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农历中常叫“腊月”,而不是“十二月”?
在远古的时候人们会在农历十二月狩猎鸟类,野兽祭祀祖先和神灵。远古时代,“腊”本是一种祭礼。所以说十二月是腊月。
“腊月”是春节的序幕,因此人们从“腊月”开始,然后就开始一系列的大型迎接春节的节日。在“腊月”的一天,每个家庭都应该喝腊八粥,然后打扫房子,熏香,祭祀和封印,粘对联,置办年货,直到除夕夜。
在中国远古时期,“腊”是一种祭祀仪式。在商代,人们在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四次捕获动物用于祭祀,以祭祀其祖先和天地诸神。其中,冬祭是最大规模和最大隆重的。后来,冬天的祭祀被称为“腊祭”。因此,人们称农历十二月为“腊月”,而冬祭节日的日子称为“腊日”。腊日是不吃腊八粥的,只是祭拜神灵的日子。直到南北朝,农历十二月的第八天才被定为“ 腊八节”。人们敬拜天地的祖先和众神,保佑他们好运和收获丰盛。
冬天祭祀这种做法与远古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有关。在农业为主流的古代,冬天只成为“农闲”,是因为冬天的植物死了,不适合农业生产。冬天这个时间段,人们一方面可以逃避繁重的农田耕作,而另一方面,他们又需要狩猎以弥补粮食短缺。
另外,古人非常重视祭祀,每年的祭祀可谓“国家大事”,农历十二月是一年祭祀的最后一个月,祭祀的规模往往更大。古代的历法将阴历十二月月称为“腊月”。
今天是2019年9月12日,还有几个月就要到春节了。在春节到来之前,很多人老年人记着日子,比如今天是腊月二十几,明天又是腊月多少。等到春节后,又是正月初三等。对于中国人来看,在年前前后喜欢用农历来计算日子。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农历一月叫正月?十二月叫腊月?
首先,虽然现在人们将农历一月称作“正月”,但是,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特别是先秦这一历史阶段,每年以哪个月为第一个月,各朝代都不相同。具体来说,对于大禹建立的夏朝,是以一月为第一个月,但是,就夏朝之后的商朝,则提前一个月,也即以十二月为第一个月。
至于周武王姬发建立的周朝,又提前一个月,以十一月为第—个月。同时,对于夏商周等朝代,每改正—次月份顺序,就把改变后的第一个月称作“正月”,也即正月的说法有几千年的历史了。
由此,对于先秦时期,正月所指的月份是有变化,也即不是固定的。等到汉武帝刘彻这位千古一帝在位时,才最后确定农历一月为正月。自此之后的2000多年时间中,正月就固定指的是农历一月。
同时,针对正月的“正”字,读(zhēng)这个音,则和另外一位千古一帝——秦始皇有关了。
到了秦朝这一历史阶段,因秦始皇出生在正月,取名赢政,为了避他的名讳,所以强行规定把当时读四声(去声)的“正”字读作一声(阴平),当时的正月也被称为“征月”。
十二月初八日叫“腊日”,也被称为“腊八”,现在有腊八节和腊八粥的习俗。此外,不管是正月还是腊月,都是农历中的时间段。农历是我国历史上的传统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