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导致了儿科医生的稀缺性?
我觉得儿科医生稀缺的原因如下。
一是儿科医生收益低。
医生的收入来源是与其具体工作量挂钩的,而儿科医生耗费在单个病人身上的工作量少于病患为成年人的医生。因为小孩子免疫力强,属于新生事物,生病不过就是感冒发烧之类的,出现重大疾病的概率很小。成年人就不同了,各种大病绝症,需要化疗手术的并也不少。两相比较,与救治一个成年人相比,救治一个小朋友更小概率需要先进的医疗手段,需要高昂的药物等医疗资源,相对应的,儿科医生的收入也会减少。
二是儿科医生风险高。
小朋友都是家里的宝贝,是小皇帝小公主。别说出现医疗事故了,就是打针多扎一次,愤怒的家长都恨不得将医生生吞活剥。加之近年来不断见诸报端的医闹事件,恐怕明智的人都不愿从事这样高风险的工作。
三是儿科医生行医难。
小孩子和成年人不同,难以准确描述自己的病症,此时,医生治疗更多依靠从医经验、依靠自身知识积累,这就对医生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认为主要是儿科医患关系更加紧张,岗位更加高危。
现在医患关系普遍紧张,袭医、医闹事件频频爆发,但是这里面频率最高、危险最大的大概就是儿科医生了,主要因为大多数家属在孩子问题上往往过分担忧,难以保持理智。
我有个同学就是儿科护士,据她描述,在儿科孩子家长发怒暴躁是很常见的事,不管什么事情,总是第一个辱骂医护人员,甚至还动手打人,他们不会去思考是否是自家小孩的错误,反而用“他不过一个孩子”把所有罪名开脱和转移到医护人员身上。而孩子普遍年纪小,不愿意配合,很多事情也往往说不清楚,且患病儿童多数都体质薄弱,这就需要医生具备更高的实践能力。
而在中国,父母都对孩子感情异常深厚,面对疾病和死亡,很少有能保持理智的家属。在计划生育之后,家家户户更是只有一个孩子,如果在医治过程中一旦发生意外,有的家属难以接受,就会把悲痛和愤恨转嫁到医生身上,轻则殴打、重则杀害。因此儿科医生身上需要背负的不仅仅是救治病人,更是自己的性命。
人性是一件不能考量的东西,没有简单的对与错,善与恶。有的病患家属在亲人故去之后,只想着借此讹医院一笔钱,这种新闻屡见不鲜,即使最后医院赔钱息事宁人,那当值医生也得面临处分。所以说,在种种高危之下,儿科医生稀少也就不足为奇了。
儿科医生是一个非常苦逼的工作,经常会发生费力不讨好的现象,因此大多医学生都不会选择儿科方向的专业。
在医院里最容易发生冲突的科室一个是急诊,另一个就属儿科了。在儿科家属带着孩子看病时的“标配”就是爸爸妈妈加孩子,当然还有“高配”那就是爸爸妈妈加爷爷奶奶,这样就造成了环境非常混乱。
孩子一般都是家庭里面最宝贝的,生病期间家长会非常暴躁,一旦医生有什么小过错或者病情不见好转,就会产生医患矛盾,吵架那是常事,甚至还会有打闹现象的发生,因此大多医学生在专业上都不会选择儿科方向。
另一方面儿科专业的病情是非常复杂的,也是最不容易观察的,由于患儿较小,大多不会交流,因此很难第一时间判断出疾病的种类,从而无法对症治疗,这样就苦了医学生了,因此要在大学期间学习很多知识。
现如今,医生具有一定的稀缺性,而儿科医生更是如此。在我看来,造成儿科医生稀缺性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很多年轻人现在在专业的选择上都会偏重于互联网方向。而且相对于其他专业,医生专业的分数要求较高,这样一来,在人才的选拔第一关上,就限制了一部分人。
第二:对于医生这个职业,不仅仅需要过硬的专业技能,还要有够硬的心理素质,而且这种专业技能并不是在学校的三四年的学习经验可以培养出来的,也不是你在工作的岗位上有多少年的经验,他需要花一生的时间去学习进步的,没有尽头。还有就是整日要面对各种各样年龄小的病人,心理素质一定要强,还要求有一定的耐心,对综合能力要求较为严格使得很多人退却。
第三:现在各种医闹事件也着实会让很多人不愿意甚至是不敢去选择医生这个行业,尤其是面对辨别能力较弱的小孩子,更是难上加难。
所以,以上原因导致了儿科医生的稀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