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潮是什么?是如何形成的?
赤潮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在水体中爆炸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的生态异常。根据赤潮的种类和数量,水体会呈现不同的颜色,如红色或砖红色、绿色、黄色、棕色等,但有些赤潮有时不会引起海水变色。由于海洋中的潮汐现象以及月亮和太阳的潮汐力,海洋表面周期性地波动。
随着沿海地区工农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含有有机物和丰富营养物质的工农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海洋。造成沿海水体富营养化,污染物不易稀释扩散。这些地区是赤潮多发区。海水养殖密度高的地区,由于自身的污染,往往会出现富营养化,更容易形成赤潮。不同类型的赤潮对表层水温的突然升高一般有不同的要求。夏秋两季沿海多刮东南风,风向与潮位方向基本一致,有利于潮位的动量。
在水交换较弱的封闭海湾,通常在雨后出现赤潮。维生素B1、B12、四氮茚、间二氮卓、酵母、蛋白质消化分解后的分解液和纸浆废液是赤潮生物大量繁殖的重要刺激因子。当铁、盐、锰含量比正常海水高10~20倍时,赤潮生物将增加10倍。当维生素B12含量较高时,赤潮生物可增殖3倍。赤潮的发生还受到海域环境和水文气象条件的极大影响。
赤潮发生在海水分层严重的海域,水交换很差。当底部出现低氧水团时,经常出现赤潮。赤潮是漂浮在海洋中的一些或更多的微型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环境中爆炸性增殖或聚集,使一定范围内的海水在一段时间内变色的一种生态异常现象。赤潮发生后,海水的颜色因赤潮成因、生物种类和数量的不同而不同。除了红色和黄色,还有绿色和棕色。赤潮的主要危害是破坏海洋环境,造成大量海洋生物和海水养殖生物死亡,破坏渔业、水产养殖和旅游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