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冀中地区的地道战中出现的地道样式有多少种?

 我来答
沉墨如帖

2021-07-20 · 品一壶墨中香,写一帖百世文
沉墨如帖
采纳数:1195 获赞数:9605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冀中的地道战的样式:

村里的地道挖在街道下面,跟别村相通的地道挖在庄稼地下面。地道有四尺多高,个高的人弯着腰可以通过。

地道的顶离地面三尺,不妨碍上面种庄稼。地道里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个大洞,洞顶用木料撑住,很 牢固。

大洞四壁又挖了许多小洞,有的住人,有的拴牲口,有的搁东西,有的做厕所。一个大洞容得下一百来人,最大的能容二百多人。洞里经常准备着开水、干粮、被子、灯火,在里面住上个三五天,不成问题。

洞里有通到地面的气孔,从气孔里还能漏下光线来。气孔的口子都开在隐蔽的地方,敌人很难发现。人藏在洞里,既不气闷,又不嫌暗。有的老太太把纺车也搬进来,还嗡嗡嗡地纺线呢。

地道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自然是非常隐蔽。地道的洞口往往开在炕上、碗柜、灶台、碾盘、水井乃至牲口槽等不易被人发现的地方,后来为了方便战斗人员进出,往往会选择村边围墙、沿街墙里、高宅房屋,以及村外交通沟、树林、坟地等处,既方便作战人员快速出入,也不容易被敌人察觉。

其次是结构上兼顾坚固与通畅。地道的洞身分为干线和支线。干线地道平面形状看似“口”字、“井”字、“田”字、“中”字等。干线地道平均高约1.65米,可保证战斗人员持枪低身行走;宽约1米,两人相近时能侧身通过。地道支线,主要用于户与户之间的转移,多为弯曲的蛇形洞或凹形洞,高1至1.2米,宽0.6至0.8米,便于少量人员移动。

第三就是设施齐全。里面既有指挥所、瞭望孔、射击孔、拉雷孔等战斗设施,又有卡墙、通气孔、排水道,用来防止敌人灌烟、放毒、灌水;另外还有陷阱、翻板等机关,专门消灭那些侥幸闯进地道的敌人。此外,地道内还设有安全室、休息室及储备饮用水、食品和弹药的地方。

第四是能够形成立体交火力网。具体来说,就是将地道、院落和房顶相通,堵塞街口,堵住门窗,在高房、居室、地道里掏好明暗枪眼,从而构成交叉火力网,再以野外地道为纽带,把地道、村庄、野外相连接。随着地道体系的完善,冀中抗战形势得到根本逆转。即使没有主力部队支援,那些脱产半脱产的民兵,也能击退来犯之敌。如1945年春夏两季的冉庄战斗,清苑县的日伪军3次以优势兵力进攻,该村民兵就依托地道系统的交叉火力,击退了来犯之敌。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