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钢板厚车身重,是不是安全性就越高?汽车的安全性要考虑哪些方面?
衡量汽车的安全性有两个方面,一个是主动安全性,指的是汽车避免发生事故的能力,包括汽车的安全性能、制动性能、行驶稳定性能、动力性能、操纵性能等因素,比如自动刹车功能、电子稳定系统就是一种主动安全性,遇到危险时,汽车可以自动进行刹车。
另一个是被动安全性,指的是汽车发生事故后对驾乘的保护能力,包括刹车距离、刹车时间、安全配置、NCAP碰撞测试成绩等因素,比如安全带和安全气囊就是在发生碰撞后对驾乘起保护作用的工具。
从这两个方面的定义来看,汽车钢板厚与车身重属于被动安全性。
汽车钢板厚度主要指的是车身钢板厚度、前防撞钢梁厚度、后防撞钢梁厚度。
车身就是汽车主架构,有一体式车身和焊接式车身,在发生剧烈碰撞时,车身的强度直接关系到能否保护驾乘安全。
前防撞钢梁是装在车身最前部的U型空心钢板,一般是冷轧板材料,便于冲压加工,前防撞钢梁是用来保护前排乘客和汽车发动机的。
后防撞钢梁是装在车身最后面的U型空心钢板,主要是追尾时用来保护后排乘客和汽车车身,并非所有的车都有防撞钢梁,有些车有,有些车没有。
还有些车在侧面,主要是车门位置及A柱、B柱、C柱区域有一些用来保护车身的钢板,主要是中高档车型才有。
一般来说,钢板的厚度厚的比薄的肯定会安全一些,但不是钢板越厚越好,钢板太厚了汽车重量会增加,成本和油耗都会增加,钢板的厚度有一个临界点达到最佳,然后太厚或者太薄都不好。
在发生车与车之间的碰撞时,车身重量大、钢板厚度高的车,明显占了优势,比如两车正面相撞击,肯定是谁的车重、谁的钢板厚,谁就占优势了,但并非你占了优势就一定能活下来,能否保护乘客的生命安全,除了与撞击位置有关,还与汽车被动安全性能有关。
还要看你的车安全气囊有没有?车身强度够不够?有没有系安全带?你只能说钢板厚、车身重只是影响安全的一个因素,而且还不是决定性因素。
比如一辆车头部撞击到另一辆车的侧面,肯定是侧面受撞击的车会吃亏,即使侧面受撞击打的车钢板厚度比另一辆厚,也是吃亏的,再一个如果侧面受撞击的车没有侧面安全气囊,很可能就无法保护乘客,而导致死亡。
再比如车与第三方物体相撞,像撞击护栏、围墙、路基、山体等,车越重、钢板越厚,反而越危险,学过物理的都知道,力越大,所受的反作用力也越大,你的车子重+钢板厚在行驶过程中的动力就越大,一旦撞击,反作用力会瞬间把人吞噬,能不能活下来,取决于你的车被动安全性能好不好。
NCAP碰撞测试成绩就是用来显示汽车在碰撞状态下是否安全的标准,在这个测试之下,得分越高,显示出车子越安全,但这个安全性与汽车钢板厚不厚、车身重不重,没有直接关系,测试显示的成绩是综合性能的表现。
汽车钢板厚并不代表钢板的强度就高,举个例子,在同样的厚度下,用热轧板做成的防撞钢梁就比冷轧板强度高,甚至厚度小的热轧钢板比厚度大的冷轧板强度还要高,强度高意味着更紧固,在撞击时有优势。
再举个例子,在厚度同样的情况下,一体式车身结构就比焊接式车身结构强度要高,但一体式车身维修非常贵。
现在汽车安全引入了缓冲吸能的概念,汽车工程师开始研究如何在车身轻的状态下,保证最大的安全性,并不是越重越好,越厚越好,所谓的缓冲吸能,就是指两车发生碰撞时,如何以车身来吸引发生撞击时产生的大部分动能。
当汽车发生碰撞时,吸能配件发生作用,接受了大部分的动能,不让撞击的动能传导到驾乘人员身上去,最大限度地保护人员生命安全,有时候,当汽车与人员发生轻微碰撞时,吸能配件也能对受到撞击的人产生保护作用。
当然了,吸能并不是说不要同强度的刚性,只是说有一个缓冲区,能消除动能,举个例子,汽车撞到一大团泡沫或者棉花上,泡沫及棉花就是有吸能作用的,会吸收大部分动能,然后棉花的后面有一个刚性的铁架和安全气囊,如果有人躲在铁架之后,就会安全,大概是这么个原理。
其实最好的安全,就是避免发生事故,也就是主动安全性能,这是消费者买车优先考虑的,像ABS、EBD、EBA、TCS、ESP、主动刹车、碰撞预警等等功能都是主动安全性能,其次是被动安全性能,比如全车安全气囊、车体结构等,是买车需要考虑的。
很少有人买车会问防撞钢梁有多厚?车子有多重?并不代表这两个因素不重要,只是没那么重要,在安全性能中的影响也很小。买车又不是买军用坦克,军用坦克的钢板很厚,还防普通武器攻击,自身重量也超重,但坦克并不是家用的啊,当然了,长城的坦克品牌除外。
所以,汽车车身重、钢板厚并不是安全性越高,这只是衡量安全性中一个很不重要的因素,安全性需要综合考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