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是怎样从正反两方面论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观点的?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作者从一个人的发展和一个国家的兴亡两个方面进一步论证忧患则生、安乐则亡的道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心论点为第3、4段:论述人处于困境才能奋发,国无忧患则往往遭灭亡的道理。点明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原文选段: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
一个人,常常发生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在内心里困惑,思虑阻塞,然后才能知道有所作为;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才能被人所知晓。
如果一个国家,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和来自国外的祸患,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
这样以后才知道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的道理了。
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心论点为第3、4段:论述人处于困境才能奋发,国无忧患则往往遭灭亡的道理。点明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原文选段: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
一个人,常常发生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在内心里困惑,思虑阻塞,然后才能知道有所作为;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才能被人所知晓。
如果一个国家,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和来自国外的祸患,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
这样以后才知道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的道理了。
扩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