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曹操其实是忠臣,为何后世都评论他是奸臣?
一曲临江仙,唱尽天下英雄。在英雄辈出的三国时代,曹操以宦官之孙的卑微身份出道,依靠其权谋和智慧,在讨伐董卓之乱中异军突出,建立起了自己的势力。到建安元年,曹操更是凭借奉迎献帝这一妙着,挟天子以令诸侯,成功统一了黄河流域,官拜宰相,封魏王。
年轻时曾有相士给曹操算命,说他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从他的功绩来说,确实担得起此考语。在知天命之年,曹操已位极人臣,皇帝任他揉捏,群臣唯命是从,但他却迟迟没有迈出称帝的一步,给世人留下一个千古之谜。
如果依据不称帝一点,就判定曹操是匡扶汉室的忠臣,则言之过早。在曹操晚年,臣下很多人劝他称帝,但他却讳莫如深,说“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这一句话暴露了他真正的想法,他不想当皇帝,但可以帮自己的儿子成为“周武王”,取代汉室,成为皇帝,因此忠臣是说不上的。
曹操此人出身微末,最重实际,不讲求虚名,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这也是他可以战胜四世三公的袁绍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当时来说,天子诏令由他口授,朝廷政令出于他手,百官由他任命,虽名为丞相而实际上已是皇帝。取汉室而代之,不过只是求一虚名,曹操并不在意。
从外部条件来看,曹操不称帝也有其客观考验。曹操虽已取得汉室的绝对控制权,但他的势力范围仅局限在北方地区,如刘备、孙权等都和他成鼎足之势。如果贸然称帝,不仅他早年营造的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名义上的主动会丧失,更有可能会让孙刘联手,让自己以乱臣贼子的身份对抗天下英雄,袁术就是一个例子。曹操如此心思缜密,自然不会为了一个虚名让自己陷于万劫不复之地。
最后一个原因也可能是最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曹操不愿意背负乱臣贼子的罪名。东汉末年,虽然天下大乱,但有汉一代,受儒家纲常伦理、忠孝礼义思想影响很大。曹操本人挟天子以令诸侯,使自己师出有名也就是看中了这一点。一旦他废献帝,登上皇位,势必成为千夫所指的罪人,被历朝历代人所唾弃和责骂,这是曹操绝对不想面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