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心得体会范文3篇
展开全部
【 #心得体会# 导语】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素质提高,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以下是 为您整理分享的小学数学教学心得体会范文3篇,欢迎您的参阅。
【篇一】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充分学习教学常规,对照自己的工作找出不足,反思一下自己平时的课堂到底离有效教学有多远?通过对教学常规的学习,我对小学数学教学常规工作有了全新的认识,作为教师应该把劳动前移,严格按照备课要求进行备课,抓好备课、上课环节。不断学习新课标,理解新理念,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形成课后反思的好习惯,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首先,充分做好课前准备,认真钻研教材,做到心中有数。上课前,教师要整体把握教材,全面了解教材内容和目标,明确目标定位,确定教学目标,并充分查阅资料,准确掌握教学中涉及的概念和背景知识,还要做到了解任教学生的学习背景、能力水平和行为习惯等。
上课时,教师只有对所有的知识点做到了如指掌,传授时才能做到游刃有余,这样,学生就会在心里佩服你,就会喜欢上你的课,上课也会认真听讲。
反思自己的课前准备工作,发现有时候由于对教材的钻研不够,导致课堂上有些教学契机没能有效利用,只能将一些作业中反映出来的问题放到课后作业整理时进行讲评,这样就使课堂有效率大打折扣。因此课余时间,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教法,分析学生的学习基础及个别差异,明确哪些内容是学生难以理解的,哪些是难于记忆的,哪些是容易被忽略的,哪些是容易错混的,做到心中有数。要根据学习主题要求和学生特点创设适宜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帮助学生获得体验
感悟。低年级适宜以活动体验为主。另外对于课前的准备工作,我们还可以结合学校现在的课间铃声,提前2分钟进课堂,因为数学课很多时候需要用到实物投影,提前进入教室可以使教师能更充分地做好课前准备,而且也能使学生尽快进入上课状态。
其次,课堂教学是每位老师的生命,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讲究教学的艺术,让课堂充分体现趣味性,吸引学生,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反思自己平时的教学,偶尔有着松懈之处。对自己上课的每一句话没有做到多加雕琢,有时是想到这个过度语就说这个。而且有时候发现自己还有一些废话,有人说过,教师应该把每一堂课当成是公开课,这样才能迅速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只有这样做才是对自己认真负责,对学生认真负责。《常规》中明确要求“应做到仪表端庄,语言规范”,反思自己虽说平时脾气比较好,但遇到那太差太皮的“朽木”生之时,我也会大发雷霆,哪里有端庄二字可言,学习常规以后,我要时刻提醒自己“忍”。当然,如果我在课堂上“讲究教态的艺术、学会倾听,学会交流,学会欣赏,学会用必要的肢体语言表情达意,使学生得到多方位的启示和感受”就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紧紧的抓牢,也就无需烦恼自己在课堂中的失态。
再次,课后反思也必不可少,它是对自己整节课的回顾,是对自己课堂中得与失的重新思考。成功了,自己是如何成功的?依赖的是什么?下次遇到相类似的问题,我可以继续用这种方法应对;失败了,如何才能成功?通过什么方法可以做得更好?当时自己可以如何应对?通过这样的思考,对自己的教学帮助是很大的。
最后,作业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中介,也是联系教学目标和教
学评价的中介,是十分重要的教学环节,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每次作业。经常做下水作业,并对习题进行有效筛选,预测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在课堂上合理安排时间,进行讲解,这样学生作业的有效率可以有所提高。另外,重视每次错题的分析和整理。这样可以有效整合教学资源。
总之,学习《常规》之后,应该给我更多的是思考,只有不断思考才能使自己获得更大的进步。为此,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对照教学常规中的要求不断完善自己教学常规,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篇二】
新课改已经进入全面的实验阶段,通过一阶段的教学我感觉到,新的理念、新的标准、新的教材,带来了面貌一新的课堂教学。新的教材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教材的编写无论是从内容的呈现方式,还是页面的设置上都重视儿童已有的经验和兴趣特点,提供丰富的与儿童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这些正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基础。下面谈一谈我在教学实验中的几点体会。
一、联系生活,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创设与生活实际有关的情境,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数学并不难,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0的认识的时候,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我先在黑板上贴了一只可爱的小猴子,并对学生说:猴子妈妈因为小猴子爱学习,所以奖励给它两个桃子。说的同时,在小猴子面前贴上一个大盘子和两个新鲜的大桃子。小朋友你们看,小猴子是不是很开心呀?接着小猴子就开始吃桃子了。我先从盘子里取下一个桃子,这时让学生观察:发现了什么?(发现盘子里只剩下一个桃子了。)我接着问: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呢?学生答:可以用1来表示。然后我又取下一个桃子,并说:小猴子又吃了一个桃子,这回该用数字几来表示呢?小猴子不知道了,小朋友们让我们来帮助小猴子解决这个问题好吗?
二、以新的理念为指导,自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只有用新的理念分析新教材,理解新教材,才能真正体会编者的意图。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创造地运用教材资源,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之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数学第54页上的第5题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先让学生把图上的文字读一读(左上图),再分四大组讨论图意,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全班交流。接着有学生自己上来表演:一人扮演我,后面有8人。(让学生随便上来,直到符合图意。)从而了解这队人分成哪两部分,然后让学生列式计算。这样问题很快解决了,不需要教师去讲解,都有学生自己完成,学生参与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也使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三、组织有效的小组学习。
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一个最明显特征。它有力地挑战了教师一言堂的专制,同时也首次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目的是培养学生团体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发展交往与审美能力。
在课堂上,我们都可以看到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但是,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多数讨论仅仅停留在形式上。
我们应该组织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在讨论前要考虑各小组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在组内讨论交流,这样,每个学生都有思考的机会和时间。小组讨论的时候,教师要深入到小组当中,了解合作的效果,讨论的情况等等,从而灵活地调整下一个教学环节。
例如,在教学小学一年级数学连加、连减时,我大胆地把教材中的两个例题作了变动,把它们设计成学生熟悉的富有生活情趣的情境,使学生更容易地掌握。在教学例题后,我安排了这样一个环节:让全班学生分四大组讨论,每组创设一个情境,再让学生根据内容列出连加(或连减)。
表演形式:一人叙述,几人表演。
第一组:有10只小鸟,先飞走了3只,又飞走了2只,现在有几只?第二组:草地上有4只小兔,跑来了1只,有跑来了3只,现在一共有多少只?
第三组:河边有8只螃蟹,爬走了2只,又爬走了4只,还有几只?
第四组:草地上有7只小鸡,走掉2只,又走掉1只,草地上还有多少只?小朋友们表演得十分精彩,大家学得非常有劲。这样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巩固了知识,又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三、运用生活,产生例题
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最喜欢游戏活动了,让学生在有趣的游戏活动中产生例题进行学习,学生会感到轻松愉快,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在教学加、减混合时,我把书上的例题改成了游戏形式,我先对学生说:小朋友你们喜欢做游戏吗?接着,讲游戏的规则(先有7人在车上,接着下车2人,再上车3人)。然后,边放音乐边讲述:汽车从北厍开车了,(学生做动作、嘴里发开车的声音)吴江到了,停车(下车2人,又上车3人),汽车又开了。游戏结束后,让学生讨论后说说,现在车上有几人?有的学生说,现在车上有8人;有的学生说,原来车上有7人,到了吴江下车2人,又上车3人,现在车上有8人;有的学生说,从北厍出发时车上有7人,到了吴江下车2人,车上有5人,又上车3人,现在车上有8人。我对学生的各种说法先表示肯定,然后让学生讨论,你认为哪种说法?再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知道现在车上有8人的。学生在游戏活动中知道:从8人里面去掉2人(要用减法算),又多3人(要用加法算)。这样学习加、减混合的例题,学生感到有趣、熟悉、自然,对数学的亲切感、兴趣感也自然产生了。
课程改革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为学生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我认为,凡是学生能够探索出来的,教师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够独立发现的绝不暗示,让学生从生活、活动、思索、合作交流中学习,尽可能多给一点思考的时间,多给一点活动的空间,多给学生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多一点创造的信心,多一点成功的体验。
【篇三】
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也是一门思维学科,有效的数学教学应该让学生学到数学知识与结构、思维方式与方法、数学思想与观念。而这些应该在每堂课中潜移默化的渗透。因而,我们的每一堂课就必须都实现有效教学。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课堂教学可谓是如鱼得水,但不可否认,一些教师的教学中,仍然是以老教材的思路要求学生,教育学生,学生仍然不是课堂的主人。新课标提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而数学活动应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活动。因此,教师要从以学论教的理念出发,精心设计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活动中发展,真正体现以学生主体实践活动为基础的有效课堂教学。
1、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变认真听数学为动手操作数学。学生对数学的体验主要是通过动手操作,动手操作能促进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产生深刻的体验,从中感悟并理解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体会数学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它是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重要方式。
新教材非常注重学生操作活动的设计并提供了大量的素材,教师要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的认识规律来设计、组织操作活动,并担当好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首先,不能把操作流于形式,要让每个学生都必须经历每一个操作活动。第二,引导学生把直观形象与抽象概括相结合,采取边说边操作,边讨论边操作等方式,让手、脑、口并用,在操作和直观教学的基础上及时对概念、规律等的本质属性进行抽象概括。
2、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从形式走向实质。学生的学习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人类社会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认识意义上的重演。让学生踏着前人的足迹部分地重新发现他们学习的内容,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多方面的意义。教师要有目的地选择这些重演或再现的教学内容,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等数学活动。自主探索是在教师引导下的探索,教师不仅要精心设计自主探索的情境,而且要关注学生探索的过程和方法。学之道在于悟,教之道在于度,教师要处理好自主与引导、放与收、过程与结果之间的辨证关系。对于那些估计学生通过努力能探索求得解决的问题,应大胆地放,放得真心、实在,收要收得及时、自然。如果只放不收,只是表面上的热闹,收效甚微。如果失去教师有价值的引导,学生的主体性也不会得到充分的发挥。
3、合作交流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课改以来,广大教师都在积极探索合作学习的方式,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有的合作学习只流于形式,把合作变成了合坐。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交流,除了要认真进行分组、组内分工、明确各自的任务职责等工作外,具体实施时应注意:一是合作交流应建立在学生认知需求和交流需求的基础上。二是合作交流应以一定的时间作保证,并在学生进行了较充分的自主探索、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没有独立思考为基础的小组合作交流必然是低效的。三是合作交流并不仅仅是学生之间,也是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因此学生不仅要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且要学会倾听、尊重别人的意见。
4、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都是学生学习的方式,二者没有优劣之分。教师在教学中要使二者相互渗透,相辅相成,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形成自己对数学的理解,在与他人交流过程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一定会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发挥个体作用,又发挥群体效应,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篇一】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充分学习教学常规,对照自己的工作找出不足,反思一下自己平时的课堂到底离有效教学有多远?通过对教学常规的学习,我对小学数学教学常规工作有了全新的认识,作为教师应该把劳动前移,严格按照备课要求进行备课,抓好备课、上课环节。不断学习新课标,理解新理念,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形成课后反思的好习惯,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首先,充分做好课前准备,认真钻研教材,做到心中有数。上课前,教师要整体把握教材,全面了解教材内容和目标,明确目标定位,确定教学目标,并充分查阅资料,准确掌握教学中涉及的概念和背景知识,还要做到了解任教学生的学习背景、能力水平和行为习惯等。
上课时,教师只有对所有的知识点做到了如指掌,传授时才能做到游刃有余,这样,学生就会在心里佩服你,就会喜欢上你的课,上课也会认真听讲。
反思自己的课前准备工作,发现有时候由于对教材的钻研不够,导致课堂上有些教学契机没能有效利用,只能将一些作业中反映出来的问题放到课后作业整理时进行讲评,这样就使课堂有效率大打折扣。因此课余时间,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教法,分析学生的学习基础及个别差异,明确哪些内容是学生难以理解的,哪些是难于记忆的,哪些是容易被忽略的,哪些是容易错混的,做到心中有数。要根据学习主题要求和学生特点创设适宜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帮助学生获得体验
感悟。低年级适宜以活动体验为主。另外对于课前的准备工作,我们还可以结合学校现在的课间铃声,提前2分钟进课堂,因为数学课很多时候需要用到实物投影,提前进入教室可以使教师能更充分地做好课前准备,而且也能使学生尽快进入上课状态。
其次,课堂教学是每位老师的生命,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讲究教学的艺术,让课堂充分体现趣味性,吸引学生,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反思自己平时的教学,偶尔有着松懈之处。对自己上课的每一句话没有做到多加雕琢,有时是想到这个过度语就说这个。而且有时候发现自己还有一些废话,有人说过,教师应该把每一堂课当成是公开课,这样才能迅速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只有这样做才是对自己认真负责,对学生认真负责。《常规》中明确要求“应做到仪表端庄,语言规范”,反思自己虽说平时脾气比较好,但遇到那太差太皮的“朽木”生之时,我也会大发雷霆,哪里有端庄二字可言,学习常规以后,我要时刻提醒自己“忍”。当然,如果我在课堂上“讲究教态的艺术、学会倾听,学会交流,学会欣赏,学会用必要的肢体语言表情达意,使学生得到多方位的启示和感受”就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紧紧的抓牢,也就无需烦恼自己在课堂中的失态。
再次,课后反思也必不可少,它是对自己整节课的回顾,是对自己课堂中得与失的重新思考。成功了,自己是如何成功的?依赖的是什么?下次遇到相类似的问题,我可以继续用这种方法应对;失败了,如何才能成功?通过什么方法可以做得更好?当时自己可以如何应对?通过这样的思考,对自己的教学帮助是很大的。
最后,作业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中介,也是联系教学目标和教
学评价的中介,是十分重要的教学环节,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每次作业。经常做下水作业,并对习题进行有效筛选,预测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在课堂上合理安排时间,进行讲解,这样学生作业的有效率可以有所提高。另外,重视每次错题的分析和整理。这样可以有效整合教学资源。
总之,学习《常规》之后,应该给我更多的是思考,只有不断思考才能使自己获得更大的进步。为此,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对照教学常规中的要求不断完善自己教学常规,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篇二】
新课改已经进入全面的实验阶段,通过一阶段的教学我感觉到,新的理念、新的标准、新的教材,带来了面貌一新的课堂教学。新的教材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教材的编写无论是从内容的呈现方式,还是页面的设置上都重视儿童已有的经验和兴趣特点,提供丰富的与儿童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这些正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基础。下面谈一谈我在教学实验中的几点体会。
一、联系生活,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创设与生活实际有关的情境,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数学并不难,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0的认识的时候,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我先在黑板上贴了一只可爱的小猴子,并对学生说:猴子妈妈因为小猴子爱学习,所以奖励给它两个桃子。说的同时,在小猴子面前贴上一个大盘子和两个新鲜的大桃子。小朋友你们看,小猴子是不是很开心呀?接着小猴子就开始吃桃子了。我先从盘子里取下一个桃子,这时让学生观察:发现了什么?(发现盘子里只剩下一个桃子了。)我接着问: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呢?学生答:可以用1来表示。然后我又取下一个桃子,并说:小猴子又吃了一个桃子,这回该用数字几来表示呢?小猴子不知道了,小朋友们让我们来帮助小猴子解决这个问题好吗?
二、以新的理念为指导,自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只有用新的理念分析新教材,理解新教材,才能真正体会编者的意图。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创造地运用教材资源,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之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数学第54页上的第5题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先让学生把图上的文字读一读(左上图),再分四大组讨论图意,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全班交流。接着有学生自己上来表演:一人扮演我,后面有8人。(让学生随便上来,直到符合图意。)从而了解这队人分成哪两部分,然后让学生列式计算。这样问题很快解决了,不需要教师去讲解,都有学生自己完成,学生参与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也使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三、组织有效的小组学习。
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一个最明显特征。它有力地挑战了教师一言堂的专制,同时也首次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目的是培养学生团体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发展交往与审美能力。
在课堂上,我们都可以看到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但是,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多数讨论仅仅停留在形式上。
我们应该组织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在讨论前要考虑各小组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在组内讨论交流,这样,每个学生都有思考的机会和时间。小组讨论的时候,教师要深入到小组当中,了解合作的效果,讨论的情况等等,从而灵活地调整下一个教学环节。
例如,在教学小学一年级数学连加、连减时,我大胆地把教材中的两个例题作了变动,把它们设计成学生熟悉的富有生活情趣的情境,使学生更容易地掌握。在教学例题后,我安排了这样一个环节:让全班学生分四大组讨论,每组创设一个情境,再让学生根据内容列出连加(或连减)。
表演形式:一人叙述,几人表演。
第一组:有10只小鸟,先飞走了3只,又飞走了2只,现在有几只?第二组:草地上有4只小兔,跑来了1只,有跑来了3只,现在一共有多少只?
第三组:河边有8只螃蟹,爬走了2只,又爬走了4只,还有几只?
第四组:草地上有7只小鸡,走掉2只,又走掉1只,草地上还有多少只?小朋友们表演得十分精彩,大家学得非常有劲。这样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巩固了知识,又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三、运用生活,产生例题
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最喜欢游戏活动了,让学生在有趣的游戏活动中产生例题进行学习,学生会感到轻松愉快,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在教学加、减混合时,我把书上的例题改成了游戏形式,我先对学生说:小朋友你们喜欢做游戏吗?接着,讲游戏的规则(先有7人在车上,接着下车2人,再上车3人)。然后,边放音乐边讲述:汽车从北厍开车了,(学生做动作、嘴里发开车的声音)吴江到了,停车(下车2人,又上车3人),汽车又开了。游戏结束后,让学生讨论后说说,现在车上有几人?有的学生说,现在车上有8人;有的学生说,原来车上有7人,到了吴江下车2人,又上车3人,现在车上有8人;有的学生说,从北厍出发时车上有7人,到了吴江下车2人,车上有5人,又上车3人,现在车上有8人。我对学生的各种说法先表示肯定,然后让学生讨论,你认为哪种说法?再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知道现在车上有8人的。学生在游戏活动中知道:从8人里面去掉2人(要用减法算),又多3人(要用加法算)。这样学习加、减混合的例题,学生感到有趣、熟悉、自然,对数学的亲切感、兴趣感也自然产生了。
课程改革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为学生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我认为,凡是学生能够探索出来的,教师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够独立发现的绝不暗示,让学生从生活、活动、思索、合作交流中学习,尽可能多给一点思考的时间,多给一点活动的空间,多给学生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多一点创造的信心,多一点成功的体验。
【篇三】
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也是一门思维学科,有效的数学教学应该让学生学到数学知识与结构、思维方式与方法、数学思想与观念。而这些应该在每堂课中潜移默化的渗透。因而,我们的每一堂课就必须都实现有效教学。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课堂教学可谓是如鱼得水,但不可否认,一些教师的教学中,仍然是以老教材的思路要求学生,教育学生,学生仍然不是课堂的主人。新课标提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而数学活动应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活动。因此,教师要从以学论教的理念出发,精心设计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活动中发展,真正体现以学生主体实践活动为基础的有效课堂教学。
1、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变认真听数学为动手操作数学。学生对数学的体验主要是通过动手操作,动手操作能促进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产生深刻的体验,从中感悟并理解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体会数学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它是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重要方式。
新教材非常注重学生操作活动的设计并提供了大量的素材,教师要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的认识规律来设计、组织操作活动,并担当好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首先,不能把操作流于形式,要让每个学生都必须经历每一个操作活动。第二,引导学生把直观形象与抽象概括相结合,采取边说边操作,边讨论边操作等方式,让手、脑、口并用,在操作和直观教学的基础上及时对概念、规律等的本质属性进行抽象概括。
2、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从形式走向实质。学生的学习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人类社会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认识意义上的重演。让学生踏着前人的足迹部分地重新发现他们学习的内容,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多方面的意义。教师要有目的地选择这些重演或再现的教学内容,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等数学活动。自主探索是在教师引导下的探索,教师不仅要精心设计自主探索的情境,而且要关注学生探索的过程和方法。学之道在于悟,教之道在于度,教师要处理好自主与引导、放与收、过程与结果之间的辨证关系。对于那些估计学生通过努力能探索求得解决的问题,应大胆地放,放得真心、实在,收要收得及时、自然。如果只放不收,只是表面上的热闹,收效甚微。如果失去教师有价值的引导,学生的主体性也不会得到充分的发挥。
3、合作交流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课改以来,广大教师都在积极探索合作学习的方式,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有的合作学习只流于形式,把合作变成了合坐。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交流,除了要认真进行分组、组内分工、明确各自的任务职责等工作外,具体实施时应注意:一是合作交流应建立在学生认知需求和交流需求的基础上。二是合作交流应以一定的时间作保证,并在学生进行了较充分的自主探索、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没有独立思考为基础的小组合作交流必然是低效的。三是合作交流并不仅仅是学生之间,也是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因此学生不仅要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且要学会倾听、尊重别人的意见。
4、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都是学生学习的方式,二者没有优劣之分。教师在教学中要使二者相互渗透,相辅相成,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形成自己对数学的理解,在与他人交流过程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一定会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发挥个体作用,又发挥群体效应,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