但它们所含成分不同,其性味与药理作用也就各异,若配合不当,则会降低疗效或失去疗效,甚至还会增加中药的毒性反应。
例如,辣椒属于热性,不宜与清热凉血药(如银花、连翘、山栀、生地、丹皮、石膏等)及滋阴药(如石斛、沙参、麦冬、知母、玄参等)合用,否则会影响疗效。
又如口干、烦热、大便秘结、容易兴奋、急躁,或血压偏高、甲状腺功能亢进、心动过速者,就应忌辛辣刺激之品及浓茶、咖啡等饮料;反之,有畏寒、手足冰凉、大便溏薄,或血压偏低、心动过缓者,就应忌生冷、滋腻、粘滑等食物。
再如热喘病人,就不能吃温热性的羊肉、鹅肉、韭菜、姜、桂、椒等食物,而应该吃偏凉性的马兰头、芹菜、生梨、荸荠等。对于容易诱发哮喘发作的黄鱼、带鱼、毛笋、菠菜等,也应少吃或不吃。哮喘发作时,还应禁食易涨气、难消化的食物、像豆类、芋艿、马铃薯等,以免加剧病情。
还有癌症病人,若为阴虚热症者,应忌服胡椒、葱蒜、韭菜、鳗鱼、鸡、羊等香燥辛热的食品;湿热者应忌食肥肉、肥鸡、肥鸭、甲鱼等油腻重浊的食品;脾虚、气虚、寒症者应忌服西瓜、冬瓜、丝瓜、生梨、甘蔗、蜂蜜、蟹、龟、鳖等寒凉性食品。
西医也讲究忌口
不少人以为中医是很讲究忌口的,而西医则“百无禁忌”。事实并非如此,西医为保护有关器官和组织免受某些物质的影响,也同样讲究忌口。
例如,对于伴有水肿症状的肾炎病人,就要求忌盐。因为肾脏是排泄钠离子的主要器官,一旦发生肾炎,钠离子积聚在体内才引起浮肿,若再吃食盐,无异于雪上加霜。对黄疸型肝炎病人,则要求忌食脂肪食物,以免加重肝脏负担。因脂肪需依靠肝细胞分泌的胆汁进行乳化,然后经肠液内的脂肪酶分解吸收。
又如动脉粥样硬化病人,血中胆固醇已处于高水平状态,无疑要限制食用肥肉、鱼子、奶油、蛋黄等食物。
再如尿毒症病人进食过多蛋白质,会引起高氮质血症;肝昏迷病人进食过多蛋白质,会引起血氨量剧增,以致加重病情,故应限制蛋白质饮食。
需要注意的是,忌口虽然大都来自医疗实践,但不能搞成绝对化。忌口需根据病情而定,切勿一概而论。小儿患麻疹时,因高烧、食欲差、消化能力弱,故需忌食肉类等油腻食物,但又不能忌得过严,否则会造成病儿营养不良,抵抗力降低,甚至引起并发症。故医生对忌口应持慎重态度,病家也要密切配合,切莫以讹传讹,将忌口扩大化、神秘化,以致因噎废食,造成食谱单调,营养缺乏,甚至影响治疗和康复。至于江湖游医药贩为了给其卖假药打掩护,并涂上一层神秘的色彩,常煞有介事地乱开禁忌谱,更应提高警惕,切勿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