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内容
展开全部
良好的学习习惯的主要内容
1、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读就是一种知识的积累,能力的培养。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每一个学业有成者的必经之路。阅读对一个人心灵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是老师和家长共同的责任,只要大家齐心协力才会有成效。
2、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预习历来是教师对学生学习的一个首要要求,预习是一种课前自学,只有预习了才能知道问题所在,做到心中有数,听课时才能变被动为主动,与老师有更多的互动,因而听讲也会更专心,不易开小差。在学生作预习时,可提示学生用一些自己喜欢的符号做标记,把能看懂的地方和不懂的地方划分出来,明确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在上课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学习起来也更加轻松。没有预习,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没有一个粗略的了解,在听课过程中,学生不免就有生吞活剥的感觉。如果教师的讲课不幸又是注入式的,那么学生的脑子就象是一个图书馆,只是装知识而不能理解知识。无论是接受知识的程度还是应用知识的能力,其效率都是很低的。
3、培养学生复习旧课的习惯。复习可以起到把当天学到的知识进行消化、记忆和巩固的作用。经常督促学生按时复习当天课程,是巩固知识的好办法。如果当天所学的知识不巩固,日积月累,在知识衔接上就会产生严重的断层。特别是数学学科,逻辑严谨,衔接性强,断链了就很难跟上了。所以一定要培养学生养成先预习再听课,然后复习、巩固这样一套系统的学习方法的习惯。
还有课后不要急于做作业,一定要先对每一节课所学内容进行认真的复习,梳理,归纳知识要点,找出知识之间的联系,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网络式的知识结构,知识才会更系统,更完整,更全面。
4、培养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知识的习惯。自然学科的知识是不能靠死记硬背得来的。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所学的知识才能内化为学生本人的东西,学到的知识才能牢固。在这一点上,本人认为数学学科与语文的关系比较大,因为如果语文功底不好,理解起来就会很费力。数学学不好对语文的影响较小,语文学不好对数学的影响会更大一些。所以要做到理解记忆,必须先把语文学好。而且,文字书写的功底也间接影响到理解能力,因为如果字都写不好,少撇缺捺的,识字都很吃力,更别谈理解了。
5、培养仔细审题、细心演算、耐心检查、及时纠错的习惯。教师在讲解例题、习题过程中,应作出认真审题的示范,并要求学生学习和养成这种习惯,而学生解题错误往往是由于不仔细审题就急于解题而造成的。这种现象在数学考试时表现得比较明显。学生一方面时间比较紧张,再一个就是似懂非懂,比较激动。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想当然心理,以为眼前的题目和平时做的题目一样要求,根本不去细读,浑然不知题目要求已经改变了。比如题目要求“计算下面各题,并验算”,结果学生往往只做了计算,验算就漏掉了。所以,做完作业之后,应该让学生养成从头到尾耐心检查是否有错漏的习惯,如看看是否漏题、漏答、漏单位等,这种习惯的形成对考试时卷面成绩的获得特别重要,而好成绩的获得对学生的自信心的形成有很大的帮助。
6、培养学生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做作业是巩固知识的主要方式。学生的作业情况直接反应了他们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作为教师,在要求学生按时完成各科作业的同时,自己也应该做到适量、科学的布置作业,还可以教会学生充分利用自己的空余时间来完成作业。这样,属于学生的课余时间教师就可以完全交给他们。让学生明白,其实学习也是一件快乐的事。
7、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习惯。“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最好的教学办法莫过于教会学习方法。平时,要落实检查好学生的预习、复习,这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习惯的重要环节。在做作业方面,让学生自己独立地完成,即使有不会做的题目,也不要急于给学生答案。我们只是给学生理清思路,启发孩子多思考几种可能性,让学生自己养成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习惯。
8、培养上课认真做笔记的习惯。听十遍,不如读一遍,读十遍不如写一遍,这是我小时候的老师给我们总结的。在专心听讲的同时,要动笔做简单记录或记号。对重点内容、疑难问题、关键语句用自己习惯的符号进行“圈、点、勾、画”,把一些关键性的词句记下来。有实验表明:上课光听不记,仅能掌握当堂内容的30%,一字不落的记也只能掌握50%,而上课时在书上勾画重要内容,在书上记有关要点的关键的语句,课下再去整理,则能掌握所学内容的80%。这样做相当于进行了简单的整理,加入了大脑的思考,判断,辨析,从而达到了边听边吸收的效果。
9、培养学生勤学好问的好习惯。学问,学问,就是不懂就问,学习就要多思、善问、大胆质疑。 “多思”就是把知识要点、思路、方法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善问”不仅要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还要虚心向老师、同学及他人询问,这样才能提高自己。而且,还要在学习的过程中,注意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要做到决不轻易放过任何一个问题。应该养成向别人请教的习惯。
1、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读就是一种知识的积累,能力的培养。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每一个学业有成者的必经之路。阅读对一个人心灵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是老师和家长共同的责任,只要大家齐心协力才会有成效。
2、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预习历来是教师对学生学习的一个首要要求,预习是一种课前自学,只有预习了才能知道问题所在,做到心中有数,听课时才能变被动为主动,与老师有更多的互动,因而听讲也会更专心,不易开小差。在学生作预习时,可提示学生用一些自己喜欢的符号做标记,把能看懂的地方和不懂的地方划分出来,明确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在上课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学习起来也更加轻松。没有预习,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没有一个粗略的了解,在听课过程中,学生不免就有生吞活剥的感觉。如果教师的讲课不幸又是注入式的,那么学生的脑子就象是一个图书馆,只是装知识而不能理解知识。无论是接受知识的程度还是应用知识的能力,其效率都是很低的。
3、培养学生复习旧课的习惯。复习可以起到把当天学到的知识进行消化、记忆和巩固的作用。经常督促学生按时复习当天课程,是巩固知识的好办法。如果当天所学的知识不巩固,日积月累,在知识衔接上就会产生严重的断层。特别是数学学科,逻辑严谨,衔接性强,断链了就很难跟上了。所以一定要培养学生养成先预习再听课,然后复习、巩固这样一套系统的学习方法的习惯。
还有课后不要急于做作业,一定要先对每一节课所学内容进行认真的复习,梳理,归纳知识要点,找出知识之间的联系,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网络式的知识结构,知识才会更系统,更完整,更全面。
4、培养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知识的习惯。自然学科的知识是不能靠死记硬背得来的。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所学的知识才能内化为学生本人的东西,学到的知识才能牢固。在这一点上,本人认为数学学科与语文的关系比较大,因为如果语文功底不好,理解起来就会很费力。数学学不好对语文的影响较小,语文学不好对数学的影响会更大一些。所以要做到理解记忆,必须先把语文学好。而且,文字书写的功底也间接影响到理解能力,因为如果字都写不好,少撇缺捺的,识字都很吃力,更别谈理解了。
5、培养仔细审题、细心演算、耐心检查、及时纠错的习惯。教师在讲解例题、习题过程中,应作出认真审题的示范,并要求学生学习和养成这种习惯,而学生解题错误往往是由于不仔细审题就急于解题而造成的。这种现象在数学考试时表现得比较明显。学生一方面时间比较紧张,再一个就是似懂非懂,比较激动。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想当然心理,以为眼前的题目和平时做的题目一样要求,根本不去细读,浑然不知题目要求已经改变了。比如题目要求“计算下面各题,并验算”,结果学生往往只做了计算,验算就漏掉了。所以,做完作业之后,应该让学生养成从头到尾耐心检查是否有错漏的习惯,如看看是否漏题、漏答、漏单位等,这种习惯的形成对考试时卷面成绩的获得特别重要,而好成绩的获得对学生的自信心的形成有很大的帮助。
6、培养学生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做作业是巩固知识的主要方式。学生的作业情况直接反应了他们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作为教师,在要求学生按时完成各科作业的同时,自己也应该做到适量、科学的布置作业,还可以教会学生充分利用自己的空余时间来完成作业。这样,属于学生的课余时间教师就可以完全交给他们。让学生明白,其实学习也是一件快乐的事。
7、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习惯。“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最好的教学办法莫过于教会学习方法。平时,要落实检查好学生的预习、复习,这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习惯的重要环节。在做作业方面,让学生自己独立地完成,即使有不会做的题目,也不要急于给学生答案。我们只是给学生理清思路,启发孩子多思考几种可能性,让学生自己养成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习惯。
8、培养上课认真做笔记的习惯。听十遍,不如读一遍,读十遍不如写一遍,这是我小时候的老师给我们总结的。在专心听讲的同时,要动笔做简单记录或记号。对重点内容、疑难问题、关键语句用自己习惯的符号进行“圈、点、勾、画”,把一些关键性的词句记下来。有实验表明:上课光听不记,仅能掌握当堂内容的30%,一字不落的记也只能掌握50%,而上课时在书上勾画重要内容,在书上记有关要点的关键的语句,课下再去整理,则能掌握所学内容的80%。这样做相当于进行了简单的整理,加入了大脑的思考,判断,辨析,从而达到了边听边吸收的效果。
9、培养学生勤学好问的好习惯。学问,学问,就是不懂就问,学习就要多思、善问、大胆质疑。 “多思”就是把知识要点、思路、方法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善问”不仅要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还要虚心向老师、同学及他人询问,这样才能提高自己。而且,还要在学习的过程中,注意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要做到决不轻易放过任何一个问题。应该养成向别人请教的习惯。
展开全部
一、首先培养孩子在学习上专心的习惯
要培养孩子在学习上专心的习惯,我个人的体会是:
1、在学期初加强学生课堂常规的训练,在学期初的几个星期宁可少学点知识,也要肯花时间培养学生认真听课的习惯。
2、学生的学习和做作业是否专心认真,其实跟做父母的有很大的关系。现在有些父母这边要求孩子要用心做作业,而边一边又跟别人聊天或看电视,甚至在家里打牌或打麻将,这样,除了极个别自制力非常强的孩子,其他孩子是根本不可能在这样的环境下专心学习的,所以教师和家长要加强协调,要给孩子创造一个安静宽松的家庭学习环境。平时在家里,孩子在做作业的时候,家长尽量不要过度的关心孩子的情况,不要陪着孩子做作业或叫孩子帮忙做什么事情,让孩子安安静静地做作业,使孩子有一个高度集中自己思想的小天地,这样孩子的专心学习习惯也就逐渐养成了;当然,在孩子学习的时候更不能不闻不问,放任自流,要从整体去把控孩子,外松内紧。
二、给孩子制定严格的作息时间表,从小注重习惯养成。
作息时间表,其实就是给学生制定生活、学习规矩,即什么时候学习,什么时候玩,什么时候休息。因为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我们不能剥夺孩子玩的权利。孩子不玩痛快,学习时就不能很好集中注意力,也不会精力充沛。我们只需要让孩子从小养成了什么时候学习,什么时候玩,那么孩子到了学习时间,他自己都会比较自觉地坐在自己的书桌上开始看书做作业了;要求学生给自己制定的作息时间表,比如一位学生的时间表是这样安排的:
早晨:6:00起床(穿衣服10分钟;涮牙洗脸10分钟;吃早点15分钟;家里读15分钟早读)7:00去上学
中午:12:00——12:30吃午饭
12:30——1:30午休
1:30去上学
下午:4:30——5:00放学后,孩子自由活动一下
5:00——6:00吃晚饭和饭后看电视时间
6:00——8:00 孩子学习和做作业时间
8:00——8:30看书
9:00孩子上床睡觉
说明:作息时间表是按学校上课时间星期一到星期五时间安排的作息表,双休日不包括在内。
星期六(休息日):
上午学习和做作业,
中午看电视,
下午2:00——3:00练毛笔字;
3:00——4:30;写一篇日记。
4:30——6:00孩子自由活动;
星期日(休息日):
上午9:00——11:00去培训班学习
下午休息,父子俩人去书店和到超市去看看;
晚上练毛笔字和写一篇短日记,然后自由活动。(以上只作为参照,每个孩子都不同,但在制定方案的时候要保持能使孩子往更好的方向发展的目的)
三、从小培养学生做作业时独立思考的解题能力。
培养学生独立的学习能力,我个人认为是件特别重要的事情,应该有意识的从小抓起,从学生的日常活动中做起,让学生在生活、学习中,对父母不依不靠,学生能做好的事,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例如:在学习方面,就遵循古人说的一句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孩子学会学习的能力比教他知识更重要。培养学生也是这个道理。学习时,不要坐在学生一旁监督,也不陪学生看书,做作业。学生自己的作业要做到按时独立地完成。至于碰到实在不会做的题目,给学生理清思路,启发孩子多思考几种可能性,但从不告诉学生答案,迫使学生自己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四、要求学生养成每天记录作业题的好习惯
一个学生每天如果能养成记下教师布置的作业并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意味着这学生学会了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学生的人生也就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学生的学习成绩优良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例如:孩子上小学一年级起就给孩子买好记事本,告诉孩子记事本是用来专门记录教师交待的事情和教师布置的当天作业题的,要求孩子每天的记事本都有记载,不能有空隙,一开始每天都会检查孩子记事本的记录情况,看孩子记得是否认真,还是没有记,坚持一段时间后,就改为不不定期地抽查一下。假如发现孩子没有记录的话,就取消孩子玩得时间,让孩子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五、从小培养孩子做完作业,自己检查的习惯。
学生在做作业时,尽量不打扰学生,让他一个静心的做题。学生做完作业后,督促孩子在空余的时间里做自我检查;例如数学,要求孩子看一看计算是否准确,单位换算有没有错误,应用题的算式列得对不对,训练孩子自己去发现问题,然后去订正过来;语文要求孩子看看字是否写错,作文写好后主要是自己去读,看语句是否通顺,让别人看了文章后得到了什么启迪和感想。
六、培养孩子做完作业后,整理桌上学习用品并收拾好自己书包的习惯
要求学生每次做完作业后,自己养成整理书桌并收拾好学习用品的习惯,从小让孩子面对生活,学会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
“与其给孩子金山,银山,不如给孩子好习惯。”好习惯可以使孩子终生受益。
要培养孩子在学习上专心的习惯,我个人的体会是:
1、在学期初加强学生课堂常规的训练,在学期初的几个星期宁可少学点知识,也要肯花时间培养学生认真听课的习惯。
2、学生的学习和做作业是否专心认真,其实跟做父母的有很大的关系。现在有些父母这边要求孩子要用心做作业,而边一边又跟别人聊天或看电视,甚至在家里打牌或打麻将,这样,除了极个别自制力非常强的孩子,其他孩子是根本不可能在这样的环境下专心学习的,所以教师和家长要加强协调,要给孩子创造一个安静宽松的家庭学习环境。平时在家里,孩子在做作业的时候,家长尽量不要过度的关心孩子的情况,不要陪着孩子做作业或叫孩子帮忙做什么事情,让孩子安安静静地做作业,使孩子有一个高度集中自己思想的小天地,这样孩子的专心学习习惯也就逐渐养成了;当然,在孩子学习的时候更不能不闻不问,放任自流,要从整体去把控孩子,外松内紧。
二、给孩子制定严格的作息时间表,从小注重习惯养成。
作息时间表,其实就是给学生制定生活、学习规矩,即什么时候学习,什么时候玩,什么时候休息。因为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我们不能剥夺孩子玩的权利。孩子不玩痛快,学习时就不能很好集中注意力,也不会精力充沛。我们只需要让孩子从小养成了什么时候学习,什么时候玩,那么孩子到了学习时间,他自己都会比较自觉地坐在自己的书桌上开始看书做作业了;要求学生给自己制定的作息时间表,比如一位学生的时间表是这样安排的:
早晨:6:00起床(穿衣服10分钟;涮牙洗脸10分钟;吃早点15分钟;家里读15分钟早读)7:00去上学
中午:12:00——12:30吃午饭
12:30——1:30午休
1:30去上学
下午:4:30——5:00放学后,孩子自由活动一下
5:00——6:00吃晚饭和饭后看电视时间
6:00——8:00 孩子学习和做作业时间
8:00——8:30看书
9:00孩子上床睡觉
说明:作息时间表是按学校上课时间星期一到星期五时间安排的作息表,双休日不包括在内。
星期六(休息日):
上午学习和做作业,
中午看电视,
下午2:00——3:00练毛笔字;
3:00——4:30;写一篇日记。
4:30——6:00孩子自由活动;
星期日(休息日):
上午9:00——11:00去培训班学习
下午休息,父子俩人去书店和到超市去看看;
晚上练毛笔字和写一篇短日记,然后自由活动。(以上只作为参照,每个孩子都不同,但在制定方案的时候要保持能使孩子往更好的方向发展的目的)
三、从小培养学生做作业时独立思考的解题能力。
培养学生独立的学习能力,我个人认为是件特别重要的事情,应该有意识的从小抓起,从学生的日常活动中做起,让学生在生活、学习中,对父母不依不靠,学生能做好的事,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例如:在学习方面,就遵循古人说的一句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孩子学会学习的能力比教他知识更重要。培养学生也是这个道理。学习时,不要坐在学生一旁监督,也不陪学生看书,做作业。学生自己的作业要做到按时独立地完成。至于碰到实在不会做的题目,给学生理清思路,启发孩子多思考几种可能性,但从不告诉学生答案,迫使学生自己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四、要求学生养成每天记录作业题的好习惯
一个学生每天如果能养成记下教师布置的作业并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意味着这学生学会了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学生的人生也就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学生的学习成绩优良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例如:孩子上小学一年级起就给孩子买好记事本,告诉孩子记事本是用来专门记录教师交待的事情和教师布置的当天作业题的,要求孩子每天的记事本都有记载,不能有空隙,一开始每天都会检查孩子记事本的记录情况,看孩子记得是否认真,还是没有记,坚持一段时间后,就改为不不定期地抽查一下。假如发现孩子没有记录的话,就取消孩子玩得时间,让孩子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五、从小培养孩子做完作业,自己检查的习惯。
学生在做作业时,尽量不打扰学生,让他一个静心的做题。学生做完作业后,督促孩子在空余的时间里做自我检查;例如数学,要求孩子看一看计算是否准确,单位换算有没有错误,应用题的算式列得对不对,训练孩子自己去发现问题,然后去订正过来;语文要求孩子看看字是否写错,作文写好后主要是自己去读,看语句是否通顺,让别人看了文章后得到了什么启迪和感想。
六、培养孩子做完作业后,整理桌上学习用品并收拾好自己书包的习惯
要求学生每次做完作业后,自己养成整理书桌并收拾好学习用品的习惯,从小让孩子面对生活,学会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
“与其给孩子金山,银山,不如给孩子好习惯。”好习惯可以使孩子终生受益。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