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know-base.cdn.bcebos.com/lxb/notice.png)
李自成拥有十倍于清军兵力,为何还是一败涂地?
明朝末年,运行了两百多年的国家机器早已破败不堪,国家的各种制度混乱不堪,社会矛盾激化的越来越严重,而明朝的灭亡早已是时间问题。明朝的最后一任崇祯皇帝虽然有着拯救大明的抱负,但是无奈生性太过多疑,在面对重要决策时往往会判断错误,这也使得明朝与清军的对抗中常常处于劣势地位。但是清军的人数还是非常有限的,当时明朝面临的最大的问题是农民起义,严重的土地兼并让大量的农民加入起义军,而依靠人海战术农民军也总是能够获胜。
不久之后,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攻入京城,崇祯见大势已去在煤山自缢,明朝就此灭亡。但是李自成的军队遇到清军连连败退,不久便被清军击败,这又是为什么呢?
- 双方战斗力的不成正比
前文中我们说到,李自成的部队当中多以逃难的农民为主,而有经验的将领很多都在与明朝的战争中阵亡,所以这样的起义军打打明朝还好,如果碰上清军可不是那么简单的。那个时候的清军已经建立了完整的八旗制度,不仅有满洲八旗,还有由投降的明军组成的汉军八旗。满洲八旗都是游牧民族出生,所以善于骑射,骑兵也是清军最为强大的武装力量,而投降的明朝军队为清军带来了红衣大炮,这在当时是最强大的重武器,所以不管是在兵员素质还是武器装备上,李自成的军队都不是清军的对手。
所以从山海关战役开始算起,农民军与清军一共进行了9次战斗,但是都以失败告终,在史料当中我们也能感受到农民军糟糕的纪律性,“部众多降,或逃散”,如此没有纪律性的部队怎么打胜仗呢?所以农民军在前期的胜利除了一部分的实力,更多的也许是运气,但是战争从来靠的都是实力,在绝对的实力面前再好的运气都不值得一提。
- 农民军错误的决策
农民军前期的胜利归功于正确的决策,将对明朝不满的农民都聚在了一起,这才获得成功。但是李自成在占领北京后就过于放松,他也低估了当时清军的实力,那个时候的清军是所有汉人的敌人,而李自成最好的做法就是联合其他力量共同抗清,而吴三桂因为陈圆圆与李自成反目成仇,转而帮助清军,原本李自成与清军的对抗就略显吃力,现在又加了一个吴三桂,所以就更加难以对抗。而此时的李自成也毫无战意,只想着快点逃离清军,而李自成也在逃跑的过程中被民兵武装误杀,大顺军从此一蹶不振。
所以李自成与清军对抗总是失败是有原因的,主要还是因为自身的实力较弱,不足以和清军对抗。
李自成百万大军为何在清军面前只坚持40天? 我们看答案什么样的都有。其实答案就只有1个,那就是李自成军队的战斗力太差。李自成大军按明史说法有大军步兵40万,骑兵60万,五营二十二位大将。所有男性15-40岁全部收为士兵,其中精兵身穿厚棉甲,1名士兵3-4匹骡马。
遇到战斗,3万骑兵分为3列反复冲击,如果不胜,3万步兵以长矛阵进行冲击,最后骑兵再发动冲锋。但是,1名精兵后面就多名仆役,主管武器、喂马、后勤等工作。其实,李自成百万大军,真正的战兵不会超过20万人。
从山海关战败一直到,永平战败,李自成一路上九战九败,到了潼关决战,李自成再次惨败。李自成老营遭大破之者八,清军一路追击,李自成部队“部众多降,或逃散。”
随后,李自成在九宫山被杀,清军俘虏自成两从父伪赵侯、伪襄南侯及自成妻妾二人,金印一。又获伪汝侯刘宗敏、伪总兵左光先、伪军师宋献策。于是斩自成从父及宗敏于军。
清军追击李自成的部队,其实规模并不大,不过是吴三桂马步军1万,八旗军2万,另外三四万山西明朝降军等等。但是,李自成大军以数倍以上兵力,却连战连败,也充分说明了双方战斗力相差太大。
其中潼关大战,李自成带领袁宗第,田见秀,刘宗敏等所有大将出战。结果12月29日,清军一次冲锋就打垮了刘宗敏主力部队。1645年1月4日,李自成率领所有主力出战,结果多铎八旗军一天之内,以少打多,再次重创了大顺军。
到1月9日,清军重炮部队抵达战场,炮兵开始正面轰击,八旗军从击败大顺军两翼骑兵以后。十几万大顺军主力彻底崩溃,向湖北撤退。战斗力相差悬殊,大顺军没有任何机会。
老百姓都吃不饱穿不暖了,怎么可能还有什么战斗力,这样的结果可以说是预料之中的,并不奇怪。
李自成的农民军在骑兵和步兵作战中都不是清军的对手。西北虽有浓厚的民俗,但面对清朝的精锐骑兵却毫无优势。李自成曾计划进行夜袭,还计划挖洞。作为清朝将领,渡渡鸟背诵《三国演义》已久,李自成的计划并不成功。几天后率领的汉军八旗到达前线,带来了大批红炮。
潼关的防御工很坚固,但那是冷兵器用的,农民军队装备了大量明代火器,明代火器具有小口径的特点。虽然数量众多,但与大口径枪支相比,在射程和杀伤力上明显处于劣势。枪兵到达后,清军迅速开始开火。潼关的防御工事逐渐倒塌,李自成进行了反击,但没有奏效,李自成从草根做起,与明末的自然灾害作斗争。
明军只有厌倦了应付清军的东风,才能攻打北京城,杀死崇祯皇帝,取得巨大成就,所谓的猪能在风口飞一样,李自成也像猪一样站在聚光灯下。他和建国初期的其他开国皇帝一样,时机成熟,成就斐然。但问题是它们也在天空中翱翔,那些开国皇帝是真正的神,可以自由飞翔。李自成成为了一个败笔。最后他只能以火箭的速度倒下,然后倒地身亡,使清朝进入关口。
李自成在撤退转移中戏剧性的死掉,因为返回途中被明朝袭击。留下了30万军队,自己就这样意外的失去了生命。
第一、鼠疫致使李自成军队大量减员。在李自成进北京之前,北京就已经有鼠疫的迹象。随着春季的到来,天气转暖,鼠疫开始大爆发。鼠疫使得驻守北京城的御林军大量死亡,李自成就兵不血刃地占领了北京城,逼死了崇祯。李自成进入北京后,农民军不可避免地也感染上鼠疫,大量军人死去,使农民军的战斗力大幅下降。新招的人员没有经历过战争的洗礼,自然打不过精锐的清军。
第二、李自成战略上的误判。李自成本是一落魄的农家子弟,生活所迫,起义反抗明朝的腐败统治。整日被明朝军队围剿,东躲西藏,好不容易,在明朝精锐部队都去抵抗清军入侵时,突破明军防线,拿下北京城。
就在李自成做着皇帝的美梦时,原来还有一个庞然大物----清军,在一旁虎视眈眈,盯着中原这一块大肥肉。此时,李自成周围有四大敌人,清军、南明朝廷、吴三桂集团和张献忠集团。李自成最好的选择就是和其中一个合作,先把自己的位置坐稳。
谁知李自成居然选择了逼反吴三桂,结果李自成和吴三桂大战,清军趁虚而入,突破山海关。吴三桂投降清军,李自成灰溜溜地逃回北京,匆忙称帝,然后逃往陕西老家。
第三、乌合之众,不成气候。明朝的精锐部队都被清军消耗殆尽,不然也不会让农民军在围剿中,逐渐壮大。参与围剿李自成的部队都是当地乡勇,战斗力本身就不足,所以李自成就没有打过硬仗。
没有战斗经验,致使农民军的作战水平,还停留在流寇的水平上。这样的战斗力,怎么去跟和明朝精锐对抗了半个世纪的清军比。乌合之众,人数再多也没用,在正规军的面前,一败涂地是必然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