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起源是什么?
一、清明节与寒食节关系
周朝时,人们在寒食节会灭火两天,寒食节之后一天被称为清明节,所以逐渐形成了寒食节禁火、清明节生新火的习俗。 而到了唐朝,民间扫墓祭祀的风俗固定在寒食节,但是因为寒食节和清明节在文化内涵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且在外部客观因素时间上也紧密相连,所以扫墓祭祀的风俗也就从寒食顺延到了清明。
之后到了宋朝,寒食节与清明节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并在拜祖祭祀的基础上增加了踏青赏旅的活动,到明清之时,寒食节的概念已经模糊殆尽,人们开始把清明节作为正统的祭祀节日。
二、清明节习俗
清明节在历史发展中融合了流行于北方地区的寒食节禁火、冷食习俗。而在寒食节众多习俗中,其中最重要的便是禁烟冷食,在这个习俗上衍生出来各种美食,其中有寒食粥、寒食面、枣饼、春酒等等。
清明节还有一重要习俗,便是拜扫祭祖。祭祖在唐朝之前,被视为“野祭”,是有百姓自发组织起来的,并不被国家认可。直至唐朝时才被上层阶级承认,后又逐渐演变成官府祭拜孔庙,百姓祭拜祖先的大型活动。
三、清明节与农业的关系
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