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怒而诸侯惧的而怎么解释
这里的而字,是虚词,可以表示一个因果关系的,就是说他们一发怒,(然后)诸侯就害怕。
出处:先秦 孟子 《富贵不能淫》
原文: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
译文: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有志气、作为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连诸侯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孟子说:“这哪里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
扩展资料
作品背景:
《富贵不能淫》的内容是孟子批驳景春关于大丈夫的错误言论。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是大丈夫,景春提出这个观点的依据是,公孙衍、张仪能够左右诸侯。
作品赏析:
孟子的办法是针锋相对地提出真正的大丈夫之道。这就是那流传千古的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这段名言,句句闪耀着思想和人格力量的光辉,在历史上曾鼓励了不少志士仁人,成为他们不畏强暴, 坚持正义的座右铭。
连接语意相承的成分,是虚词,可以表示一个因果关系,就是说他们一发怒,(然后)诸侯就害怕
【原文】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译文】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真是大丈夫吗?他们一旦动怒,天下的诸侯就会感到恐惧;他们一旦安居,天下也就没有冲突。”
孟子对大丈夫的定义,并不是看他建立了什么功业,占据了什么高位,得到了多少厚禄,拥有了多少房屋、马车、妻妾,田租、黄金,而是从大丈夫的本质来看的,是儒家最为经典的思维。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这是大丈夫的行为准则,非有“浩然之气”者不能为之;“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这是大丈夫的品行修养,非君子不能为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是大丈夫的人生态度,非壮士不能为之。
扩展资料:
在战国时期长达百年的"合纵""连横"斗争,有一群熟谙纵横之术,善于利用列国间错综复杂的外交、军事关系的纵横家,在诸侯间往来奔走,四处游说,来获得自身的功名利禄,他们被人们称为策士。
他们以天下为棋盘,以诸侯为棋子,在纵横间彰显自己的才华,往往一张利口赛过十万雄兵,一言可以兴邦,一语可以灭国“所在国重,所去国轻”。后来人们用“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来比喻纵横家在战国时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