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朝大将郭子仪经历七朝,却为何屹立不倒?
郭子仪经历了唐玄、肃、代、德宗四朝,而不是七朝。
郭子仪是唐代社会转型期的传奇式人物。他自青年时以武举从军,掌管禁卫军,到老年时被封为异姓汾阳郡王,八十五岁病逝。其半个世纪出将入相,历保唐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二历鼎司,两升都座,四作元帅,九年中书”。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福禄寿考,善始善终,可为封建社会一大完人。在伴君如伴虎的年代,他在官场上应对自如,游刃有余,并能秉公办事,大有作为,其本身就是一个谜。
今天,人们在观赏《打金枝》等戏剧时,看到的还只是一个遵纪守法、严明治家、大富大贵的郭子仪形象。而真正感人至深的是,郭子仪作为民族英雄,戡内乱、御外患、平安史、削藩镇,抗击异族分裂,维护华夏统一的辉煌业绩。翻开新、旧唐书正史,这些活生生的场景,历历在目。
公元755年冬,北方三镇节度使安禄山起兵造反,率十五万大军自范阳长驱南下,攻州破县,不到一个月,叛军就攻陷了东都洛阳,不日兵临关下。时任九原(包头)太守郭子仪,上书唐玄宗,潼关只可坚守,不可出击莽战。但此建言末被朝廷采纳,大将哥舒翰率二十万唐军出关会战,结果一败涂地,潼关失守。
安史之乱爆发后,郭子仪充任朔方节度使,高举平叛大旗东讨,他先折贼将周万顷、高秀严,收复云中,首战告捷。接着,又在藁城大败史思明数万之众。
公元757年九月,郭子仪任天下兵马副元帅(正帅由太子兼任),统兵十五万,其中有借回纥的骑兵四千,从风翔出发,列阵长安城西沣北之滨,与叛军决战。郭子仪全权指挥,敌以小股部队挑衅,唐前军误冲入其包围圈,形势万分危机。郭子仪悉情应变,出奇兵巧袭敌后阵,并催三军将士浴血奋战,腹背夹击中敌军大乱,被杀六万,生俘两万有余。
残敌星夜逃离长安,郭子仪率部马不停蹄,追敌于潼关,又斩五千余人。遂后,郭子仪在新店(河南陕县西)又大败叛军十五万。至此,关中、河东、河南一带全部光复。郭子仪英勇善战,用兵如神,成了收两京、通关陕的第一人。唐肃宗到灞上劳军,感慨地对郭子仪说:“虽吾国家,实卿再造。”
当时局稍微安定,郭子仪遭谗被罢兵权。公元765年,他回华州老家住闲。唐叛将仆固怀恩,勾结吐蕃、回纥,聚十万之众入侵关中。很快攻下了泾阳,长安告急。朝廷只得重新起用郭子仪,他临时凑集一万人马,奔赴前线。他仗着过去与回纥的老交情,执意昌险去做说服工作。
结果劝降了回纥,打败了吐蕃,杀敌五万,终于化险为夷。这就是史传“郭令公单骑退回纥”的故事渊源。后来,回纥遭灾,要卖给唐朝一万匹马。唐财力拮据,众臣提出不要。郭子仪从巩固唐回联盟出发,力主促成。并请求朝廷扣除自已一年俸禄,作为买马的资助。
“功盖天下不居功,权倾朝野不弄权”,郭子仪赢得了当朝与后世历代官民的敬重。他平生爱国爱民的英雄事迹,至今还在民间广为流传。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