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届生找工作,大企业好还是创业型小公司好?

 我来答
与地林1h
2021-06-28 · TA获得超过264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0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624
展开全部

如果你是名校生,在学校经验丰富优秀,专业也很受欢迎,那么你的选择性很大。可以去大公司,如果想挑战自己,基本上可以通过大公司的层层选拔。在这种情况下,为什么不进入大企业,为自己找一个能发光的舞台呢?这时,应该考虑选择什么样的大企业,而不是进入或不进入创业公司。但是也不能排除一毕业就创业的想法。但是刚毕业也不知道从哪儿下手,所以选择创业公司锻炼自己似乎也不行。

进入初创公司,一般容易理解公司的整体运营。将接触各方面的工作,新创公司的领导也会给员工更多的试战机会。与大企业相比,创业公司可能不那么专业,但能让你接触到比较全面的东西。约翰肯尼迪,工作)这样可以为以后自己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如果你刚毕业,想踏入社会,学到更多东西,挑战自己,就要慎重考虑你想要的是什么,大企业看晋升途径,中小企业看老板。如果老板是潜力股,有野心,有计划,跟着他就能学到各种知识。学会如何待人,如何管理经营等,对以后的工作也会有帮助。

创业公司毕业后进入大公司,其实取决于你需要什么。但是需要提醒的是,如果应届毕业生不适合毕业,就创业。毕业后创业会直接降低自己的社会交往水平,导致经验和知识不足,这个过程是不可逆转的。对大多数大学生来说,毕业进入大企业接受规范化职业培训是必不可少的。如果你不是天才,你已经有了丰富的经验和很强的适应能力。

否则你需要经过一两年的训练,重新创业。这样在管理经验、人脉和眼光上都有好处。每个人的目标和方向都不一样吧。当然,选择不同。不管是想创业,还是想学到更多,选择都不一样。成功在这里,要提醒大家,选择就业时不能盲目跟随,更不能放任不管。

四夕鲜森
2021-06-30
知道答主
回答量:1
采纳率:0%
帮助的人:477
展开全部

      虽然毕业的话题对于我来说已经是过去比较遥远,从一个普普通通的大专院校毕业后便投身于发展企业信息化的互联网行业,后自立门户,创办的企业已走过第五个年头。服务企业客户遍布全国,客户数量超过五百家企业。当中涵盖各行各业。对各行业特点的了解是我的职业基本技能。从老东家做商务经理开始,我已经接触非常多的应届毕业生,经过我培训的新人超过300人。负责面试的次数更是多不胜数。所以无论是从行业的角度还是就业的角度,我相信我还是有一定的话语权。

      应届生毕业后何去何从?大公司?小公司?或许身边已经有很多人为你出谋划策。老师、学长、家长、朋友、亲戚……对于大公司还是小公司这个问题,相信90%以上的声音都极力推荐去大公司。那么这个答案是否一定正确?非也!那这90%的人都错了?这样想也是不对的。其实类似的问题我们早在高考过后填报志愿的时候就已经经历过。一所名牌大学和一所普通大学你要怎么选择?如果名牌大学好的专业你达不到,而一般大学你可以进很好的专业你又怎么选择?当然如果你已经有资格进名牌大学的好专业,你已经是一名学霸,相信很多学校都会向你伸出橄榄枝。这个就等同于你已经在某个领域取得一定成就,相信各大龙头企业,上市公司也会非常乐意给你留一个优质岗位。但情况和报志愿不同的是,读书这个领域我们花了十几年的功夫,学霸的出现也是再平常不过的现象。但是求职的路上,哪怕我们以往取得多辉煌的成绩也已成过去,最多只能作为一个佐证,说到底我们大部分人也是一个职场小白。各大公司纷纷邀约的情况基本只出现在职场老手身上。这涉及到我们后面要说的【自我定位】的问题。后面再来详细分解。无论是老师、学长还是家长都是往好的方面去替你着想,但是都很容易忽略一个观点与角度的问题。出发点都是站在自身的角度。毕竟每个人接触的社会层面都是不一样的。不一定适合每一个人,举几个简单易懂的例子:

1. 环卫工人会觉得废品回收有前途,自己的工作是对市容市貌负责任,眼看废品回收

的无本生利。但废品回收的人会嫌自己的活累,赚得不多。

2. 长期病患会对医生的工作情有独钟,又可以赚钱,时不时有什么不舒服的,家里有

个医生多好。但医生会觉得自己的工作压力大,遇上特殊情况只能“召必回”。

3.工薪阶层会觉得公务员好,铁饭碗,背靠党。但是又有一部分公务员毅然辞职,下海经商。

4.当老板好,有钱赚,有自由,有面子,但老板却说自己过得还不如一个打工的。

      无论是环卫工人,还是废品回收,是医生还是公务员,是老板还是工薪阶层,职业不分贵贱,没有好坏之分,本人认为只有适合与不适合。至于大部分人都推荐去大公司,那是有很多因素影响的,例如社会环境的从众心理,类似于名人效应的名牌效应等等。而选择大公司还是小公司这个问题,绝大部分人都只站在了自己的角度去给出答案,这是不客观的。再者,我认为到底是去大公司还是小公司这个择业问题,其实最能准确回答这个问题的就是自己。满脑子的疑惑也先不着急,在回答自己之前,先思考下我以下列举的三个问题,分别是【择业方向、自我定位、行动力】。只要想清楚这三个问题,我相信你一定能给自己一个满意的答复。

【择业方向】

这里所说的择业方向并不是细化到什么行业,什么工种。在我这看来,无论选择什么工作都离不开这两个方向——立足于目前还是未来。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所以无论是往哪个方向择业都是公平的,只不过是把问题提前还是压后而已。择业方向是选择工作的大前提。所以第一个要问自己的问题并非是大公司还是小公司,而是要问自己,在择业方向上更适合于立足目前去找工作还是立足未来?

 

【择业方向】——立足未来

如果是觉得自己适合立足未来,那我相信你脑海中已经有一个大概的职业蓝图,不管是理想还是梦想(二者是有区别的,这里先不详细说),如果没有,那我觉得你并不适合立足未来,可以往立足目前的方向去择业。既然要立足未来,你心目中已经有一个想法,我以后要去到什么公司?我以后要收入多少?我以后要做到什么级别的领导?我以后要在哪个领域取得什么成就?……这些立足未来的指标能否实现,涉及到【行动力】的问题,暂时先放一边。后面再详细解说。职业目标有了,就是我们这里所说的方向有了。那么接下来的一切选择都要为这个职业目标服务。既然所有一切都围绕这个职业目标,那就意味着你将要为这个职业目标放弃很多优厚的就业条件。曾经有人问过,有没有可能保留全部优厚的条件,又不与职业目标相违背?我只能说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有得必有舍这是永存于世的道理。哪怕含着金钥匙,背景后台再硬,虽然你可以轻而易举得到一个非常不错的岗位,但是相对于一路拼搏奋斗上来的,他们的经历,抗压能力,逆境生存能力,你也是得不到的。难道不是吗?

我再举几个例子:

1. 为了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学习到更多学校里学不到的专业知识,但对应的行业龙头企业并没有招聘相关岗位,你不得不“暂时”放弃你的大公司梦,退而求其次来到第二梯队的企业,让自己有一个更好的环境,逐步充实自己的专业技能。

2. 为了让自己有更多空余时间来报读相关课程,你不得不放弃工资高但要加班的“好岗位”,选择一个相对工资一般,但空余时间能满足自己“学习大计”的岗位。

3. 有一个岗位工资不高,福利一般,而且还要加班,但是能让你学到更多,离你自己的职业目标更近一步的,你也不得不吃这个“亏”了。

 当然,你立足未来的职业目标也可以是就想找份一辈子安安稳稳,无风无浪的工作,毕竟人各有志嘛,但是你却需要放弃很多晋升的空间,资源的增值,未来的发展……,所以也这也不违背我们【择业方向】的理论。


【择业方向】——立足目前

说到这,相对于立足未来,很多人会不知不觉认为立足目前是略带贬义色彩,把立足目前标签成漫无目的,不思长进。其实这也是一个很大的误区。放眼未来是好的,难道过好今天就不对了吗?明知道不合适还强行让自己选择立足未来的择业方向,你可能将来会跌得很惨,撞得很痛。可能方向一开始就错了?可能你选择的方向根本不适合自己?都有可能。勉强选择立足未来,还不如立足目前,这也是上面提到的,只有合适与不合适,没有好与不好。

 

以我自身为例子:

我一开始的【择业方向】就是立足目前,刚毕业的时候,我根本没想过要从事现在这个行业,也压根没想过自己会在这个领域创业开公司。在这一切之前,我连这个行业都不清楚。我只是一名普通院校毕业的大专生。我所就读的专业属于最常见的商科。商科在学术上有很多冠冕堂皇的定义。最实在的理解就是没有太多可选专业的情况下被迫而选的。金融、市场营销、国际商务、电子商务、物流、人力资源管理……这些都属于商科的范畴。最大的特点就是学了和没学差别不大。好像学房地产营销与管理专业的同学当一名房地产销售员,学物流专业的同学当一名快递员,这类企业的招聘完全不在乎你是否专业对口,甚至连上没上过大学都无所谓。上了大学,专业对口也并不意味你比其他同事强。我并没有贬低这些行业或者专业的意思,因为自己也都是商科毕业,仅仅是阐述目前商科毕业后的普遍环境。当然也不是说这些专业一无是处,学习还是好的,可以有一定程度提高自己。不然企业高管也不会花那么多钱去读MBA、EMBA之类的课程。当然这里也有一个先后问题。工作上取得成就和认可后再读这类课程,会再度提高,反过来一个职场小白读完这类课程后再求职,也不一定能马上当上企业高管。这就说明了在商科的领域内,学历再高也是敌不过职场经验。起码企业会这么认为。

总的来说,商科对于我来说就是没有专业技能的分类。老师、警察、医生、科学家、工程师、设计师、技术人员这方面有专业技能的工作是注定与我无缘了。家具、电器、照明、餐饮、生活服务、电子产品这些行业我也不了解。对于当时的我来说,让我选择【立足未来】的择业方向,这是绝对不合理的。假设把职业目标定位老师,那我择业相关的一切因素都需要为老师这个目标服务。我可能到退休我都没能成为一名学校里面的正职老师。我最后立足目前,只是先尝试了一份互联网相关的销售工作。工资不高,可以说是低。福利不好,可以说是没有。不用加班,因为根本就没有准确的下班时间。但没关系,毕竟那时候还不是我的职业目标,我也不会甘心一辈子这样,只是大概按照自己喜好,生活能过得去就好。后面时间待长了,也吃过很多“亏”学到很多行业相关的知识。我的方向慢慢从立足目前往立足未来转变,然后就一直走到今天。

在我看来,立足目前的择业方向,是我们寻找以后发展道路的渠道,在我们还没有明确职业目标的情况下,与其盲目定下目标,还不如给机会自己立足目前,给机会自己寻找发展方向。

暂时的立足目前是没问题的,长期立足目前就变成了走马观花,一事无成。长期立足目前的人,很多到了35岁以上仍然跟应届毕业生一样到处面试工作,也依然继续不断地换工作。变成了“无一不晓·样样不精”。


【立足未来】与【立足目前】的区别

 1.压力

立足未来的方向会比立足目前承受更大的压力,在往职业目标进发的道路上你会发现荆棘满布,坎坷,心酸,疲惫……总会发现很多事情跟自己原本所想的不一样。我们需要克服它,逐个击破。才能让立足“未来”变成立足“将来”。

 2.转换

立足未来与立足目前是可以互相转换的,暂时没有职业目标,就要去寻找职业目标,定下了职业目标,最后发现不合适,还是要勇敢的回到立足目前。生意失败的老板,平常夹在腋下的皮包也是该勇敢的放下了。

 3.延展性

立足目前的可延展性是非常高的,当中存在无限多的可能。这些可能性大部分都是偏良性。由于还没有定下日后的目标,所以很多的失利对于立足目前的求职者来说影响不大。要注意保持正确健康的心态即可。

 4.两者关系

无论是立足目前还是立足未来都没有好坏之间的比较,只是个先后顺序的问题,无论是哪一个方向,最后都应该是立足“将来”。

 

 【自我定位】

择业方向定好了,是时候细化到岗位和待遇上了。岗位和待遇也成为一众求职者经常讨论的焦点。可是对岗位或者待遇不满的占了绝大部分。先来看看一些求职论坛社区上的留言讨论:

      类似的求职者声音,到处可见。引起一大遍共鸣。归根到底,这属于企业与员工的矛盾。求职者表示要找到合适的工作太难,自己要求其实不高,5K月薪,五险一金,工作轻松点,周末双休,不加班,包吃住。不销售,纯文职。企业则表示只要降低一些条件就好找了。作为求职者,我为什么要降低条件?

 我们先了解一下企业与员工的矛盾来源于什么?

我们求职投简历的时候,除了有我们心仪的企业和岗位,还有我们的期望薪资。这代表了我们求职者内心的一个期望值,诸多的矛盾都来源于现实条件与我们心中的期望值不符。在某短视频平台上,我有看到过很多类似的求职视频,所表达的意思大概就是自己本科或者研究生学历,在城市里面的求职之路一路坎坷,想找一份月薪多少多少的工作,已经在这个城市已经逗留了多久,还是没找到。现在非常彷徨。这就是一个很明显的企业与员工之间的矛盾。企业给到的岗位待遇一直达不到求职者的期望值。

 矛盾所产生的后果

目前中国就业环境“招工难”和“就业难”现象同时并存是雇佣双方矛盾最直接的衍生物。说白了,这是一个互相伤害的局面。“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几乎成为了员工的座右铭,结果别处也容不下你。企业则认为“多你一个不多,少你一个不少”,结果一直人手短缺。

 求职者心中的期望值是如何形成的?

期望值——通俗点说,就是我觉得我自己值得多少薪资,值得拥有什么福利。

期望值的形成主要来源于两方面:自身条件生活成本

【自我定位】——自身条件

我们先说说自身条件。包括但不限于学历、经验、能力、年龄、外貌、身高、性别……,学历方面我们也已经在前文印证过,学历是不敌能力与经验,起码企业会这么认为。再加上本科和研究生学历在现今社会已经不是什么稀罕的人群。

我甚至在网上有看到过一些言论:“我研究生毕业哦,你这个工资太低了。”企业开出这样的条件,那是因为更看重你的经验和能力,学历最多只能成为佐证。对于刚毕业的你,经验基本上是没有的。能力也暂时无法证明。企业家和资本家都不傻,他们也有期望值,他们关心的是你能为企业直接或间接带来多少利润。假设你已经在某个领域取得公认的成就,那时候根本不需要你提薪资的事情,企业自然而然会给你全公司最丰厚的福利和待遇。这也存在一个小矛盾,员工会觉得,月薪才几千,就想我为公司创造多少利润,门都没有。凭什么要我先证明我的能力,再给我加工资?反过来不行吗?公司给我多少工资,我就做多少事情,公司给我越多,我就回报给公司越多。理论上是可以的,但实际上不可能。我只能说,企业家和资本家没有一个会在利润无法预估或者判断的情况下投入多一分钱。

马云与孙正义的第一次会面

2000年,当时的阿里巴巴还是风雨飘摇的时候,马云与日本软银集团孙正义第一次会面,交谈仅仅六分钟,孙正义决定投资阿里巴巴2000万美元。你认为是马云拿出了自己杭州师范学院的毕业证还是证明了自己“淘宝”的宏伟计划?最终阿里巴巴是孙正义迄今为止最为成功的投资,也是他的摇钱树。

 

 【自我定位】——生活成本

期望值的另外一个组成部分就是生活成本。曾经有一句话说过:“30岁前,哪怕月薪只有1千也不要觉得自己穷。”但是很多人都觉得自己穷,生活不下去。曾经在一档综艺节目中,有一位刚毕业的女大学生,晒出自己的欠款清单:

刚刚毕业的她,拥有了自己的第一份工作,每个月工资接近五千。然而,第一个月的工资还没有拿到手,她就已经负债累累,欠下了10万的金额,这份欠款清单,令旁边的人感到崩溃。女孩说出了自己的日常消费状况,去一次美甲店就要900元,为了维持美丽,女孩陆陆续续去了很多次。还花了一万多块钱报了一个韩语班,拍了一个艺术照花了两三万……

其实这也是社会上已经常态化的不良现象,当然这个例子相对一般人来说是比较夸张的,但我们也不能忘了,还有更夸张的。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有多方面的,这就涉及到另外一个层面的问题,这里先不跑题,日后有机会可以再分享。

月初腰财万贯,月中身无分文,月底负债累累”这是大部分人的写照,我们先不谈负债累累,我们先说一下身无分文。毕竟这是更大的群体。“月薪才四千多,我连生活都成问题,我再有心去贵公司上班,我也活不下去啊,起码也得保证了我的基本生活,如果是只有4K,那这份工作我干不了。”这句话并非出在一线城市,只是一位二三线城市刚毕业求职者的原话。当然有很多年轻人都会赞同这句话,毕竟是有这样一个群体的存在。但是反对这句话的肯定也大有人在。

工作的前提能保证生活是必须的。而生活的品质对应不同阶层差距也是有的。我们并非需要强制自己天天吃馒头,也不是要露宿街头。对于刚入职场。最基本的生活保障我觉得:住,只要整洁、安全、舒适即可;吃,只要有营养、健康、饱腹即可;穿,只要干净、大方、舒服即可。只要这样,月薪4千已经可以剩下一些零花钱。进行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消费活动。对自己生活品质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观念:生活品质是随着收入来恒定的,而绝非定下自己生活品质再来选择工作,这样会本末倒置。

在构建自身心中的期望值的时候,我们虽然不当廉价劳工,但也不得不思考一下我能为企业带来什么,或者是企业目前认为我能带来什么。再来思考一下一份纯文员的工作,在电脑前打打字,复印下文件,坐坐前台,登记下来访。如果你是老板,你愿意花4K-5K来雇一个人专门负责这种工作吗?难道打出来的字真的字字千金?复印的那份文件真的如此重要?登记来访的工作真的是非常困难吗?工作不是人生的全部,生活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至于怎么去安排自己的生活其实也是对择业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但这一点往往被大部分人所忽视。总结一点,需要认清【自我定位】要想清楚两个顺序:

1. 是先要求高工资再证明自身工作能力,还是先证明自身工作能力再要求高工资?

2. 是先定下生活品质再来择业,还是先择业再定下生活品质?


【自我定位】——可替代性

     对于自我定位,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参考依据就是可替代性。可替代性越高,在企业心目中的价值越低。相反,如果这个岗位的可替代性很低,那这时候员工确实值得拥有一份丰厚的回报。

 误区

说到替代性,有一句话:“这份工作你不愿意干,很多人愿意干。”这句话所表达的意境大家也是非常熟悉的。就是因为这种意境很容易误导了大家的想法。普遍会认为企业的意思是觉得你不是唯一的,随时可以找另外一个人来替代你这个人。这个意思也不能说是错,但就会歪曲了替代性的真正含义。这里犯了一个逻辑思维上的错误。错把局部当成是全部。

可替代性并非是特指某一位员工或者某一位应聘者的可替代性,而是指岗位的可替代性。这句话很好理解。就一个简单的问题,是先有设定好的岗位还是先有应聘者?当然是先有岗位,再有应聘者。所以企业开出的薪酬福利条件,是针对这个岗位,而不是针对你本人。

 举一个例子:

一名大学教授辞去原来的工作,来到一家餐厅应聘服务生的岗位,大学教授的自我定位是:“我今天年40岁,年纪不算大,博士学位,荣获多项学术上的奖项,取得了公众所认可的成就,期望值是月薪2万以上,双休,每天工作时长不得超过6小时。但最后该餐厅只同意月薪2500元,包吃住。最后教授未能如愿。

 所以这里替代性是指岗位的替代性,纵使大学教授已经取得非常辉煌的成就,工作经验也非常丰富,但也不影响服务生这个岗位的可替代性。也不会因为应聘者是大学教授而去提高服务生这个岗位的薪酬待遇,因为这个岗位的可替代性高。影响岗位的可替代性,不一定只是学历,工作经验,工作能力或者专业技能。

 再举一个低替代性的例子:

一名中专毕业生,无工作经验,也没有其他专业技能,他来到一家从事殡仪行业的企业应聘,最后成功被录用。日薪1500,月薪在4万左右,而且福利待遇都比一般的工薪阶层要好很多。

 学历一般,无工作经验,也没有专业技能的毕业生也能拿到4万左右的月薪,那是因为该岗位的可替代性低。所以除了上述因素,影响着岗位替代性的还有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年龄、外貌、身高、形体、性别……。


发展

可替代性同时也是影响着我们职业发展的一个因素。结合【择业方向】和【自我定位】可以逐步形式良好的职业发展道路

 举个例子:

你的【择业方向】是立足未来,你的职业目标是一名企业高管,但是你刚毕业,没有工作经验,也没有特殊技能,所以你来到一家公司应聘前台文员一职,这个岗位可替代性高,月薪只有3千,不包吃住,而且只有单休。还好你的【自我定位】还是比较客观的,你接受了这个岗位的工作。工作任务虽然简单无趣,但你依然认真对待。得到了领导的赞许。除了前台日常工作外,公司还给你安排了额外的工作,需要帮忙做会议记录。但是薪酬福利待遇没有作任何调整,你愿意吃这个“亏”,你觉得是工作能力的提升,技能的增值。时间慢慢证明了你的工作能力。岗位上也有所变动,你从前台调任到行政专员的岗位。岗位的可替代性降低了,你的薪酬福利也得到相应提高。再后来岗位也再一次变动,从行政专员提升到行政经理,岗位的可替代性再一次降低。

 通过岗位替代性的不断降低,薪酬福利对应也会不断提高,距离自己的职业目标也越来越近。这就是岗位替代性对职业发展的影响。例子是假设,但情况绝非虚构。李嘉诚的第一份工作是钟表公司泡茶扫地的小学徒,马云第一份工作是教师,联想集团副总裁杨元庆第一份工作是推销员,前任美国总统唐纳德·川普第一份工作是收饮料罐的,股神巴菲特第一份工作是小报童。他们每个人的第一份工作岗位的替代性,毋容置疑都是高,从岗位替代性的高向低转变,慢慢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

【行动力】

最后一个要思考的问题就是【行动力】。【择业方向】明确了,【自我定位】也客观了,你已经走在正确的道路上。为防止中途走偏,就得看你的行动力如何了。这里要说的并不是如何提高行动力,毕竟这里是关于择业问题的思考。前文提过【行动力】与【立足未来】的择业方向息息相关。能否把“立足未来”变成“立足将来”,行动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而影响行动力的重要因素是价值观。价值观决定选择,选择决定行为,行为决定成果。引用美国心理学家洛特克于1937年在《人类价值观的本质》一书中提出的13种价值观,分别是:

1. 成就感:提升社会地位,得到社会认同,希望工作受到他人的认可,对工作的完成和挑战成功感到满足。

2. 美 感:能有机会欣赏周围的人、事、物或任何自己觉得重要且有意义的事物。

3. 挑 战:能有机会运用聪明才智来解决困难,舍弃传统的方法而选择创新的方法处理问题。

4. 健 康:包括生理与心理,工作能够免于焦虑、紧张和恐惧,希望能够心平气和处理事情。

5. 财 富:工作能够明显、有效地改变自己的财务状况,希望得到金钱所能买到的东西。

6. 独 立:在工作中能有弹性,可以充分掌握自己的时间和行动,自由度高。

7. 人际关系:关心他人,与别人分享,协助别人解决问题,体贴、关爱。

8. 道德感:与组织的目标、价值观、宗教观和工作使命能够不相冲突,紧密结合。

9. 欢乐感:享受生命,结交新朋友,与别人共处,一同享受美好时光。

10. 权 力:能够影响或控制他人,使他人照着自己的意思行动。

11. 安全感:能跟满足基本的需求,有安全感,远离突入起来的变动。

12. 自我成长:能够追求知识上的刺激,寻求更完满的人生,在智慧、知识与人生的体会上有所提升。

13. 协助他人:认识到自己的付出对团体是有帮助的,别人因为你的行为受惠颇多。

 价值观包含了人类的部分欲望,通俗点说,自己思考一下,以上13种价值观特质,你最想拥有哪一些?不妨进行排序,看下排行前三位的是哪几种特质,如果只能选择一种,你最想得到的是哪一项?如果排在首位的是健康、独立、欢乐感或者安全感,那么建议把【职业目标】稍微定的简单一些,这样更容易从立足未来向立足将来转变。

当我们的岗位特性与价值观相符合时,吻合度越高,你的【行动力】更容易提高,那么这个岗位就越适合你。所以在我们定下职业目标的时候,同时也需要关注下自己的【行动力】,尽量让二者不要偏离太远。

 总结:

    只要思考清楚【择业方向】、【自我定位】、【行动力】这三个问题,相信你对自己应该去什么类型的企业,应聘什么类型的岗位已经有了一个大概的想法。一开始很多人都觉得大公司薪酬福利一定会好一些,其实这个也是一个误区,不能以偏概全。只能说大公司比小公司的盈利状况相对稳定些。但是裁员率大公司也是远远超过小公司的。我们不能再根据公司规模的大小来判定自己的去向,工作是自己的,更多的关注点应该放在自己身上,而非企业身上,这才是对自己负责。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虞姬在旁

2021-12-02 · TA获得超过265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919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43.6万
展开全部
大公司通常可以提供更好的待遇,稳步上升的职业发展路径,但也意味着发展的空间容易受限,毕竟发展到现在的规模,大企业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的管理体系,只要把自己当成其中一颗螺丝钉,不断地契合周围的齿轮维持公司的日常运转即可。

对于追求稳定发展的同学,大企业是很好的选择,可以学习到前人的经验以及积累大品牌的资源,如果未来可以晋升到管理层,不管是出去单干或是跳槽都能助自己一臂之力。

创业型公司虽然收入不那么稳定,福利方面也没有大公司健全,但可以学习到更全面的技能,因为小型企业里人手没那么多,往往一个人要做几个人的活,这也给了你一个快速成长的机会,和更大的发展空间,这是大企业给不了的。

如果是自身学习能力较强,希望不断提升自己的同学,创业公司更适合你。当你在创业公司里获得高速成长,经手的项目都可以作为一张漂亮的成绩单,换到其他公司工作也可以更快上手,甚至比其他人更有机会得到晋升。

其实,对大学生而言,找工作需要考虑的因素中,优先的是该行业和自己专业的匹配度,个人的追求,公司发展前景,规模反而是最次要的。选择自己喜欢的行业,擅长的领域,工作起来更有干劲,如果企业发展前景好,自己也能得到更好的发展,至于什么规模的公司,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小朝说社保
高能答主

2021-12-19 · 有什么不懂的尽管问我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1.3万
采纳率:73%
帮助的人:415万
展开全部
你好,对于应届生来说,当然是大企业好哦,创业型公司的话,首先他并不稳定,你也不一定能保证他的明天是怎么样的,与其这样子,还不如选择一个稳定型的大企业,这样子他能带给你更多的晋升空间。祝你生活愉快。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神祇凌72

2021-12-04 · 超过83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001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20.1万
展开全部
首先,选择大企业,因为大企业给的条件是十分的舒适,并且风险很小,如果是创业型的小公司,一旦成功,你将会成为元老,但是如果没有成功的话,你还要面临继续找其他工作的风险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7)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