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英国19世纪中等教育改革。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答案】:19世纪,实施中等教育的机构主要是捐办文法学校和公学。只有贵族资产阶级子女才有可能接受这一层次的教育。
1864年,克拉雷顿委员会发表调查报告,报告针对公学存在的弊端提出了建议。在该报告的影响下,公学逐渐发生了一些变化。首先是课程内容有所扩充。英语、现代语、数学和科学等学科越来越受到重视,以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其次是公学董事机构的改革。1869年,公学联合成立校长会议,此后,只有条件较好的学校的校长才有资格加入校长会议,这是对公学改革的一种推动。
1868年,汤顿学校委员会在报告中建议,按社会阶层设立三类中学:第一类中学为贵族和大资产阶级子弟而设,从12岁到18岁,以古典学科为主,为升入大学做准备。第二类中学为中产阶级子弟而设,从12岁到16岁,课程除拉丁文外,包括现代语、数学和自然科学,培养商业、医学、法律等专业人才。第三类中学为中下层平民子弟而设,从12岁到14岁,注重英语、初等数学、自然科学、历史、地理等实用学科,以培养从事普通职业的人才为主。该建议因条件不成熟而未被采纳,但对后来的中等教育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1864年,克拉雷顿委员会发表调查报告,报告针对公学存在的弊端提出了建议。在该报告的影响下,公学逐渐发生了一些变化。首先是课程内容有所扩充。英语、现代语、数学和科学等学科越来越受到重视,以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其次是公学董事机构的改革。1869年,公学联合成立校长会议,此后,只有条件较好的学校的校长才有资格加入校长会议,这是对公学改革的一种推动。
1868年,汤顿学校委员会在报告中建议,按社会阶层设立三类中学:第一类中学为贵族和大资产阶级子弟而设,从12岁到18岁,以古典学科为主,为升入大学做准备。第二类中学为中产阶级子弟而设,从12岁到16岁,课程除拉丁文外,包括现代语、数学和自然科学,培养商业、医学、法律等专业人才。第三类中学为中下层平民子弟而设,从12岁到14岁,注重英语、初等数学、自然科学、历史、地理等实用学科,以培养从事普通职业的人才为主。该建议因条件不成熟而未被采纳,但对后来的中等教育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