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古代历法都经过了哪些发展 ?
展开全部
中国古代文化-中国古代的历法成就
什么叫历法?简单说来,就是人们为了社会生产实践的需要而创立的长时间的纪时系统。具体说,就是年月日时的安排。时间的计量单位也和长度、重量等计量单位一样,是人为规定的。但是,人们的实践告诉我们,利用和生产实践密切有关的自然现象的变化规律作为天然计量时间的尺度,这对人们计量时间的工作,将带来极大方便。于是,反映季节变化规律的“回归年”、反映月貌变化规律的“朔望月”和反映昼夜变化规律的“太阳日”,便组成三个大小合适的时间计量单位。这三种计量单位并用的历法,人们称作阴阳历(例如农历);只考虑回归年变化的称作阳历(例如现行的公历);固定十二个朔望月作为一年的称作阴历。
我国古代历法的起源是很早的。有原始的农牧业就应该有原始的历法。早期的历法现在只留下片言只语的传说,难以深入考究。成文的历法从周未到汉初的《古四分历》开始,经过多次的历法改革,在改革和斗争中不断进步和完善,达到了相当高的科学水平,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成就。我国古代的历法大都使用传统的阴阳历,但是所包含的内容却不仅仅是年月日时的安排,还包括日月五星位置的推算、日月食的预报、节气的安排等。历法的改革,包括了新的理论的提出,精密天文数据的测定,计算方法的改进等。我国古代的历法成就,在世界天文学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的独创,从这点也可看出我国古代的生产和科学的发展水平是高的。世界上也有很多国家使用过阴阳历,但是他们最多也只知道有二分二至。这是我国古代历法优越的地方。我国古代的历法所使用的数据都是很精密的,太阳月和阳历年之间关系的调节也达到了比较好的程度,我国古代的历法成就是巨大的,是值得进行总结和发扬的。
http://www.nikerchina.com/xinchuantongwenhua/chuantong/tianwen/lifa.htm
什么叫历法?简单说来,就是人们为了社会生产实践的需要而创立的长时间的纪时系统。具体说,就是年月日时的安排。时间的计量单位也和长度、重量等计量单位一样,是人为规定的。但是,人们的实践告诉我们,利用和生产实践密切有关的自然现象的变化规律作为天然计量时间的尺度,这对人们计量时间的工作,将带来极大方便。于是,反映季节变化规律的“回归年”、反映月貌变化规律的“朔望月”和反映昼夜变化规律的“太阳日”,便组成三个大小合适的时间计量单位。这三种计量单位并用的历法,人们称作阴阳历(例如农历);只考虑回归年变化的称作阳历(例如现行的公历);固定十二个朔望月作为一年的称作阴历。
我国古代历法的起源是很早的。有原始的农牧业就应该有原始的历法。早期的历法现在只留下片言只语的传说,难以深入考究。成文的历法从周未到汉初的《古四分历》开始,经过多次的历法改革,在改革和斗争中不断进步和完善,达到了相当高的科学水平,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成就。我国古代的历法大都使用传统的阴阳历,但是所包含的内容却不仅仅是年月日时的安排,还包括日月五星位置的推算、日月食的预报、节气的安排等。历法的改革,包括了新的理论的提出,精密天文数据的测定,计算方法的改进等。我国古代的历法成就,在世界天文学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的独创,从这点也可看出我国古代的生产和科学的发展水平是高的。世界上也有很多国家使用过阴阳历,但是他们最多也只知道有二分二至。这是我国古代历法优越的地方。我国古代的历法所使用的数据都是很精密的,太阳月和阳历年之间关系的调节也达到了比较好的程度,我国古代的历法成就是巨大的,是值得进行总结和发扬的。
http://www.nikerchina.com/xinchuantongwenhua/chuantong/tianwen/lifa.htm
展开全部
有名称可考的中国古代历法,据汪曰桢《历代长术考》、朱文鑫《历法通志》、毋苟先生《中国历法制度沿革史》三书记载,有115种。
1、黄帝历
2、颛顼历
3、夏历
4、殷历
5、周历
6、鲁历
7、历术甲子历
8、太初历
9、三统历
10、四分历
11、七曜术
12、乾象历
13、黄初历
14、太和历
15、景初历
16、泰始历
17、刘智历
18、乾度历
19、通历
20、永和历
21、三纪甲子历
22、玄始历
23、永初历
24、三宣元历
25、既往七曜历
26、元嘉历
27、建元历
28、大明历
29、景明历
30、神龟历
31、正光历
32、兴和历
33、大同历
34、九宫行答历
35、七曜律历
36、天保历
37、北周历
38、灵宪历
39、天和历
40、刘孝孙历
41、甲寅元历
42、孟宾历
43、大象历
44、开皇历
45、七曜新术
46、张胄玄历
47、皇极历
48、大业历
49、戊寅元历
50、符天历
51、麟德历
52、经纬历
53、光宅历
54、神龙历
55、九执历
56、大衍历
57、千岁历
58、七曜历
59、至德历
60、五纪历
61、正元历
62、观象历
63、宣明历
64、崇元历
65、万分历
66、永昌历
67、正象历
68、调元历
69、中正历
70、齐政历
71、明元历
72、钦天历
73、应天历
74、乾元历
75、至道历
76、辽大明历
77、仪天历
78、乾兴历
79、崇天历
80、明天历
81、奉元历
82、十二气历
83、观天历
84、占天历
85、纪元历
86、大明历
87、大明历
88、统元历
89、乾道历
90、淳熙历
91、知微历
92、乙未元历
93、五星再聚历
94、会元历
95、统天历
96、开禧历
97、西征戊午元历
98、淳佑历
99、会天历
100、万元历
101、成天历
102、本天历
103、授时历
104、宝鉴历
105、回回历
106、大统历
107、圣寿万年历
108、黄钟历
109、西域历
110、新法历
111、晓庵历
112、顺治历
113、时宪历
114、癸卯元历
115、天历
1、黄帝历
2、颛顼历
3、夏历
4、殷历
5、周历
6、鲁历
7、历术甲子历
8、太初历
9、三统历
10、四分历
11、七曜术
12、乾象历
13、黄初历
14、太和历
15、景初历
16、泰始历
17、刘智历
18、乾度历
19、通历
20、永和历
21、三纪甲子历
22、玄始历
23、永初历
24、三宣元历
25、既往七曜历
26、元嘉历
27、建元历
28、大明历
29、景明历
30、神龟历
31、正光历
32、兴和历
33、大同历
34、九宫行答历
35、七曜律历
36、天保历
37、北周历
38、灵宪历
39、天和历
40、刘孝孙历
41、甲寅元历
42、孟宾历
43、大象历
44、开皇历
45、七曜新术
46、张胄玄历
47、皇极历
48、大业历
49、戊寅元历
50、符天历
51、麟德历
52、经纬历
53、光宅历
54、神龙历
55、九执历
56、大衍历
57、千岁历
58、七曜历
59、至德历
60、五纪历
61、正元历
62、观象历
63、宣明历
64、崇元历
65、万分历
66、永昌历
67、正象历
68、调元历
69、中正历
70、齐政历
71、明元历
72、钦天历
73、应天历
74、乾元历
75、至道历
76、辽大明历
77、仪天历
78、乾兴历
79、崇天历
80、明天历
81、奉元历
82、十二气历
83、观天历
84、占天历
85、纪元历
86、大明历
87、大明历
88、统元历
89、乾道历
90、淳熙历
91、知微历
92、乙未元历
93、五星再聚历
94、会元历
95、统天历
96、开禧历
97、西征戊午元历
98、淳佑历
99、会天历
100、万元历
101、成天历
102、本天历
103、授时历
104、宝鉴历
105、回回历
106、大统历
107、圣寿万年历
108、黄钟历
109、西域历
110、新法历
111、晓庵历
112、顺治历
113、时宪历
114、癸卯元历
115、天历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