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爱生恨的心理分析
5个回答
展开全部
因爱生恨,是得不到自己想爱的所以才恨。
爱一个人就和她一起生活,每天能看到,感受到爱的一个人。谁都想和爱的人在一起,能和爱的人在一起,感觉生活才有意思,才有精神更好地生活。爱上一个人真的不易。大千世界,芸芸众生,能相识相知或者说相遇的人,真的不多。各人有各人的审美观念,各人有和各人的兴趣和爱好,特别是一些挑剔的人,可能一辈子都不会找一个真爱。能找到一个兴趣和爱好相同,符合自己的审美观念,并且各方面的合得的人不太容易,有的人遇到,认为是上苍的安排,努力地把握。
人是自私的。一个人遇到爱的人,就想占为已有,遇到喜欢的物品就想搞回家。有的人只要是喜欢上的东西,无论费多大的周折,无论花费多少的钱财,都不会在乎,因为他们深深的知道,遇到一个喜欢的东西有时是可遇而不可求的。遇到喜欢的人,更不用说了,人生能得一知己。茫茫人海,我们都知道,没有错过了这村没有那个店面遇到那么称心如意的人。所以,当我们遇到喜欢的人的时候,就会投入和付出,不知劳累的付出。
人和人相爱是平等的。一个人有爱的权利,也有被爱的权利。爱是你的权利,不爱也是别人的权利。爱也是双向选择的过程,你爱别人,但别人未必爱你。有的人走一个极端。爱上了一个不爱你的人,不断的付出,不断的努力,但别人就是不爱,当付出感情和财物自己觉得太多的时候,可能会造成心理的不平衡。心理的不平衡无法消除的时候,可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因爱而生恨,自己不能占有的,也不想别人占有,就想破坏,让大家得不到。有的人会采取不正当手段,有的人会走极端,向爱的人无端的攻击,有的人会承受不住心理压力而疯狂,甚至而生病。
两个人爱与不爱,是说不清的事。爱是没有理由的,不爱也不需要的理由。有的人由于这样或者那样的原因,即使自己不爱的人付出太多的感情,作出再多的努力,投入太多的财物,不爱就是不爱。有的两个有看上去非常的般配但不定幸福,有的人看不去不般配的两个人,说不定很幸福。
爱一个人就和她一起生活,每天能看到,感受到爱的一个人。谁都想和爱的人在一起,能和爱的人在一起,感觉生活才有意思,才有精神更好地生活。爱上一个人真的不易。大千世界,芸芸众生,能相识相知或者说相遇的人,真的不多。各人有各人的审美观念,各人有和各人的兴趣和爱好,特别是一些挑剔的人,可能一辈子都不会找一个真爱。能找到一个兴趣和爱好相同,符合自己的审美观念,并且各方面的合得的人不太容易,有的人遇到,认为是上苍的安排,努力地把握。
人是自私的。一个人遇到爱的人,就想占为已有,遇到喜欢的物品就想搞回家。有的人只要是喜欢上的东西,无论费多大的周折,无论花费多少的钱财,都不会在乎,因为他们深深的知道,遇到一个喜欢的东西有时是可遇而不可求的。遇到喜欢的人,更不用说了,人生能得一知己。茫茫人海,我们都知道,没有错过了这村没有那个店面遇到那么称心如意的人。所以,当我们遇到喜欢的人的时候,就会投入和付出,不知劳累的付出。
人和人相爱是平等的。一个人有爱的权利,也有被爱的权利。爱是你的权利,不爱也是别人的权利。爱也是双向选择的过程,你爱别人,但别人未必爱你。有的人走一个极端。爱上了一个不爱你的人,不断的付出,不断的努力,但别人就是不爱,当付出感情和财物自己觉得太多的时候,可能会造成心理的不平衡。心理的不平衡无法消除的时候,可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因爱而生恨,自己不能占有的,也不想别人占有,就想破坏,让大家得不到。有的人会采取不正当手段,有的人会走极端,向爱的人无端的攻击,有的人会承受不住心理压力而疯狂,甚至而生病。
两个人爱与不爱,是说不清的事。爱是没有理由的,不爱也不需要的理由。有的人由于这样或者那样的原因,即使自己不爱的人付出太多的感情,作出再多的努力,投入太多的财物,不爱就是不爱。有的两个有看上去非常的般配但不定幸福,有的人看不去不般配的两个人,说不定很幸福。
展开全部
一般来说,把因爱生恨挂在嘴边的人,都会觉得爱与恨是相依的,但事实是这样么?
如果从心理学动机上来看,爱与恨,其实是状态中的两个极端。
简单来说,爱的动机是“希望他人的福祉可以增长”,而恨的动机却是“希望他人的福祉可以降低或被摧毁”。
如果单从动机上看,“因爱生恨”是不可能存在的一种状态,因为心理动机是相悖的。
但是,心理学上还有另一种说法,叫做“心理摆效应”,这个效应就完美解释了什么叫“因爱生恨”。
从理论上解释,“心理摆效应”就是人的状态会在外界影响下,产生重大改变,而这个刺激的动能越大,改变也就越大。
就好像钟摆一样,被拎起的越高,摇摆过去能达到的点也就会越高。简而言之,就是以前有多爱,在遭受变故之后,就会有多恨。
比如说,被分手、觉得自己总是在爱情里付出却得不到回报、对方出轨等等,都会引起“心理摆效应”。
然而,这种变化极大的“心理摆效应”,却可以当做是情感修复的最强动力来使用
如果从心理学动机上来看,爱与恨,其实是状态中的两个极端。
简单来说,爱的动机是“希望他人的福祉可以增长”,而恨的动机却是“希望他人的福祉可以降低或被摧毁”。
如果单从动机上看,“因爱生恨”是不可能存在的一种状态,因为心理动机是相悖的。
但是,心理学上还有另一种说法,叫做“心理摆效应”,这个效应就完美解释了什么叫“因爱生恨”。
从理论上解释,“心理摆效应”就是人的状态会在外界影响下,产生重大改变,而这个刺激的动能越大,改变也就越大。
就好像钟摆一样,被拎起的越高,摇摆过去能达到的点也就会越高。简而言之,就是以前有多爱,在遭受变故之后,就会有多恨。
比如说,被分手、觉得自己总是在爱情里付出却得不到回报、对方出轨等等,都会引起“心理摆效应”。
然而,这种变化极大的“心理摆效应”,却可以当做是情感修复的最强动力来使用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在感情的世界里,我们常常看到很多这样的例子。原本一个人多爱一个人,因为一些事情的发生,就变得有多恨那个人。没有经历过的人很难理解,因为我们总觉曾经那么深爱的人,怎么可能因为一些事情就产生那么大的恨意呢。
但事实上这个是有其心理因素影响的,一般而言,人的感情在受外界刺激的影响下,具有多度性和两极性的特点。感情有程度的不同,一般我们会对某种情感有不同等级的划分,还会找出与之相对立的情感状态,如爱与恨、欢乐与忧愁等。
那么因爱生恨有着什么样的心理理论基础,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因爱生恨其实反映心理摆规律是一种心理效应。心理摆效应是指在特定背景的心理活动过程中,感情的等级越高,呈现的“心理斜坡”就越大,因此也就很容易向相反的情绪状态进行转化。举个例子,如果你现在感到兴奋无比,那相反的心理状态极有可能在另一时刻不可避免地出现。古人常常说的“乐极生悲”也是这个意思。
克服这种心理摆效应的方法有如下几两种:
1、消除一些思想上的偏差。人生不会一路轻缓,也不可能总是高潮,起起落落总是要有的。常感叹“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那也总是要有眼前的苟且,你才会悟到远方的诗。人生,总有聚也有散,生活有苦也有乐,还有生离死别。如果总是希望永远生活在激情、浪漫、刺激等理想的境界之中,缺乏对平凡而平常的生活的觉察和体悟,他们的心境自然也就会因生活场景的变化而大起大落。
2、人们应该学会体验各种生活状态的不同乐趣。激荡人心的生活里有着激情的热烈奔放,平淡如水的日常生活中也有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我们需要学会体验其中平凡和不平凡的万般滋味。如此方能在生活场景中发生较大转换时,避免心理上产生巨大的失落感和消极的情绪。
3、要加强理智对情绪的调控作用。凡事过犹不及,人们在快乐兴奋的生活中,应该保持适度的冷静和清醒,而当自己转入情绪的低谷时,要尽量避免不停地对比和回顾自己情绪高涨时的激动和不安,隔绝有关刺激源,把注意力转入到一些能平和自己心境或振奋自己精神的事情和活动当中去。
但事实上这个是有其心理因素影响的,一般而言,人的感情在受外界刺激的影响下,具有多度性和两极性的特点。感情有程度的不同,一般我们会对某种情感有不同等级的划分,还会找出与之相对立的情感状态,如爱与恨、欢乐与忧愁等。
那么因爱生恨有着什么样的心理理论基础,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因爱生恨其实反映心理摆规律是一种心理效应。心理摆效应是指在特定背景的心理活动过程中,感情的等级越高,呈现的“心理斜坡”就越大,因此也就很容易向相反的情绪状态进行转化。举个例子,如果你现在感到兴奋无比,那相反的心理状态极有可能在另一时刻不可避免地出现。古人常常说的“乐极生悲”也是这个意思。
克服这种心理摆效应的方法有如下几两种:
1、消除一些思想上的偏差。人生不会一路轻缓,也不可能总是高潮,起起落落总是要有的。常感叹“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那也总是要有眼前的苟且,你才会悟到远方的诗。人生,总有聚也有散,生活有苦也有乐,还有生离死别。如果总是希望永远生活在激情、浪漫、刺激等理想的境界之中,缺乏对平凡而平常的生活的觉察和体悟,他们的心境自然也就会因生活场景的变化而大起大落。
2、人们应该学会体验各种生活状态的不同乐趣。激荡人心的生活里有着激情的热烈奔放,平淡如水的日常生活中也有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我们需要学会体验其中平凡和不平凡的万般滋味。如此方能在生活场景中发生较大转换时,避免心理上产生巨大的失落感和消极的情绪。
3、要加强理智对情绪的调控作用。凡事过犹不及,人们在快乐兴奋的生活中,应该保持适度的冷静和清醒,而当自己转入情绪的低谷时,要尽量避免不停地对比和回顾自己情绪高涨时的激动和不安,隔绝有关刺激源,把注意力转入到一些能平和自己心境或振奋自己精神的事情和活动当中去。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爱与恨的本质
喜欢或欣赏一个人并不能代表你爱他;而讨厌或嫌弃一个人也不能意味着恨他。爱与恨并非是每天都会出现的情绪。在心理学上,学者将爱与恨都定义为一种“动机”。。
爱:是一种希望他人的福祉能够保持或增长的动机
恨:则是一种希望他人的福祉能够降低或者被摧毁的动机。
这也就是为什么说“如果你喜欢一朵花,你会摘下它;如果你爱一朵花,就会为它浇水”。
不过需要知道的是,爱与恨的动机具有主观性,并不必然会导致行动 。
和喜欢、讨厌不同,动机则更持久且稳定。喜欢、讨厌的情感常是被对方的某个特征即刻触发,相较更为短暂和波动。但如果对方给我们带来的感受足够强烈或持久,就可能让我们对对方产生“动机”。
但爱与恨仍有不同。我们也许会因对方具有的优秀特质而产生爱,也有可能是因为对方和我们的关系,比如对方让我们感觉良好而产生爱。
不过,我们不会仅因对方的特质就产生“恨”的动机。我们只有在“主观认为他伤害了我”之后,才会将他视作一个自己的威胁物而希望他变弱或者消失。
图自pexels
2.爱情中,我越爱你,为什么我也越恨你?
研究者指出,人的感情在外界刺激下,具有两极性的特点 。即“心理摆”效应。也就是说,人们的感情很容易向相反的状态转化。就如钟摆被高高拎起然后荡下去一样,感情的力量越大,这个反向转化的程度就越大。
因为心理摆效应,对于那么曾经深深爱过的人,我们会更容易产生“恨”。特别尤其是当他给我们带来了直接的伤害和痛苦。在爱情中,这些伤害的常见情况可能包括:
“单方被动的失去”、
“不平等的付出-收获”、
“对方允许关系中存在爱慕自己的第三者”等等。
在爱情中,我们一般都会完全敞开自己,暴露出自己的种种脆弱。而这同时也给予了对方能够伤害自己的可能性,在缺乏尊重和平等的关系中,一方往往抓住这一点,从而实施故意的利用、操纵、欺骗和剥削。
这种伤害带来的不仅有痛苦,还有自我羞耻感。比如自责于自己的“轻信”,或感到自己很愚蠢。在被伤害后,一方可能会对开始敞开脆弱性的行为和决定感到羞耻。而心理学家们认为,羞耻感,本身就是指向毁灭的、是一切暴力最本质的起因 。
图自pexels
3.“恨“于我们的意义也有好处吗?
a.当我和你分开了,恨是我和你保持联结的一种方式
很多人说“当你还恨的时候,你还没有放下这段感情”——这也许是真的。在“爱”不再可得的时候,“恨”是唯一一种能够和爱人保持紧密的情感联结的途径,,是正面紧密联结不可得时一种折中和妥协。
b.自我保护
对一个人想爱而不能爱,这种情况会导致强烈的情绪失调。为了调和这样的情绪失调,我们往往会否认自己爱着对方,选择一个恨的立场。这种反向作用的心理抵御机制,将人们不能接受的事实压抑到潜意识里去——不用意识到它们,从而减少自己的痛苦感。
c. 力量重建
在被伤害的时候,恨反而会让人们感到自己有力量,因为这是一种抗争的反应。恨把被动的、由外而内的“对自己的无望、无力和耻辱感”转化为一种主动的、由内而外的对他人的攻击和对抗。
d. 对公平感的追求
“希望对方的福祉减少或者摧毁”的愿望,其实也是希望自己受过的痛苦,能够被对方经历和承受。这是一种对于公平感的向往。比如说,很多年前风靡一时的巫毒娃娃和最近的“天道好轮回”,都反映了人们对于这种公平感的追求。
喜欢或欣赏一个人并不能代表你爱他;而讨厌或嫌弃一个人也不能意味着恨他。爱与恨并非是每天都会出现的情绪。在心理学上,学者将爱与恨都定义为一种“动机”。。
爱:是一种希望他人的福祉能够保持或增长的动机
恨:则是一种希望他人的福祉能够降低或者被摧毁的动机。
这也就是为什么说“如果你喜欢一朵花,你会摘下它;如果你爱一朵花,就会为它浇水”。
不过需要知道的是,爱与恨的动机具有主观性,并不必然会导致行动 。
和喜欢、讨厌不同,动机则更持久且稳定。喜欢、讨厌的情感常是被对方的某个特征即刻触发,相较更为短暂和波动。但如果对方给我们带来的感受足够强烈或持久,就可能让我们对对方产生“动机”。
但爱与恨仍有不同。我们也许会因对方具有的优秀特质而产生爱,也有可能是因为对方和我们的关系,比如对方让我们感觉良好而产生爱。
不过,我们不会仅因对方的特质就产生“恨”的动机。我们只有在“主观认为他伤害了我”之后,才会将他视作一个自己的威胁物而希望他变弱或者消失。
图自pexels
2.爱情中,我越爱你,为什么我也越恨你?
研究者指出,人的感情在外界刺激下,具有两极性的特点 。即“心理摆”效应。也就是说,人们的感情很容易向相反的状态转化。就如钟摆被高高拎起然后荡下去一样,感情的力量越大,这个反向转化的程度就越大。
因为心理摆效应,对于那么曾经深深爱过的人,我们会更容易产生“恨”。特别尤其是当他给我们带来了直接的伤害和痛苦。在爱情中,这些伤害的常见情况可能包括:
“单方被动的失去”、
“不平等的付出-收获”、
“对方允许关系中存在爱慕自己的第三者”等等。
在爱情中,我们一般都会完全敞开自己,暴露出自己的种种脆弱。而这同时也给予了对方能够伤害自己的可能性,在缺乏尊重和平等的关系中,一方往往抓住这一点,从而实施故意的利用、操纵、欺骗和剥削。
这种伤害带来的不仅有痛苦,还有自我羞耻感。比如自责于自己的“轻信”,或感到自己很愚蠢。在被伤害后,一方可能会对开始敞开脆弱性的行为和决定感到羞耻。而心理学家们认为,羞耻感,本身就是指向毁灭的、是一切暴力最本质的起因 。
图自pexels
3.“恨“于我们的意义也有好处吗?
a.当我和你分开了,恨是我和你保持联结的一种方式
很多人说“当你还恨的时候,你还没有放下这段感情”——这也许是真的。在“爱”不再可得的时候,“恨”是唯一一种能够和爱人保持紧密的情感联结的途径,,是正面紧密联结不可得时一种折中和妥协。
b.自我保护
对一个人想爱而不能爱,这种情况会导致强烈的情绪失调。为了调和这样的情绪失调,我们往往会否认自己爱着对方,选择一个恨的立场。这种反向作用的心理抵御机制,将人们不能接受的事实压抑到潜意识里去——不用意识到它们,从而减少自己的痛苦感。
c. 力量重建
在被伤害的时候,恨反而会让人们感到自己有力量,因为这是一种抗争的反应。恨把被动的、由外而内的“对自己的无望、无力和耻辱感”转化为一种主动的、由内而外的对他人的攻击和对抗。
d. 对公平感的追求
“希望对方的福祉减少或者摧毁”的愿望,其实也是希望自己受过的痛苦,能够被对方经历和承受。这是一种对于公平感的向往。比如说,很多年前风靡一时的巫毒娃娃和最近的“天道好轮回”,都反映了人们对于这种公平感的追求。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爱可谓人类情绪体验中最强烈的一种。从心理学 上讲,爱是我们对他人的一种心理能量的最大调动,当被调动起来的能量突然失去了释放的对象,就会体验到强烈的空虚、绝望、痛苦、愤怒、悲伤,而在这种心理 状态下常会做出失控行为。那么因爱生恨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因爱生恨其实反映心理摆规律是一种心理效应 。心理摆效应 是指在特定背景的心理活动过程中,感情的等级越高,呈现的“心理斜坡”就越大,因此也就很容易向相反的情绪状态进行转化。每个人的感情都如一架钟摆,一头是爱,一头是恨。如果你见过钟摆,相信你很容易理解“心理摆效应”。它指当某一种感情的程度越高、情绪越强烈时,你的“心理钟摆”就摆荡得越高,呈现的“心理斜坡”就越大。这也意味着钟摆很容易迅速摆荡到另外一头,也就是说感情和情绪就会走向另一个极端。因爱生恨、喜极而泣、乐极生悲等都是“心理摆效应”发挥作用的结果。当爱产生的时候,恨也同时存在了。恨是爱的强烈反弹,在‘爱’中,其实藏有许多与爱相反的特质,诸如:嫉妒、敌意、占有、毁灭。以致於当爱不再复得时,爱的动力受到阻碍时就会将激情转变成愤怒,产生负面情绪 甚至攻击行为。因此,爱恨之间不过一线之隔。当爱情不如自己所想,遭遇分手,宁可玉石俱焚,却始终不愿让自己受伤的心降伏於理智之下。
作者:Fanny_b037
链接:https://www.jianshu.com/p/50ca9d4dfc86
来源:简书
简书著作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的转载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并注明出处。
作者:Fanny_b037
链接:https://www.jianshu.com/p/50ca9d4dfc86
来源:简书
简书著作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的转载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并注明出处。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